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

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石夫 编
图书标签:
  • 西部民歌
  • 中国民歌
  • 西部歌曲
  • 音乐
  • 民族音乐
  • 文化
  • 艺术
  • 西北
  • 民俗
  • 音乐欣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0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629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石夫先生主编的《中国西部歌曲》序列辑录他本人惧的民歌和国内其他作曲家整理改编的民歌以及用西部音乐素材创作的反映西部人生活的歌曲。汇编这样一个集子,工程浩大,繁杂艰辛,但意义非凡。
   石夫先生曾长时间在新疆工作,吸收了充足的西部民间音乐的养料,潜心研究西部音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资料,在创作上涉及西部题材的音乐作品也很多,他热情地编选了这部丰富的歌集,我很高兴为这个纪念碑性质的歌集作序。
   中国西部的地理概念,广义地讲,是以黑龙江的爱珲至云南的腾冲一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包括西北大部分和西南的一部分及东北和华北一小部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从古都长安进河西走廊至敦煌,入新疆出葱岭,达中亚和西亚这条线路两侧是古代所称的漠北、土蕃地带,汉、唐以来曾经是中西文化交融之地。中国西部这块瑰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众多勤劳纯朴的少数民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发创建了这块大地,同时以惊人的音乐天才讴歌着自己的生活,给人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音乐财富,民歌就是其中一个有特色的品种。
   石夫先生编辑的西部民间歌曲,是以自己长期生活过的大西北的基点,收集以“丝绸之路”两侧地区的各族民歌为内容,所命名的《中国西部歌曲》就是指这个概念。
   《中国西部歌曲》介绍丝绸之路两侧各地的民歌及创作歌曲,使音乐爱好者们能获得一份比较集中的演唱资料和研究资料,这些地区的民间音乐魅力和独特色彩,在中国音乐的宝库里闪烁着灿烂的光辉,许多优秀民歌在近百年内流传在中华大地和海外,可称得上是民间歌曲的精品。
   这本集子中的创作歌曲,很多都传唱在群众之中,这些歌曲散发着浓郁的大西北泥土的芳香,可以听出它们也都是吸收民间音乐而抒发的音调。
   西部音乐传入中原地区及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漫长的历史。远的不说,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了现代的兴盛期。建国后,西部音乐自身的大发展,进入第二个兴盛期。今日西部音乐在新的机遇下,无疑将踏上新的台阶。
   西部音乐在任何条件下总是保持它自身的传统来发展的,我们对待这个历史,包含着继承和出新的意义,因为“没有过去,我们就无从体认现在和创造未来”。近百年来,西部音乐发展的可喜现象,它的两个方面是“自身发展”和“内地的积极引进”同时存在,这种“源头”和“寻找”是一种互为关系,序列集是一份有价值的历史记录,让人们了解西部大地上的民间歌曲状况,把这种结果告诉读者,是石夫先生编撰的立电所在。在此,我热烈祝贺序列集的出版。

目录

1.阿瓦日古里
2.牧马之歌
3.金色的草原
4.都达尔和玛利亚
5.弹起我的冬不拉
6.秋曼古丽
7.放牧歌
8.举杯祝贺
9.红绸衫
10.雪莲花
11.解放军同志请你停一停
12.夜歌
13.故乡
14.朋友请你来
15.我还有一首美妙的歌
16.帕米你之歌
17.草原我的母亲
18.云雀呀云雀
19.百灵鸟和夜莺
20.挑好马
21.阿尔泰之歌
22.我去情人家
23.青春舞曲
24.歌唱吧!朋友
25.棕色的斑马
26.唱支花儿迎春天
27.我上巴扎买花帽
28.你还没有回来

