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德经诠解
定价:60.00元
作者:李耳
出版社:万卷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7547046005
字数:
页码:40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是一部以短短五千言而让后人感觉永远言犹未尽的传世经典,历来被学人们称为“哲理诗”。是西方人非常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从16世纪始,《道德经》就被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至今各种外文版本的《道德经》已有三百余种。《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全书共计81章,文约五千言,涉及到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每篇篇幅不长,但论述精辟,含义深远,思想广博。其内容从多方面论述宇宙的本体、万物之源、自然规律等等,并将其意义融入到社会、国家、民生等诸多方面。
目录
目录
n上篇 道经
n章/ 天地之始
n第二章/ 美之为美
n第三章/ 圣人之治
n第四章/ 象帝之先
n第五章/ 天地不仁
n第六章/ 玄牝之门
n第七章/ 天长地久
n第八章/ 不争无尤
n第九章/ 功遂身退
n第十章/ 长而不宰
n第十一章/ 无之为用
n第十二章/ 圣人为腹
n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
n第十四章/ 无状之状
n第十五章/ 善为士者
n第十六章/ 没身不殆
n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n第十八章/ 大忠大义
n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
n第二十章/ 而贵食母
n第二十—章/ 惟道是从
n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n第二十三章/ 道亦乐得
n第二十四章/ 自是不彰
n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n第二十六章/ 静为躁君
n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
n第二十八章/ 复归于朴
n第二十九章/ 为者败之
n第三十章/ 以道佐主
n第三十一章/ 有道不处
n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n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
n第三十四章/ 其不为大
n第三十五章/ 不可既也
n第三十六章/ 欲歙固张
n第三十七章/ 道恒无为
n下篇 德经
n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
n第三十九章/“一”为始祖
n第四十章/ 虚中生有
n第四十—章/ 善贷且成
n第四十二章/ 以为教父
n第四十三章/ 不言之教
n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n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n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n第四十七章/ 不行而知
n第四十八章/ 为道日损
n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
n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n第五十一章/ 是谓玄德
n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n第五十三章/ 盗夸非道
n第五十四章/ 其德乃普
n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
n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n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n第五十八章/ 福祸倚伏
n第五十九章/ 长生久视
n第六十章/ 德交归焉
n第六十一章/ 皆得其欲
n第六十二章/ 万物之奥
n第六十三章/ 能成其大
n第六十四章/ 无为无败
n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n第六十六章/ 莫能与争
n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n第六十八章/ 不争之德
n第六十九章/ 哀者胜矣
n第七十章/ 被褐怀玉
n第七十一章/ 以其病病
n第七十二章/ 自爱不贵
n第七十三章/ 天网恢恢
n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n第七十五章/ 无以生为
n第七十六章/ 强大处下
n第七十七章/ 不欲见贤
n第七十八章/ 柔之胜刚
n第七十九章/ 报怨以德
n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
n第八十一章/ 善者不辩
n作者介绍
,姓李名耳,字聃。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文摘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时,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威力。历史上发生的洪涝灾害都是水与人类不良行为的无声对抗。
n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无形;大道柔软,不与宇宙万物相违逆;大道生养万物,但不与万物争高下,不求万物的报答:大道谦逊,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会令那些理解它的人内心平静如水,摒弃了杂乱和烦躁,内心充实,而没有了烦恼和忧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两忘。
n声称,拥有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样,具有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与世无争的情操、宽厚诚实的作风,这些接近大道的本质,是人类应效仿的德行。具体地讲也就是心胸要像水渊一样,宽广无边、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势一样,谦虚卑下,不可处处与人争高低,要择地而居。对人要亲切自然,以诚相待,老实厚道,宁愿被人欺也决不欺人。为人处世重诺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时。
