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

斜目而视:透过通俗文化看拉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洛文尼亚] 齐泽克 著
图书标签:
  • 拉康
  • 精神分析
  • 通俗文化
  • 文化研究
  • 心理学
  • 哲学
  • 后现代主义
  • 流行文化
  • 符号学
  • 理论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8320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2284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7
字数:334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欲望的客体无法直视,拉康的理论亦需“斜目而视”。在本书中,齐泽克一方面透过通俗作品解析拉康的理论,揭示“无意识的逻辑”,勾勒“欲望的原理”;另一方面借助拉康理论解读通俗作品,这既包括希区柯克、安东尼奥尼、大卫?林奇、赛乔尔?莱昂、弗里茨?朗、雷利?史考特、乔治?米勒等著名导演的电影,又包括阿加莎?克里斯蒂、斯蒂芬?金、帕特里西娅?海史密斯等通俗作家的小说,以及柯南?道尔塑造的福尔摩斯、雷蒙?钱德勒塑造的菲利普?马娄等人物形象。作者对通俗作品的解读,彰显了“通俗”作品的?非通俗”之维,展示了“通俗”作品的现代乃至后现代蕴味。

作者简介

齐泽克(1949~),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卢布尔雅那大学社会学研究所资深教授,欧美众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客座教授,欧陆哲学家和批判理论家。深受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和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影响,擅长以通俗文化产品解读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析最新的社会文化现象。自1989年推出《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以来,出版著作近50种。
季广茂(1963~),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出版过?隐喻视野中的诗性传统》等论著,翻译过齐泽克的成名作《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以及齐泽克专门为之编辑的《实在界的鬼脸》,是齐泽克在中国最早的翻译者。

目录

中文版前言(齐泽克)
序言
鸣谢
第一部分 实有多真?现实有多实???
1 从现实到实在界
小客体之悖论?
现实中的黑洞??
2 实在界及其兴衰
实在界是如何回归和应答的
实在界是如何显现和知晓的??
3 回避欲望之实在界的两种方式
夏洛克?福尔摩斯的方式
菲利普?马娄的方式??
第二部分 “关于希区柯克,永远不能说自己已经了如指掌”?
4 不曾上当受骗,何以误入歧途
无意识是外在的??
贵妇失踪记??
5 希区柯克式斑点
阳物的畸形
母性的超我
6 色情文艺、怀旧和蒙太奇:凝视的三驾马车
性倒错短路??
希区柯克式剪切??
第三部分 幻象、官僚体制和民主??
7 意识形态征候
作为客体的凝视与声音
“爱汝征候,如同爱己”
8 后现代性之淫荡客体
后现代主义裂变
官僚体制与快感?
9 形式民主及其不满
幻象伦理刍议?
?族-原质
中外译名对照
译者后记

