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补品药粥 9787504728197

天下补品药粥 978750472819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宏山,清平乐 著
图书标签:
  • 药膳
  • 粥品
  • 养生
  • 健康
  • 食疗
  • 传统医学
  • 滋补
  • 膳食
  • 营养
  • 食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28197
商品编码:300963631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天下补品药粥

定价:36.00元

售价:21.6元,便宜14.4元,折扣60

作者:杨宏山,清平乐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10-01

ISBN:97875047281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药粥,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把于祛病疗疾了。
粥,俗称稀饭,是国人青睐的日常饮食。其味道鲜美而煮食简便,营养丰富又易于消化,自古以来,上自达贵人、文人学士,下至贩夫走卒、山野村民,莫不喜食。

内容提要


将人们喜食的粥品与适当的中药一同煮食,称为药粥。药粥疗法,是以药疗疾,以粥扶正的一种预防和治疗疾病的食疗方式,亦是药物疗法与食物疗法的有机结合。食用药粥,既可得粥之趣,又能收药之利,二者协同配合,效果颇佳。药粥的主要成分为粳米和糯米,皆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从而在祛除病邪的同时,又能纠药之偏,保护胃气,达到治病与健体的统一。因此,药粥疗法历经两千多年之久而不衰,且有方兴未艾之势。
本书介绍了药粥的基本知识,方便人们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地调养身体,祛病健体。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医圣本草纲目辑要》 导言:追溯本源,洞悉药理精微 《医圣本草纲目辑要》是一部深度挖掘传统中医药宝库,特别是对李时珍《本草纲目》进行系统梳理与现代阐释的权威著作。本书并非单纯的药材汇编,而是力求还原中医药学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的核心思想与实践智慧,特别关注那些支撑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性知识。全书以严谨的学术态度,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本草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与定位。 第一部分:本草学的理论溯源与哲学基础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阐释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核心概念的哲学内涵与临床指导意义。 一、本草之源:从神农尝百草到成书立典 追溯中华民族对植物、动物、矿物药性的认知演变史。详细剖析了《神农本草经》作为现存最早药学专著的地位,解读其“上品养命,中品养性,下品疗疾”的养生哲学。探讨了汉代伤寒学派与金元四大家在用药理念上的流变与争鸣,如何逐步奠定了辨证论治指导下的用药原则。 二、药性理论的内涵解析 1. 四气五味与升降浮沉的实践应用: 详细阐述“寒、热、温、凉”四气如何对应人体病理状态的寒热偏盛,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对人体脏腑的特定影响。重点分析“升、降、收、涩”四种作用如何指导药性的组合,以实现对病邪的精准制导。 2. 归经理论的地域性与系统性: 阐释药物作用于特定经络(如心、肝、脾、肺、肾)的理论依据,并结合现代药理学对特定成分在体内的靶向性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古代经验如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发现相印证。 三、辨证论治指导下的用药原则 本书强调,中药的功效是动态的、相对的,必须在特定的证候下才能发挥作用。详细阐述“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不仅是药量比例的调整,更是整体药性场域的构建。通过大量古代医案的对比分析,展现了配伍艺术如何规避毒副作用,放大治疗效果。 第二部分:古代经典药材的深度考察与现代评析 本卷聚焦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数千种药物中的核心代表,选取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药物进行深入的单味药分析,旨在超越简单的性味归属,挖掘其药理机制的潜力。 一、补益类药物的精准定位 1. 人参与西洋参的异同: 不仅区分二者的“甘、微苦,微寒”与“甘、微苦,微凉”,更深入探讨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轴)的调控差异,以及在气虚与阴虚证候中的选择标准。 2. 地黄家族的炮制与功效变迁: 对生地黄、熟地黄、酒黄的对比分析,侧重于炮制工艺(如“九蒸九晒”)如何改变了原药的分子结构,进而影响其滋阴、补血、活血的效能差异。 二、解表与清热药物的时令与地域适应性 探讨麻黄、桂枝等解表药在不同气候带(如江淮流域与北方寒冷地区)使用时剂量和配伍的调整策略,以应对表证的轻重与体质的差异。对石膏、黄连等寒凉药物,分析其清热机制中对炎症介质释放的抑制作用。 三、矿物与动植物药的综合利用 系统梳理了如朱砂、雄黄等矿物药的使用禁忌与炮制方法,结合重金属离子的转化规律,强调“以毒攻毒”背后的安全边界。同时,对阿胶、鹿茸等动物药的有效成分(如胶原蛋白、肽类)的生物利用度进行讨论。 第三部分:名医验案与方剂组方的逻辑 本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通过对古代著名方剂的解构,揭示方剂背后的核心逻辑与动态平衡。 一、经典方剂的解构:以方知药 选取《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核心方剂(如四君子汤、小柴胡汤、四物汤),进行全面的“组方逻辑拆解”。分析每味药在方中扮演的角色(君药、臣药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方剂的整体结构来实现对某一复杂病机的全面干预。例如,分析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既有疏肝解郁的药,又有重镇安神的矿物药,体现了古代对“肝风内动”状态的综合认识。 二、方剂的变通与加减法则 强调中医用药的灵活性。通过剖析历代医家对同一经典方剂的加减案例,阐明“审时、审地、审人”在方剂应用中的重要性。例如,针对湿热疫病,如何在基础方中增加芳香化湿药(如苍术、藿香)的比例,以增强其对水湿的祛除能力。 三、药粥方剂的养生哲学(侧重于药性与食材的结合,而非具体配方) 本部分虽然不涉及具体食谱,但会从理论上阐述药粥作为一种特殊的给药方式的优势:粥剂性质平和,利于脾胃虚弱者吸收,且通过与特定食材(如粳米、糯米)的结合,可以调和药材的峻猛之性,实现“药食同源”的最高境界。分析如何根据不同体质选择基础米类(如小米的健脾作用),以优化药性的吸收与发挥。 结语:面向未来的本草学 本书最后总结了传统本草学与现代科学的对话前景,鼓励读者在继承精髓的同时,以批判性思维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发掘中医药在应对现代慢性病和亚健康状态中的独特价值。强调中医药的根本在于“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而非简单的化学成分提取。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对传统文化中“食养”观念的深度挖掘。我注意到,作者在介绍每一种药粥时,不仅仅关注它的营养价值和药用功效,还常常会穿插一些关于食材来源地的风土人情,甚至是制作这道粥背后的历史典故。比如,某个药粥的起源可能与某个朝代的宫廷养生秘方有关,或者与某个著名医家的私藏经验相联系。这些“野史”和“秘闻”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药理知识变得生动起来,充满了人情味。它不再是一本冰冷的食谱,更像是一本承载着历史记忆和匠人精神的“食经”。正是这些充满故事性的细节,让我对书中的每一个步骤都多了一份敬畏和期待,让我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精心挑选食材,耐心地熬煮,去体会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养生境界。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带着点水墨晕染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种慢节奏的养生氛围中。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看得出是下了功夫的。不过,我得说,光是好看可不行,内容才是硬道理。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中规中矩的食疗大全,毕竟名字听起来就很“实用主义”。然而,当我翻开目录的时候,那种期待感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它不仅仅罗列了各种食材的功效,更像是在讲述一种生活哲学。比如,它对“时令”的强调,不是那种生硬的科学解释,而是结合了民间智慧,告诉你春天为什么要吃什么,夏天又该如何调理,那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让人感觉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跟你聊天,而不是冷冰冰地阅读教科书。特别是关于一些不常见药材的介绍部分,图文并茂,细节刻画得非常到位,光是看着那些药材的图片,都能想象出它们特有的气味和口感了。这种用心程度,在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刻动手尝试书中的一些基础食谱,哪怕只是为了感受一下那种传统养生的仪式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给我带来了一种强烈的穿越感。它没有采用时下流行的那种极简主义设计,而是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医学术语,虽然一开始阅读起来需要一点适应,但一旦沉下心来,你会发现这种严谨性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信任感。特别是那些关于药粥配伍的逻辑推演部分,逻辑链条清晰,引用了不少古代医籍的论述来佐证,这让那些看似简单的食疗方案,一下子变得有据可依,而不是空穴来风的民间传说。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食材药性时所使用的那种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比如形容某味药材“性温而不燥”,或者某种搭配“能引药力直达病灶”,这些描述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对我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与学术探讨的结合体,它既能指导我日常下厨,也能在我想深入了解某一味药材背后的理论支撑时,提供一个坚实的参考基础,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评分

