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文库13:颜色的故事

新知文库13:颜色的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维多利亚·芬利 著,姚芸竹 译
图书标签:
  • 颜色
  • 色彩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科普
  • 儿童
  • 绘本
  • 新知文库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297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3255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知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颜色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维多利亚·芬利从小痴迷色彩,自童年时代就立志探究每一种颜色的起源与变迁。她在阅读大量有关色彩的书籍之后,不辞劳苦走访世界各地,寻取色彩的第一手资料,足迹遍及南美、澳大利亚、阿富汗、伊朗、印度等地,她甚至到过中国的敦煌和法门寺。沿途的发现常常让她大吃一惊:洋红原本出自南美洲仙人掌上的一种寄生虫——胭脂虫的鲜血,而昂贵的紫色则来自海蜗牛的眼泪!

作者简介

维多利亚·芬利是一个英国人,曾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就读,具有社会人类学背景,专攻亚洲文化,曾在香港当记者和艺术编辑。

精彩书评

   此书充满了被遗忘的事实和迷人的传说读完它再去赏画,您看到的将不再是一幅画,而是颜料世界的一份密码图。
   ——《每日电讯报》
  
   此书是一本罕见而奇妙的书——博闻广识,充满魅力,文笔优雅精确,每一页至少有一个新奇有趣的故事。我对此书充满热情。
   &n;

目录

1 导言:亲历色彩启蒙
1 前言彩虹的开端
11 概述颜料盒
27 第一章 赭色
74 第二章黑色和褐色
115 第三章白色
145 第四章红色
184 第五章橙色
221 第六章黄色
268 第七章绿色
305 第八章蓝色
348 第九章靛蓝
385 第十章紫色
430 后记彩虹的末端
434 鸣谢



