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左传 | 作者 | 李炳海, 宋小克注评 |
| 定价 | 18.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807294399 | 出版日期 | 2009-06-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左传》是对孔子后修定的鲁国史书《春秋》的解释,其中确实有为《春秋》作传的部分,同时又有超出《春秋》之外的内容。《左传》按照鲁国十二位君主的次序叙事,是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其纪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相传这部书的作者是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但是,书中已经涉及战国初年的史实,它应该成书于战国早期,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左传》出现的评论或是假托君子之口,或是引用孔子的话语,它的后编定人应是儒家学者。 《左传》是编年体断代史,主要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同时,《左传》又是早期史传文学的代表作,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叙事、写人、语言运用三个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左传》的叙事体现了重大题材的选择和细节描写的有机结合,既有宏阔的历史画面,又有具体生动的情节。 《左传》是一部历史著作,因此,它的叙事必然要从大处着眼,把能代表历史发展趋向的重大事件写入史书。其所选择的重大题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王朝衰落史,二是诸侯称霸史,三是诸侯宫廷内乱史,四是卿大夫家族兴衰史。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前言 卷一 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 周郑交质 臧僖伯谏观鱼 郑庄公戒 饬守臣 卷二 桓公 季梁谏追楚师 卷三 庄公 曹刿论战 鬻拳弗纳楚子 陈公子完奔齐 有神降于莘 子般之死 卷四 闵公 卫懿公好鹤 晋侯使太子申生伐皋落氏 卷五僖公 晋太子申生之死 宫之奇谏假道 齐桓公下拜受胙 阴饴甥对秦伯 子鱼论战 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文公围原 展喜犒师 芳贾不贺子文 晋楚城濮之战 楚子玉之死 烛之武退秦师 蹇叔哭师 秦晋殽之战 卷六 文公 楚商臣弑君 狼晖之死 宁武子聘鲁 臾骈不杀 贾氏 齐懿公之死 卷七 宣公 卷八 成公 卷九 襄公 卷十 昭公 卷十一 定公 卷十二 哀公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我总觉得,阅读《左传》不仅仅是了解历史事件,更是一种对古代智慧和叙事艺术的朝圣。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尊重阅读的体验。纸张的质感很舒服,拿在手里有一种温润的触感,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特别疲劳。更重要的是,它在版式上采用了合理的留白和分栏处理,使得注释文字和正文能够和谐共存,互不干扰。当我被某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关系或某个典故所困惑时,目光只需轻轻下移,就能得到清晰的解答,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是很多其他版本的古籍无法比拟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也让每一次捧读都像是一次庄重的仪式,让人不得不慢下来,去品味文字背后的历史回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我就不多说了,拿到手沉甸甸的,封面设计古朴中透着一股雅致,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本有分量的书。我一直对先秦史籍怀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左传》这种叙事和史料价值并重的经典,更是让我心心念念。市面上关于《左传》的版本很多,但这次选的这个注评本,从排版上看就下了不少功夫,字迹清晰,注释详尽又不至于喧宾夺主,让人在阅读时能顺畅地沉浸到春秋的波诡云谲之中。我个人感觉,好的注本就像一位高明的向导,能将我们这些隔着千年的读者,精准地引向历史的深处,去体悟那些英雄人物的抉择与挣扎,去感受礼崩乐坏的时代悲凉。光是翻阅目录,就已经能感受到编者和注评者的用心良苦,每一个篇章的选取和段落的划分,都似乎经过了反复的权衡,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更贴合现代读者的理解习惯,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而对于老读者而言,也能从中发现新的解读视角。
评分从装帧设计和整体制作工艺来看,这本书无疑是下了大工夫的。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出版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产品。书脊的加固处理和坚实的装订,预示着它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翻阅和携带。我个人习惯在书上做大量的批注和标记,这本书的纸张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墨水不会洇开,使得我的随手记录也能清晰可见。这种对读者实际使用场景的考虑,往往是一个出版品牌成熟度的体现。它不仅是一套注评本,更像是一扇通往春秋大观园的坚固大门,它用现代的精良工艺,守护着古老的智慧,让我们可以毫无保留地去探索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评分这本书的注释风格,给我的感觉是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文人的情怀。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纯粹的语词考证,而是常常穿插一些对人物性格的精准刻画或对事件背后伦理道德的探讨。比如在描述某些卿大夫的权谋斗争时,注评者往往会引述其他同时期的史料或后世的评价,进行一种多维度的分析,这让原本看似单一的史实,变得富有层次感和思辨性。这种多角度的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春秋“礼”与“义”冲突的理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件事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那个时代思想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带有引导性的深度解析,简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说实话,我拿到一本厚重的经典著作,最怕的就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故作高深”的文字堆砌。然而,这本书的注评部分,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这一点尤其值得称赞。它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把大量篇幅用来罗列各种相互矛盾的考据,而是精准地抓住了原文的核心意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地理环境进行阐释。举个例子,阅读到晋楚争霸的关键战役时,注释部分不仅解释了那些生僻的官职和兵器,更重要的是,它巧妙地勾勒出了当时各诸侯国错综复杂的政治联盟与私怨纠葛,让那些发生在竹简上的对话和战争,仿佛有了鲜活的色彩和立体感。这种恰到好处的“提点”,既保留了原著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那些原本以为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啃下来的硬骨头,变得津津有味起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