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13中國品牌名茶鑒賞
定價:138.00元
售價:75.9元,便宜62.1元,摺扣55
作者:茶百科編委會
齣版社:中國商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8-01
ISBN:9787504481801
字數:
頁碼:25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2013中國品牌名茶鑒賞》匯集2013各種中國品牌名茶,揭示瞭每款茶從種植、采摘、加工到包裝各個環節的奧秘所在。介紹瞭例如君山、中茶、昆侖雪菊、祁門香、立頓、巴山蜀水等等名茶品名産地及其相關的知識。是為各茶葉管理部門及廣大茶葉愛好人員提供的有價值的參考書。
目錄
名人題詞
前言
開捲有益:品讀《2013中國品牌名茶鑒賞》
六大茶類
綠茶
紅茶
青茶
白茶
黃茶
黑茶
中國十大名茶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名人題詞
前言
開捲有益:品讀《2013中國品牌名茶鑒賞》
六大茶類
綠茶
紅茶
青茶
白茶
黃茶
黑茶
中國十大名茶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說實話,初見時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它走的是一種比較傳統的、信息堆砌式的風格,那種感覺就像是走進一傢老字號茶莊,貨架上琳琅滿目,雖然實在,卻少瞭那麼一絲現代的靈動。我最初是衝著“2013”這個年份去的,想看看那個時間點國內的茶葉市場格局和高端品牌的側重點有哪些變化。拿到書後,翻開目錄,首先注意到的是其編纂體例的嚴謹性,條目式的介紹占據瞭很大篇幅,這顯然是一本工具書性質很強的作品,目標讀者群似乎更偏嚮於行業內的專業人士或者資深的茶商,對於像我這樣主要想瞭解一些“故事”和“品鑒心得”的普通愛好者來說,可能需要投入更多耐心去消化那些具體的産地、工藝流程和市場數據。我特彆留意瞭其中對於幾款地域名茶的介紹篇幅,感覺整體的論述深度還是有的,但行文的語感略顯平鋪直敘,缺乏一些能夠調動感官體驗的文學描繪,比如如何去捕捉一泡上等龍井在杯中“綠中泛黃”的微妙變化,或者武夷岩茶“岩韻”那種空靈感的文字錶達,似乎都被嚴謹的參數和曆史背景所取代瞭。不過,從另一個側麵看,這種詳盡的資料匯編,對於想要係統性建立知識框架的人來說,無疑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它像是一個紮實的木工,把所有的榫卯結構都展示得清清楚楚,隻是在最終的拋光和上漆上,似乎沒有花費太多心思去取悅像我這樣的“顔值派”讀者。
評分我嘗試從這本書中尋找一些關於“品牌故事”的切入點,畢竟,我們購買的不僅僅是茶葉本身,還有它背後的文化符號和傳承感。然而,這本書似乎有意地避開瞭那些過於“煽情”或“傳奇化”的敘述。它更像是市場營銷部門的年度報告被學術化瞭,將品牌提升的關鍵因素,量化成瞭“市場占有率”、“技術革新引入時間”等硬指標。雖然這種客觀分析對於評估一個品牌的穩健性很有價值,但作為一名普通的茶文化愛好者,我更想知道某個茶莊的掌門人是如何麵對上個世紀某次重大危機,最終力挽狂瀾的;或是某個特定年份,因為一場意外的天氣,導緻某款茶的風味産生瞭哪些微妙的、不可復製的變化。這些“人情味”和“偶然性”恰恰是構成中國傳統品牌魅力的核心要素。這本書提供瞭一張精準的品牌地圖,但地圖上的“人名地名”都很清晰,卻缺少瞭那些充滿煙火氣的“小酒館”和“老街坊”的標記,使得整體的閱讀體驗偏嚮於一份嚴肅的商業檔案,而不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文化考察錄。
評分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的時間,試圖從這本書中找到一些能夠真正觸動我味蕾記憶的描述,那種讀完後會立刻想去衝泡一壺好茶的衝動。坦率地說,這種“誘惑力”在書中並不算強勁。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茶葉資産清單”,清晰地列齣瞭哪些品牌在2013年被官方或行業認可,它們的核心賣點是什麼。我尤其想知道的是,在那個時間點,新興的互聯網營銷渠道對傳統品牌形象的衝擊有多大,或者說,那些在民間口口相傳的“隱形冠軍”是如何在這份官方名錄中被定位的。然而,書中的分析更多聚焦於傳統評判標準,比如曆史淵源、獲得的奬項和官方認證等級,這使得整體的閱讀體驗偏嚮於一種“迴顧曆史”而非“展望未來”的感受。如果能多一些關於消費者行為變遷的分析,或者幾位權威評茶師針對同一款茶的“盲品記錄與討論”,想必會增添不少趣味性和辯論性。現在的文字給我的感覺是,它告訴我“這是好茶”,但沒有詳細描繪“它為什麼讓你覺得好”,或者說,沒有提供足夠的工具去讓我自己判斷它“好在哪裏”。對於想從這本書中找到下一款“爆款”茶的讀者來說,它可能顯得過於保守和學術化瞭。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平衡“百科全書”的客觀性與“鑒賞手冊”的主觀魅力?從“茶百科編委會”這個署名來看,顯然是傾嚮於前者。這種傾嚮導緻瞭內容呈現上有一種集體共識的影子,缺乏鮮明、甚至略帶偏激的個人觀點來引發讀者的深度思考。比如,在介紹幾種主要綠茶時,篇幅分配和評價標準幾乎如齣一轍,缺乏對不同流派之間內在矛盾的探討。我期待看到的是,對於某些具有爭議性的製作工藝,編委會能引入正反雙方的論述,而不是簡單地給齣一個被廣泛接受的結論。這種麵麵俱到的處理方式,雖然保證瞭知識的全麵性,卻削弱瞭閱讀的“張力”。我希望作者能更勇敢一點,去挑戰一些既定的行業神話,或者至少,用更有力的論據去支撐這些神話。對我而言,一本優秀的鑒賞指南,應該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既傳授知識,又激發你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你去質疑,而不是僅僅接受。這本書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寶庫,你需要自己去挖掘,但寶庫的鑰匙和地圖,可能需要自己重新繪製。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部分之一,但這印象並非全部是正麵的。紙張的選擇很厚實,油墨印刷清晰,這對於閱讀大量文字和觀察少數幾張彩圖來說,提供瞭良好的物質基礎,看得齣在製作實體書的成本上是下足瞭功夫。然而,這種厚重感在便攜性上打瞭摺扣,它更適閤放在書房的固定位置供查閱,而不是隨身帶在身邊,以便在茶館裏突發奇想時拿齣來對照一番。另外,排版上的一些細節處理,比如圖文的對應關係,有時顯得不夠緊密,很多關鍵的茶樹圖片或者茶湯照片,分辨率和色彩還原度,比起市麵上同期齣版的旅遊或美食類書籍,稍顯遜色,這對於一本主打“鑒賞”的書籍來說,是個不小的遺憾。畢竟,茶葉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來自於視覺衝擊和觸覺感知,如果書籍本身無法在視覺上提供足夠的享受,那麼文字描述的重擔就變得異常沉重。總而言之,它在“信息載體”這一層麵上做得閤格,但在“審美體驗”這一維度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