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分级教程6/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

声乐分级教程6/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隆强,陈辰,杨玲 编
图书标签:
  • 声乐
  • 分级教程
  • 高等教育
  • 师范院校
  • 音乐教材
  • 艺术教育
  • 声乐教学
  • 音乐理论
  • 艺术类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5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32735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声乐分级教程6/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的选编完全依据《方案》和《纲要》要求,紧扣教育部文件精神,突出高师声乐教学的实用性,强调教材的应用性功能而不仅仅是一部“歌曲集”,曲目的选编由浅入深,并尽可能辐射各个历史时期和艺术流派,强调作品的广度及其与中外文化的结合。同时,教材还充分考虑了声乐学习的逻辑性、连贯性和科学性,五、六级以下曲目主要侧重基本发声方法和一般审美能力的培养。五、六级以上的曲目在作品难度和声音个性塑造等方面的要求逐渐有所提高,侧重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提高歌唱的语言能力和艺术修养,并逐步形成一定的演唱风格。当然,无论是初级曲目还是高级曲目,学习和训练中都应遵循一个共性——即“科学的技术方法和恰当的音乐表达”。

内页插图

目录

八级
中国作品
1. 我的深情为你守候
2. 飞向大海的夜莺
3. 蓝色爱情海
4. 故园恋
5. 但愿不再是梦里
6. 兰花花
7. 公仆赞
8. 断桥——小青的歌
9. 黄河渔娘
10. 红旗颂
11. 知己红颜
12. 文成公主
13. 红土香
14. 孟姜女
15. 火把节的欢乐
16. 芦花
17. 祖国之恋
18. 昭君出塞
19. 亲吻祖国
20. 爱情湖
21. 再见了,大别山(选自电视音乐艺术片《将军的摇篮》)
22. 贝壳沙
23. 老家
24. 两地曲
25. 归来的星光
26. 我像雪花天上来
27. 老师,我总是想起你
28. 滚滚长江东逝水(选自电视剧《三国演义》)
29. 十里风雪(选自歌剧《白毛女》)
30. 我没有带回我的心
31. 啊!我的虎子哥(选自歌剧《原野》)
32,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选自歌剧《江姐》)
33. 海风阵阵愁煞人(选自歌剧《红珊瑚》)

外国作品
34. 我哭泣,为我的命运
35. 被禁止的音乐
36. 最后的歌
37. 啊!我的太阳
38. 重归苏莲托
39. 孤独的牧羊人(选自音乐剧《音乐之声》)
40. 主人,你听我说(选自《图兰朵》)
41. 月亮颂(选自歌剧《水仙女》)

