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品译注 [书名 9787542644473

诗品译注 [书名 97875426444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焄译注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文学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品
  • 注释
  • 翻译
  • 古代诗歌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满苑逞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ISBN:9787542644473
商品编码:301353354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诗品译注

定价:24.80元

作者:杨焄译注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54264447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我国古代**部诗论专著

内容提要


《诗品》是我国古代部诗论专著,南朝梁钟嵘撰。《隋书经籍志》:”《诗评》三卷,钟嵘撰。或曰《诗品》。”唐宋时期还是两个名称并行。明清以后,《诗品》一名流行。《诗品》的写作时间,根据有关材料推断,大约是在梁武帝天监元年(502)至十二年(513)间。《诗品》版本很多,现存早的版本是元延庚申(1320)圆沙书院刊宋章如愚《山堂先生群书考索》本,现藏北京大学图书馆。通行《历代诗话》本。

目录


前 言
诗品序
诗品上
古 诗
汉都尉李陵诗
汉婕妤班姬诗
魏陈思王植诗
魏文学刘桢诗
魏侍中王粲诗
晋步兵阮籍诗
晋平原相陆机诗
晋黄门郎潘岳诗
晋黄门郎张协诗
晋记室左思诗
宋临川太守谢灵运诗
诗品中

汉上计秦嘉 嘉妻徐淑诗
魏文帝诗
晋中散嵇康诗
晋司空张华诗
魏尚书何晏 晋冯翊太守孙楚 晋著作郎王赞 晋司徒掾
张翰 晋中书令潘尼诗
魏侍中应璩诗
晋清河太守陆云 晋侍中石崇 晋襄城太守曹摅
晋朗陵公何劭
晋太尉刘琨 晋中郎卢谌诗
晋弘农太守郭璞诗
晋吏部郎袁宏诗
晋处士郭泰机 晋常侍顾恺之 宋谢世基 宋参军顾迈
宋参军戴凯诗
宋征士陶潜诗
宋光禄大夫颜延之诗
宋豫章太守谢瞻 宋仆射谢混 宋太尉袁淑 宋征君王微
宋征虏将军王僧达诗
宋法曹参军谢惠连诗
宋参军鲍照诗
齐吏部谢诗
梁光禄江淹诗
梁卫将军范云 梁中书郎丘迟诗
梁太常任诗
梁左光禄沈约诗
诗品下

汉令史班固 汉孝廉郦炎 汉上计赵壹
魏武帝 魏明帝
魏白马王彪 魏文学徐
魏仓曹属阮 晋顿丘太守欧阳建 魏文学应
晋中书嵇含 晋河南太守阮侃 晋侍中嵇绍 晋黄门枣据
晋中书张载 晋司隶傅玄 晋太仆傅咸 魏侍中缪袭
晋散骑常侍夏侯湛
晋骠骑王济 晋征南将军杜预 晋廷尉孙绰 晋征士许询
晋征士戴逵
晋东阳太守殷仲文
宋尚书令傅亮
宋记室何长瑜 羊曜
宋詹事范晔
宋孝武帝 宋南平王铄 宋建平王宏
宋光禄谢庄
宋御史苏宝生 宋中书令史陵修之 宋典祠令任昙绪
宋越骑戴法兴
宋监典事区惠恭
齐惠休上人 齐道猷上人 齐释宝月
齐高帝 齐征北将军张永 齐太尉王文宪
齐黄门谢超宗 齐浔阳太守丘灵鞠 齐给事中郎刘祥
齐司徒长史檀超 齐正员郎钟宪 齐诸暨令颜测
齐秀才顾则心
齐参军毛伯成 齐朝请吴迈远 齐朝请许瑶之
齐鲍令晖 齐韩兰英
齐司徒长史张融 齐詹事孔稚
齐宁朔将军王融 齐中庶子刘绘
齐仆射江
齐记室王巾 齐绥远太守卞彬 齐端溪令卞铄
齐诸暨令袁嘏
齐雍州刺史张欣泰 梁中书郎范缜
梁秀才陆厥
梁常侍虞羲 梁建阳令江洪
梁步兵鲍行卿 梁晋陵令孙察

作者介绍


杨,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发表论文数十篇,著作有《谢庾信及其它诗人诗文选评》,合作,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二十四孝图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丽娃河畔逸事(续编)》,编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唐诗精读》,合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明人编选汉魏六朝诗歌总集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出版;王元化《人文清园》,编选,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5月出版。并参与多部古籍整理。

