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爱立:演唱民歌28首(附光盘)

茅爱立:演唱民歌28首(附光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编
图书标签:
  • 茅爱立
  • 民歌
  • 艺术歌曲
  • 声乐
  • 音乐
  • CD
  • 附带光盘
  • 中国音乐
  • 经典老歌
  • 民族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1004
版次:1
商品编码:102880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05-01
页数:100
附件:光盘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茅爱立女士是我国著名的华裔女高音歌唱家,她演唱的优美动人的中国民歌为许多人所熟知。本书她的民歌曲集,全书集中了28首不同民族的民歌,这些民歌来自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其中之一也包括少量在多外地域流行的汉族传统民歌。这些歌曲,展现了不同的民族风貌,也表达了茅爱立女士对民歌的赤诚热情。

内容简介

茅爱立女士是我国著名的华裔女高音歌唱家,她演唱的优美动人的中国民歌为许多人所熟知。《茅爱立:演唱民歌28首》她的民歌曲集,全书集中了28首不同民族的民歌,这些民歌来自我国许多省、市、自治区,其中之一也包括少量在多外地域流行的汉族传统民歌。这些歌曲,展现了不同的民族风貌,也表达了茅爱立女士对民歌的赤诚热情。

目录

序言吴祖强 驰名中外的女高音歌唱家 ——茅爱立传略吴华英 前 言 青少年时期 定居美国五十年 心系祖国 结束语 歌 曲 1.刮地风 甘肃民歌 王也夫 配伴奏 2.草原情歌 青海民歌 毛宗杰 配伴奏 3.尕老汉 青海民歌 江定仙 编配 4.想亲亲 山西民歌 黄永熙 编配 5.打连成 内蒙民歌 梅振权 编曲 6.绣荷包 晋北民歌 谢功成 配伴奏 7.刨山药 山西民歌 梅振权 编配 8.五哥放羊 陕西民歌 梅振权 编配 9.挂红灯 陕西民歌 梅振权 编配 10.罗嗬嗬 浙江山歌金奋词 黎英海编配 11.九连环 湖北民歌 江定仙 编配 12.清江河 湖北民歌 梅振权 编配 13.放风筝湖南花鼓 江定仙 编配 14.栀子花儿顺墙栽 四川民歌 哨岗一、巫猗丽 编配 15.豆芽葱蒜叶 四川民歌 杨谐和配伴奏 16.洗衣裳 四川民歌 王可之配伴奏 17.雨不洒花花不红 云南民歌 刘瑞明 配伴奏 18.赶马调 云南民歌 梅振权 编配 19.猜 调 云南民歌 江定仙 编配 20.康定情歌 四川民歌 江定仙 编配 21.青春小鸟 维吾尔族民歌 黄永熙 编配 22.马车夫之歌 维吾尔族民歌 黄永熙 编配 23.燕 子 哈萨克族民歌 艾图瓦尔夫 译词 吴祖强 编配 24.玛依拉 哈萨克族民歌 丁善德编配 25.板桥道情 中国跨省区民歌 黄永熙编配 26.小白菜 河北民歌 梅振权 编配 27.紫竹调 江南民歌 黄永熙 编配 28.凤阳花鼓 安徽民歌 黄永熙 编配

