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如意是从痒痒挠演变过来的吗?
古代为什么会有清明节相亲的习俗?
金龟婿这个称谓是怎么来的?
“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的呢?
潘金莲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宋代乌纱帽两边的帽翘是做什么用的?
你知道清朝皇帝不同的龙袍都有什么讲究吗?
最好的砚台是用什么石头做的?
为什么日本的筷子较短,而中国的筷子较长?
历史无声,物件明证。
博古论今,妙趣横生。
收藏马未都,收藏的不只是文物,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人生智慧。
你不必具备专业的收藏技巧,也不一定要有多年的收藏经验,甚至不必懂得明代青花和康熙青花的区别,不必了解黄花梨和紫檀家具的特征。只要你愿意坐下来,静静地读上五分钟,就一定会被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情怀所打动。
马未都先生的文化学堂继续开讲,《醉文明:收藏马未都2》涉及的收藏文化知识更加广泛——龙袍、如意、砚台、家具、冷兵器、古代玩具、节日文化等等,保证是您在其他收藏图书中看不到的独家内容!其中大部分也是马先生首次公开讲解,独具特色,妙趣横生。
透过宝物讲文化,文化出发看宝物,徜徉图文间,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体味古人的生活韵味,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无穷魅力。
马未都,观复博物馆创办人、馆长。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2008年1月1日,马未都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授中国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知识。
1. 横空出世元青花
2. 一片春心在玉壶
3. 九五至尊话龙袍
4. 光彩莹润说珠子
5. 事事吉祥话如意
6. 开春喜说喜文化
7. 盛世花开迎新春
8. 举杯邀月说中秋
9. 衣锦媚行谈情爱
10. 春暖花开话清明
11. 梁山聚义说水浒
12. 盗亦有道话水浒
13. 濡笔存香品砚台
14. 文房一宝品笔筒
15. 修身养性戏五禽
16. 君子之道炼六艺
17. 枰上论道说古棋
18. 奇思妙想说玩具
19. 一元多变说架子
20. 一饮一啄说餐具
21. 纵横古今说财富
22. 百世不朽说金器
23. 百炼千锤出铜炉
24. 刀剑如梦话利器
25. 守拙求实说钝器
26. 特殊兵器演传奇
九五至尊话龙袍
从古至今,龙袍对于普通大众来说都是特别神秘的。其实古代中国人缔造出了很多瑞兽,比如龙、麒麟、凤凰等,尤其是麒麟,有太平、安康、祥瑞的意思。可为什么偏偏选择龙作为皇帝衣衫上的图案呢?简单地说,因为龙的寓意要比麒麟更深刻一些。
麒麟说起来很有意思,有学者认为,我们创造麒麟这个瑞兽早期是受长颈鹿的启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创造这样一个形象,一定是基于某一种形象。而在亚洲这片土地上,人们从来没见过动物能长那么长的脖子,有好几米长,确实不能想象。在远古时代,有人把这个形象带过来的时候,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就对麒麟的形象加以改变,把它的脖子缩短了,纹饰也变得更花一些。
我们认为麒麟只是一个祥瑞之兽,而龙作为神兽,能够上天入地,包括入海、入水,无所不能。这是龙作为皇帝象征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我们说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开心叫“龙颜大悦”,不开心了就是“龙颜不悦”;皇帝的床叫“龙床”,坐的椅子是“龙椅”——什么都跟龙有关。以前还有一出京剧叫《打龙袍》,主要是说皇帝犯了错误,犯错误依然会受到惩罚,但是不能直接体罚皇帝,所以就打龙袍作为一种象征性的惩罚。但愿打在龙袍上,能够疼在皇帝的心里,起到警示作用。
这是一件清中期皇帝的夏季吉服龙袍。在我们的印象中,明黄色才是皇帝使用的颜色,才是龙袍的颜色,而这件龙袍却是蓝色的。可能有人会觉得是不是搞错了,其实没有错。实际上,龙袍的颜色有四种——黄、白、红、蓝,即明黄(这是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月白色、大红和石青色。过去说的“八旗”也是这四个颜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以及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到了雍正时期,龙袍就定为这四种颜色:石青、明黄、大红、月白,而且石青色是打头的。到了乾隆时期,把颜色比较重的石青色改成了蓝色,所以蓝色的龙袍越往后颜色就变得越淡。
皇帝一年四季的衣服是在变化当中的。皇帝因为有礼制管束着,所以龙袍的形制都是一样的,但使用的材料不同。这是一件夏服,是透光的,把手搁进去,隔着衣服能隐隐约约看见。这是一种很薄的纱,上面绣着龙。
皇帝的龙袍有很多种。首先是礼服,也叫“衮服”,是在诸如登基、大寿、冬至等这些最重大的场合穿的;次一等就是“吉服”,是在吉庆的日子穿的;再有就是“行服”,最后就是“燕服”。所谓燕服,就是平时不见人的时候穿的,这种便服跟我们百姓穿的衣服就比较接近了。其实龙袍就等于皇帝的工作服,它不仅仅是一个象征,更重要的是对皇帝行为的一种约束,在什么样的场合就穿什么样的衣服。
右图是一块明代龙袍的衣料,还没有经过剪裁。可以看得很清楚,中间是人的颈部,也就是头部,这个地方是要裁掉的。明代龙袍上的龙都硕大无比,不像清代。清代龙袍形成定式以后,一件龙袍上有九条龙。而这块料子上后面只有两条,前面是一条大龙。这块明代晚期的料子,能够保存到今天非常不容易。中间留了一条线没有织上,应该从这个地方剪开。这个布料是直接织锦的,从它的背面可以看到,即在织造这块布的时候,直接就把图案织在上头了。也就是说,龙袍上的图案实际上是先织上去,然后再剪裁的。
