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家常菜1000样 9787504848390

经典家常菜1000样 978750484839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太治 著
图书标签:
  • 家常菜
  • 菜谱
  • 烹饪
  • 美食
  • 中国菜
  • 实用
  • 经典
  • 下厨房
  • 新手学做菜
  • 饮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末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农村读物出版社
ISBN:9787504848390
商品编码:3014696099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经典家常菜1000样

定价:36.00元

作者:朱太治

出版社:农村读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50484839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集纳美味、营养、保健于一体,是您值得拥有的家庭美食好助理。
为了满足大家对美食烹饪与健康营养的追求,我们精心编撰了《经典家常菜10OO样》一书,以完全彩色图解的方式创新制作,依四季饮食特点巧设菜色,每日两菜一汤,间有创意主食、西式小点,让您的餐桌日日飘香,生活也从此“食全食美”!

目录


大虾烧白菜
奶香番茄汤
法式红焖鸡
葱烧海参
酸甜莴笋
西洋参冬瓜老鸭汤
家常烧仔鸡
青红椒炒牛肚
番茄肉丝汤
蒜香骨
南瓜豌豆汤
酸菜鲤鱼
金笋香菜鯽鱼汤
姜丝炒鲜藕
水煮牛肉
玉米笋炒黄瓜
牛奶糯米粥
冰糖香酥肉
家常蹄筋
五宝赤豆粥
油炸带鱼
鲜蘑冬瓜球
白菜红枣牛腩汤
豆辦酱烧肥鱼
圣地飘香鱼
冬笋炒三菇
小米南瓜粥
薯干风味虾
金钩荷兰豆
豆豉姜葱豆腐汤
香醋浸鲢鱼
白果鸡汤
长生土豆泥
银鱼炒滑蛋
玉米羹
米汤焖鸡
啤酒焖鱼
酸菜牛腩
红枣鹌鹑汤
三文鱼刺身
莲藕陈皮乳鸽汤
辣炒卷心菜
葱煨鲫鱼
金针鸡丝汤
香婆豆腐
清蒸武昌鱼
葱头萝卜排骨汤
酸奶牛肉球
红油飘香鸡块
赤豆枸杞猪肝汤
白汁鲳鱼
江南香麻鸡
小米红薯粥
肉末地瓜粉条
天山羊肉
辣味蘑菇
党参牛腩汤
清炖鲢鱼头
白萝卜鸭胗汤
酸辣白菜
蒜香牛排
附子冰糖炖冬瓜
番茄炒山药
鳞香鲫鱼
肉末雪菜
烤芝麻牛肉串
外婆大排
芡实白果猪肚汤
番茄腰柳
回锅肉
咸鱼炒饼子
党参枸杞炖乳鸽
香辣口水鱼
高粱米粥
回锅松肉
白菜小米卷
沙参玉竹老鸭汤
鱼肉水饺
麻辣肚丝
田七炖鸡汤
醋熘海米白菜
红酒煮牛扒
山药莲子羹
子姜炒鸭片
盐水大虾
……
香辣童子鸡
辣味烧海珍
拔丝地瓜
□汁蒸牛髓
串烧香芋
金瓜烧虾球
炒青虾
番茄豆腐
菠菜色拉
上汤加三素
挪威圈
蒜香排骨
炒蛤蛋
奶香麦克鸡翅
鲜笋烩烤麸
辣味肉碎南瓜
酸鲜辣甘蓝
意大利炒面
温拌海蛰
川汁辣茄饼
鳗鱼箱寿司
醋溜土豆丝
鲜奶水果塔
冰汁菠萝醋
嫩烧丝瓜排
腊肠虾仁炒年糕
酸辣四季豆
橘香酸甜鲩鱼
玉米烙
豆浆煮海蟹
香菇鸡丝饭
珊瑚白菜
萝卜干炒腊肉
油浸海鲈鱼
核桃乳鸽煲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厨房里的智慧:寻常巷陌里的风味变奏 图书名称: 厨房里的智慧:寻常巷陌里的风味变奏 ISBN: 9787536159127 字数: 约15万字 ---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详尽无遗的菜谱大全,而是一本聚焦于“日常烹饪的哲学与实践”的指南。它深入探讨了如何在有限的食材和时间限制下,最大限度地激发食材的潜力,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家庭烙印的独特风味体系。全书不以数量取胜,而重在“质量”与“变化”,引导读者超越简单的菜谱模仿,真正理解烹饪背后的原理和技巧的融会贯通。 第一部分:食材的“性格”与搭配的艺术 本部分致力于解析常见食材的内在属性,包括它们的质地、吸水性、受热反应以及风味化合物的构成。我们不再将土豆、白菜、猪肉视为简单的名词,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特定“性格”的烹饪伙伴。 蔬菜的生命周期与火候的对话: 详细分析了不同成熟度蔬菜(如嫩菠菜与老菠菜,新蒜与陈蒜)在高温和低温下的表现差异。着重介绍如何通过“先煮后炒”、“焯水去涩”等手法,驯服过于强硬或过于软烂的蔬菜,使其在菜肴中达到口感的平衡。