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

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振涛 著
图书标签:
  • 晋北鼓乐
  • 传统音乐
  • 地方戏曲
  • 民俗文化
  • 音乐人类学
  • 文化变迁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山西文化
  • 音乐史
  • 民间音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4357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7024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5
字数:3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一支唢呐连同常年与之搭配的乐班,连同常年如藤绕树的乡村仪式,在一方区域延续着一种记忆。它一出现,文化记忆就被激活,从具体的关于春节、丧葬、娶媳妇,到抽象的家乡、亲情、文化,构成了一长串与唢呐和唢呐牌子有形有声的记忆,而且如影随形,终生相伴。《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介绍了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全书共分八章,主要内容包括:乐队新组合;双面鼓——鼓匠与阴阳;吹破平静——滑家乐班;年节文化与社火精神;旋棺与旋律;宫调与曲目等。

作者简介

张振涛,1955年生于山东济南。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学》主编。1987年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文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该院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获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助理研究员(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际评委(2005)、“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2006)、国家新闻出版署“政府奖”评委会委员(2007)、全国社会科学基金文艺学项目评委(2009)。
著有:《笙管音位的乐律学研究》、《冀中乡村礼俗中的鼓吹乐社——音乐会》、《诸野求乐录》、《风声入耳》,发表论文百余万字。

目录

致谢/001
绪论 追寻唢呐——晋北鼓吹乐的平叙与深描/001
(一)主题:记录变迁/003
(二)已有的区域研究成果/007
(三)研究方法——国家在场/012
(四)叙述方式/015

第一章 乐队新组合/019
第一节 重新命名的“国家”背景/022
第二节 史地背景/031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背景/031
(二)经济现状/038
(三)走不出的土堡与走出土堡/039
第三节 乐队革命——难以命名的组合/043
(一)新一轮文化交融/046
(二)电子时代/052
(三)颠覆文化身份/056
(四)真声假声/058
第四节 响器新规格——体现国家/061
(一)体现国家/061
(二)新规模和新使命/067
结语/069

第二章 双面鼓——鼓匠与阴阳/073
第一节 乐班生活录/076
(一)乐队组合的等级归属/076
(二)乐班分布与传统学艺方式/079
(三)颠覆传统的学艺方式/084
(四)活动时间表/086
(五)参与春节花会/088
(六)参与庙会/090
(七)生存状况/092
(八)女人眼中的鼓/098
(九)新定位“音乐人”与新的评价体系/100
(十)行话/102
第二节 女乐手与女唱家/108
(一)性别视点——一个前景的阐明/108
(二)核心与边缘/111
(三)替补外出打工的男人/113
(四)贞元殿前的女唱家/121
结语/125

第三章 吹破平静——滑家乐班/129
第一节 家族乐班/132
(一)家族成员/132
(二)炉火纯青的技术/139
(三)独占庙会——地位象征/141
(四)流行音乐表演/143
第二节 出国演出/145
(一)天上掉馅饼/145
(二)美国“丝绸之路”艺术节/148
(三)出卖乐器/151
(四)荷兰“中国艺术节”/152
第三节 稿费与分账/155
(一)录音稿费/155
(二)分配方式/161
(三)版权意识/163
(四)围攻外乡人/165
(五)用老外的耳朵听自己/168
结语/171

第四章 年节文化与社火精神/177
第一节 年节仪式/180
(一)年节精神/180
(二)从迷信活动到民间艺术/182
(三)张灯结彩/184
(四)怀仁县“迎宾广场”/188
(五)文化广场与表演场地的矛盾/190
第二节 燃烧的年节——旺火/193
(一)传统的火炬——旺火/193
(二)点燃“旺火”仪式/198
(三)“旺火”寻踪/204
第三节 政府行为/210
(一)组织机构和参演内容/212
(二)指导方针和参演人数/215
(三)活动时间/219
(四)游行路线/220
(五)表演记录/221
(六)彩车/226
(七)保障机制和应急预案/229
(八)云中镇的力度/230
(九)评奖/231
(十)2005年的记录/232,
第四节 各县年节仪式/234
(一)应县木塔广场与政府门前/234
(二)应县游行表演/236
(三)繁峙县政府门前/239
(四)三县比较/240
第五节 阐释游行/241
(一)服装的仪式感/243
(二)挑战等级制的“官服”/245
(三)挑战性别禁忌/246
(四)参与者与旁观者的身份辨别/249
(五)镜头的力量/250
结语/254

