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南阳-汉画总录-25 | 作者 | 李建 朱青生 |
| 定价 | 480.00元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49549047 | 出版日期 | 2013-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汉画总录》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抢救和文化建设项目,以照片、拓片、线描及墓葬位置复原图等方式记录汉画图像,对图像的出土地点、年代、尺寸、材质、考古环境、画面内容、图像关系等作全面著录。项目计划正编150册,补遗50册,将通过构建一部完整的汉代图像志,为今后汉画的保存、再现、使用等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为中国上古晚期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作为本学术工程的第二期,《汉画总录》(11—30册)对南阳地区的汉画作了调查、整理、著录,正编范围限于南阳汉画馆所藏南阳及其诸县出土和征集的画像石,其他因客观原因暂未收录的部分,将在补遗卷中与南阳地区的画像砖及其他材质、器物上的图像一并陆续著录。 |
| 作者简介 | |
| 李建:南阳汉画馆研究部副主任,主编《南阳汉代画像石图像资料集锦》(副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在《南都学坛》《青年文学家》等刊物发表有《阴阳思想在汉代画像石上的表现》《河南南阳汉画与汉代谶纬迷信思想》《汉画像石中动物形像的文化涵义》《浅论汉画像石中动物形象造型技巧与艺术成就——以河南南阳汉画像石为例》等论文。 朱青生: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成果如下:1.专著:《将军门神起源研究》《没有人是艺术家,也没有人不是艺术家》《十九札》等;2.主编:《中国汉画研究》(中国汉画学会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学刊);3.主持课题: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汉代图像数据库与《汉画总录》编撰研究”、《汉画综述》等。 |
| 目录 | |
| 汉画总录25 南阳 |
| 编辑推荐 | |
| 作为一项奠基性的工作,《汉画总录》全面收集整理全球所藏中国汉代图像,将把中国汉代乃至上古晚期历史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使汉画研究成为一门与敦煌研究、简帛研究、甲骨文研究同等重要的专门学科,对中华文化的保存、研究、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已被列为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项目,是一代学人心血之所系。 |
| 文摘 | |
| 序言 | |
说实话,最初接触《南阳汉画总录》是因为一位研究丧葬制度的同行推荐。我主要关注的是画像砖中表现的“生死观”与“来世信仰”。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有利于进行主题式的检索。比如,我可以迅速定位到那些描绘“升仙”主题的画面,然后对比不同墓葬中对同一神话(如羽人、蟾蜍、玉兔)的描绘差异。我发现,南阳地区的图像语言确实具有其独特性,它似乎比其他地区的画像石更为直接和世俗化,少了一些晦涩的隐喻,多了几分对现实生活的投射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细节观察上,我对那些描绘农耕场景的图像特别感兴趣,比如灌溉、播种的动作细节,这为我们重构汉代农业技术提供了鲜活的视觉证据。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以最直观的方式,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了,让我得以触摸到那个遥远时代的温度。
评分这本《南阳汉画总录》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福音!我最近沉迷于研究汉代的社会风貌和艺术表现,这套书简直太给力了。当我翻开其中一些卷册时,那些精美的砖刻画仿佛让我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车马出行、宴饮享乐,到神话传说、天文图景,每一幅图像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特别是那些描绘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场景的画面,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直观的认识。那些线条的运用,构图的章法,都体现了汉代高超的艺术水准。对于一个非专业研究者来说,光是欣赏这些图像就已经是一种极致的享受了。装帧设计也非常考究,印刷质量上乘,每一幅图都清晰可见,色彩还原度高,这对于图像资料的查阅来说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是一个资料汇编,更在于它为我们理解汉文化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窗口。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对汉代历史、艺术、考古感兴趣的朋友们,绝对值得珍藏。
评分这套书的体量感和知识密度是相当惊人的,初次上手时,确实需要花时间去适应它的编排逻辑。我更偏向于将其视为一种“视觉字典”。在我进行相关课题研究时,我发现它最大的实用价值在于图像的标准化收录。每张图都有清晰的编号和基本信息,这极大地简化了引用和比对的工作。我尤其欣赏它在某些争议图像旁附带的简要学术史回顾,虽然篇幅不长,但能让人迅速了解学界对此图的不同看法,避免了孤立地解读图像。当然,作为读者,我有时会希望配有更多不同角度的拓片或实物照片,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图像的质感和受损情况。但瑕不掩瑜,能将如此大量的珍贵图像系统地整理出版,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文化工程,它为后来的研究者省去了多少奔波和查找的时间成本!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初步印象是“浩如烟海,钩沉索隐”。它绝非那种轻松阅读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学术工具书。我关注的重点在于图像背后的铭文和相关考证。每次在看到一幅看似寻常的画像砖时,我都会习惯性地去翻阅旁边的文字注释,寻找关于图像主题、出土地点以及相关文献记载的线索。令人称奇的是,编纂者似乎将所有能找到的佐证材料都做了细致的梳理和罗列,使得即便是零散的图像碎片,也能在我脑海中拼凑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历史场景。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尤其体现在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风格差异的辨析上,让我受益匪浅。当然,作为读者,我偶尔也会对某些图像的解读持保留意见,但正是这种开放性的研究空间,激发了我进一步思考和探究的兴趣。如果要深入研究汉代画像石/砖的类型学和象征意义,这本书无疑是绕不开的基石。
评分我购买这套书主要目的是为了做一个关于汉代服饰制度的横向对比研究。当我打开这几册时,我的目光立刻被那些描绘仪仗和朝会场景的画像所吸引。服饰的繁复程度,特别是官员等级的区分,几乎是通过服饰上的细微差别体现出来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资料尤其翔实,从冠冕、袍服的形制,到佩剑、玉佩的佩戴方式,都有细致入微的展示。我特别注意到,南阳地区的画像砖在人物面部的刻画上,似乎带有一种朴拙而有力的写实风格,这与一些精雕细琢的石刻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地方风格的差异非常值得深入探讨。总而言之,对于需要高精度视觉参考的文化研究者而言,这套“总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文献,它就是我们与汉代工匠和画家进行无声对话的媒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