前言/序言


视域的裂隙:现代性的解构与主体经验的重塑 一部深入剖析当代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以及个体生存困境的理论力作。 本书聚焦于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在理解现代社会复杂性中的应用,尤其侧重于揭示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模式、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是如何被建构和维持的。它并非对既有思想的简单梳理,而是一场严谨的、具有颠覆性的理论实践,旨在挑战读者对“真实”、“自我”和“意义”的既有认知框架。 第一部分:符号秩序的坍塌与异化的景观 本部分探讨了符号学转向如何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语言和现实之间关系的理解。作者首先回顾了早期结构主义的宏大叙事,随后迅速转向后结构主义的批判立场,特别是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如何幽灵般地盘旋在所有意义的生成过程中。我们被教导相信的稳定、透明的交流体系,在这里被揭示为一种永恒的、无法闭合的延迟。 随后,章节深入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拟像”(Simulacra)的论述,但采取了一种更为激进的立场:并非仅仅是复制的消亡,而是“前在的真实”从未存在。通过对消费主义社会中图像泛滥现象的细致考察,作者论证了符号价值已完全脱离其所指涉的实体,进入一个自我指涉的、纯粹的“超真实”循环。这种循环如何侵蚀了主体经验的深度和真实感?我们如何在一个被图像饱和的世界中定位自己的存在?这些都是本部分的核心追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媒体技术如何重塑了身体政治和公共领域的分析,提出了“媒介身体化”的概念,即身体不再是稳定的生物实体,而是不断被技术中介和重塑的流变场域。 第二部分:主体性的解构与权力的微观物理学 本部分是全书理论构建的核心,它着眼于“主体”这一看似坚不可摧的概念如何暴露其内在的脆弱性和被塑造性。作者借鉴了福柯对知识-权力关系的谱系学分析,但将其与拉康式的“他者”结构相结合,探究主体如何在权力关系的网络中被“设置”和“规训”。 核心章节详述了“主体如何被欲望所驱动”这一永恒的哲学难题,但拒绝了人本主义的解释。欲望不再被视为一种内在的、本能的驱动力,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匮乏,一种永远指向“他者之他者”的运动。这种结构性匮乏是如何转化为社会控制的有效机制的?作者认为,现代社会通过建构一套复杂的规范和禁忌体系,将这种无止境的欲望导向可被量化和交换的消费行为,从而实现了对主体的精妙治理。 更进一步,本书对“透明性”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猛烈抨击。从全景敞视主义到现代数据监控,透明度被包装成自由和效率的代名词,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能见度陷阱——主体被要求不断地自我呈现、自我审查,从而内化了外部的凝视。这种持续的“被观看”状态,如何导致了主体对自身行动的提前修正,并最终导致了创造性与反抗精神的枯竭?作者提供了细致的文本分析,展示了在法律文本、企业管理手册以及社交媒体协议中,权力是如何以看似中立和科学的方式运作的。 第三部分:伦理的重压与在场/缺席的张力 在理论的深入剖析之后,本部分转向了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交汇点,探讨在主体性被瓦解、意义生产被资本锁定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构想一种负责任的行动。 作者批判了那种将伦理简化为一套可操作的规则或功利计算的倾向。真正的伦理张力,存在于主体面对“无法完全知晓”的境况时的选择。这涉及对“他者”的真正接纳——不是将他者同化为自己理解的范畴,而是承认其异质性(the radical alterity)。本章对“他者性”的探讨,超越了简单的多元文化主义,深入到本体论的层面:我们如何在一个语言和经验彼此隔离的世界上建立起真正的相遇? 最后,本书总结了面对当代困境的出路——并非回归到虚幻的“前语言”的纯真,而是学会与结构性的“缺席”(absence)共存。真正的政治行动,不是试图建立一个完美的、无缝的社会秩序,而是致力于维护和拓宽那些意义可以暂时悬置、权力话语可以被质疑的空间。这种“在张力中存在”的能力,被视为抵抗全面同质化和符号暴力的最后堡垒。全书在一种审慎的悲观中落脚,指出解放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需要持续、艰难地在理论和实践中维护的过程。 本书特点: 跨学科的对话: 成功地将后结构主义的语言哲学、福柯的权力谱系学、以及更深层次的现象学洞察熔于一炉。 对既有范式的解构: 拒绝了将现代性视为进步的单线叙事,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自我吞噬的倾向。 精确且富有张力的论述风格: 语言精准,逻辑严密,避免了空洞的理论术语堆砌,每一论点都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得到支撑。 本书是严肃的理论研究者、哲学系学生、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案头之作,它将为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矛盾且高度编码的现实,提供一把锋利的理论之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直接感受就是“祛魅”——那种发现自己长期以来在某种文化体验中扮演的无意识角色的震惊感。作者在分析当代消费主义场景时,将“观看”的行为置于拉康的“目光”理论之下,我立刻明白了为什么某些广告总能精准地击中我们的购买欲,那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而是一种权力关系的展现,是“大他者”在符号层面对主体的精准锁定。作者对叙事结构中“缺失”的强调尤为精妙,他指出,所有引人入胜的故事,都是在不断地围绕着那个无法被言说、无法被填补的“原初的空洞”打转。