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沈阳美食地理 2007-2008版
定价:26.00元
作者:《沈阳晚报》社
出版社: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4-01
ISBN:978750323112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精选沈阳当地美味、时尚、独特的10大类、数百家精品餐厅。无沦是家常餐饮、商务宴请还是朋友聚会,无论是想吃香的、想喝辣的还是想品尝地道的各地特色小吃,翻开本书,都能找到对味的去处!心仪的餐厅在什么地址订餐电话多少有什么特色菜人均消费多少钱能不能刷卡有没有停车位这些问题在书中都有答案。《沈阳美食地理》带领您享受沈阳美食饕餮盛宴。随书赠680元餐厅就餐代金券。
目录
鹿鸣春
勺园饭店
宝发园名菜馆
原味斋
老边饺子馆(中街路店)
同泽俱乐部
惠友饭店
边家传人饺子馆(朝阳街店)
甘露饺子馆(中街店)
附录
翔云良府
知味昏京华菜馆
李连贵重肉七饼(沈河店)
沙道观活公鸡馆
原味斋吊炉饼烤鸭店(兴华店)
商务宴请餐厅
沈阳丽都喜来登饭店
台北A A
福记台北A A酒店
品香楼
满族人家
海馨龙宫
辉嗟日式料理
附录
御香阁酒店
松润堂养生馆
阿福仔
沈阳新南国美食府
东京餐厅
中山阁炖品店
大唐每燕鲍翅楼
玫瑰女酒店瑰围餐厅
康帝鱼翅
周记关东海鲜酒楼
新洪记饺子信(青年大街店)
生日城
香港竹家庄正宗美食
妈妈参鸡汤
活色生香海鲜
活色生香海鲜
沈阳人连渔港海鲜酒楼
天下舂花园酒店
大白鲨海鲜美食城
……
地方特色菜品
好吃不贵家常菜
独特正点火锅
红红火火烧烤
麻辣诱惑不停
各地风味小吃
具特色西餐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种“美食地理”的书持怀疑态度,总觉得要么是流水账,要么就是过度美化。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出乎意料地接地气,几乎没有那种矫揉造作的辞藻。它更像是一个资深食客的私人笔记,带着点儿局气和坦诚。读的时候,我能想象到作者拿着小本子,在那些油烟弥漫的店里,耐心和老板攀谈,记录下每一道招牌菜的来龙去脉。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于一些季节性美食的强调,比如特定时间才能吃到的时令河鲜或者农产品,这说明作者对沈阳的自然环境和农业周期都有所涉猎,而不是只关注那些固定的餐馆。这种对“时令”的尊重,是很多现代美食指南里缺失的,因为现代餐饮业大多追求全年供应。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忠实地记录了那个年代,沈阳人是如何与自然节律共存,通过食物来感知季节变化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坦白说,带有那个年代出版物的特色,朴实无华,甚至有些粗糙,但这恰恰和它所记录的美食内核达到了高度统一——一切都回归本质,不追求花哨的外表。我喜欢它那种近乎学术性的严谨态度,去探究一道菜的“地理成因”,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好吃”的简单评价上。例如,它分析沈阳人对酸菜和白肉的偏爱,是如何受到当地气候和早期移民结构双重影响的,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开阔。它让你明白,你吃的每一口酸菜,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承载着气候的寒冷、历史的迁徙和邻里的智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沈阳这座城市,不再只是一个过客,而是有了一种更深层次的、通过味蕾建立起来的连接感,这种连接是温暖而坚实的,非常值得珍藏。
评分这本《沈阳美食地理 2007-2008版》简直是本时间胶囊,对我这个老沈阳人来说,翻开它就像是坐上了时光机。2007到2008年,那会儿沈阳的餐饮业正处在一个挺有意思的转型期,既有老字号的坚守,也有新派餐馆开始冒头。我记得那时候,很多现在已经找不着影儿的苍蝇馆子,在书里头居然还被郑重其事地记录了下来,那种朴素却又充满烟火气的美食记忆一下子就被勾起来了。比如说,它对西塔那一片早期的朝鲜族烤肉店的描述,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光鲜亮丽的装修,但那种汗流浃背、大口吃肉的酣畅淋漓,文字里都带着热气。而且,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它不仅仅是罗列菜名和地址,更像是做了一次城市肌理的扫描,把美食和街道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惯揉在了一起。那种老沈阳特有的“旮旯文化”,就是犄角旮旯里藏着最好的味道,这本书算是把这门学问给系统梳理了一遍。现在回头看,很多地方已经变了样,但翻着这本旧书,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市井气息,挺有意思的,对研究沈阳城市史来说,也算是个挺珍贵的侧面资料。
评分我是一个对地方文化和城市规划特别着迷的“吃货”,买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研究一下沈阳作为东北中心城市,其饮食版图是如何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被构建起来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很明显带着一种“地理学”的严谨性,它似乎不是简单地按菜系分类,而是用空间坐标来组织沈阳的美食版图。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区域饮食特色的对比分析,比如浑河以南和以北,老城区和新兴开发区,它们在食材选择、烹饪技法乃至食客群体上展现出的微妙差异。虽然是2007年的记录,但那种对“地域性”的挖掘非常到位,它让你意识到,沈阳的美食不是一个平面,而是一个有深度、有层次的三维空间。比如,它提到一些老工业区附近的家常菜馆,那种粗犷而实在的口味,是后来的精致餐饮很难复制的,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沈阳工人阶级的生活哲学。如果能配上当时的街景照片,那简直是完美了,不过即便只有文字,那种“在路上”寻找美食的探险感也跃然纸上,非常适合喜欢深度游的读者。
评分作为一名研究城市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价值上颇有可取之处。2007年到2008年,正是沈阳城市面貌快速更新的时期,很多老建筑被拆除,老街区被改造。这本书里详细描绘的那些老店的位置、门脸,甚至店主的口音特点,都成为了研究那段历史的活化石。我尤其关注它对一些满族传统菜肴在民间改良的记录,比如一些在宫廷菜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家常做法,它们在普通百姓餐桌上的生命力,比在旅游景点更具代表性。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微观的切口,让我们得以窥见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民间生活细节。它不是一本高高在上的评论集,而是一份扎根于土地的田野调查记录,对研究沈阳“味道的演变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