精彩书摘

赭色的乱伦禁忌
提维岛(Tiwi Islands)距离达尔文只有20分钟的飞机航程,只需飞越阿普斯利海峡即可,但当你第一次步入巴瑟斯特机场的跑道时,却感觉仿佛来到另一个国度。这一点儿也不像澳大利亚,语言是提维语,孩子们几乎不说英文。16位议员代表全岛居民在提维白屋(Tiwi White}-Iouse)开会管理全岛事务。尽管他们乐于将自己区别于澳大利亚人,几年以前,提维议会还是投票同意每天接纳最多12名游客,以便让外界了解他们的文化。
表面上看,提维居民有着田园诗一般的岛国生活。充足的阳光、闪亮的衬衣,环以棕榈画满装饰的精巧房子,许多画家在明亮而宽敞的艺术中心工作,全岛都躺在无边的大海的怀抱里。但从另一个层面看,岛民们不仅必须与困扰许多土著部落的醉酒问题做斗争,他们的社会组织结构也是我所见到过的最严格的一种。
问题源于人口统计。在梅尔维尔(Melville)和巴瑟斯特(Ba.thurst)两个岛上只有1400人,很多年以来,他们曾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人种。因此他们非常严格地禁止近亲结婚。这些禁令今天仍然保存着。岛上没有实行男女混校。不是出于对某种教育理论的遵守,而是因为兄弟姐妹之间不允许见面,更不允许说话。我们的向导,理查德-通加图伦(Richard Tungatulum)——提维岛上的16位议员代表之一——提及一件逸闻,据说,有一天一个男人十分痛苦地来到岛上那座小而简陋的医院。医生恰好不在,护士却跑出去喝茶而不去帮助这位病人。“她必须这么做,”理查德解释说,“因为她是他的姐姐。”
每一个人都是四大族群中某一族的成员。你可以是太阳族、石头族、梭鱼族或是露兜树棕榈族。如果你是一个太阳族,那你就既不能与太阳族也不能与石头族的人通婚:你的丈夫或妻子必须来自于梭鱼族或是棕榈族。提维人的世界由四种象征性的赭色组成——每一种颜色代表一族:红赭是太阳族,黑赭是石头族,白赭是棕榈族,黄赭是梭鱼族。红黑只能与黄白通婚:“强”色只能与“弱”色般配。
有几个蹩脚的传教士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传播基督教,可是,提维的信仰仍然在基督教世界之外顽强地生存着。提维的“梦幻时代”故事讲的是一位怀里抱着三个孩子的盲妇人,她的身躯裂成碎片,那些碎片漂向地球各处,穿越黑暗和无主之地,塑造了今天的地理。她的女儿长大后成了太阳,并且嫁给了月亮。每天早晨,太阳都要用红赭涂遍自己的身体以取悦她的丈夫。而到了一天结束的时候,她又到达西边的地平线,用黄颜色浸染自己,这样她就能够穿越地下世界,在整个夜晚的旅程中显示出她的美丽。
过去,提维岛与澳洲大陆没有贸易往来,所有的赭石都来自于本岛或附近的岛屿。最好的白色原料来自于一棵树尖岛(one TreePoint),黄赭色来自于伏克劳角(cape Fourcray),运回这些颜料的过程——在那个还没有四轮工具的时代——可以称得上一项全方位的探险之旅。自然界有一些红色,但它们很稀少,大部分较为普遍的红颜料是通过将黄颜料炒熟后制成的。这得益于氧化铁颜料的一项卓越特性:利用煅烧过程加热黄赭可以使之变红。这种红并不是很适合用在较为神圣的仪式上(因为它的亮度不够),但对于日常用色,这种红已经足够了。在欧洲,煅烧也是很普遍的方法。有时,同一种颜色却有两个名字,就是因为煅烧的缘故。比如说,锡耶纳有一种相对更红一些的相类似色“燃烧的锡耶纳”,就是因为18世纪荷兰的颜料制作商们曾经买来法国的黄赭,通过加热的方式使之变红,并拿它充当“英国红”来贩卖。
我被介绍给四位妇女,由她们来讲解提维文化中更加独特的一面。原来,提维岛上有22种不同的舞蹈,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其中的一种。比如说,有一种鳄鱼舞和一种蚊子舞;甚至还有一种战前舞蹈。我问一位叫做多莉?提皮露拉的妇女,她跳的是哪一种?“我的大叔祖有一次看见了火车,是在大陆上,”她说,“因此我跳的是火车舞。”
除了舞蹈,每一个人根据自己所属的“梦幻”,拥有自己的面绘。她们一边在脸上画,一边向我展示面绘纹样。我很好奇地问,能用赭色在我的脸上画吗?于是鲁思?克林瑙依阿就戏谑地将她的大羊、小羊图腾画在了我的面颊和前额上——在我的眼睛上和下巴上画了糖果条纹,然后沿着我的颧骨画上细一点的小条纹。后来——当我看见自己的照片时——我才意识到,她为我画的完全是她自己脸部图案的反色画。她脸上用白色的地方,在我的脸上就涂黑:她用黄色亮彩映衬黑色皮肤,而我用红色亮彩。似乎一些线条的变化和色度的对比在设计中特别重要,需要小心着色使得色彩得以突出。无巧不成书,高加索人种恰好在提维语中被称为“红”人,而不是“白”人。我是一个莫里塔尼(moretani):一个“热红脸”,尽管他们并没有当着我的面这样称呼我。
……

