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资治通鉴 译注
定价:52.00元
作者:(宋)司马光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4100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通鉴》版本比较多,兹不赘述。《资治通鉴译注》原文所依据的版本是中华书局1956年出版的二十册本。该书汇集宋、元、明各本之长,由“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是目前好的本子。《通鉴》卷帙浩繁,全注全译固然好,但如果考虑到可读性和时效性,当然还是选本的效果好。既然是选本,就应设定一个原则,《资治通鉴译注》的原则就是尽量照顾记事记人的完整性和典范性,《资治通鉴译注》所选篇卷正体现了这一原则。诚然,为《通鉴》做注做译,前人固已有之,但《资治通鉴译注》所做的注译在借鉴前人成果、化繁为简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时代性,具有自身的某些特点。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读此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其叙事的宏大与细腻并存。作者叙述历史事件的笔法非常老辣,无论是朝堂上的暗流涌动,还是战场上的硝烟弥漫,都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权谋斗争的部分,很多看似偶然的事件,在作者的梳理下,都展现出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链条和深远的政治意图。这种深度的剖析,远超一般通史的泛泛而谈。更难能可贵的是,它没有陷入“为尊者讳”的窠臼,对那些功过参半的历史人物,都能秉持一种公允的态度进行评价,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是非。这种不偏不倚的史家之笔,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我常常读到深夜,为书中人物的命运起伏而感慨万千,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体验着历史的重量。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观察视角,去审视人性在权力面前的扭曲与坚守。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传统,但细节处处体现着对读者的尊重。比如书脊的装订非常牢固,可以完全平摊在桌面上,这对于需要频繁翻阅查对原文和注释的读者来说,是极其友好的设计。而且,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即便是长时间在灯光下阅读,也不会有那种刺眼的荧光感,对保护视力很有帮助。我通常是随身携带的,虽然略重,但那种知识的重量感让人心甘情愿地背负。这本书的排版风格,给人一种庄重、严肃的感觉,仿佛每一次翻阅都是一次对历史的虔诚朝拜。这种阅读体验的舒适性,虽然是技术层面的东西,但却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持续性和深度。一本好的书,理应在内容和载体上都做到尽善尽美,这本书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让人在精神上汲取营养的同时,在物理体验上也感到愉悦。
评分这本书,拿到手里就感觉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得古朴雅致,那种墨香和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历史特别着迷,尤其偏爱那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脉络清晰、是非曲直分明的著作。翻开内页,那种排版布局就很考究,字体大小适中,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太累。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原文基础上做的那些细致入微的注释和译文,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文,在译者的巧手下变得清晰明了,仿佛历史人物就在眼前娓娓道来他们的决策与挣扎。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觉得增添了一份文化气息。对于那些想深入了解古代政治、军事策略,但又苦于文言文障碍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救星般的存在。它让我对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有了更立体、更深刻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课本上那些零碎的片段。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历史读物难以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体量确实不小,但真正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是那种行文流畅的节奏感。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读起来反而有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性。每一段历史的转折点,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仿佛精妙的电影剪辑,让人忍不住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时,作者会引用大量的原始资料作为佐证,这使得整个论述体系显得非常扎实可靠。我甚至会特意放慢阅读速度,去品味那些经典段落中蕴含的哲理。比如对“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一核心思想的阐释,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它不仅仅是在记录过去,更是在为我们当下的决策提供历史的镜鉴。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合上书本,花上几分钟时间消化吸收其中的精髓,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是我阅读其他轻松读物时难以获得的深刻满足感。
评分我个人对史学作品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看它在保持历史准确性的同时,能否提供具有现代意义的解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译注部分的处理,可以说是点睛之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更是在解释背后的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制度,甚至是特定历史人物的思维定式。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一个非专业读者也能无障碍地进入到那个遥远的时空。我发现,很多古代的治理难题,放在今天看,似乎依然有着共通之处。例如关于人才选拔和地方治理的篇幅,读来令人深思。作者的解读往往能穿透表象,直指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让这本书的价值得以延续,它不只是一部“旧闻”,更是一本“新书”,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