皇帝是九五至尊,皇帝龙袍上的龙也相应有一些不一样的特征。清代对龙袍上的龙纹有明确的规定,只有皇帝是五爪龙,皇帝以下的大臣们用的都是四爪龙,所以也称为蟒。但千万不要以为只是从长相就可以区分出来,因为它有时候是仿年代的,这在瓷器上尤甚,这时候并不能说明它的等级高低。所以,并不是说哪个盘子上画着五爪龙,它就一定是皇帝用的。清代的时候,国家处在鼎盛时期的时候,对百姓的限制是比较少的,只对龙袍上有这么一点儿限制。对皇帝来说,第一是颜色用明黄色,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皇后以下逐渐下降,但是其他方面的管制并不那么严。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太迷人了,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拘谨刻板,也没有网络流行语的轻浮,而是在一种非常成熟、老练的语境中,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充满生活气息的妙喻和自嘲。读起来让人感到非常放松,仿佛是坐在一个老友的客厅里,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好东西”的见闻与心得。尤其是一些对收藏哲学和市场现象的点评,犀利而精准,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直指人心。这种自信的、不加掩饰的表达方式,建立起一种高度的信任感。它教会我们欣赏美,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我们如何以一种健康的心态去面对“拥有”和“失去”的关系。语言的张力适度,既有哲思的深度,又不失大众可读性,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这是非常难得的平衡。
评分从整体的内容编排来看,作者显然有着极强的逻辑线索和宏大的视野,尽管书中所涉猎的领域可能非常宽泛,但整体上却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统一性和连贯性。阅读的体验就像是经历了一场精心设计的博物馆巡礼,从一个展厅到另一个展厅,每一个转角都有新的惊喜,但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的主题在展开。它没有固定的时间轴或者地域限制,而是更注重于“精神内核”的探讨,探讨的是“物”与“人”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这种叙事上的跳跃感,非但没有让人迷失,反而激发了读者主动去构建知识体系的欲望。它更像是一张由无数精妙节点串联起来的思维导图,引导着我们去思考,在快速变迁的现代社会中,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珍视和传承的文化遗产。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丝毫没有那种填鸭式的说教感,反而像一位温文尔雅的行家,领着你走进一个私密的收藏世界。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鲜活的故事和亲历者的感悟。每当我读到某一段关于器物的故事时,仿佛能透过文字闻到器物身上那种穿越时空的尘埃味,感受到匠人当初敲打、雕琢时的那份专注与执着。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尤其是在描述那些细微的纹饰、釉色的变化或者材质的差异时,那种观察入微的功力让人叹服。阅读过程里,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好像原本模糊不清的一些概念,被这位智者用他独特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一遍,变得清晰、立体起来。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比任何枯燥的教科书都要有效得多,它引导的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审美情趣的提升和对历史深度的理解。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考究,看得出出版方在中信出版社的招牌下是下了真功夫的。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底蕴,那种留白的艺术处理,让人在翻阅之前就感受到了一种沉静的仪式感。我特别留意了内页的排版,字体选择既清晰易读,又带着一种老派的韵味,很多配图的选取和处理,都像是精心策划过的展览目录,每一张照片的构图和光影都透露出一种对物件本身的敬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美的藏品,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能提升整个空间的文化气息。我喜欢那种书卷气十足的感觉,而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中信出版社的出品,总能让人在细节处感受到匠心独到的品味,这点在如今这个快餐阅读的时代,尤为珍贵。它让阅读本身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美好事物本身的致敬。我甚至舍不得太快翻完,总想慢慢品味纸张与油墨交融的触感。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日常生活的全新视角,它不仅仅是关于“收藏”这个行为本身,更是关于“如何生活”的一种态度宣言。它让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物件,试着用一种更具历史感和审美品味的眼光去重新“发现”它们。阅读的过程中,我的注意力不再停留在“价值几何”的表象上,而是被引导去思考一件物品背后的材料学、社会学乃至美学意义。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是任何单一技能培训都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层次文化认同的大门,让我在面对琳琅满目的现代商品时,多了一份辨别真伪、筛选美好的能力。这种“教人看门道”的能力,是真正有力量的知识传递。
评分字體插圖均過小,閱讀吃力。印刷一般。這種書應該用銅版紙才能清楚表現文物之美。可惜
评分很好 很快 书是正版 印刷很漂亮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
评分字體插圖均過小,閱讀吃力。印刷一般。這種書應該用銅版紙才能清楚表現文物之美。可惜
评分不错
评分收藏文明精神,收藏文化知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不满意,173和175页已经缺角,封面上全是划印,还好意思给顾客,简直是欺骗消费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