前言/序言


新知文库14:古建筑的秘密 书籍简介: 《新知文库14:古建筑的秘密》是一部深入探索人类建筑智慧与历史变迁的专题著作。本书摒弃了传统建筑史枯燥的编年叙事,转而以“秘密”为引线,带领读者穿越时空,走进那些沉默的石头、木构与砖瓦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密码、工程奇迹与生活哲学。 第一部分:结构之谜——力学与美学的和解 本部分着重剖析古代工匠如何在没有现代计算工具的情况下,构建出宏伟且历久弥坚的建筑。我们将详细考察拱券、斗拱、榫卯等关键结构技术。 拱券的呼吸: 从罗马的万神殿到中世纪的大教堂,拱券不仅仅是承重结构,更是一种对压力的艺术性化解。书中将通过详尽的图解和力学模型推演,揭示不同类型拱券(如半圆拱、尖拱、混合拱)在跨度与高度上的平衡艺术。我们探讨了哥特式飞扶壁如何实现建筑的“轻量化”,将侧向推力巧妙地转移至地面,从而使得墙体得以解放,为巨幅彩绘玻璃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斗拱的魔术: 在东亚传统木构体系中,斗拱是结构的核心。它既是连接梁与柱的减震器,也是层层出挑以保护木柱免受雨水侵蚀的实用装置。本书将细致拆解唐宋时期不同等级建筑中斗拱的形制变化,阐释“材分制”如何通过模数化管理,确保无论建筑规模大小,结构比例都能保持和谐统一。我们深入分析了斗拱在地震多发带的作用,论证其“以柔克刚”的抗震机理。 榫卯的无钉哲学: 榫卯技术是古代木工智慧的极致体现。书中通过对“燕尾榫”、“十字榫”等关键卯接方式的剖析,展示了古人如何通过精确的几何切割,使木构件紧密咬合,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连接方式的优越性在于其可拆卸性、可修复性以及对材料湿胀干缩的弹性适应。我们将对比不同地域(如徽派的穿斗式与北方官式建筑的抬梁式)在榫卯应用上的差异。 第二部分:材料的语言——就地取材的智慧 古建筑的“秘密”很大程度上藏在它们所使用的材料之中。本书追溯了古代建筑材料的采集、加工与耐久性处理过程,揭示了人类如何“倾听”自然界的声音。 石材的驯服: 从埃及金字塔的巨石阵到故宫的汉白玉须弥座,石材是永恒的象征。我们考察了古代采石技术,如“火烧水激法”在开采坚硬花岗岩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石材的“养护”之道——如何通过打磨、上蜡甚至特定的微生物作用,增强石材的抗风化能力。 木材的年轮叙事: 不同的树种服务于不同的功能。例如,用于梁柱的楠木、松木因其承重性和抗腐性而备受青睐;而用于装饰的紫檀、黄花梨则彰显等级。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的“选材标准”和“木材干燥”工艺,如“活埋法”或“水浸法”,以确保木材在结构中稳定,避免开裂变形。 砖瓦的烧制艺术: 砖瓦的颜色与强度,是窑火温度与气氛控制的直观体现。我们将探讨宋代龙窑的结构特性,以及不同釉料(如琉璃瓦的铬、铜着色剂)对建筑整体色彩体系的贡献。特别是关于“空心砖”和“筒瓦”的创新,它们如何减轻了屋顶的自重,同时增强了排水与隔热性能。 第三部分:空间的用户体验——礼制与天人合一 建筑不仅是物理的存在,更是社会规范和宇宙观的载体。本部分将侧重于分析古代建筑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影响居住者的行为、心理乃至社会等级。 中轴线的秩序: 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明中,中轴线是权力、稳定与宇宙秩序的象征。本书分析了从京城规划到单体院落中,中轴线如何层层递进地引导视线、划分功能区,并确立主次尊卑。我们将对比日本“寝殿造”和朝鲜“韩屋”在引入中轴线时的本土化处理。 光影的雕塑: 古代建筑师是光线的艺术家。书中探讨了不同朝向的窗棂设计(如宋代的“花格窗”)如何调节日光强度与角度,以满足室内活动的需要。例如,书房的采光需要柔和漫射光,而祭祀殿堂则需要庄严的、从高处落下的主光束。我们还会解读“藻井”在视觉上“托举天空”的神奇效果。 风水与环境的对话: 摒弃迷信的色彩,本书从环境科学的角度重新审视“风水”理论。它实际上是对当地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的经验总结。例如,选择背山面水的格局是为了利用山体阻挡冬季寒风,并保证夏季通风凉爽。书中分析了古代园林中“借景”、“对景”的手法,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无限的自然意境。 第四部分:活着的历史——修复与传承的挑战 建筑是流动的历史。最后一部分关注现代语境下,如何理解并保护这些“秘密”。 原真性之辩: 在古建筑修复中,“修旧如旧”与“结构现代化”之间存在永恒的张力。本书将通过几个著名的修复案例,探讨“何为原真性”——是材料的精确复制,还是精神意境的重现? 传统工匠的消逝: 随着标准化施工的普及,那些依赖口耳相传的精湛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本书记录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工作片段,强调了知识体系的记录与传承对于维护建筑遗产的长期健康至关重要。 《新知文库14:古建筑的秘密》旨在为对历史、工程和美学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让每一座古老的建筑,都从冰冷的遗迹,重新活化为一部可供阅读的文化史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值得称赞,这对于一本探讨视觉主题的书籍来说至关重要。虽然我无法直接看到书中具体的插图和配图细节,但从文字描述中就能想象出其设计的用心良苦。作者在描述特定历史时期使用的高级颜料时,那种对质感的追求仿佛能通过文字传递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结尾部分对于“未来色彩”的展望,他没有止步于历史的回顾,而是大胆地探讨了科技发展(如新型显示技术和生物发光材料)将如何重塑我们对色彩的感知和使用。这使得全书的结构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从古代的起源,到现代的运用,再到未来的可能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世界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维度的理解,它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分析工具,用来看待我们每天所依赖的视觉世界。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时间线梳理,而更像是一个由无数个精彩小故事串联而成的精美项链。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的微型世界。比如,有一章专门聚焦于“蓝色”的稀有与尊贵,从古代埃及的昂贵青金石,到中世纪画家对群青色的狂热追求,再到后来工业革命带来的合成染料的普及,作者将经济史、政治史和社会心理学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读者仿佛跟随作者的视角,体验了一次色彩的“价值波动史”。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和趣味性。我个人对于其中关于“战争与色彩”的探讨印象尤为深刻,比如某些军装颜色在不同战役中的心理暗示作用,这种细节的挖掘,体现了作者做研究时的细致入微,绝非泛泛而谈。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担心这类主题的书会过于学术化,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但作者的处理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仿佛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魔术师,能把最复杂的概念,用最亲切、最贴近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不仅在获取知识,更是在经历一场智力上的愉悦探索。作者在阐释颜色心理学时,引用了大量的跨文化研究和现代实验数据,但从不让人感到说教。相反,他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锚点”,将抽象的理论与我们日常的衣着选择、室内设计偏好联系起来。书中关于“禁忌色”的讨论尤其引人入胜,探讨了社会规范如何通过色彩来塑造和维持群体认同感。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大气磅礴又不失灵动,文字的密度适中,让你既能感到信息量的充实,又不会有阅读疲劳感。

