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茶彩色全图鉴
定价:58.00元
作者:王弘福著
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1-01
ISBN:97875170617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识别、挑选、闻香、冲泡、品茗,从入门到精通
一杯好茶,是风土、历史、人文与技艺的交集和缩影,清香的茶叶,开创绵延千年的中华茶文化。
品茶一杯,有长养气韵的从容,有朋友小坐的喜悦,有怡情养性的智慧……
内容提要
内容简介
中国是茶的故乡,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本书涵盖了中国茶的所有门类。在结构上,将茶分为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乌龙茶、花茶、紧压茶、花草养生茶九类,其中花茶、 紧压茶合为一章,即全书分八章。每章对茶的性状、功效、挑选储藏、制作工序、茶疗养生、 妙用保健、茶点茶膳、鉴茶、泡茶、品茶等用文字辅以图解的方式作了介绍,让您更清晰地了 解茶文化。本书是一部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茶百科全书,是茶入门者 的*教科书、茶爱好者的锦囊宝典,也是家庭泡茶不可或缺的典藏书。
目录
目录
2
4
5
10
12
14
18
22
24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30
132
134
136
140
142
144
146
150
152
154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6
186
187
187
188
188
189
189
190
190
191
191
192
192
193
193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太精美了,封面那浓郁的墨绿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中国茶彩色全图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内页的纸张质感厚实,色彩还原度极高,看得出来出版社在印刷工艺上是下了大功夫的。我本来以为这只是一本走马观花的图册,没想到它在细节的处理上非常到位。比如,仅仅是绿茶的部分,就细致地划分了炒青、烘青、晒青等不同工艺的茶样,每一种都有高清的实拍图,从干茶的形态到冲泡后的汤色,都展现得淋漓尽致。尤其让我惊喜的是,它没有停留在展示茶的外观,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这些茶产地的风土人情介绍,仿佛带着我走了一趟富春江畔的采茶园,或者云雾缭绕的武夷山脉。读完对这套茶具的介绍后,我立刻就想动手试着用一套紫砂壶来冲泡我珍藏的那几款新茶,那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正是优秀图鉴所能带来的感染力。这本书的排版也十分大气,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品鉴图谱的同时,眼睛也能得到很好的休息,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片挤压。
评分我个人对传统工艺和古法复原特别感兴趣,这本书中对于那些失传或濒临失传的制茶工艺的记录,给予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它没有简单地提及“古法红茶”的存在,而是通过大量细致的步骤分解图,展示了传统“炭焙”的火候控制,以及手工揉捻时力度和方向的微妙差异。这些描述,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畏。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份对手艺传承的急迫感。虽然我们今天很多时候追求的是工业化的效率,但阅读这些关于历史沉淀的文字,总能让人停下来反思:在追求速度的同时,我们是否失去了某些更重要的东西?这本书不只是一本茶的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和“技艺”的编年史,让人在欣赏到中国茶美学巅峰的同时,也能对那些默默耕耘的制茶者产生深深的敬意。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为那些时间碎片化的人量身定制的。我发现自己不需要一次性读完一整章节,就可以随时翻到任何一页,获取到足够独立的信息量。比如,我早上出门前,可以快速浏览一下关于“黄茶发酵”那一页的图示,了解一下芽叶由黄转嫩的过程;晚上回家后,可以拿出专门介绍“普洱生熟转化”那一页,对比一下不同年份陈化后的色泽变化。这种随时可取、即时满足的学习体验,极大地提高了阅读的频率和粘性。而且,它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细致,如果你想查找特定的一种工艺,比如“渥堆”或者“杀青”,查阅起来非常快捷,不必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大海捞针。这种高效的信息检索能力,使得它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而不是一本只适合在闲暇时翻阅的闲书,这在日常生活中实用性极强。
评分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最初的动机,其实是想给一位刚对茶产生兴趣的外国朋友找一本视觉冲击力强的入门指南。拿到手后我发现,它的国际化视野做得相当到位。首先,在茶品的命名上,它似乎尽可能地提供了中英双语的对照,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其次,很多插图中都配有非常清晰的注解,标注了茶叶的克重、水温、浸泡时间等关键参数,这些信息对于严格遵循科学冲泡流程的人来说,简直就是宝藏。更棒的是,它不仅仅介绍了我们熟悉的十大名茶,还深入挖掘了一些地方性、小众化的地方名优茶,这些茶在国际市场上可能鲜为人知,但其工艺的精妙绝对不输于名茶。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深度远远超出了“入门”的范畴,它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极为详尽的中国茶“风味地图”,无论是对外推广还是对内深挖,价值都非常高。
评分我作为一个资深茶客,收藏了不少关于中国茶的专业书籍,但很多都过于偏重理论或历史叙事,读起来总觉得缺少了那么一丝鲜活的“烟火气”。然而,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显得格外亲切自然,像是邻家学识渊博的茶农在跟你娓娓道来。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没有那些拗口的术语,即便是像“高火足火”这样的专业概念,也能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清楚。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茶类“口感脉络”的描摹,比如白茶的“毫香与药香的交织”,乌龙茶的“喉韵与花香的缠绵”,那种文字的力量,让人光是想象就忍不住吞咽口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也很有趣,它不像传统图鉴那样严格按照“六大茶类”划分,而是似乎更侧重于“地域特色风味谱系”,这使得我对一些跨界融合的新式茶品也有了更宽泛的理解。这种打破常规的尝试,反而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忍不住一页一页翻下去,生怕错过了一个有趣的角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