文摘


序言



书名:诗品译注 ISBN:9787542644473 内容简介: 《诗品译注》是一部旨在深度解读中国古典诗歌精髓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对历代名篇的简单罗列与注解,更着力于挖掘诗歌背后的文化土壤、历史脉络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通过对诗歌意象、情感表达、艺术手法等方面的细致剖析,本书试图为读者呈现一幅丰富而立体的中国古典诗歌画卷,带领大家穿越时空的阻隔,与古人进行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 本书的编纂,源于对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的深切敬意,以及希望将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更有效地传承和发扬的愿望。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读者可能难以在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或者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理解上的障碍。本书正是为填补这一空白而生,它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生动易懂的语言,力求将复杂的诗歌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诗品译注》的“诗品”二字,蕴含着作者对诗歌评价的深意。这里的“品”,并非仅仅指对诗歌优劣的简单评判,更包含着对诗歌品质的审视、对诗歌品味的鉴赏,以及对诗歌所承载的精神品格的体悟。因此,本书在选取诗歌时,不仅考虑了其艺术价值的代表性,更兼顾了其在思想性、情感性以及时代精神方面的独特意义。从先秦的质朴奔放,到汉魏的慷慨悲歌,再到唐诗的盛世华章,宋词的婉约豪放,乃至元曲的俚俗风情,本书力求涵盖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各个重要时期和流派,呈现出其多样而统一的艺术风貌。 “译注”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在翻译方面,本书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力求在忠实于原诗意境和情感的前提下,用现代汉语赋予诗歌新的生命力。我们深知,诗歌的翻译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任务,语言的差异、文化的隔阂、意境的捕捉都可能成为巨大的障碍。因此,译者们在翻译过程中,反复推敲,力求在字词的选择、句式的安排上,最大限度地接近原作的神韵,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也能感受到原作的温度和力量。同时,针对不同诗歌的特点,也会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侧重意译,有的侧重音译,有的则力求在形与神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在注解方面,本书的编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注解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消除阅读中的障碍。因此,本书的注解力求做到: 精炼准确: 对诗歌中的生僻字词、典故、历史背景、地理常识等进行清晰、准确的解释,避免晦涩难懂的术语。 深入浅出: 不仅解释字面意思,更深入挖掘诗歌的深层含义、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帮助读者理解诗歌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兼顾多维: 除了字词和典故的解释,还会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比兴、象征、对仗、用韵等进行分析,帮助读者提升对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 史料支撑: 对于涉及历史事件、人物的诗歌,会适当地引用史料,以增强注解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多角度解读: 对于一些具有争议或多义性的诗歌,会适当提供不同的解读角度,鼓励读者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充分考虑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每一首诗歌之前,我们会提供一个简要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生平、创作年代、创作背景等,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诗歌的情境。诗歌原文、译文、注解会清晰地排版在一起,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每篇诗歌的解读结束后,可能会附带一些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读者进一步深入探究。 《诗品译注》的读者群体非常广泛。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是一本极佳的入门读物,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认知和初步的鉴赏能力。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本书的深度解读和多元视角,将为他们提供新的启发和思考。对于诗歌爱好者而言,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案头珍藏的参考书,能够帮助他们更深入地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我们相信,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和情感。通过《诗品译注》,我们希望能够搭建一座桥梁,让更多的人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古人的情怀,汲取先贤的智慧,从而丰富我们今天的生活,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 本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心血与智慧。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广泛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参考了国内外众多优秀的诗歌研究成果,并经过反复的审校和修改。在此,我们也要感谢那些为本书的出版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单位和个人。 《诗品译注》的出版,希望能成为一面 reflective mirror,映照出中国古典诗歌的璀璨光辉,也能成为一把钥匙,开启读者心中对文学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探求。我们期待,本书能够帮助每一位读者,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诗意,那份感动,那份超越时代的共鸣。 我们深知,语言和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持续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希望《诗品译注》的出版,能够为这一事业贡献绵薄之力,让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在新的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滋养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乃至世界各地热爱中华文化的人们。 本书所收录的诗歌,涵盖了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雄浑,再到宋词的婉转,直至明清小品的雅趣,力求展现中国诗歌发展演变的轨迹。每首诗歌的选取,都经过慎重考量,不仅选取了那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也包含了一些虽不广为人知,却极具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在注解方面,我们特别注重对诗歌中出现的典故、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等方面的解释。因为我们认为,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情感。例如,对于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们不仅解释了黄河的地理特征,还会联系到李白豪迈不羁的性格,以及当时社会背景下人生无常的感慨。对于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are 寒士俱欢颜”,我们则会详细介绍当时安史之乱后的社会状况,以及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同时,本书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在解读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们会详细分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写景手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哲理升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对于那些使用比兴手法的诗歌,我们也会深入分析作者如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在翻译方面,我们力求在保留原作风格的同时,使之更易于现代读者理解。我们深知,诗歌翻译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忠实原意和传达美感之间找到平衡。因此,我们尝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有的注重意境的传达,有的则更侧重于情感的还原。例如,对于一些意象鲜明的诗歌,我们会努力寻找与现代汉语中相对应的、能够传达相似美感的词汇。对于那些情感浓烈的诗歌,我们会尝试用更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 本书的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种系统而深入的方式,帮助读者建立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全面认识。我们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共鸣、激发读者兴趣的“心灵之书”。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不仅能够学习到诗歌的知识,更能够体会到古人丰富的情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相信,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而中国古典诗歌,无疑是中国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以其精炼的语言、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表达了中华民族的情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通过《诗品译注》,我们希望能够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今天依然能够焕发勃勃生机,触动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心灵。 本书的出版,是编者们多年来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与教学的成果总结,也是对所有热爱中国古典诗歌的读者的献礼。我们希望,《诗品译注》能够成为您探索中国古典诗歌世界的一盏明灯,陪伴您在文字的海洋中,享受阅读的乐趣,品味诗歌的芬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诗品译注》的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对古典文学的向往。我一直觉得,品评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极富韵味的事,而这本书既然是“译注”,想必是为我们这些现代读者搭起了一座与古代诗论家对话的桥梁。我最期待的,是它如何解读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品鉴标准,比如“高妙”、“清峻”这类词汇,它们背后蕴含的审美情趣,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该如何理解和继承。我希望译注者能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不仅解释字面意思,更能还原出南朝文人那种微妙的、对艺术境界的追求和辨析。想象一下,在品读那些千古绝唱时,如果能辅以这本译注,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到古人对“气韵生动”的执着,不再是走马观花地欣赏,而是能真正进入到诗歌的肌理之中,感受其精神的脉络。好的译注,能让古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和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色,而不是简单地把古文翻译成白话,那样就失去了原有的神韵。我希望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成为我案头常备的鉴赏指南,每每翻阅,都能带来新的体悟和启发,尤其是在面对那些被过度解读或被简单化处理的诗歌片段时,能找到一个更深邃、更可靠的参照点。