前言/序言


音乐理论基础与实践 导论:音乐的本质与构成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提供一个全面且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我们将从最基础的元素入手,深入探讨音乐的结构、逻辑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节奏与节拍的奥秘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旋律便无所依附。本部分将详尽剖析节奏的构成要素。 音符与休止符:时值的精确掌握 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乃至更小的十六分音符的时值定义与书写规范。 休止符在不同小节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休止符塑造音乐的呼吸感。 附点与延音线:时值灵活处理的技巧。 节拍的组织与划分 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强弱规律的解析。 复拍子(如六拍子、九拍子)的内部结构:如何将其分解为更易于理解的复合拍。 不规则拍号(如五拍子、七拍子)的听觉特征与演奏要领。 节奏型态的分析与训练 常用节奏型(如附点节奏、切分音)的视唱与演奏练习。 复合节奏的处理:如何准确把握不同声部之间复杂的节奏交织。 第二部分:音高与调性的世界 音高是音乐的灵魂,而调性则是组织音高的基本框架。 音的表示法与五线谱基础 中央C的定位与高音谱号、低音谱号、中音谱号的识读。 变化音记号:升记号、降记号、还原记号的准确使用。 十二平均律的基本原理及其在键盘乐器上的体现。 音程的构建与辨识 纯、大、小、增、减音程的定义与听觉区分。 音程的转位规则及其对和声功能的影响。 旋律进行中音程的分析与应用。 调式与调性的建立 大调与小调的结构:自然、和声、旋律小调的细微差别。 五声音阶、布鲁斯音阶等特殊调式的特征。 关系大小调、同主音大小调的互换与功能分析。 调号与转调技巧 如何快速识别调号,确定调性。 常见的转调方式:平行转调、关系调转调的记谱与听辨。 第三部分:和声学的基石——和弦的逻辑 和声是色彩,它赋予旋律以深度和情感张力。本部分侧重于建立对三和弦和七和弦的系统认知。 三和弦的构成与功能 大三和弦、小三和弦、增三和弦、减三和弦的音响特性。 原位和弦与转位和弦的识别、记写与低音线条的处理。 功能和声的基本概念:主和弦(T)、属和弦(D)、下属和弦(S)的定义。 七和弦的深化 属七和弦的解决倾向与导音作用。 大小七和弦、减七和弦、半减七和弦的音响色彩与和声功能。 七和弦的转位及其在低音进行中的应用。 和弦的连接与进行 常见的和弦进行模式分析(如卡农进行、帕赫贝尔进行)。 不协和音程的处理与解决。 导七和弦(D7)的运用及其在终止式中的关键作用。 第四部分:曲式结构与音乐语汇 理解音乐如何被组织成宏大或精巧的篇章,是深入欣赏和创作的前提。 音乐的最小单元:动机与乐句 动机的辨识、模写与扩展(模仿、移位、增值)。 乐句的结构:呼应关系与乐句的完整性。 小型曲式分析 再现曲式(A-B-A)的对比与统一性。 复三部曲式(ABA')在室内乐与器乐小品中的应用。 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基本框架理解。 变奏曲式与回旋曲式 旋律、节奏、和声变奏的基本手法。 回旋曲式(Rondo)中再现部的安排与功能。 第五部分:记谱法与音乐实践 理论必须落实到实践操作中,本部分关注乐谱的规范性和基础演奏技巧。 速度与力度标记 意大利语速度术语(如Allegro, Adagio, Presto)的精确含义。 力度标记(p, f, crescendo, diminuendo)对音乐表现力的塑造。 表情术语与演奏法 关于演奏技巧的指示(如staccato, legato, tenuto)。 装饰音的种类(如倚音、回音、琶音)及其演奏规范。 视唱练耳的综合训练方法 音程、三和弦、七和弦的听觉识别训练。 节奏型和旋律的视唱练习指导。 结语:理论在创作与理解中的桥梁作用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建立起从感性聆听到理性分析的桥梁,使每一次音乐的接触都更加深刻和富有洞察力。理论知识并非束缚,而是理解和再创造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最近偶然翻到了这本《声乐分级教程6/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声乐学习者,但对音乐的热爱一直驱动着我想要系统地了解一些声乐知识。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的专业性。从封面设计到目录结构,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和系统。我特别喜欢它将声乐学习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这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友好的设计。我一直对声乐的“分级”概念感到好奇,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标准能够将声乐的技巧和理论划分得如此细致,以及不同级别分别侧重于哪些方面的训练。这本书的出现,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我设想,在其中一个级别里,它可能会详细讲解气息的运用,比如腹式呼吸的练习方法,如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气息支撑点,以及不同气息状态下声音的色彩变化。再比如,在另一个级别,它或许会深入探讨声区的划分与连接,如何平滑地跨越换声点,以及不同声区声音的特点和处理方式。我对声乐的音准和节奏也非常感兴趣,不知道这本书在这些基础但至关重要的方面会提供怎样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听觉训练来提高对音高的辨别能力,以及在不同节奏型下如何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流畅性。总而言之,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一点点揭开声乐学习的神秘面纱,感受它系统性的魅力,并从中获得一些实用的启示,即使我只是一个业余爱好者,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名曾经在音乐道路上摸索过一段时间的学生,我对声乐学习中的一些瓶颈和难点深有体会。《声乐分级教程6》这本书,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一些章节的标题来看,它似乎触及到了许多我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关键问题。我特别好奇它会如何处理“音域的扩展”这一普遍性难题。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在某个音域内感觉游刃有余,一旦涉及到更高的或者更低的声音,就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帮助我们逐步拓展自己的音域,同时保持声音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此外,对于“乐句的处理”和“音乐的呼吸”,我也充满期待。歌唱并非只是把音符唱准唱稳,更重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这本书是否会详细讲解如何去分析乐句的起伏、情绪的递进,以及如何在演唱中运用呼吸来支撑和塑造音乐的线条?我猜想,它可能会强调“连音”和“断音”在表现不同音乐情感上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弱唱”和“强唱”来营造音乐的张力。这些都是我在实践中常常感到迷茫的地方,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导,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声乐演唱的艺术。

