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译注 [书名 9787550239128

梦溪笔谈译注 [书名 97875502391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沈括,王洛印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文献
  • 科技史
  • 农业
  • 水利
  • 工程
  • 笔记
  • 译注
  • 古籍
  • 梦溪笔谈
  • 沈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满苑逞娇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9128
商品编码:30134776115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梦溪笔谈译注

定价:52.00元

作者: 沈括,王洛印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50239128

字数:

页码:33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力求简明扼要,晓畅易懂,帮助读者更好的阅读中国古典文化。


内容提要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收录其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

目录


前言
卷一 故事一
1.亲郊庙次序
2.驾头扇篦
3.翰林院
5.学士院故事
9.中国衣冠用胡服
15.槐厅之争
17.三馆职事称学士
18.雌黄改字
22.馆阁藏书
23.翰林学士家贫

卷二 故事二
32.宗子授南班官
36.内外制润笔物
40.百官会集坐次

卷三 辩证一
42.钧石之石
44.阳燧
49.水以漳、洛名
50.解州盐泽
53.芸草辟蠹
56.炼钢
62.阿胶

卷四 辩证二
73.桂屑除草
77.世人画韩退之
81.云梦考

卷五 乐律一
85.《汉志》言数
86.羯鼓
90.凯歌
91.《柘枝》旧曲
92.古之善歌者有语
99.《霓裳羽衣曲》
109.琴材

卷六 乐律二
115.声同相应

卷七 象数一
116.《奉元历》改移闰朔
125.斗建有岁差
127.极星观测
128.刻漏
130.日月之形
139.木钟馗

卷八 象数二
148.五星行度
149.天文院、司天监作弊

卷九 人事一
卷十 人事二
卷十一 官政一
卷十二 官政二
卷十三 权智
卷十四 艺文一
卷十五 艺文二
卷十六 艺文三
卷十七 书画
卷十八 技艺
卷十九 器用
卷二十 神奇
卷二十一 异事
卷二十二 谬误
卷二十三 讥虐
卷二十四 杂志一
卷二十五 杂志二
卷二十六 药议
补笔谈 卷一
补笔谈 卷二
补笔谈 卷三
续笔谈

作者介绍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汉族,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的人物',其名作《梦溪笔谈》,内容丰富,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文摘


