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13-2014茶叶鉴赏购买指南(全新升级版)
定价:68.00元
作者:赵玉香,俞元宵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38734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63kg
编辑推荐
★ 专家修订,畅销多年
国家一级评茶师赵玉香、国家茶艺资格考试考评员俞元宵联袂主编,内容可靠,值得信赖!
★ 标注2013年**茶叶价格
全新升级每种茶品的2013年**市场参考价格,经由专家审校,茶叶资讯更为准确、、详实。
★ 高清图片助您辨真伪
950幅唯美图片,188种干茶、茶汤、叶底图,优雅入微展现中国大众茶和小众珍稀茶,教您准确辨别茶叶的优劣、真伪。
★ *美茶艺师教您泡好茶
中国*美茶艺师俞元宵女士专业、细致、优雅展示16组专业茶艺演示,专业茶艺一本通。
★ 常见茶具全收录
紫砂、瓷质、玻璃、木质、竹质、金属材质茶具高清呈现,升级新增铸铁壶、银壶、铜壶等日本茶具,展现不同视角的茶文化。
内容提要
1.本书由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专家赵玉香和国家茶艺师资格考试考评员、国家高级评茶员俞元宵主编,全面收录188种中国常见茶和小众珍稀茶,对每款茶叶不仅有产区、历史、采摘、辨别、茶具选择、冲泡方法的详细介绍,还有专家精辟的饮法及口感描述。
2. 本书附有950幅原色干茶、茶汤、叶底、茶艺展示等精美图片,具有很高的实用及欣赏价值。
3.所有茶品均标注2013年*市场价格,参照全国性连锁大茶庄实体店和网络购买双重渠道进行筛选标注,涵盖不同等级、规格、包装的价格区间,可靠实用,是你购买茶叶时的贴心参考。由于茶叶价格变化较大,茶叶品种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本书将定期进行改版升级。
4.值得提出的是每款茶汤都是经专家指导,按标准方式冲泡而成。每款干茶形态、叶底风格不仅可以参照比较,还可供真伪辨别之用。
5.全书分为综述篇和茶叶篇两部分。综述篇是对整个茶知识体系的梳理,使读者便捷了解茶文化、茶分类、茶区分布、制作工艺、茶具以及有关茶专业术语方面的知识。茶叶篇按七大茶类——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工艺花茶来排列,详细阐述每种茶的产地信息、采摘标准、标准的冲泡方法和品饮忌宜。
目录
编者序茶香满溢的生活
特此鸣谢
本书内容导航
导读篇
章茶叶的起源与历史
一、中国茶叶源流
二、中国人饮茶的历史
三、茶的外传与茶文化的交流
第二章认识中国茶一、认识茶树
二、茶叶的分类
三、茶叶的形状
四、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与演变
五、中国现代茶区分类
第三章茶道文化
一、茶道是什么
二、各族茶俗文化
第四章新手学泡茶
一、怎样才能沏一杯好茶
二、茶叶品评专业术语
第五章茶叶的储藏与饮用
一、茶叶储藏的&'五忌&'
二、茶叶的佳储藏方法
三、茶叶的成分
四、科学饮茶与禁忌
第六章茶叶的购买与茶具
一、如何购买茶
二、茶庄
三、中华茶具,历久弥新
四、四大茶具泡茶方法
第七章清新醇和:绿茶篇
一、绿茶的起源
西湖龙井
狮峰龙井
钱塘龙井
大佛龙井
越乡龙井
扁形白茶
千岛玉叶
建德苞茶
径山茶
鸠坑毛尖
江山绿牡丹
泉岗辉白
顾渚紫笋
安吉白茶
余姚瀑布仙茗
羊岩勾青
临海蟠毫
惠明茶
仙都笋峰
松阳银猴
武阳春雨
泰顺三杯香
开化龙顶
南京雨花茶
洞庭碧螺春
溧阳翠柏
沙河桂茗
幽香苏翠柏
泰顺云雾茶
无锡毫茶
太湖翠竹
金山翠芽
茅山青峰
阳羡雪芽
宝华玉笋
六安瓜片
太平猴魁
顶谷大方
休宁松萝
黄山毛峰
敬亭绿雪
金山时雨
白毛猴
三省毛尖
乐昌白毛茶
贵定云雾茶
都匀毛尖
绿宝石
湄潭翠芽
凤冈锌硒茶
春江花月夜明前毛尖
石阡苔茶
清水塘清池翠片
雷公山银球
梵净山翠峰
信阳毛尖
真香茗
昌臣绿针
贡羽茶
武当道茶
碣滩茶
古丈毛尖
婺源仙枝
上饶白眉
庐山云雾茶
狗牯脑
日照绿茶
午子仙毫
定军茗眉
汉水银梭
午子仙茗
午子翠柏
秦巴雾毫
毛尖
女娲银峰
商南泉茗
宁强雀舌
峨眉竹叶青
巴山雀舌
蒙顶甘露
重庆龙珠茶
第八章绿装素裹:白茶篇
一、白茶的品饮重点
新工艺白茶
白毫银针
白牡丹
贡眉
第九章金镶玉美:黄茶篇
一、黄茶的分类
莫干黄芽
君山银针
霍山黄芽
霍山黄大茶
第十章浓郁悠长:青茶篇
一、青茶(乌龙茶)的品饮重点
金观音
安溪铁观音
大坪毛蟹