评分

评价四: 我一直认为,一个好的声乐教程,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对声音的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声乐分级教程6》这本书,从它的定位来看,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侧重。我特别好奇它会在“听觉训练”和“声音色彩的辨别”上给予多少篇幅。很多时候,我们能唱出音高,但却难以准确地辨别不同的音色,也难以在演唱中创造出丰富的音色变化。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有趣的练习,让我们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声音的细微差别,并学会如何通过调整发声方式来改变声音的质感?我设想,在某个章节,它可能会讲解如何通过调整舌位、软腭、口腔形状等来获得明亮、圆润、柔和等不同的声音色彩。另外,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我也非常感兴趣。声乐是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如何才能将歌词的意境和音乐的情感融为一体,传递给听众?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咬字清晰”与“声音连贯”之间平衡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强弱对比”、“速度变化”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声乐学习者的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更深层次音乐理解的大门。

评分

评价二: 说实话,一开始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听起来就很有学术范,我担心会太枯燥,不适合我这种喜欢轻松学习的人。但是,《声乐分级教程6》这本书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的内容编排非常合理,不会一开始就抛出大量晦涩的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讲解的同时,还配合了大量的练习方法和声乐技巧的示范。我常常在想,这本书会如何去讲解“共鸣”这个概念,它会不会给出具体的练习来帮助我们找到和运用不同的共鸣腔体?比如,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以及如何将它们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声音更加饱满和富有色彩。我同样期待它在“发声器官的协调性”方面的阐述,声带的闭合、喉头的稳定、舌头的姿势,这些看似细微的环节,却对声音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清晰的图示和详细的文字描述,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这些发声的要领?而且,我很好奇它在“情感表达”方面会涉及多少内容。声乐不仅仅是技巧的堆砌,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传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教会我如何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歌声中,让听众能够感受到歌曲的灵魂。哪怕只是浅显地提及,也足够让我对声乐艺术有更深的理解。

评分

评价五: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真正能够指导人成长的教材显得尤为珍贵。《声乐分级教程6》这本书,其“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系列教材”的身份,让我对它的权威性和系统性充满了信任。我一直对声乐的“科学性”和“训练方法”很感兴趣。我想知道,这本书在讲解基础发声练习时,会不会引用一些声理学的原理,来解释为什么这些练习能够有效地改善发声?比如,关于“气息的稳定”和“喉咙的放松”,它是否会提供一些基于生物力学或者物理学的解释,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概念?我特别期待它在“科学练习”方面的内容。很多时候,我们在练习中容易陷入误区,比如过度用力或者练习方法不当,反而适得其反。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科学地安排练习时间”、“如何避免过度疲劳”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估”的建议?我猜想,它可能还会包含一些关于“声乐训练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的章节,比如如何处理声音的嘶哑、如何克服唱歌时的紧张感等等。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帮助学习者规避风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而这本书,似乎正具备这样的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