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跟大师学国学
定价:59.00元
作者:章太炎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1-11-01
ISBN:9787544256223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0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跟大师学国学》收录了从晚清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章太炎、梁启超、李叔同(弘一大师)、朱自清、闻一多、王国维、鲁迅等多位在当时及现在都被公认的、对国学发展举足轻重的国学大师的著作,内容既有对国学的要义、分类以及发展的宏观阐述,也有细致的国学书目的学习指导,更有对儒、佛、道、易学、史学、唐诗、宋词、小说等各个方面讲行的分类阐述和介绍,深入浅出、言必有据、辨思缜密。
目录
章太炎讲国学——国学概论
国学概论
小识
章 概论
甲、国学之本体
乙、治国学之方法
第二章 国学之派别(一)
第三章 国学之派别(二)
第四章 国学之派别(三)
第五童 结论
梁启超讲国学——读书指导
国学入门书要日及读法
序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
(丙)韵文书类
(丁)小学书及文法书类
(戊)随意涉览书类
国学要籍解题及其读法
自序
章 论语 孟子-
总说
《论语》编辑者及其年代
《论语》之真伪
《论语》之内容及其价值
读《论语》法
《论语》注释书及关系书
《孟子》之编纂者及篇数
《孟子》之内容及其价值
读《孟子》法
《孟子》之注释书及关系书
附论《大学》、《中庸》
附论《孝经》
附论其他关于孔子之记载书
第二章 史记
《史记》作者之略历及其年代
《史记》之名称及其原料
《史记》著述之旨趣
《史记》之史的价值
《史记》成书年代及后人补续窜乱之部分
读《史记》法之一
读《史记》法之二
第三章 荀子
荀卿之年代及行历
《荀子》书之著作及其编次
《荀子》学术梗概及书中重要之诸篇
读《荀子》法
第四章 韩非子
韩非行历_
《韩非子》书中疑伪之诸篇
《韩非子》中重要之诸篇
次要诸篇
《韩非子》校释书及其读法
第五章 左传 国语
《左传》之来历I
《左氏》不传《春秋》
《左氏春秋》与《国语》
《左传》、《国语》之著作者年代及其史的价值
读《左传》法之一
读《左传》法之二
第六章 诗经
《诗经》之年代
孔子删诗说不足信
《诗序》之伪妄
风、颂、雅、南释名
读《诗》法之一
读《诗》法之二
读《诗》法之三
说《诗》注《诗》之书
第七章 楚辞
《楚辞》之编纂及其篇目
屈原赋二十五篇
屈原之行历及性格
《楚辞》注释书及其读法
第八章 礼记 大戴礼记
《礼记》之名称及篇目存佚
《礼记》内容之分析
《礼记》之原料及其时代
《礼记》之编纂者及删定者
《礼记》之价值
读《礼记》法
附论《尔雅》
李叔同讲国学——说佛
弘一大师讲演录
一 改过实验谈
二 律学要略
三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四 南闽十年之梦影
五 后之口口
六 佛法十疑略释
七 佛法宗派大概
八 佛法学习初步
九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十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十一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十二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十三 佛法大意
十四 授三归依大意
十五 敬三宝
十六 净土法门大意
十七 净宗问辨
十八 劝人听钟念佛文
十九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
二十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二十一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二十二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二十三 常随佛学
二十四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
二十五 改习惯
二十六 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朱自清讲国学——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
序
《说文解字》
《周易》第二
《尚书》第三
《诗经》第四
三礼 第五
《春秋》三传 第六
四书第七
《战国策》第八
《史记》《汉书》第九
诸子 第十
辞赋 第十一
诗 第十二
文第十三
闻一多讲国学——唐诗杂论
唐诗杂论
类书与诗
宫体诗的自赎
四杰
孟浩然
贾岛
杜甫
律诗底研究
章 定义
第二章 溯源
节 律诗底章底组织
第二节 律诗底句底组织
第三节 五律底平仄
第四节 七律底进化
第三章 组织
节对仗
第二节 章底边帧
第三节 章底局部
第四章 音节
节逗
第二节平仄
第三节 韵
第五章 作用
节 短练底作用
第二节紧凑底作用
第三节 整齐底作用
第四节精严底作用
第六章 辨质
节中诗的体制
第二节均齐
第三节浑括
第四节 蕴藉
第五节圆满
第六节兼有底作用
第七节 律诗底价值
第七章 排律
……
王国维讲国学——人简词话
鲁迅讲国学——中国小说史略
附录: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古籍整理的真是不错,排版清爽,注释也到位,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有点敬畏又有点好奇的人,能比较轻松地走进国学的殿堂。我尤其喜欢它在解读那些晦涩难懂的经典段落时,没有一味地抛出冷冰冰的原文和生硬的翻译,而是加入了相当多贴近现代生活的阐释和比喻。比如,讲到“中庸之道”时,作者并没有直接陷入哲学思辨,而是用当代职场沟通的案例来剖析,一下子就让人明白了那种平衡与适度的智慧在今天依然适用。虽然内容深度上可能比不上那些专门的学术著作,但对于想要系统性打个底、建立对国学整体框架认识的普通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量身定制的入门指南。装帧上也很考究,拿在手里很有分量,书页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愿意长时间沉浸其中,而不是匆匆翻阅。