评分

翻开任何一本严肃的古籍译注本,我最看重的就是它呈现的“秩序感”。《诗品译注》如果能做到排版清晰、注释系统、索引完备,那将极大地提升阅读体验。我设想的理想状态是,开篇有详尽的背景介绍,介绍《诗品》的成书历史、作者的地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里程碑意义。正文部分,应当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对照清晰,注释的标记准确无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毫不费力地在原文的精炼和译文的流畅之间切换。尤其重要的是,注释的深度要能满足不同层次的读者。对于初学者,它应能解释基本概念;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它应能提供更专业的学术考证或不同的学术流派观点。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一定颇具匠心,那种沉静典雅的气质,应该能体现出对原作的尊重。我希望它拿在手里是沉甸甸的,但阅读起来是轻松愉悦的,能在纷杂的碎片化信息时代,提供一个沉下心来,进行深度阅读的载体和空间,让人感受到阅读经典本身带来的那种宁静和充实。

评分

购买一本这样的专业书籍,我其实是在寻找一种“审美上的精神补给”。现代生活节奏太快,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热闹和即时的反馈所裹挟,而像《诗品》这类探讨文学本质和审美高度的作品,恰恰能帮助我们重新校准自己的精神坐标。《诗品译注》对我来说,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文人是如何看待和构建美的世界的。我希望译注者在处理那些关于“格调”和“风骨”的论述时,能保持一种克制而饱含敬意的笔调,不矫饰,不夸张,让读者自己去体会那种高远的气象。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复杂深奥的古典鉴赏理论转化为可感的、可操作的阅读指引,那么它就超越了单纯的学术工具书的范畴,而成为了一种提升个人审美修养的心灵读物。每当我对当下的某些文化现象感到困惑时,我希望能够翻开它,在古人的智慧中找到一份清醒和定力,理解真正的经典,是超越时代限制,提供永恒价值的。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的古典文学解读类书籍太多了,很多都是在做重复性的工作,或者为了迎合市场而过度“通俗化”,导致很多精髓的东西被稀释掉了。《诗品译注》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比较严谨,让我对它的学术性和专业性抱有相当的期待。我特别关注“注”的部分,这不仅仅是注释生僻字词那么简单,它应该包含了对典故的考据、对作者生平背景的梳理,以及对历代评论的取舍与辨析。比如,针对某个品题,作者是如何权衡不同时代解读的差异的?如果译注者能展现出扎实的文献功底和独到的见解,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而是一部具有独立思想价值的文学评论集。我更希望它能在翻译上有所突破,避免那种僵硬的、逐字对应的翻译腔,而是用一种既忠实于原文的精微,又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富有文采的语言来呈现,读起来应该像是在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而不是艰涩的古文教材。这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译注作品的关键标准,它决定了读者能否真正地沉浸到那个诗歌美学的世界里去。

评分

我对这本《诗品译注》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品评”本身的好奇心。诗歌欣赏,本质上是一个主观的审美过程,但古代的诗品,比如谢赫提出的“六法”,已经为这个主观性建立了一套看似客观的框架。我渴望了解,在译注者看来,这套古老的评价体系在今天看来是否依然适用?它是否有局限性?译注者是否只是被动地解释古人的观点,还是会主动地将这些观点与近现代诗歌理论进行对话和参照?我期待看到一些深入的比较分析,比如,在评价一首唐诗时,我们现在更看重意象的创新还是情感的真挚?这是否与古代品评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果译注者能在脚注或导读中适当地引入这种跨时代的讨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它将不再是尘封在历史中的古代文本,而是可以与当代阅读体验发生碰撞的活的知识。这样的译注,才能真正激发读者的批判性思维,让我们学会如何带着古人的智慧,去审视我们正在创作和阅读的当代诗歌,实现古今文学精神的交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