本山茶
黄金桂
水金龟
铁罗汉
武夷肉桂
白鸡冠
武夷大红袍
半天腰
武夷黄观音
小红袍
不知春
正岩水仙
闽北水仙
矮脚乌龙
永春佛手
梅占
漳平水仙
老丛水仙
凤凰单丛(黄枝香)
凤凰单丛(通天香)
凤凰单丛(芝兰香)
凤凰单丛(桂花香)
凤凰单丛(玉兰香)
凤凰单丛(蜜兰香)
凤凰单丛(夜来香)
金萱乌龙
冻顶乌龙茶
台湾大禹岭茶
梨山乌龙
阿里山乌龙
木栅铁观音
东方美人
第十一章醇厚隽永:红茶篇
一、红茶的品饮重点
祁门工夫
坦洋工夫
正山小种
金骏眉
银骏眉
政和工夫
白琳工夫
荔枝红茶
英德红茶
信阳红茶
宜红工夫
湖红工夫
竹海金茗
宁红工夫
川红工夫
蜜香红茶
滇红工夫
台湾日月潭红茶
越红工夫
九曲红梅
第十二章悠悠古道:黑茶篇
一、黑茶的品饮重点
湖南千两茶
天尖茶
湖南益阳茯砖茶
湖南安化十两茶
湖北赤壁米砖茶
湖北青砖茶
四川雅安金尖茶
四川雅安康砖茶
云南七子饼(中茶铁饼)
凤凰普洱沱茶
易武正山野生茶
金大益
普洱茶砖
金瓜贡茶
勐海沱茶
云南七子饼(下关七子饼)
01年简体云7542
02年红大益7572
老班章古树茶
紫大益7542
301巴达野生茶
邦盆古树茶
曼娥古树茶
巴达古树茶
南糯山古树茶
勐宋古树茶
布朗山古树茶
贺开古树茶
老树圆茶(生饼)
第十三章巧夺天工:造型花茶
蝶恋花
花好月圆
茶花依恋
出水芙蓉
拈花微笑
玫瑰仙子
囡儿春
放肆情人
百合仙子
丹桂夫人
含情茉莉
东方佳人
花之恋
红色恋人
水中花
附录一中国茶叶基本茶类
附录二中国茶叶区域分布图
作者介绍
赵玉香:国家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评茶师,从事茶叶工作近30年,供职于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感官评审室主任、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副站长,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主任等职。
俞元宵:时尚茶人,国家茶艺师资格考试考评员、国家高级评茶员。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的坚固桥梁,而且这座桥梁的栏杆是用最朴实的语言和最真实的案例加固的。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市场上遇到一款标榜“高山云雾出产”的绿茶,价格虚高,但我心里拿不准。回家后,我翻到了书里关于“产地识别与海拔论证”那一章节,书中用非常直观的方式解释了,真正高海拔茶区在特定季节的芽叶肥厚度、茸毛分布的差异性。书中配的那张对比图,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直接对比了两种不同海拔绿茶在放大镜下的微观结构。我对照着书里的标准重新审视了那款茶,发现其叶脉结构和书中描述的低海拔茶种特征高度吻合,立刻打消了购买的念头。这种“买了不后悔”的安全感,是任何花哨的营销辞藻都无法替代的。它赋予了读者一种“火眼金睛”,让你在面对信息爆炸的市场时,能够保持清醒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消费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鉴赏家。
评分这本《2013-2014茶叶鉴赏购买指南(全新升级版)》的书名光是看着就让人觉得踏实,仿佛手里拿着一张通往茶世界的藏宝图。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就被它那种务实又亲切的语调吸引住了。它不像那些故作高深的专业书籍,上来就是一堆拗口的术语,而是更像一位经验老到的茶商,在茶博会上拉着你的衣角,细细跟你掰扯今年的新行情。书的排版很舒服,大量的图文并茂的展示,特别是对于不同产区茶样的色泽、干茶形态的细致描绘,简直是视觉盛宴。我记得特别清楚,其中有一章专门讲了如何通过观察茶叶的“毫多寡”来判断新采摘的时间点,那一段写得极其生动,仿佛能闻到春茶初制的清香。而且,它非常贴合“指南”的定位,针对性极强,比如,专门为初学者列出了“新手入门十款必试好茶”,还细致地标注了当时的平均市场价位区间,这对于我们这些刚想深入了解又怕被市场“套路”的消费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仅是告诉你“什么是好茶”,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如何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你认为的好茶”。