第五章 庙里庙外——空间秩序/257
第一节 文化空间与音乐级序/260
(一)乐班位置/260
……
第六章 旋棺与旋律
第七章 乐器
第八章 宫调与曲目
尾声 一支唢呐,一种文化的象征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乐队新组合
初次遇到大唢呐、小唢呐与萨克斯、小号、架子鼓一起混奏的现象时,或许大部分人都没有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音乐学研究者需要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加以探讨的话题。我们容不得一个乐队中既有唢呐又有小号,容不得一个乐手既敲堂鼓又打架子鼓,容不得一个乐班既唱戏曲、又唱流行歌曲。对于这种现象,学院派的音乐学家不但不想加以研究,甚至不想加以记录,面对破坏传统、破坏祖规、不伦不类、不但不能引起欣赏情绪反而引起滑稽之感的现象,大多数学者的感受虽然不像当年孔老夫子看到“八佾舞于廷”那样有种“是可忍孰不可忍”的义愤填膺,却多少有些今不如昔的无奈感叹和不屑一顾的厌恶情绪。所以,对于这种现象非但没有专门研究,甚至没有一本书老老实实、完完整整地记录这个在乡村社会已经发生了十几年的现实,好像涉此领域亦无所益,不涉此领域亦无所损,不如听之任之。而中西杂陈、不中不西、半土半洋的乐队,相沿日久,积微有渐,无所顾忌,长足挺进,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成为一种不得不予以正视的新的乐队组合,新的乐队编制!如同生活中更新的语言不断加进那些半西半中、半翻译半本腔、并迫使辞典编辑者增加新的条目一样,音乐词典也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必须增添它的位置。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士”这类日常生活中频繁应用、本土汉语又解释不通的词汇,因为传统生活的空间中本来就没有表达这类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的相应概念。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并避免任何AI痕迹。 --- 图书简介:时间的织锦——明清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一、引言:烟雨迷蒙中的世俗与高远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也无意于歌颂那些早已被时间磨平棱角的帝王将相。相反,我们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为细腻、更贴近人烟的领域——明清之际江南文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及其内在的精神律动。 江南,自古便是富庶与精致的代名词。这里繁花似锦的园林、鳞次栉比的宅邸,孕育出了一批对生活美学有着极致追求的士人群体。他们是时代的观察者,是文化的守护者,更是个体生命经验的记录者。他们的世界,是茶烟缭绕的清谈、是书房中墨香四溢的沉思,也是在市井烟火中对“真我”的探寻。 本书试图通过对大量私人书信、日记、诗文存稿、以及传世的艺术品进行交叉比对和深入解读,构建一个有血有肉的“文人立体画像”。我们将剥离历史赋予他们的“圣人”或“隐士”的刻板标签,还原他们在面对家族兴衰、官场倾轧、乃至个人情感困顿时的真实反应。他们的“平静”并非绝对的虚无,而是在复杂世事中寻求平衡的一种努力,这种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深刻的“变迁”。 二、主体篇章:日常的结构与哲思的渗透 第一部分:方寸之间的天地——居所、饮食与器物 江南文人对于“居”有着近乎宗教般的执着。本部分将细致考察苏杭徽州等地代表性园林(如拙政园、狮子林的部分格局分析)中,文人如何通过空间布局来构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我们会探讨“一窗之景”如何成为哲思的载体,以及“借景入画”的园林手法如何投射到他们对人生际遇的理解上。 饮食文化是日常的另一面镜子。我们不会仅仅罗列美食,而是深入探究“文人宴饮”的仪式感与背后的社交哲学。从一碟精致的点心到一杯新沏的龙井,每一种选择都蕴含着对节令、品位乃至人际关系的微妙考量。例如,对古董器皿的鉴赏,如何从单纯的收藏行为,演变为对历史传承与审美趣味的自我宣告。 第二部分:墨海沉浮——创作的困境与文体的选择 在明清易代或社会结构剧烈变动的背景下,文人的创作姿态显得尤为复杂。本部分着重分析了他们在“入世”与“出世”间的摇摆。 书信:日常的剧场:私人信件往往比公开发表的文章更具坦诚度。我们研究了大量存世的往来书信,揭示了他们在处理家族债务、子女婚事、友人间的恩怨情仇时所采用的语言策略与情感表达方式。 诗学与笔记:探讨晚明小品文的兴起,如何标志着对僵化八股的反抗,以及对个体感受的解放。同时,对清代诗人如何应对“文字狱”的阴影,在含蓄与直白之间寻找表达的安全边界,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 第三部分:情感的暗流——友谊、性别与亲情 本书试图突破传统传记文学中对文人“高洁”形象的单一描摹,关注其丰富的情感光谱。 友谊的深度:文人间的“知音”关系,往往超越了血缘。我们考察了他们如何通过共同的艺术活动(如雅集、刻书)来巩固这种精神纽带,以及在遭遇政治迫害时,友谊所提供的实际支持和精神慰藉。 边缘声音:对那些相对沉默的群体——如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之妻、或在文人群体中扮演“红颜知己”角色的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行了侧写,分析她们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影响文人的创作方向和生活抉择。 孝道与自我:在儒家伦理要求极高的时代背景下,个体对自由、对自我完善的渴望如何与对父母的孝道责任发生冲突,并在日记中留下挣扎的痕迹。 三、结语:在流变中捕捉永恒的瞬间 《时间的织锦》最终呈现的,是一个在物质丰裕和精神焦虑中不断拉扯的群体形象。他们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也是文化创新的先行者。他们的“平静”是表象,内里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复杂心绪。 通过对这些日常细节的重构,我们得以更真实地理解明清江南的文化气质——那是一种在精致外壳下蕴含着深刻危机感,又不断以艺术和学问进行自我修补与超越的生命状态。这本书邀请读者,放下对历史的宏大预设,走进那个充满墨香、茶韵和未尽心事的“寻常”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及地域文化深处、并能展现其生命力的著作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当看到《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这个书名时,我立刻被它所蕴含的张力所吸引。它不像很多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带着一种叙事感,仿佛在讲述一个关于声音、关于土地、关于人的故事。我猜想,这本书会深入到晋北的田间地头,去倾听那些古老的鼓声,去感受它们是如何在农耕文明的背景下生长、发展。我期待作者能够描绘出晋北鼓乐在过去是怎样一种存在的形态,它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祭祀时的庄严,是节日时的狂欢,还是劳作时的陪伴?而“变迁”这个词,则暗示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紧迫感。我很好奇,在当今社会,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否面临着被边缘化、被遗忘的危机?或者,它是否也在努力地适应新的环境,与现代文化进行着怎样的对话?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了解晋北鼓乐的音乐本身,更能理解它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所经历的种种挑战与机遇。