前言/序言


音乐殿堂中的璀璨群星:一部跨越时代的音乐史诗 书名:音乐的河流:二十世纪中外经典曲目赏析与流变 作者:[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虚构的音乐史学家姓名,例如:林清风] 出版社:[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知名的学术出版社名称,例如: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此处留空,或填写一个近期年份,例如:2023] --- 内容概述: 《音乐的河流:二十世纪中外经典曲目赏析与流变》并非一部聚焦于某位特定演唱艺术家的作品集,而是一部宏大且细致入微的音乐史论著作。本书旨在梳理和剖析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尤其是在东方与西方音乐交汇与碰撞的背景下,最具代表性、影响深远的经典音乐作品。全书以时间为轴,以风格流派为纲,深入探讨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美学价值、社会影响及其在音乐史上的演变轨迹。 本书的野心在于构建一个立体化的音乐图景,从古典音乐的现代转型,到爵士乐的兴起与成熟,再到电子音乐的先声夺人,以及世界各地民族音乐在现代化浪潮中的独特表达,无一不被囊括其中。它关注的焦点在于“曲目”本身所承载的时代精神与艺术创新,而非某个特定演奏者或歌手的演绎版本。 第一部分: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地平线——从浪漫主义的余晖到现代主义的觉醒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一个音乐语言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我们详细分析了德彪西(Debussy)和拉威尔(Ravel)如何以印象主义的光影色彩重塑管弦乐的听觉体验;探讨了斯特拉文斯基(Stravinsky)的《春之祭》如何以其原始的节奏力量彻底颠覆了音乐的“美学规范”,引发了著名的“巴黎骚动”。 在东方的语境下,我们审视了民族音乐在面对西方五线谱体系冲击时的自我审视与融合尝试。书中特别辟出章节,研究了早期中国音乐家(如黄自、赵元任等)如何致力于将传统戏曲、民歌元素纳入到新的艺术歌曲和合唱形式中,构建具有民族身份认同的音乐话语。此部分强调的是“创作”与“体制”的革新,而非成熟的演唱实践。 第二部分:流派的碰撞与民族的声音——爵士、布鲁斯与东方旋律的交响 二十世纪中期是音乐风格爆发性增长的时期。《音乐的河流》将大量篇幅用于解析爵士乐的演化历程,从新奥尔良的集体即兴,到摇摆乐(Swing)的大众化,再到比波普(Bebop)的技巧化和抽象化。我们对查理·帕克(Charlie Parker)、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等大师的标志性乐曲进行了深入的乐理分析,重点在于和声结构和即兴哲学的探讨。 与此同时,本书对战后民族音乐的“复兴”和“自觉”进行了细致考察。例如,对美国民谣复兴运动的音乐社会学分析,探讨了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和皮特·西格(Pete Seeger)等人的作品如何通过其质朴的旋律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成为时代的“集体记忆”的载体。这部分关注的是歌曲“主题”与“社会功能”,而非某一特定表演者的精湛唱腔。 第三部分:流行音乐的崛起与大众文化的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二十世纪后半叶,音乐工业化对经典曲目的定义和传播方式带来的根本性改变。我们分析了摇滚乐(Rock and Roll)如何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出现,其音乐结构(如蓝调音阶的应用、电吉他的音色探索)如何服务于反叛精神的表达。 关于声乐艺术,本书的视角是宏观的。它研究了“声乐表演”在录音技术加持下如何从现场艺术转变为可被反复消费的商品。我们讨论了歌剧在二十世纪的实验性发展(如对无调性、电子音乐的吸收),以及艺术歌曲(Lied/Mélodie)在坚持传统美学基础上的创新路径。 第四部分:跨文化视野下的音乐遗产 本书的收尾部分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区域音乐的相互影响。我们考察了世界音乐(World Music)概念的形成,以及传统音乐元素如何被当代作曲家和流行音乐制作人所借鉴、重构。例如,对非洲节奏模式在当代电子舞曲中的应用,以及拉美音乐(如探戈、波萨诺瓦)如何凭借其独特的节奏感和旋律性影响了全球听众的审美取向。 本书特色: 1. 非传记性聚焦: 本书完全聚焦于“作品”本身,即乐谱、和声、结构、创作意图与历史语境,而非对任何单一艺术家的演绎技巧或生平轶事进行记录或评价。 2. 全球视野下的对比研究: 避免了单一文化圈内的自说自话,通过中西方、古典与流行、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对比,展现音乐发展的普遍规律与特殊路径。 3. 理论与赏析并重: 结合了严谨的音乐理论分析(如曲式结构、配器法)与生动的历史叙述,适合专业音乐学习者和资深爱好者共同阅读。 《音乐的河流》是一次对二十世纪声音世界的深度潜航,它邀请读者跨越流派和语言的界限,去倾听那些真正定义了一个时代的声音遗产。它不歌颂某位歌手,而是赞美那些塑造了人类共同音乐记忆的伟大“曲目”。

用户评价

评分

一场关于乡愁的温暖之旅 不得不说,这本书是一次充满惊喜的发现。我一直认为,民歌是承载乡愁的最佳载体,而茅爱立先生的这张专辑,恰恰勾勒出了我心中那幅关于乡愁的画卷。听着他的歌,我仿佛回到了儿时的故乡,看到了那片熟悉的土地,闻到了泥土的芬芳,听到了孩童的嬉闹声。他的声音里没有矫揉造作,只有最朴素、最真诚的情感流露,仿佛直接从心底涌出,触碰到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每一首民歌,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讲述着对家乡的依恋,讲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光盘里的伴奏也恰到好处,既不喧宾夺主,又烘托出了歌曲的意境。我特别喜欢其中几首旋律悠扬的歌曲,它们让我感到无比宁静和放松,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意盎然的田野,感受着微风拂过脸颊的温柔。这本书,不仅让我重温了那些经典的民歌,更让我对“家”这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情感的寄托,是心灵的归宿。