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让你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被迫进入一种反思模式,不断追问:我为什么会被这个吸引?我的欲望究竟指向何方?它不是一本提供答案的书,而是提供了一整套质疑和解构世界的工具箱,对于任何试图理解当代社会心理运作的人来说,都是一份极具启发性的读物。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集子,我有点担心它会变成那种故作高深、佶屈聱牙的学术随笔,毕竟“拉康”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难以亲近的气场。然而,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展现出了惊人的文化敏锐度和文本解构能力。他不是生硬地把理论往上套,而是让理论自然而然地从文化现象中“生长”出来。比如,他对当下社交媒体上“完美人设”的探讨,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分析——我们不断地晒出的那些精心策划的生活片段,如何在“他者”的凝视下,构建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以及这种构建如何加剧了我们内在的匮乏感。作者的论证逻辑非常严密,但表达方式却极其贴近生活,就像是和一个学识渊博但又非常接地气的朋友在聊天。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收获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分析现实的底层逻辑。它教会了我如何从那些看似浅薄的娱乐内容中,挖掘出人类精神结构中最深层的焦虑和渴望。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带着点挑衅和洞察力的视角,让人立刻想知道作者到底想用拉康的理论来剖析哪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被刷新了。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理论堆砌,而是真正地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比如“大他者”、“镜像阶段”、“欲望的结构”这些词汇,巧妙地植入到我们日常接触的流行音乐、电影场景、乃至网络迷因之中。我记得有一章专门分析了某个超级英雄电影中主角的身份危机,那种对自我认同的追寻和幻灭,在拉康的框架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对“英雄”这一角色的崇拜和投射。作者的文笔非常活泼,夹杂着不少幽默感,使得原本严肃的哲学探讨变得异常流畅易懂。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桥梁,让那些原本觉得精神分析遥不可及的人,也能在文化消费的过程中,体验到一丝“原来如此”的顿悟感。看完这本书,我再去重温那些旧的文化作品时,总会不自觉地戴上那副“拉康之眼”,去看穿表象背后的深层结构和欲望的运作机制。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理论A对应文化X”的线性模式,而是通过一系列跳跃性的文化案例,展现了拉康思想的普适性和穿透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媒介时的那种切换自如的节奏感。从经典好莱坞的叙事母题,到当代网络段子的符号学意义,作者都游刃有余。读到关于“笑”和“玩笑”如何成为防御机制的那一章时,我简直要拍案叫绝——原来我们那些不经意的笑料背后,隐藏着如此复杂的符号秩序和主体缺失。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在笑过之后,感到一丝后怕,因为它揭示了潜意识是如何通过文化产品来不断“修复”或“嘲弄”我们自身的结构性缺陷的。对于想了解拉康但又惧怕纯理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剂强心针,它用最熟悉的文化素材,成功地将深奥的哲学带到了我们面前。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通俗文化”这个切入点还有些保留,总觉得它可能过于肤浅,不足以承载拉康的厚重。但读完后,我完全改变了看法。作者成功地证明了,通俗文化恰恰是检验和展示精神分析概念最理想的“活体样本”。它就像一面被大众反复擦拭的镜子,反射出我们这个时代集体的无意识状态。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种流行歌曲中反复出现的“追寻永恒的爱”这一母题的剖析,作者指出,这种追寻本身就是一种对“圆满”这一幻觉的执念,而真正的拉康式主体性恰恰建立在“不圆满”的基础之上。这种对文化符号背后潜藏的结构性矛盾的挖掘,力度之大,令人震撼。它不仅仅是在解读文化,更是在解剖我们如何通过文化来构建自己可忍受的现实。这本书的文字密度很高,需要反复咀嚼,但每一次回味都能品出新的滋味。

评分

不过名气很大,应该是由意思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感觉读结构主义上瘾了

评分

即使你不懂拉康

评分

受制于“西学东渐”这一基本语境,中国学术长期以来在总体上处于“失语”状态。随着启蒙现代性的内在悖论日益暴露,特别是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出现重大转机,以西方化为表征的全球化进程,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领域,正逐步让位于本土化追求。

评分

这就是齐泽克

评分

单位购书,非常愉快的采购!!!

评分

齐泽克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在简单的通俗文化现象中,看出深刻而玄妙的心理学,其论述也比一般理论著述有趣的多。看他的学术论文很享受

评分

之前买过一本送人,这次买一本自己看。京东双十一优惠很大。

评分

未来的大师级人物,看过他的几本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