评分

我对于那些能够深入挖掘特定文化符号的书籍总是充满期待,尤其是当这个符号与某种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相关联时。晋北鼓乐,这个名字唤醒了我对于中国北方农村节日场景的模糊记忆,那种热闹、喧嚣,带着点朴实又带着点奔放的气氛。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晋北鼓乐的“传统”部分,它究竟有哪些独特的演奏技巧、乐器组合,又承载了哪些古老的仪式和故事?更吸引我的是“变迁”二字,这暗示着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我想象,在现代化的浪潮下,在各种新的娱乐方式的冲击下,晋北鼓乐是否还在坚守着它的根基?它的传承者们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是否会有一些新的元素被融入其中,让这种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或者,它是否正在经历一种无可挽回的式微?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细致的观察者,为我呈现出一幅详尽的画面,让我看到晋北鼓乐是如何在历史的舞台上起伏跌宕,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努力寻觅自己的位置。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这种充满地域特色的艺术形式,在当代社会中是如何被理解、被珍视,或者被遗忘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它不仅仅是一个学术研究的名称,更像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引子。我脑海中浮现出一种画面:在广袤的晋北平原上,鼓声如同一股不羁的洪流,冲破了日复一日的宁静,将隐藏在心底的情感激荡出来。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晋北这片土地及其音乐有着深刻理解的人。他/她笔下的晋北鼓乐,可能不仅仅是简单的音符堆砌,而是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情感、信仰和生活哲学的载体。我尤其期待了解“传统”的部分,它到底有哪些独特的音乐元素,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岁月里被传承下来的?是怎样的节奏、怎样的旋律,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而“变迁”又意味着什么?是技艺的失传,还是新的音乐形式的融合?是传承者的青黄不接,还是受到外界文化的影响?这本书或许会为我揭示一个生动而复杂的故事,让我看到一种传统艺术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努力地生存、演变,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如何“破”出旧有的平静,拥抱新的可能。

评分

这本书名《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让人联想到那种力量感十足、极具生命力的声音,仿佛能瞬间击破沉寂的日常。我一直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民俗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充满原始生命力的表演形式,总能触动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晋北,光是这个地名就带着一种粗犷、豪迈的气息,想象一下,在那片土地上,鼓点如惊涛骇浪般席卷而来,将一切的宁静瞬间撕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原始的、振奋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题目暗示着,它不仅仅是对一种音乐形式的简单介绍,更可能是在探讨这种音乐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承载、反映甚至引领着社会、文化和人们的情感变迁。我想象中的晋北鼓乐,绝不仅仅是敲击乐器发出的声响,它一定是与土地、与人民、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它或许记录着农耕的辛劳与喜悦,或许呼应着节日的欢腾与祭祀的庄重,又或许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它的声音也在发生着微妙而深刻的变化。这本书或许会带我走进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传统的力量,也能看到它如何适应和融入新的时代。

评分

《吹破平静:晋北鼓乐的传统与变迁》这个书名,在我的第一眼看到时,就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它给我一种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能听到那震撼人心的鼓点,在寂静的夜晚,或者在热闹的集市,如同惊涛骇浪般席卷而来,打破了所有的沉寂与平凡。我一直觉得,音乐是反映一个地区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窗口。晋北,这个充满着历史厚重感的名字,配合上“鼓乐”,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粗犷、有力、充满生命张力的艺术形式。这本书的书名暗示着,它并非只是对晋北鼓乐的简单介绍,而是要深入探讨这种艺术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演进。我非常期待了解它的“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它是否融合了当地的民俗、信仰,又是否与特定的农事、节庆活动紧密相连?而“变迁”部分,则更具吸引力,它意味着这种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必然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调整。是否会有一些技艺在传承中逐渐失传?是否会有新的乐器、新的演奏方式被吸纳进来?它在现代社会中,是否还保持着原有的生命力,或者正在面临着被淡忘的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展现一个鲜活的晋北鼓乐图景,让我感受到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力量,以及它在时代变迁中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活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