我得承认,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其实是想找一些能快速见效的“偏方”,毕竟现代生活节奏快,谁不想两三天就看到效果呢?然而,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慢”。它似乎并不急于让你解决眼前的“疑难杂症”,而是更注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调理。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述“辨体质”的重要性,这一点非常戳中我。我以前总是盲目地进补,结果常常是吃完一些补品后反而觉得身体更燥热不适。这本书没有直接告诉你“吃了这个就能治好失眠”,而是引导你去观察自己的睡眠模式、情绪波动,然后对照着书中的体质分类,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粥品搭配。这种由内而外的调理思路,虽然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实践,但长期来看,我觉得比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要靠谱得多。它教会我的不是食谱,而是一种观察自己身体变化的细致入微的能力,这对于一个都市人来说,其实是更宝贵的财富。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的递进逻辑,这点非常符合我的学习习惯。它并没有上来就堆砌那些复杂的药膳方子,而是从最基础的“粥米选择”和“火候控制”等基础功开始讲起,这些是所有药粥制作的基石。作者用非常直白易懂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米种会影响药粥的吸收效率,以及如何通过调整火力大小来确保药材有效成分的最大化释放。这种对基础知识的重视,让我这个厨房新手也能迅速建立起信心。一旦掌握了这些基本原则,再去面对那些包含多味药材的复杂配方时,就不会感到茫然无措,而是能理解每一种配料背后的功能和相互作用。可以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做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读者“怎么做才能做好”,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可复制的药粥制作思维框架,而不是简单地给出几个步骤清单,这才是它能长期留在我的书架上的关键原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