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青铜器全集3:商3(竖排版)》与第二卷统一编排,共选录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二百八十余件.其中包括流散在海内外的部分精品。殷墟是商代晚期的都城所在地,自盘庚迁殷至纣之亡,共有二百七十余年的建都历史、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小屯,自一九二八年正式发掘至今.获得了极其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物:特别是种类繁多、造型奇巧、纹饰瑰丽的殷墟青铜器,集中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制作水平和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青铜文化鼎盛时期的到来,对西周时期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影响。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最欣赏这套书在“可读性”和“学术性”之间的拿捏。很多纯粹的学术专著读起来枯燥乏味,但这套《全集》在介绍复杂概念时,总能用一种相对流畅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我记得有一段描述商代晚期青铜酒器的演变,从早期的斝到后来的尊彝,作者用了非常生动的比喻,将它们比作当时社会等级和饮酒礼仪的“无声的教科书”。我过去对这些礼器的区分总是模棱两可,但读完这一部分后,我能清晰地分辨出它们的用途和身份象征。再说说那些纹饰的“表情”,这套书的摄影师显然深谙如何捕捉光影,使得那些盘绕的龙纹、狰狞的兽面纹,仿佛就要从器物表面跃然而出,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与威慑感。这让我对商代人那种“畏天命”、“重鬼神”的集体心理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青铜器不再仅仅是金属制品,而成了连接人与神灵的媒介。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开始翻阅这套书的,毕竟市面上的青铜器图录多如牛毛,大多只是重复前人的发现。但这本书的视角处理得相当到位,它没有一股脑地堆砌那些耳熟能详的司母戊鼎之类的大件,而是将相当的篇幅投入到了那些中小型的礼器、兵器以及生活用具上。这种平衡感非常难得。从文学性的角度来描述,每一件器物都像是一个沉默的讲述者,而这套书的作者们就是最出色的翻译家,他们将青铜上的饕餮纹、凤鸟纹,甚至是那些抽象化的几何纹饰,转化为可以被今人理解的语言。特别是对器物上铸造技术的细致剖析,比如范铸法的各个阶段如何精妙地控制在当时的条件下实现,让我对古代工匠的智慧感到由衷的敬佩。我常常会想象,在没有现代精密仪器的时代,他们是如何通过经验的积累,烧制出如此完美、厚度均匀的铜液并进行浇铸的。这本书的装帧本身也体现了对文物的尊重,厚实的纸张和严密的装订,确保了这些珍贵图像和文字信息能够长久保存,这本身就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责任。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对这本商代青铜器图录的感受,那就是“震撼”。这种震撼首先来自于实物本身的重量感和历史的厚度。当我仔细研究那些复杂的合范技术时,我意识到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和对权威的维护——只有王权才能调动如此巨大的人力物力,烧制出如此庞大且精美的礼器。书中的彩图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特别是对朱漆或残留的彩绘痕迹的捕捉,为我们还原了青铜器“初铸”时的斑斓景象,这颠覆了我过去“青铜器就是暗沉的古铜色”的刻板印象。它提醒我们,这些器物在被深埋之前,是如何在宫廷宴饮和祭祀场合中闪耀着慑人的光芒。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礼制文化和金属冶炼史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是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它提供的细节深度,足以让任何研究者在里面挖掘出新的课题和见解。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套书的评价必须是极其正面,因为它提供了一个近乎百科全书式的参考框架。当我准备撰写一篇关于商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小论文时,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翻阅这本资料。器物的铭文数量统计、不同礼器组合的频率分析,这些数据支撑了我论证的力度。当然,这套书并非没有“难度”,对于初学者来说,里面的专业术语和考古年代划分可能会造成一定的阅读障碍,但瑕不掩瑜。它真正厉害的地方在于其“体系性”,它将零散在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贵文物,通过科学的分类和整理,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商代青铜文明的图谱。我尤其赞赏它对器物组合的展示,而不是单一器物的孤立呈现,这帮助我理解了古代礼制运作的整体逻辑,即一件青铜器只有在特定的组合中才能发挥其全部的礼仪价值。
评分这本《中国青铜器全集》系列,尤其是这卷聚焦于商代晚期(第三部分)的,简直是考古学和艺术史研究者们的宝藏。我光是翻阅那些高清晰度的器物图片,就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神秘而辉煌的时代。不同于一般图录的简单罗列,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严谨,它不仅仅展示了器物的形制和纹饰,更深入地探讨了其背后的社会功能与宗教信仰。比如,对于那些造型奇特的方鼎和羊方尊,文字部分详尽地分析了它们在祭祀场合中的礼仪作用,以及不同地域风格的演变。我特别留意了铭文的拓片和考释,那寥寥数语的记载,却是我们了解商代王室权力结构和家族传承的珍贵线索。书中的图版质量高得惊人,连那些细微的铸造痕迹、锈蚀的沁色都纤毫毕现,使得即便是隔着纸张,也能感受到青铜的厚重与冰冷。对于我这样需要长期与古代物质文化打交道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可靠、系统且权威的视觉和文本资料库。我甚至愿意花大量时间比对不同出土单位的器物,试图从中捕捉到商朝不同方国之间文化交流的蛛丝马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