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战国策全鉴
定价:38.0元
作者:(西汉)刘向,孙红颖 解译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18010707
字数:281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流传千古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全鉴》一书是一部的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长于说事,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语言艺术和谋略方面达到的高深境界,洋溢着令人叹为观止的人生智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内容提要
《战国策》是一部汇编而成的国别体史学名著,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全书共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提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本书精选了《战国策》中的名篇,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以利于读者朋友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一经典著作。
目录
作者介绍
刘向(约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孙红颖,毕业于邯郸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士学位。现为自由撰稿人,对于青少年教育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近来来致力于青少教育、自我提升方面的写作。
文摘
燕、赵、吴、楚四国联合准备攻打秦国。秦王政召集群臣和六十位宾客,闸他们道:“燕、赵、吴、楚四国组成联合阵线,企图封付秦国目,我在财力困乏,在国外则百姓的力量耗损,对四国联军的进攻应当怎么应对呢?”群臣中无人回答。只有姚贾回答说:“我愿意为大王出使四国,可以消除他们攻秦的念头,制止他们联合出兵攻秦。”于是秦王就给了姚贾一百辆战车,二千斤黄金,让他穿上自己的衣冠,佩上自己的宝剑。姚贾辞别秦王,游说四国,终于打消了四国攻秦的念头,制止了他们出兵,并和他们结成友邦,姚贾才回报秦王。秦王非常高兴,封给他一千户城邑,并任命他为上卿。
【原典】
韩非短之,曰:“贾以珍珠重宝南使荆、吴,北使燕、代之间三年,四国之交未必合也,而珍珠重宝尽于内。是贾以王之权、国之宝,外自交于诸侯,愿王察之。且梁监门子,尝盗于梁,臣于赵而逐。取世监门子、梁之大盗、赵之逐臣,与同知社稷之计,非所以厉群臣也。”
韩非诽谤他说:“姚贾拿着珍贵的物品,往南出访到楚国、吴国,往北出使到燕国、代国,其间共经过了整整三年时间,四国的盟约未必真正联合成功了。但带去的珍宝几乎耗尽,这是利用大王的权势、国家的珍宝,在国外和诸侯私自结交,希望大王明察。况且姚贾是大梁一个守门人的儿子,曾经在魏国做过盗贼,在赵国做官时又曾被驱逐出境。用看门人的儿子,魏国的盗贼、赵国的逐臣来谋商国家大事,恐怕不是鼓励群臣的好办法。”
……
序言
前言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七雄并起,各国为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彼此征战不休,大规模的战事不断。在这样一个动荡剧变的背景下,往来于各国之间的纵横家,作为活跃的角色出现在政治舞台上。他们多以谋臣策士的身份登堂入室,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干,指点山河,旁征博引,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能,甚至决定着一个时代诸侯国的盛衰和历史的走向,从而影响了后世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了解中国历史,必须了解战国,而要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就不可不读《战国策》。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史学名著,是保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记载战国时期历史的文献之一。《战国策》作者不明,后由西汉末年的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因其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期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所提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定名为《战国策》,又称《国策》。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分为十二策,三十三卷,约十二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216年),共二百四十五年。
《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和策士们游说各国君主或互相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除了记叙历史人物的活动外,《战国策》还重点记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如田单攻狄、荆轲刺秦王、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等,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后代史书如《史记》《资治通鉴》的部分内容依据《战国策》转述,有些段落几乎是原文照录,可见此书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战国策》中保存的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充分展现了古代先贤在语言和计谋方面的高精境界,其中蕴含的为人智慧、处世策略一直为后代策士奉为圭臬。透过文字,我们仍能体会到他们的思维、心理活动,感受到他们的雄才大略和辩才,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和收获。
从文学方面来看,《战国策》也是一部的历史散文著作,对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战国策》所记人物是复杂的,但对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描写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士”的形象,有能言善辩的纵横之士,如苏秦、张仪,有勇敢刚毅的仗义之士,如荆轲、聂政,有超然脱俗的高节之士,如唐雎、颜率等,这些人物都个性鲜明,形象逼真,具有的典型意义。