序言



《浮生录》:一段穿越历史长河的文字沉思 序言: 浩瀚的中华文明史,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镌刻着无数智慧的火花和先哲的哲思。《浮生录》并非一部旨在梳理史实、考证典故的宏大著作,而更像是一泓深邃的清泉,从中可以窥见古人面对世界、感悟人生的斑斓万象。它以散文式的笔触,通过观察、记录、思考,将零散的片段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图景,勾勒出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阅读《浮生录》,如同拾起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引人驻足、细细品味。 第一章:草木虫鱼,天地之微 《浮生录》的开篇,便将目光投向了自然界中那些微不足道的存在。作者并非满足于简单的描摹,而是透过这些细微之处,探寻天地运行的规律,体悟生命的奥秘。 花鸟风月,情之所系: 作者对四季流转中的花开花落、鸟语虫鸣有着敏锐的感知。一株草的生长,一朵花的绽放,一只虫的蠕动,在他眼中都蕴含着生命的顽强与脆弱。他会详细记录某种植物的生长习性,观察昆虫捕食嬉戏的场景,并从中联想到人生的际遇。例如,他可能会写道:“见阶前野草,历尽寒暑,终生不改其绿。感此勃勃生机,思人生纵有坎坷,亦当如草般坚韧,蓄势待发。” 这种将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写法,是《浮生录》的一大特色。他会关注到蝴蝶破茧成蝶的艰辛,并借此感悟到人生中蜕变的痛苦与升华的喜悦。或许会详细描写一场骤雨的到来,从天空阴沉到雷鸣电闪,再到雨点倾泻,最后雨过天晴,彩虹横跨天际。他不仅记录下自然的景象,更会深入探究雨水对万物的滋养,以及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气息,并将其升华为一种洗涤心灵的意象。 星辰日月,宇宙之语: 除了近处的草木虫鱼,作者也并未忽略头顶的星辰日月。他对天象的观察,并非仅仅出于占卜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敬畏和好奇。他可能会记录下一次特别的月相变化,如满月时的皎洁,残月时的清冷,并从中联想到人生的圆缺与变化。他对日月东升西落的日复一日的规律,更是深感生命的循环往复。“观天上一轮明月,盈亏有时,正如人生,有得意之时,亦有失意之刻。然月总有圆时,人生亦当有希望。” 这样的文字,传递出一种超越个体生命长度的宏大视角。他或许会描绘夜晚星空的璀璨,繁星点点,银河横亘,并感叹宇宙的浩瀚与自身的渺小,从而引发对人生价值的深层思考。他会将月光洒落的静谧夜晚,与独坐窗前沉思的场景结合,描绘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第二章:市井百态,人间之味 《浮生录》的目光,也毫不避讳地投向了纷繁复杂的市井生活,从中捕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那个时代社会的面貌。 烟火人间,悲欢离合: 作者善于从日常的琐碎中发现不平凡的故事。他可能会描写集市上热闹的景象,讨价还价的声响,孩童追逐的嬉闹,老者闲谈的场景,并将这些零散的画面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他会关注到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辛勤劳作,养家糊口,经历着人生的悲欢离合。他可能会记录下一个卖艺人的技艺,感叹其背后付出的艰辛;会观察到一对老夫妻相互搀扶的背影,从中体会到相濡以沫的深情。他对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如饥寒交迫的乞丐,颠沛流离的难民,也会有细致的描绘,并寄予同情。“闻街角传来悲声,询之,乃贫者一家数日无食。心甚戚然,不禁感叹,盛世之下,亦有此等苦楚。” 这样的文字,展现了作者的良知与人文关怀。 人情冷暖,世事洞明: 在描绘市井百态的同时,作者也深刻洞察着人情世故的复杂。他会记录下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流露,如邻里之间的互助,朋友之间的情谊;也会毫不避讳地揭示人性的阴暗面,如虚伪的阿谀奉承,冷漠的见死不救。他或许会讲述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赞扬其可贵;也会描绘一个背叛的场景,警示世人。“见友于危难之际,慷慨相助,义薄云天。亦见小人蝇营狗苟,为蝇头小利,出卖亲友,心甚鄙之。” 这样的对比,使得《浮生录》的思想更加丰满,既有对真善美的赞颂,也有对假恶丑的批判。他可能还会描绘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从热闹的场面到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再到背后可能隐藏的忧虑,多层次地展现社会生活的复杂性。 第三章:文史拾遗,心之所悟 《浮生录》并非纯粹的自然观察或社会记录,作者还会将自己的学识与感悟融入其中,对历史文化进行片段式的解读和思考。 古今对照,兴衰之鉴: 作者偶尔会引用历史典故,将古人的事迹与当下的情境进行对照,从中汲取历史的教训,感悟人生的兴衰。他可能会提及一个古代王朝的灭亡,并联系到当今某些社会现象,发出警示。“读史至某朝灭亡,因沉溺享乐,不思进取。再观今日,亦有此种迹象,不禁忧心。” 这样的文字,展现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可能还会选择历史上某个著名人物的故事,如卧薪尝胆的勾践,或临危受命的诸葛亮,并从中提炼出坚韧不拔、鞠躬尽瘁的精神,激励自己和后人。 读书心得,学思之道: 作者的学识,也体现在他对书籍的阅读和感悟上。他或许会引用某位先贤的某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理解,阐述其深层含义。他可能会记录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以及为解开这些困惑所付出的努力。“偶读《论语》,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深以为然,遂于读书之余,常静思冥想,以求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文字,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知识的渴望。他可能会分享自己对某个古籍的独特见解,或者对某种学说的批判性思考,体现出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四章:哲思随笔,性情之流 《浮生录》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在于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坦诚地展露出来,那些对人生、对宇宙、对自我的深刻思考,如同一股清流,洗涤着读者的心灵。 人生如梦,刹那芳华: 作者常常感叹人生的短暂与虚幻,如同梦境一般。他可能会描绘一场繁花似锦的盛宴,转瞬即逝,留下无尽的怅惘。他会对时间的流逝有深刻的体验,无论是青春年少的欢笑,还是垂暮之年的回首,都仿佛是昨天的事情。“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昨日之少年,今朝已须发皆白。人生真乃一梦耳。” 这样的感慨,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他可能会描绘一次令人心碎的离别,深切体会到“人生只合扬州梦,禅智花开几度红”的无奈。 知足常乐,淡泊宁静: 在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之余,作者也倡导一种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他反对过度的贪欲和追名逐利,提倡返璞归真,寻求内心的宁静。他会描绘自己远离尘嚣,在山林间独居的时光,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功名利禄,终如浮云。唯内心平和,方能得真乐。遂舍去浮华,寻一处山野,以待余生。” 这样的文字,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智慧。他可能会描绘一次与三两好友品茶论道的场景,没有喧嚣,只有淡淡的茶香和心灵的共鸣,体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的境界。 结语: 《浮生录》并非一部内容宏大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本散落在时光里的个人札记,以其细腻的观察、深邃的思考、真挚的情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古人精神世界的窗口。阅读《浮生录》,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的庭院,看着一位智者,在静谧的月光下,缓缓讲述着他对自然、对人生、对万物的感悟。它没有高深的理论,也没有激烈的冲突,却能在平淡中见真章,在细微处显深刻,引人入胜,回味无穷。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与困惑;它是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上的迷茫与不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温《浮生录》,或许能让我们慢下脚步,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体悟生命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知识承载量,更在于它所激发出的思维火花。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总是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个挑战传统认知的观点,促使我不断地反思自己原有的判断和理解。它像一个高明的导师,引导我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世界,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的答案。这种启发性是极其宝贵的,它让阅读从一种被动的吸收过程,转变成了一种主动的探索与对话。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种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似乎被轻轻推开了一小步,那种求知欲被彻底点燃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信息都无法比拟的。我甚至会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那些精妙的论证逻辑,这种深入骨髓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好书带给人的馈赠,它让时间停顿,让心智得以沉淀和磨砺。