评分

这部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的盛宴,那种深邃的墨蓝与跳跃的亮黄形成强烈的对比,立刻抓住我的眼球。刚翻开目录,我就被作者那种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历史场景,将我们带入色彩变迁的宏大叙事之中。比如,他对古代染料提炼过程的描绘,那种古老的技艺和对稀有矿物的敬畏,读起来就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文化对色彩理解差异时的细腻笔触。西方中世纪的宗教色彩象征与东方哲学中对“五色”的阐释,被巧妙地穿插对比,使得原本可能晦涩的文化人类学知识变得活泼有趣。全书的行文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时而如涓涓细流般温和叙事,时而又像高山流水般激昂澎湃,尤其是在描述某一种颜色从被发现到被广泛应用的那个“黄金时代”时,那种激动人心的力量几乎要穿透纸面。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色彩之旅,让人在阅读中不断感叹人类文明的创造力与智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重新审视我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一切视觉信息。作者在探讨“光与色的关系”那一章里,用极其严谨的物理学原理,结合近乎诗歌般的语言,解释了我们如何感知颜色。他没有停留在“红配绿”这种基础认知上,而是深入到人眼视锥细胞的工作机制,以及不同波长对人类情绪产生的潜意识影响。这部分内容写得非常扎实,即便是对科学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能被其中精妙的逻辑所折服。我特别喜欢作者提到的一些艺术史案例,比如印象派画家如何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以及后来的立体主义如何解构和重组色彩的视角。这种将硬核科学与艺术史完美融合的写法,拓宽了我对“看世界”这件事的理解边界。合上书本时,我感觉自己的视觉系统被重新校准了,以前习以为常的日常色彩,此刻都带上了一层新的、更深层次的含义。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巴氏口袋

评分

不错,有趣!

评分

还不错的一本书,just so so。。。

评分

不错的书!!

评分

京东上买的,一如既往地好!!!

评分

京东每年的大促活动总是买书最疯狂的时候,今年又囤了非常多的书。

评分

很不错,品相什么的都还可以,屯着慢慢看。巴拉巴拉巴拉。

评分

开卷有益,比书店买的便宜很多信任京东自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