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文中著 著
图书标签:
  • 旧石器时代
  • 史前艺术
  • 考古学
  • 艺术史
  • 洞穴壁画
  • 原始艺术
  • 人类起源
  • 文化遗产
  • 艺术考古
  • 旧石器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18439
商品编码:10174308545
出版时间:2015-12-01

具体描述

作  者:裴文中 著 著作 定  价:18 出 版 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01日 页  数:171 装  帧:平装 ISBN:9787100118439 旧石器时代之艺术

一引论
二几万年以前的艺术家
三旧石器时代艺术之分类
四旧石器时代之雕刻
五旧石器时代之彩画及塑像
六附录
中国的旧石器时代文化
一序论和概要
二最早的人工制作的迹象
三下部旧石器的早期(Early Lower Palaeolithic)或周口店中国猿人文化
四下部旧石器的晚期(Late Lower Palaeolithic)
五中部旧石器时代(Middle Palaeolithic)——河套文化
六上部旧石器时代(Upper Palaeolithic)——周口店山顶洞文化
七与欧洲旧石器文化的关系问题
八结语
周口店山顶洞之文化

一引论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从有人类以来,艺术始见于旧石器时代末期,在末期以前,艺术作品是没有的。这种艺术是人类很古老的艺术,这种作品是真牌的古物。今天我们读到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的这部著作,恍然发现,原来在几万年前,我们的远祖就有了了不起的艺术。他们的作品是今天人们的艺术的开山。本书更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相参,对旧石器时代末期的艺术做出了精当的描述。 裴文中 著 著作 裴文中(1904-1982),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丰南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靠前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远古的回响:旧石器时代艺术的深度探寻 本书并非聚焦于“旧石器时代之艺术”这一特定主题,而是旨在以宏大的视角,审视人类文明早期阶段,即史前时期,在艺术、文化和社会结构方面的演变与成就。我们的旅程将跨越数万年,从最早的符号性表达,到复杂仪式与生存智慧的交织,构建一幅关于人类认知飞跃的生动图景。 第一部分:漫长的黎明——史前人类的生存哲学与环境塑造 第一章:时间的回响与地质的舞台 我们将首先确立考察的时间坐标。这不是一个静止的年代,而是地球气候剧烈变动的时期。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深刻影响了人类的迁徙路线和资源获取方式。我们会探讨更新世中晚期,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的地理环境特征,以及这些环境如何成为早期人类生存的首要考验。重点将放在环境压力如何驱动工具制造技术的革新,以及这些技术背后的抽象思维萌芽。我们不会直接讨论艺术创作,而是铺垫艺术诞生的物质基础与社会需求。 第二章:工具理性与认知革命的先声 人类历史的基石是工具。本章将深入分析从奥杜威文化到莫斯特文化,再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复杂技术体系的演变。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工具制造的序列性、标准性以及对未来形态的预想能力——这正是抽象思维的早期体现。通过对不同时期石器工业(如勒瓦娄哇技术)的形态学分析,揭示早期人类心智对物质世界的组织与控制能力,为理解符号性表达的出现提供认知基础。 第三章:社会结构与群体的凝聚力 艺术的产生往往是群体协作与信息交流的产物。本部分将依据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发现,重构狩猎采集社会的组织形态。包括对营地遗址的聚落布局分析,食物共享模式的推测,以及亲属关系网络在资源分配中的作用。我们探究,在生存压力巨大的环境下,哪些社会机制促成了群体内部的稳定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而这些机制又间接影响了符号系统的形成。 第二部分:超越生存的表达——史前符号与物质文化的解码 第四章:身体的修饰与身份的界定 早期人类如何区分彼此?在没有文字的时代,身体本身就是画布。本章将详细考察史前遗址中发现的穿孔贝壳、雕刻骨片以及可能用于染色的赭石块。我们将分析这些“装饰品”的功能:它们是性选择的信号、部落身份的徽章,还是连接特定社会角色的标识符?重点将放在分析装饰品的分布密度与位置,探讨其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扮演的角色,而非仅仅是审美活动。 第五章:空间标记与地图学的雏形 许多被认为是“艺术”的早期遗物,实际上可能是功能性标记。本章着眼于洞穴或岩棚中发现的,非具象的刻划痕迹、排列规则的点线组合。我们提出疑问:这些标记是记录了狩猎数据、季节变化,还是用作了某种原始的领地划分或导航系统?通过与现代原住民的观察比较,尝试理解这些早期“符号系统”的实用价值和信息承载量。 第六章:仪式、信仰与超自然界域的构建 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对生命终结的好奇,催生了最早的信仰体系。我们将研究有意识埋葬现象的演变,特别是随葬品(如花朵、工具)的摆放方式,推测早期人类对死亡和来世的初步构想。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对复杂仪式行为的重构,探讨这些行为如何通过重复性的动作和共享的体验,强化了群体的集体意识和对世界秩序的认知。 第三部分:远古的叙事:记录、传播与知识的传承 第七章:物质载体与信息的固化 本章将对史前材料的耐久性与信息存储能力进行比较分析。从象牙、骨骼到石板,不同载体承载了何种信息?例如,某些骨片上的系统性刻痕,是否代表了对时间或数量的早期计量尝试?我们将分析这些“记录”的结构,探究它们在知识传承中取代口头传统的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帮助人类将瞬时的经验转化为可供后代学习的资源。 第八章:环境的再现与资源的定位 探讨某些遗址中发现的,对特定动物形态的精细刻画。我们关注的不是这些形态的“美学价值”,而是它们在生存策略中的功能性。例如,对动物习性、迁徙路径的精确描绘,可能是一种高效的狩猎手册。分析这些再现中,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关系,揭示早期人类如何通过“再现”来掌握和控制环境。 第九章:从单体到整体:认知结构的飞跃 在考察了众多独立的符号和标记之后,本章将尝试综合分析,如何从这些碎片化的证据中,推导出人类认知结构的一个整体性飞跃。这个飞跃标志着人类不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被动反应者,而是开始主动构建、解释和预测其所处的宇宙。我们将讨论这种“构建性思维”如何为后世更复杂的文化形式(如神话、文学)奠定了基础,总结史前时期对人类心智发展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力求以严谨的考古学和人类学视角,构建一个关于史前人类如何通过物质实践和符号互动,逐步构建其世界观的详尽图景。我们的目标是还原一个充满智慧、创造力与复杂社会性的远古世界,而非仅仅是对某个艺术流派的审美回顾。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史前人类艺术的著作,无疑是一次深入洞察人类心智起源的非凡旅程。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了冰川期那漫长而又充满未知的岁月。我尤其欣赏它对洞穴壁画背后社会结构和宗教观念的推测性解读。书中详尽地描绘了拉斯科和阿尔塔米拉洞穴中那些栩栩如生的野牛、猛犸象和鹿群,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像,更重要的是,它试图去构建一个完整的生存图景——这些动物对当时的人类意味着什么?是食物的祈愿,还是灵魂的象征?书中对颜料的矿物学分析和描绘工具的复原推测,体现了作者扎实的考古学功底,让抽象的“史前艺术”瞬间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我正置身于昏暗的洞穴中,感受着火把摇曳下的光影与那些古老符号的神秘力量。它成功地将枯燥的年代考证,转化成了一部关于人类早期叙事和自我表达的史诗。