例如,探讨了茄子在不同油温下吸油率的控制,以及如何通过预处理减少吸油,同时保持其绵软的内部结构。 肉类的纤维解构与风味锁存: 摒弃了复杂的腌制步骤,转而聚焦于基础的“断筋”、“拍松”和“文火慢炖”的原理。深入讲解了肌红蛋白在不同温度下的变性过程,帮助读者精确控制肉类的嫩度。特别设立了一章关于“骨头汤的灵魂提取”,不再是简单的长时间熬煮,而是探讨如何通过敲击骨骼、先煸炒再加水等步骤,有效释放骨髓中的胶质和鲜味物质,形成清澈而浓郁的高汤基底。 香料的“交响乐”而非“独奏”: 书中对常见香料(葱姜蒜、八角、花椒、香叶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气味谱分析。重点不在于罗列几十种香料,而是教授如何构建基础的“增香骨架”——例如,区分“底油爆香”、“中段提香”和“出锅留香”三个阶段,以及针对不同菜系(如偏酸甜的川菜底味、偏咸鲜的江浙底味)如何微调这些基础香料的比例。 第二部分:器皿与热源的“共振”效应 许多家常菜的成败在于对现有工具的误解。本部分侧重于普及家庭厨房中最常见的几种器皿(铸铁锅、不锈钢炒锅、砂锅)在导热性、蓄热性上的差异,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这些差异调整烹饪策略。 锅具的脾气管理: 铸铁锅的“保温性”如何应用于需要长时间保持温度的炖菜,以及如何利用其均匀的受热面来制作酥脆的“锅巴”;不锈钢锅的“反应迅速”特性,如何用于需要快速升温和精确控温的滑炒。书中详细演示了如何通过“热锅冷油”与“冷锅热油”的对比实验,理解何时需要高温锁水,何时需要低温润滑。 火候的“感官校准”: 抛弃抽象的“大火”、“小火”描述,转而使用更具操作性的标准,例如“油面翻滚的频率”、“蒸汽的密度”和“锅边的温度感应”。通过对比气炉与电磁炉在热量传递效率上的不同,指导读者在不同设备上实现风味的再现。 第三部分:风味的“叠加”与“减法”哲学 本书的核心观点是:优秀的家常菜往往是味道的精确叠加,而不是混乱的堆砌。我们倡导一种“减法烹饪”的理念,即在保证主味突出的前提下,剔除冗余的调味步骤。 酸甜苦咸鲜的平衡: 详细分析了五味在菜肴中如何相互作用。例如,探讨了不同酸性物质(米醋、陈醋、柠檬汁、番茄汁)在加热后酸度衰减的速率不同,以及如何利用糖分来“缓冲”过强的酸味或咸味,形成“回甜”的复杂层次。 “一味突出”的烹饪目标: 许多经典菜肴之所以令人难忘,是因为它们只强调一种味道,如鱼香的“复合酸甜”或干烧的“浓郁咸香”。本书通过解构这些典型风味,指导读者如何在日常制作中,通过精确控制主要调味料的用量,实现目标风味的鲜明指向性,避免“什么味道都有,但什么味道都不突出”的平庸结局。 “时令”与“地域”的融合: 强调了应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食材的烹饪方法。例如,夏季多用爆炒和凉拌来体现食材的清爽,而冬季则侧重于慢炖和焖煮以提升食材的醇厚感。书中精选了十种跨越地域界限但极具家庭代表性的烹饪技法——如“煸炒后的回锅”、“收汁的粘稠度控制”——并提供了不同食材应用这些技法的范例。 结语:厨房的探索精神 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对日常烹饪的热情与好奇心,将厨房视为一个可以不断实验和调整的实验室。我们相信,最好的家常菜,源自对食材的尊重、对火候的理解,以及对家庭口味的精准把握,而非仅仅依赖于一本厚厚的菜谱。掌握了这些基本原理,读者将能游刃有余地应对任何突发的食材组合或烹饪挑战。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厨房里的“神助攻”!我最近迷上了自己动手做饭,但每次打开那些复杂的食谱,心里就开始打鼓。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首先,它的排版就让人感觉非常亲切,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风格,更像是邻家大姐手把手教你做菜。每道菜的步骤都拆解得特别细致,即便是像我这种厨房小白,也能看得懂,而且很多关键的技巧,比如火候的掌握、食材的处理,都有非常直观的图示辅助说明。我试着做了几个周末的菜,每次都能收获家人朋友的赞不绝口,成就感爆棚!最让我惊喜的是,它里面收录的很多菜式,都是我小时候记忆里妈妈的味道,那种熟悉的香气一出来,瞬间把我带回了温馨的厨房时光。它真的做到了“家常”,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食材和复杂的工序,就是踏踏实实把日常的美味做出来。