前言/序言


西部边陲的音乐史诗:探寻中华大地深处的旋律与故事 图书名称: 丝绸之路上的和声: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 作者: 王德福 出版社: 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心 出版年份: 2023年 --- 内容简介 《丝绸之路上的和声: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是一部深度聚焦于中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及内蒙古西部——少数民族音乐传统、演变及其社会文化功能的学术专著。本书摒弃了对单一地域或特定音乐体裁的浅尝辄止,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构建了一幅详尽而立体的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全景图。 本书的核心在于探索“连接性”与“独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的通道,更是文化、信仰与艺术形式交流融合的生命线。本书从这一宏大叙事出发,深入剖析了居住在广袤西北疆域内的蒙古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藏族、裕固族等多个民族的音乐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历史的河流与音乐的源头 本部分溯源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的早期形态。我们考察了青铜时代马背民族的乐器遗存,如早期骨笛、陶埙,并将其与后来的游牧文化中的“长调”和“呼麦”传统进行对比分析。重点研究了佛教东传过程中,藏传佛教音乐(如寺院唱经、法器使用)如何渗透并影响周边非佛教民族的仪式音乐。书中详细论述了唐宋以来,中原音乐文化(如燕乐、法曲)在河西走廊与西域腹地的交汇点上,所激发的本土音乐体系的改造与创新。 第二部分:族群音乐的精微结构与表现力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到不同民族音乐的内部肌理。 1. 蒙古族音乐的草原史诗: 重点分析了长调的呼吸控制技巧、三段体结构中的叙事功能,以及对马背生活的象征性表达。此外,本书首次系统性地整理了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等地“乌拉特”音乐中对地方英雄事迹的口头传唱方式,并将其与蒙古族叙事诗的韵律进行比对。 2. 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的传承与当代性: 十二木卡姆被视为维吾尔音乐文化的集大成者。本书不仅对其宏大的结构、复杂的调式(如维吾尔细调)进行了音乐学分析,更关注了其在现代舞台上如何应对文本简化和器乐配器现代化的挑战,探讨了其“活态遗产”的延续性。 3. 哈萨克族与柯尔克孜族的吟唱艺术: 关注了“阿肯吟唱”传统(Aitys)的即兴创作能力和“库依”(Küy,器乐曲)的叙事性。通过对不同地区阿肯间对诗、斗才的实地记录,揭示了其音乐中蕴含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教育功能。 4. 藏族音乐的多维度: 探讨了藏族音乐在高原生态环境下的音色选择,区分了“拉萨雅乐”的宫廷化特征与“安多、康区”民间歌舞音乐中对生活场景的直接描摹。对藏族宗教音乐中的复调处理进行了详尽的声学分析。 第三部分:器乐的对话与交融 西北地区是乐器种类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丝绸之路上的和声》详尽描绘了“弓弦乐器”与“弹拨乐器”的交流史。例如,琵琶(如弹布尔)的形制演变,以及维吾尔木卡姆乐队与汉族丝竹乐团在20世纪中叶的器乐融合实验。书中收录了对热瓦普、都塔尔、扬琴、以及被称为“东方提琴”的拉伊(用于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音乐)的详细描述和声学参数记录。 第四部分:音乐、仪式与社会权力 本书超越纯粹的音乐分析,探讨了音乐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 宗教仪式中的音乐: 对伊斯兰教苏菲派的“赞念”(Dhikr)音乐的音高、节奏模式进行了记录,分析其催眠效果与群体凝聚力。 游牧的律法与歌声: 研究了牧民在放牧、祭祀、婚丧嫁娶中音乐的“契约”功能,例如如何通过歌谣确定牲畜的归属或解决部落间的纠纷。 国家建构与音乐的“标准化”: 批判性地审视了20世纪中后期,中央力量对地方音乐进行整理、记录、乃至“规范化”的过程,探讨这种干预对地方音乐风格的冲击与保护。 总结与展望 《丝绸之路上的和声》不仅是一部音乐学著作,更是一部民族志的侧写。它强调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是动态的、适应性强的文化系统,而非静止的“古董”。作者通过对大量一手田野资料的梳理与比较,试图揭示出隐藏在不同旋律和节奏背后的,是同一片土地上不同族群对生存、信仰与美的共同追求。本书为民族音乐学、文化人类学及历史学研究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中国西部多元音乐景观的权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着实让我惊喜!作为一名对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爱好者,我一直苦苦寻觅能够深入了解中国西部地区音乐魅力的宝藏。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期待已久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歌曲,而是将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以及作曲家的创作心路历程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那些古老民歌的解读,它们像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将千百年前人们的生活、情感和信仰传递给我们。那些关于牧歌、关于高原的旋律,总能勾起我内心深处最淳朴的渴望。而创作歌曲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现代音乐人如何汲取传统养分,又如何赋予它们新的生命力。那些充满地域特色的旋律,结合了现代的编曲手法,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我能感受到作曲家们对西部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以及他们希望通过音乐来展现这片土地独特风貌的努力。阅读这本书,就如同踏上了一段探索西部音乐的奇妙旅程,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