评分

穿越时空的音乐对话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现代与过去,连接着我与那些质朴的劳动人民。茅爱立先生的演唱,没有过多的修饰,没有花哨的技巧,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仿佛用他的声音,将那些久远的民歌重新带到我们面前,让它们在今天依然焕发生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每一首民歌的背景介绍和创作意图的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歌曲的内涵,也更加体会到民歌所承载的时代印记和地域特色。比如,在听到某首描绘农耕生活的民歌时,我仿佛能看到农民们挥洒汗水的场景,感受到他们对丰收的期盼;在听到某首思念亲人的民歌时,我能体会到那种跨越山河的深深眷恋。光盘里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音乐,而是我与歌曲、与歌手、与民歌本身进行的一场深度对话。茅爱立先生的声音,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闸门,让我沉醉在那份纯粹而动人的音乐世界里,感受着人与土地、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

评分

一位民歌爱好者的意外惊喜 说实话,我不是专业的音乐评论家,也不是音乐史研究者,我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民歌爱好者。多年来,我一直在寻觅那些能够触动我内心深处的声音,那些能够唤醒我民族记忆的旋律。偶然间,朋友推荐了这本书,并提到了“茅爱立”这个名字,我当时还不太了解。但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那些精心挑选的民歌,以及作者对每一首民歌的细致解读,我真的被深深打动了。这些民歌,很多都是我耳熟能详的,但经过茅爱立先生的演绎,仿佛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他的声音,不似某些歌手那样华丽炫技,却有着一种质朴、真诚的力量,能够直抵人心。听他的歌,就像是坐在家乡的老屋里,听着长辈娓娓道来那些古老的故事,那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油然而生。光盘里的每一首歌曲,我都反复聆听了许多遍,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我开始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民歌的内涵,不仅仅是歌词和旋律,更是其中蕴含的生活气息、情感表达和文化积淀。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民歌的美,也让我对茅爱立先生这位歌手充满了敬意。

评分

初遇“茅爱立:演唱民歌28首” 当我第一次在书店的角落里看到这本书时,那封面设计就立刻吸引了我。朴实无华却又不失韵味,封面上那略显斑驳的字体,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沉淀,让我对即将开启的音乐之旅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民歌情有独钟,总觉得那些旋律里藏着最纯粹的情感,最真实的生活。茅爱立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并不熟悉,但“演唱民歌28首”这几个字,就已经足够让我心动。我想象着,在这28首民歌里,会有怎样的故事在流淌?会有怎样的情感在回响?或许是江南水乡的婉转低吟,或许是北方草原的辽阔高歌,又或许是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和喜悦之情。我对那附赠的光盘也充满了好奇,不知道茅爱立先生的声音会是怎样的?是如泉水般清澈,还是如黄莺般婉转?抑或是带着岁月的沧桑和饱满的韵味?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它带回家,沉浸在那份属于民歌的纯粹与美好之中,去感受那份久违的乡愁,那份对土地的眷恋,那份在平凡生活中闪烁的独特光芒。这本书,就像是一张通往过去时光的门票,让我渴望去聆听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声音,去品味那些未经雕琢的真情。

评分

音乐的力量:传承与唤醒 这本书,更像是一次关于音乐传承与唤醒的深刻体验。茅爱立先生的演唱,让我感受到了民歌那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他并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用自己的理解和情感去重新演绎,将这些古老的旋律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我能感受到,他在演唱中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敬意,仿佛在向那些创造了这些美好民歌的先辈致敬。书中的文字部分,也让我对这些民歌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到它们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孕育、流传,又如何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光盘里的音乐,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每次听到那些熟悉的旋律,我都会被一种强大的情感力量所感染,那是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共鸣,一种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豪。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民歌不仅仅是过去的遗迹,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个体与集体的宝贵财富。茅爱立先生的演绎,无疑是对这份财富的有力传承,也是对我们内心深处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唤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