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论语 | 作者 | 金良年 |
| 定价 | 16.00元 | 出版社 | 凤凰出版社 |
| ISBN | 9787807295884 | 出版日期 | 2010-01-01 |
| 字数 | 页码 | 200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 凡对中国传统文化稍有了解的人不会不知道孔子。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前770一前476),以恢复古代文化传统为己任,收徒讲学,奔走于列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到处呼吁。他在世时,许多人对他的行为不很理解,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或嘲笑他“累累若丧家之狗”(《史记·孔子世家》),但他的弟子却认为,“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如果说,“仲尼不可毁”出于孔子弟子之口还带有感情或尊师因素的话,那么,对于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这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孔子之所以“不可毁”,并非因为他的思想学说毫无缺点,而是说像他那样对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是不可能也不应该简单加以否定或废弃的。 孔子毕生以教学为己任,自称是“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并没有留下系统的著述,相传儒家经典中的“五经”都经过他的整理,曾用来作为教授学生的课本,但据后人研究,这种说法不完全可靠。后人了懈和研究孔子思想学说的基本文献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著作,“语”是古代的一种著作体裁,《周礼》“春官宗伯”郑玄注称:“答述曰语。”它有别于无固定对象直陈己说的“言”,如《国语》就是分国记载春秋时代士大夫问答应对之语的著作,《国语·郑语》还征引过上古时代的《训语》。西汉初年陆贾论述秦亡汉兴的著作称《新语》,所谓“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由此可见,先秦古籍中征引的“语曰”,可能就出于这类语书。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前言 学而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
| 编辑推荐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给我带来了一种奇特的“对话感”。就好像作者并未把我当成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是邀请我与文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交谈。这种感觉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文字的叙事风格。它不像教科书那样高高在上,也没有过度的人情化描述,而是保持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既有学者的洞察力,又不失引导者的亲和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看似矛盾的论述时所展现出的平衡艺术,它没有急于给出非黑即白的结论,而是引导读者去思考复杂性,去容纳不同的可能性。这种开放式的引导,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自我反思和精神成长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匠心独运,初拿到手时,就被它沉稳又不失雅致的封面所吸引。那种微微泛着哑光的纸张质感,握在手里非常舒服,透着一股子老派书籍的庄重感。我特别留意了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上显然是下了功夫的,字号适中,行距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过分疲劳。这种对阅读体验的细致考量,着实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经典文本的尊重。而且,我发现书脊的处理也非常牢固,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用担心书页松动的问题。装帧的细节之处,比如烫金的文字标识,在灯光下会折射出低调的光泽,无形中提升了整本书的收藏价值。相比现在很多追求快餐式的阅读材料,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让人每次翻开它,都能获得一种仪式感。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或者说注释部分,展现出一种令人信服的学识深度和严谨态度。我个人在阅读古代典籍时,最怕的就是那种生硬、晦涩难懂的直译,让人抓不住原文的精髓。然而,这里的处理方式却非常高明,它既保留了原文的古朴韵味,又通过精炼的现代语言进行了解读,使得那些看似深奥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对特定历史背景或文化概念的背景补充说明,这些细枝末节的考证,极大地丰富了我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层次。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是什么”,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会这样说”,这种探究式的注解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乐趣。可以说,这份解读工作,本身就是一次精彩的学术梳理。
评分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古代名著”的范畴。它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再现,更像是一本高质量的“生活哲学指南”。我发现书中很多关于为政、修身、待人接物的论述,即便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前瞻性。当我遇到工作或人际关系中的困境时,会不自觉地翻阅其中几页,总能从中找到一些启发。这种能够被“即时应用”的智慧,是许多严肃学术著作所欠缺的。它证明了真正的经典是具有生命力的,能够跨越千年依然能够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坚实的支撑和方向感,这才是它最宝贵的价值所在。
评分与我之前看过的同类书籍相比,这本书在选材的取舍和编排的逻辑上,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视角。它并非简单地按照篇章顺序进行堆砌,而是似乎在构建一条清晰的脉络,引导读者逐步深入到儒家思想的核心。我感觉到作者(或者编者)在选取哪些段落进行重点阐释时,是有明确的立足点的,这份“立足点”很可能是针对当代社会某些普遍困惑的投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种感觉来源于作者对看似不连贯的语录之间建立起来的有效连接。这种编排上的巧思,让原本可能显得零散的古代智慧,汇集成了一股有力的思想洪流,非常适合想要系统性了解又不想被繁复史料淹没的现代读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