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阅读这类音乐类的书籍,但《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却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更像是一本关于西部文化的百科全书。书中对于西部各个地区民歌的分类和介绍,细致入微,从黄土高原的信天游,到新疆的十二木卡姆,再到藏区的锅庄,涵盖面非常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民歌创作背景的描述,比如在特定的节日、特殊的场合,人们是如何用歌声来表达情感的。这种对民俗的深入挖掘,让我对西部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对于创作歌曲的部分,我则看到了现代音乐人如何将这些古老的音乐基因进行现代化重塑。那些将地方戏曲元素巧妙融入的创作,或是用现代交响乐的手法来表现西部风情的作品,都让我耳目一新。我发现,这本书不仅仅是给音乐爱好者看的,即使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带给我的,是一种纯粹的、触动灵魂的音乐体验。我一直觉得,民歌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灵魂,而西部的民歌,更是承载了太多高原的苍茫、牧民的豪情、丝路的悠远。书里详尽地介绍了一些我从未听过的西部民歌,每一首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那些辽阔的旋律,在我的脑海中回荡,让我仿佛置身于一望无际的草原,或是古老的城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是介绍歌曲本身,还描绘了创作这些歌曲的时代背景,以及演唱者们的生活状态。这种人文关怀,让冰冷的音符变得鲜活起来。而对于那些新创作的西部歌曲,我更是惊叹于它们在保留西部独特韵味的同时,又展现出了现代的创新和活力。那些巧妙的编曲,那些富有张力的演唱,都让我感受到了中国西部音乐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我非常喜欢书里提供的很多例证,那些具体的曲谱和音乐分析,让我更能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的内容丰富,角度独特,将西部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这条脉络梳理得清晰明了。书中对民歌的分析,既有宏观的历史纵览,也有微观的音乐细节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经典西部民歌的“前世今生”的解读,它们不仅讲述了歌曲的创作故事,还阐述了其在历史长河中如何演变,以及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意义。这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对这些歌曲产生了更深的敬意。而对于“创作”的部分,这本书更是展现了当代音乐家们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被那些将西部音乐元素与世界音乐理念相结合的作品所打动,它们既保留了西部音乐的灵魂,又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阅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西部音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层,而是深入到了其文化内核和艺术价值。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并且会不断给我带来新启发的音乐宝典。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开《中国西部歌曲:民歌与创作2》,没想到立刻被它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学术风格吸引住了。书中的内容详实,考证严谨,对于每一首民歌的来源、流传、变迁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史料文献,还结合了实地考察的资料,使得书中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学术价值。对于那些对西部民歌感兴趣的学者、音乐研究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但更让我意外的是,即使我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热情和对音乐的热爱。书中对于一些旋律的分析,虽然使用了专业的音乐术语,但作者总是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探到音乐的精妙之处。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创作歌曲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介绍作品,而是深入剖析了作曲家们的创作思路、灵感来源,以及他们如何将西部独特的音乐元素融入到现代创作中。这种深度的解读,让我对西部音乐的理解提升了一个层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