在语言文字上,《战国策》长于说事,语言明快流畅,无论是个人陈述还是双方辩论,多使用铺排和夸张的手法,充分阐释,畅所欲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策士们的说辞大都不以直接方式,往往借动物、植物或人们生活中习见的其他事物为喻,使观点鲜明、具体,深入浅出,易于被人接受,循序渐进地达到游说目的。
《战国策》是当时纵横家的游说之辞汇编,书中所记的策士说辞还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阐述道理,用文学手段帮助说理。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鹬蚌相争”“狐假虎威”等,通过有趣的寓言故事,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战国策》,我们精心编写了此书。本书精选《战国策》中的名篇《齐人有冯谖者》《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加以注释,并用现代白话文翻译,使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更好地思考历史、感悟历史,领会古人的为人处世智慧,达到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目的。
解译者
这本书的排版和校对工作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这对于阅读体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内页的字距、行距都经过了细致的考量,使得长篇阅读的舒适度大大提高,完全没有一般书籍那种局促感。更值得称赞的是,几乎找不到任何印刷或文字上的错误,这在浩瀚的古代文献整理和阐述中,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成就。每一个注释和引文的标注都清晰明确,极大地帮助了读者进行溯源和交叉验证,体现了编纂者严谨的学术态度。这种对基础质量的极致追求,让读者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内容本身,不必为那些低级的排版失误而分心打断思考的连贯性。可以说,这本册子在硬件上的精良制作,完美地承载了其内容的重量。
评分从内容的可读性和对现代读者的亲和力来看,这本书也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通往古代智慧的桥梁。作者在处理复杂的历史人物和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采用了非常贴近现代思维模式的解读方式,使得那些遥远的人物形象不再是冰冷的雕塑,而是充满了血肉与情感的鲜活个体。例如,对某些谋士的刻画,既保留了其历史的谋略色彩,又挖掘了他们性格中的人性弱点和闪光点,这种平衡感把握得极妙,让人既敬佩又感到亲近。它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用一种平实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体命运的起伏紧密结合,让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题材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切入点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分析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它绝非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通俗读物可比。作者在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博弈时,展现出了近乎于解构主义的洞察力。他没有满足于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深入挖掘了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深层动机与社会结构性矛盾,使得整个历史图景变得立体而多维。每一次的转折和每一次的联盟瓦解,背后都有着清晰而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些链条被作者用清晰的笔触一一串联起来,让人豁然开朗。这种深度的剖析,不仅满足了历史爱好者的求知欲,更对理解人性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选择提供了深刻的哲学反思。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感到脑海中被灌输了全新的认知框架,这种知识的增益是扎实且富有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受到那种厚重与典雅并存的气质。封面上的字体排版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处理得非常到位,摸起来细腻光滑,阅读起来眼睛很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工艺看得出是用心了的,线装的松紧度恰到好处,翻阅起来非常顺滑,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出版方对这本书的尊重。这本书的整体呈现,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捧着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而不是简单的一本书籍,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在如今的快节奏时代中显得尤为珍贵。我很欣赏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它无疑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每一次翻开都成为一种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之下,给我带来了一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的奇妙体验。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精准,时而如同急促的鼓点,将历史的波澜壮阔展现得淋漓尽致;时而又像是潺潺的溪流,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智谋与权术的微妙之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重大转折点时,文字的力量感是压倒性的,仿佛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庙堂之上的剑拔弩张与沙场之下的血雨腥风。这种叙述的张弛有度,使得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变得鲜活而富有戏剧性,极大地激发了我探究历史细节的兴趣。我常常在阅读某个段落时,会不自觉地停下来,细细回味那句精妙的措辞是如何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复杂心性,这种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是很难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