评分

我常常在想,我们今天对艺术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这本书通过对史前人类物件的细致梳理,拓宽了“艺术”的边界。它并非只关注那些装饰性的图像,而是将工具的优化、饰品的佩戴乃至简单的石块排列,都纳入了审美和功能合一的范畴进行考量。特别是关于雕刻工具的演变部分,作者细致地分析了从简单砸击到精细刮削的技术飞跃,并指出这种技术上的进步往往与艺术表达复杂性的提升是同步发生的。这让我意识到,在那个时代,功能性与象征性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精巧的骨针,都可以被视为一件具有高度工艺美的“功能性雕塑”。全书的论证结构严谨,层层递进,从物质遗存出发,不断向更高阶的人类精神活动逼近,让人在阅读后,对人类文明的起点,怀有一种近乎敬畏的全新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版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对于研究史前艺术而言,清晰、准确的图像资料是生命线,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无可挑剔。每一幅重要的壁画或雕塑都有高质量的彩印和细致的局部放大图,这对于远程阅读的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书中引入的现代科学成像技术(如拉曼光谱分析)来揭示古代颜料的成分,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极大地丰富了艺术史的研究范畴。它不再仅仅关注“美学”本身,而是将艺术作品视为一个信息载体,承载着生物学、地质学乃至早期认知神经学的密码。尽管内容专业性很强,但作者的叙述节奏把握得当,即便不是专业人士,也能跟上其逻辑链条,不至于在专业术语的海洋中迷失方向。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颠覆了我对“原始人”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干巴巴的、充斥着年代数据和器物分类的教科书,但事实是,它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人类学侦探小说。作者对欧亚大陆不同区域遗址的对比分析尤为精彩,比如将欧洲的具象绘画与南非的抽象岩画进行平行讨论,探讨了在相似的生存压力下,人类想象力的不同分支是如何萌芽和发展的。尤其是在探讨手模和几何符号的意义时,书中提出了几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这体现了高度的学术严谨性与开放性。它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符号系统,其最深层的根源是否就埋藏在那几万年前的岩壁之上,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实则蕴含着复杂的认知革命的先声。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艺术史,不如说它是一部关于“时间感”的哲学著作。旧石器时代的艺术,其存在本身就挑战了我们对“瞬间”和“永恒”的理解。那些作品的创作者,他们能想象到几万年后依然有人类在凝视他们的作品吗?作者巧妙地引用了人类学家对现存部落艺术的观察,来反推穴居艺术家的动机,这种对“在场感”和“仪式空间”的探讨,为冰冷的石头注入了灵魂。书中对“维纳斯”类雕像的女性身体崇拜的论述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生育力的象征,更可能代表着早期人类对宇宙秩序、生命循环的某种宏大叙事结构。这本书迫使读者放慢速度,去体会那种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的生活方式,以及艺术如何在那种极端的生存压力下,成为凝聚社群和传承知识的关键媒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