评分

与我以往读过的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处理信息时的那种“温度”。它没有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腔调,相反,它用一种非常亲切、近乎对话的方式,将深奥的道理娓娓道来。即便遇到一些年代久远的典故或晦涩的术语,作者也会及时提供精准而又生动的注释或背景介绍,仿佛身边有一位知识渊博的向导,随时准备为我排忧解难,扫清阅读路上的所有障碍。这种体贴入微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使得那些原本觉得遥不可及的知识领域,变得触手可及、充满趣味。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连接了古典的智慧与现代读者的理解力,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让人在阅读时倍感温暖和信任,也因此更加愿意将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寻求知识又害怕枯燥的人。

评分

我翻开第一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文字的律动感,让我立刻沉浸了进去。作者(或译者)的遣词造句简直是信手拈来,却又字字珠玑,阅读过程丝毫没有感到任何卡顿或晦涩之处。仿佛有一位经验老到的说书人,用他那磁性而富有感染力的嗓音,娓娓道来一个个精妙的片段。尤其是那些对场景的细致描绘,简直是身临其境,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的味道,感受到当时人物的心绪波动。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知识点也变得鲜活起来,像是一部结构宏大、情节跌宕起伏的史诗。阅读的时候,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回味一下刚才那句话的深层含义,那种豁然开朗的惊喜感,简直是阅读过程中最美妙的瞬间。它不是简单地堆砌事实,而是将知识点巧妙地编织进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脉络之中,逻辑严密而又充满了人情味,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体现了创作者深厚的功力和匠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古朴又不失典雅的气韵,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拿到手里掂了掂,分量适中,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一看就是经过精心打磨的。我个人对于书籍的初印象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外在,而这本绝对是属于那种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品鉴一番的类型。特别是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微微闪烁,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预示着里面蕴藏着不为人知的智慧和故事。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既保护了视力,又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文字都像是被郑重地安放在了它们的位置上,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到一种庄重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更高的期待,相信作者或编者在内容打磨上也必然是下足了功夫,绝不是一本敷衍了事的作品。它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每一次路过,都会被它散发出的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所吸引,这无疑为我的阅读体验增添了仪式感和愉悦感。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完全体现了现代印刷工艺的最高水准。无论是行间距的留白,还是段落之间的分寸拿捏,都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极大地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尤其是那些需要特别强调的部分,采用了恰到好处的字体变化或图标辅助,既突出了重点,又没有破坏整体的阅读流畅性,这一点非常值得称赞。很多书籍为了节省成本或者追求某种风格,常常在排版上做出牺牲,但这本书显然没有走捷径,而是将阅读体验放在了首位。在处理复杂的结构或引用时,编者采用了清晰的层级结构,使得信息的梳理变得井井有条,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主干脉络,而不会被旁枝末节所迷惑。可以说,这本书在“可读性”的物理层面,已经做到了极致的优化,让人在捧读时,身心都能得到极大的放松和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