我特别注意到作者在选材上的用心,既有儒家的核心思想,也适当地融入了道家的洒脱和佛家的哲思,使得整本书的文化视野比较开阔,避免了偏执一端的局限性。这种融会贯通的编排,让国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古董,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智慧。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它不像那种一上来就要求你背诵大量知识点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集,通过讲述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生平片段,让你自然而然地吸收他们的核心理念。我记得有一段讲到“修身”的篇章,作者用了非常诗意的语言,将“慎独”的内涵描绘成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这种文学性的表达,让我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内在驱动力。这本书的章节划分非常人性化,每一个小节都能让你在一个短时间内获得一个完整的概念反馈,读完之后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它成功地降低了国学的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其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对于那些被复杂的术语劝退,但内心渴望了解中华文化精髓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条既优雅又高效的路径,真正做到了“导人入胜,持之以恒”。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大师”这个词有点抵触,总觉得容易落入“贩卖焦虑”的俗套,但这本书真正让我感受到了“大师”二字的重量——它代表的是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和反复验证的思维方式。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一点是它对“义利之辨”的现代解读。它没有简单粗暴地将“义”与“利”对立起来,而是通过一系列历史案例,展示了在不同历史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权衡和调和这两者的。这种辩证性的思考,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质驱动的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警示和引导作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尤其是在解析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困境时,那种穿越时空的共鸣感非常强烈。我甚至觉得,这本书与其说是学国学,不如说是学习如何构建一个成熟、有韧性的自我认知体系。它的语言风格偶尔会显现出一种沉稳的幽默感,让原本沉重的哲学讨论变得轻快起来,不会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压力过大。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听播客学习,这书的内容结构简直太适合碎片化时间消化了。每一章的脉络都非常清晰,更像是一节节精心设计的公开课,而不是厚重的教科书。我发现作者的行文风格特别有感染力,他不是在“教”你知识,而更像是一个资深的向导,带着你走过历史的长河,让你在关键的节点停下来,细细品味古人的智慧。我特意观察了它对“礼”的阐述部分,它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古代仪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礼”背后的社会秩序构建和人际关系维护的底层逻辑。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传统文化“实用性”的认识。而且,这本书在举例时非常懂得“取舍”,该深究的地方毫不含糊,可以略过的则轻描淡写,保证了阅读的流畅性。我之前买过几本号称“国学入门”的书,不是太枯燥就是太浅显,直到遇到这一本,才感觉终于找到了一种既有学术底蕴又不失阅读乐趣的平衡点。对于想在茶余饭后,用一种更积极、更具启发性的方式来充实自己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资的。
评分作为一名对传统艺术有涉猎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讲解文学和美学思想时,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比如,谈到苏轼的豪放词风,作者不仅仅引用了词句,而是将其置于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社会心理背景下进行分析,使得对词风的理解提升到了文化批评的层面。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很巧妙,它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派的观点堆砌在一起,而是构建了一条清晰的历史发展线索,让你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继承和相互批判的。这对我理解中国文化脉络的连续性非常有帮助。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争议性观点时的态度——尊重历史,但勇于提出自己的审视角度,而不是盲目崇拜古人。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入,让这本书避免了成为一本单纯的赞美之词的汇编。纸张的印刷质量也值得一提,色彩还原度很高,即便是配图或引用的书法作品,看起来也清晰有力,这对于注重视觉体验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加分的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