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它的高度和批判性:三位作者对专业领域非常熟悉,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回顾已有研究,能引导读者带着批判性眼光来审视问题。目前很多书和教材只限于描述和介绍,但缺少批判性,而本书恰恰有这个优点。二是它对理论和实证研究的介绍做到了兼顾和平衡,读起来有血有肉,对大学生、研究生和研究学者来说,都能从中找到自己需要的养分。三是它既介绍西方学者的研究,也介绍东方学者的研究。这可能和作者队伍的组成也有一定关系:史密斯教授为英国人,熟悉欧洲的研究;彭迈克教授是加拿大人,长期在香港工作,谙熟亚太地区和世界各国的研究;库查巴莎是土耳其人,对非西方的研究非常关注。四是它的适用范围较广,它的专题既关注跨文化心理学,又关注社会心理学,把心理学放在生态一社会一文化的大背景下来阐述,更具立体性。
这是一本从跨文化的角度来讨论社会心理学重要命题的专著。
首编是基本概念和框架,介绍了几个重要的文化理论及其研究、跨文化研究方法、跨文化分析和研究的层面;第二编从文化的角度来探讨五个社会心理学话题:发展与家庭、社会认知、人格、沟通和建立关系、组织行为;第三编侧重于世界各国的互动:跨文化互动、群体间关系、全球化与文化发展。
本书可供心理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供社会学、人类学以及其他跨文化学科的研究生使用;同时还可供研究跨文化问题的学者和移民及跨国工作生活的人士参考。
严文华,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学术研究领域为跨文化心理学,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实践领域关注管理咨询、心理咨询。著有《跨文化沟通心理学》(2008)、《地震后儿童和青少年团体心理游戏培训手册》(2008,作者)、《做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2008)、《心理画外音》(20c)3)等多部著作。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沉浸式”的,它不像许多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而是充满了对话的意味。作者似乎总是在用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口吻,邀请读者一同参与到这场跨文化的思维探险中去。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敏感性问题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艺术家的细腻。他们深知,一旦涉及文化差异,很容易滑向刻板印象的泥潭,因此,书中对许多情境的描述都极为谨慎,总是强调“倾向性”和“平均值”,而不是“绝对化”。读到关于冲突解决策略的那部分内容时,作者展示了几种文化中处理人际摩擦的不同剧本,这些剧本的呈现,不是为了分出高下,而是为了展示人类行为的巨大弹性。这种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复杂性的态度,让阅读过程变得非常舒适和受启发,让人感觉自己正在与一位富有智慧且富有同理心的导师交谈。
评分这本新书的装帧设计实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现代感的封面,配上清晰的字体排版,光是捧在手里就有一种知识的厚重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在章节开头的引言部分,他们似乎总能用一种恰到好处的语气,将一个看似宏大的理论议题,一下子拉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某个具体情境中去。比如,在讨论“自我概念”的那一章里,作者并没有直接堆砌学术术语,而是通过描绘几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晚餐场景,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行为模式上的微妙差异。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场充满探索欲的旅程。我读到一些关于情感表达规范的案例分析时,深有感触,那不是生硬的统计数据,而是鲜活的个体经验,让人忍不住停下来,反思自己习以为常的那些社交规则,究竟是“天经地义”还是“文化限定”。全书的逻辑结构安排得非常流畅,从基础的感知和认知,逐步深入到人际互动和群体行为,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个领域的读者,也能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
评分坦白讲,我原本以为这类主题的书籍会充斥着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分析,读起来会比较吃力,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奇地流畅自然,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流畅的书写艺术”。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精准的词汇来描绘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在论述文化对情绪体验的影响时,那种语言的张力和美感,令人拍案叫绝。例如,描述一种特定文化中独有的“羞愧”情感时,作者没有使用任何直译的词汇,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意象,将那种难以言喻的心理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我感觉自己仿佛被带入了一种全新的情绪光谱之中,去感受那些我原本无法触及的内心波动。这种对语言的精妙驾驭能力,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超越了普通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部深入人类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
评分这本书在理论的实践应用层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成功地搭建起了象牙塔内的理论与日常工作生活的坚实桥梁。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跨文化沟通障碍的分析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说错了话”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信息编码”和“接收框架”的文化预设差异,这些分析为我最近处理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视角。书末附带的“反思练习”环节设计得十分巧妙,它并非布置简单的填空题,而是要求读者针对特定的跨文化场景,运用书中所学的概念进行自我分析和情境模拟,这迫使读者必须将理论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这种强烈的互动性和应用导向,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储存库,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思维训练营”。读完后,我对如何在一个多元背景的团队中进行有效决策,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清晰认知和操作指南。
评分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理论综述的广度和深度上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我注意到作者非常注重对经典理论的批判性审视,而非简单地陈述或复述。例如,在探讨归因偏差时,书中不仅详尽介绍了经典模型,还引入了近些年新兴的神经科学视角来佐证或修正旧有的认知模型,这种跨学科的整合令人耳目一新。更难得的是,作者在引用文献时,表现出一种难得的老派学者的严谨和审慎。每一个重要论点后面,都有扎实的实证研究支撑,脚注和尾注的处理也极为规范。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行走的“工具书”。我翻到关于“文化维度模型”的那一节时,惊喜地发现,作者对霍夫斯泰德等人的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效度检验,并指出了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这些模型的局限性,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批判精神,而非盲目追随权威。
评分专题研究跨文化社会心理学的书貌似不是很多,写的不错,很有帮助
评分实用的书,送货很快,有用
评分好吧……好了!你一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
评分东西没问题,送货快捷,相信京东。
评分京东的书的质量一直有保证。good
评分具体还没看,不过据老师推荐还不错,就给了4星~~
评分不错,名气大,不错,名气大,不错,名气大,不错,名气大,
评分内容也从东西方文化异同入手,很新颖
评分该书从跨文化角度讨论社会心理学,视觉较为新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