评分

这本书的实用性毋庸置疑,但更让我称道的是它对于“烹饪哲学”的渗透。它不仅仅是一本菜谱的集合,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享受慢生活的指南。我发现,当我按照书里的指引,认真对待每一勺油、每一撮盐时,做饭的过程本身就变成了一种修行。那种把日常琐事变成艺术享受的感觉,真的非常美妙。书中的一些小贴士,比如如何利用季节性的食材来提升风味,如何搭配出营养均衡的一餐,都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经验和对生活的热爱。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烹饪方式的讲解,比如煸炒和红烧的细微差别,这让我对“炒菜”这件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盲目地跟着步骤走,而是真正理解了背后的原理。

评分

对于像我这种生活节奏很快的都市人来说,做饭常常被视为一件“不得不做”的差事。但这本书成功地改变了我的看法。它让我体会到,即便是最忙碌的一天结束,花半小时为自己和家人准备一顿热腾腾的饭菜,也是一种对生活最好的犒赏。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时间管理”的隐形指导。很多菜式设计得非常巧妙,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确保了效率,同时又不牺牲口感和营养。我常常在下班路上就开始在脑海中构思今晚要用这本书里的哪个方子,那种期待感,比单纯地叫外卖要幸福得多。它真的让“回家吃饭”这件事,重新拥有了仪式感和吸引力。

评分

我不得不提一下这本书在处理“常见食材”方面的独到之处。很多菜谱书会专注于新奇的食材或复杂的宴客大菜,反而忽略了我们日常中最常接触的那些——土豆、白菜、豆腐等等。这本书却把这些平凡的食材挖掘出了它们最大的潜力。我学会了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处理同一种蔬菜,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是衡量一本优秀家常菜谱的关键标准。它教会我,烹饪的乐趣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如何用最简单的原料,创造出最打动人心的味道。读完它,我感觉自己对厨房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更熟悉、更亲近了。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种“大而全”的家常菜谱抱有一丝怀疑,觉得内容可能过于庞杂而缺乏深度。但翻开之后,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它巧妙地平衡了数量和质量。每道菜虽然看起来都是基础款,但作者总能在细节处点石成金。比如,一个简单的番茄炒蛋,它会告诉你如何让鸡蛋更蓬松,番茄的酸甜度如何通过小小的糖分调整达到完美平衡。这种对“极致家常”的追求,让我对自己的厨艺提升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而且,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很好,即便是经常翻阅、沾染上一点油星,也显得不那么廉价,放在厨房里看着就很赏心悦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