这种对市场动态的敏锐捕捉和实操指导,让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瞬间飙升,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茶文化普及读物可比拟。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那便是“体系化重塑”。在阅读之前,我对茶叶的认知是零散的,知道一些名词,但缺乏一个能将这些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这本书通过其精心设计的章节逻辑,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它从原料的基础形态开始,逐步过渡到加工工艺的变量控制,再到储存环境的影响因子,最后落脚于品饮体验的具象化描述,整个流程一气呵成,逻辑链条无懈可击。特别是关于“汤感”的描述,这本书打破了仅仅用“醇厚”或“清爽”这种简单形容词的局限,它用到了诸如“口腔的包裹感”、“回甘的停留时间曲线”等更具物理学和感官科学色彩的词汇来定义汤感,这极大地提升了我自我描述和交流茶品感受的能力。读完后,我发现自己去茶馆点单时,不再只是被动接受推荐,而是能有理有据地提出自己的偏好,甚至能与店主进行有深度的探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指南,它更像是一个启动了你深度思考和独立品鉴之旅的“认知引擎”。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编辑团队对“升级版”这个词的理解,绝对是下了真功夫的。我之前也翻阅过一些旧版的茶叶指南,总觉得信息更新慢半拍,尤其是在新工艺和新标准的出现上总显得滞后。然而,这一版在深入探讨传统六大茶类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异军突起的“新式发酵茶”和“定制茶”部分进行了详尽的解析。举个例子,它对某地区新引进的某款乌龙茶的加工流程做了详细的对比分析,甚至提到了当时业界对于这种新工艺稳定性的争议,这种敢于直面争议和探讨新技术潜力的态度,非常难能可贵。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储存环境优化”的部分,不再是简单地要求“阴凉干燥”,而是根据不同茶类的吸湿性和氧化速率,给出了具体的温湿度区间建议,甚至细化到了不同包装材料的优缺点对比。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回家调整了我家里的茶叶柜,感觉空气都清新了许多。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茶叶的“物性”层面,而是深入到了“工艺”和“环境科学”的交叉领域,构建了一个更全面、更立体的茶叶品鉴和保存体系,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全新升级”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有一种奇特的张力,它在保持极度严谨的专业性的同时,又充斥着一股浓浓的人情味和对茶的热爱。我特别喜欢它穿插在章节之间的那些“茶人故事”和“茶区风情速写”。比如,它用一段优美的散文笔触描绘了某位老茶农在初春清晨采摘白毫银针的场景,那种对劳动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瞬间将冰冷的鉴赏标准赋予了温度。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而且,作者似乎对“消费陷阱”有着近乎苛刻的警惕,书中关于“陈年普洱的仓味辨识”与“新出普洱的快速发酵风险”的探讨,措辞极其谨慎且带有强烈的警告意味。他没有避讳指出行业内某些不规范的操作,而是直接给出普通消费者可以自查的几个关键指标,比如,如何通过闻“湿仓气”与“干仓香”的细微区别来判断储存环境的真实性。这种坦诚相告的姿态,极大地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感觉作者就像一位亦师亦友的长辈,在为你把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