n不止是这一章,在《道德经》的其他章节也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高写照和表达。他谆谆告诫世人言谈举止要流水行云,循循善诱、悠然洒脱。
n序言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译注部分,真是做到了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境界。我之前看过好几个版本的《道德经》,很多要么是过于晦涩难懂的学术解读,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让人抓不住老子的真意。但这一本,作者在不失原著神韵的前提下,用非常现代且贴近生活的语言对那些看似玄奥的章节进行了阐释。比如对“道可道,非常道”的解读,不是简单地重复“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这种字面意思,而是结合了现象学和认识论的角度进行了剖析,让人豁然开朗,明白了老子在探讨的是一种超越语言逻辑的终极实在。而且,作者的注释非常详尽,对于一些古代专有名词和历史背景的补充,都做到了精准到位,让不熟悉先秦哲学的读者也能轻松跟进。读完一章,常常能感到一种知识的满足感,仿佛原本笼罩在迷雾中的智慧之光,被这本解说书清晰地照亮了。这种既尊重原文的“真”,又兼顾读者的“易”,是极其难得的平衡艺术。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是太用心了!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气息。封面选用的纸张质感非常好,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不是那种廉价的亮面纸,而是带着微微的哑光和细微的纹理,很符合《道德经》这样经典著作的气质。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字体选择上,楷体和隶书的结合运用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阅读的辨识度,又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装订部分也相当扎实,书脊的处理很平整,感觉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散页。内页的排版布局也看得出编者的细致考量,字间距和行距都留得非常舒服,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让人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章节和注释部分,常常会用不同的字体或颜色进行区分,这种视觉上的引导非常到位,让人能迅速抓住重点。可以说,这本书光是作为案头摆设,就已经是一件很有品位的工艺品了,更不用提它所承载的深邃思想了。对于追求阅读体验,注重书籍本体美感的读者来说,光是冲着这份匠心和对经典的敬畏,就值得珍藏。
评分从一个纯粹的文本研究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校勘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这对于研究经典文献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不同于市面上很多版本在引文和注释上相互抄袭、以讹传讹的情况,我对比了几个主要的通行版本,发现此书对底本的选择和版本的更迭考证下了大功夫。尤其是一些争议较大的段落,作者清晰地列出了不同古籍(如帛书、竹简本等)的版本差异,并明确指出了自己采纳哪种解释的理由,这种治学的严谨态度令人钦佩。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这样写”,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它应该是什么意思”。这种开放式的求索态度,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学术价值。对于想要深入挖掘《道德经》文本源流的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考价值,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释注本。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阅读感受,更像是一场宁静而深远的冥想之旅,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作者的文字风格是极其克制和内敛的,没有使用花哨的辞藻去渲染气氛,而是像一位智者在壁炉边,用平静的语调娓娓道来。这种“静”的力量,使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了对心神的一种梳理。每读完一篇,我都会习惯性地合上书本,闭目感受那种文字在脑海中留下的回响——那种对万物本源的敬畏,对生命短暂的洞察,以及对自然法则的顺应。这种体验是多巴胺式的快感无法比拟的,它带来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平静和满足感,类似于跑完马拉松后身体释放出的那种舒畅。它不追求即时的反馈,而是要求读者慢下来,去品味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中蕴含的宇宙规律。这本书,更像是心灵的“减震器”,能有效缓冲现代生活带来的高速冲击。
评分这次阅读体验最大的收获,在于它如何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成功地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实践层面。很多人觉得老庄思想高不可攀,是遁世者所追求的清静无为。然而,这本书的讲解,却将“无为”阐释为一种高效的“不妄为”和顺势而为的智慧。书中举了很多贴近现代商业竞争、人际交往乃至个人情绪管理的例子来佐证老子的观点,比如如何看待“知足常乐”与现代奋斗精神的冲突,作者的看法是:真正的“知足”并非停滞不前,而是在看清事物规律后的从容取舍,这反而能让人更有定力去达成更长远的目标。特别是关于“柔弱胜刚强”的章节,结合了物理学的张力原理和心理学的弹性理论进行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我尝试按照书中的一些“处世”小建议去实践,发现确实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内耗和焦虑。这本书不是让你逃离世界,而是教你如何更聪明、更省力地与这个世界共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