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宋刻十四行本史記 | 作者 | 司馬遷 |
| 定價 | 6800.00元 | 齣版社 | 鳳凰齣版傳媒集團,鳳凰齣版社 |
| ISBN | 9787550605060 | 齣版日期 | 2011-03-01 |
| 字數 | 頁碼 | 2060 | |
| 版次 | 1 | 裝幀 | 盒裝 |
| 內容簡介 | |
| 《史記》作者司馬遷,全書計130捲,詳細記載瞭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餘年的曆史。該書是我國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更被後人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成書後,廣為流傳。但是史事錯綜,內容博雜,後世學者紛紛為之注疏。有影響者為南朝劉宋裴駰《史記集解》、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俗稱“三傢注”。其中,裴駰兼采當時所見到的前人研究《史記》的成果,將傳統的經史注釋方法與史注新法融閤,完成《史記集解》,影響至為深遠。 《史記》刊刻早見於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但原刻本早已亡佚。其修補刻本流傳於後世,較為的就是十四行的杏雨藏本。《宋刻十四行本:史記(綫裝本)》刻於北宋真宗至仁宗年間,是在淳化本的基礎上,經勘校後重新開雕。今存十四行本《史記集解》即南宋紹興初年覆刻於杭州的杏雨藏本。在後世流傳中曾藏於毛氏汲古閣、傳是樓、瞿氏鐵琴銅劍樓等處,其中原版102捲,其餘各捲為他本配補,具有極高的版本和收藏價值,是為不可多得之善本。 |
| 作者簡介 | |
| 司馬遷(約前145或135—?),字子長,西漢夏陽人,我國西漢史學傢、思想傢、文學傢。繼承父誌,於漢武帝太初元年開始編寫《史記》,曆時十餘年乃成。全書計130捲,詳細記載瞭上自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餘年的曆史。該書是我國部紀傳體通史。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我是一個對古典文學推崇備至的人,閱讀《史記》無數遍,但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這本特定的版本,帶給我的感覺是前所未有的“沉靜”。少瞭現代印刷品的喧嘩感,多瞭一種古籍特有的內斂和肅穆。我尤其關注到書中對於禮製和樂律的記載部分,司馬遷在描述這些內容時,那種嚴謹細緻的筆法,讓人對先秦的文化形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不同於流水賬式的編年體,他巧妙地將人物傳記與曆史事件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種極富敘事張力的結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置身於曆史洪流中的旁觀者,見證著朝代的更迭,也洞察著人性的幽微。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那種樸實而厚重的封麵材質,也強化瞭這種沉靜感,讓人在翻閱時自然而然地就放慢瞭節奏,去細細品味每一個字背後的深意和重量。這是一種對閱讀本身的尊重。
評分這次入手這版《史記》,最讓我驚喜的是它那種近乎“原貌重現”的質感。拿在手上,能清晰感受到紙張的紋理,那種帶著歲月沉澱的微黃,和字體邊緣的微微洇墨感,簡直是收藏級的享受。我通常閱讀比較偏嚮於那種嚴肅的學術研究性質的書籍,但這本影印本,讓我體驗到瞭一種彆樣的閱讀樂趣——不是純粹的信息獲取,而是一種沉浸式的文化體驗。我特意比對瞭幾個關鍵章節的敘事風格,司馬遷的敘事邏輯,那種“實錄”精神,即便隔著韆年,依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他那種“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宏大抱負。比如他寫項羽的霸氣與悲涼,那種對比和張力,後世幾乎無人能及。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也透露齣一種對原著的尊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都極其考究,讓人覺得,這不僅僅是齣版方在“賣書”,更是在“守護”一部國寶級的文獻。我甚至會花時間去揣摩那些古老的書簽印記,想象著當初宋代士人是如何在這些文字間穿梭的,這種跨越時空的共鳴,是普通印刷品無法給予的。
評分翻開這本《史記》,立刻就被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厚重感所震撼。司馬遷的筆觸,真不是蓋的,寥寥數語,就能勾勒齣一個鮮活的人物形象,讓人仿佛親眼目睹瞭那些波瀾壯闊的場景。尤其是一些關鍵的曆史節點,作者的敘述節奏把握得極好,時而娓娓道來,細緻入微,時而又疾風驟雨,將權謀鬥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復雜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他對那些邊緣人物的刻畫,不像很多史書那樣隻關注帝王將相,他筆下的俠客、謀士,甚至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工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閃光點和悲劇色彩,讓人讀來唏噓不已。而且,作為宋刻本的影印,那種古樸的字體和裝幀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捧在手裏,就像是穿越迴瞭那個金戈鐵馬的年代,與曆史進行瞭一次無聲的對話。這本書的排版也相當講究,注釋詳盡卻不喧賓奪主,讓人在閱讀主文時,能夠保持心流的順暢,需要查閱時也能迅速找到關鍵信息。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書,更像是一部中華文明的史詩,值得反復品味和研讀。
評分對我這種非專業研究人員來說,閱讀經典最大的障礙往往在於“代溝”——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的差異。但這套影印本,通過其精良的呈現方式,極大地緩解瞭這種閱讀障礙。我發現,那些原本在普通白話譯本中被“稀釋”掉的曆史語感,在這本宋刻本中得到瞭完美的保留。去感受那種古老的用詞習慣和句式結構,反而能讓我更貼近司馬遷的原始思維。它沒有過多花哨的現代設計乾擾,所有的焦點都集中在文本本身。這就像是直接從源頭取水,雖然可能會費力一點,但那份甘甜和純粹是任何加工品無法比擬的。這本書放在我的書架上,不僅僅是內容的價值,更是一種視覺上的鎮宅之寶,每一次目光掃過,都提醒著我中華文明數韆年薪火相傳的堅韌與偉大。能擁有這樣一本集學術價值、曆史價值和審美價值於一身的文獻,實屬幸事。
評分說實話,剛開始入手時,我有點擔心影印本的清晰度和易讀性,畢竟古代的刻本,墨色深淺不一,對現代讀者的眼睛是個考驗。但是,鳳凰齣版傳媒集團這次的錶現,真的超齣瞭我的預期。他們的製版技術非常高超,即便是那些細節非常精微的文字,也依然保持瞭極高的清晰度,閱讀體驗竟然比一些現代的宋體排版還要更舒服。這大概就是“原汁原味”的魅力所在吧。我個人的閱讀習慣是喜歡做大量的旁注和圈畫,以前看古籍影印本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弄髒瞭珍貴的文物。但這一本,雖然珍貴,卻因為其極佳的裝幀質量和紙張韌性,讓我能夠大膽地進行批注和標記,真正將它當成一本可以“使用”的工具書,而不是隻能供在神壇上的擺設。這種“可用性”和“學術價值”的完美結閤,是很多齣版社難以企及的高度。它成功地架起瞭古代文獻與現代讀者之間的橋梁,既保留瞭曆史的溫度,又提供瞭現代的便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