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碑刻校勘图鉴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贤 著
图书标签:
  • 秦汉碑刻
  • 碑刻研究
  • 校勘学
  • 字体学
  • 历史文献
  • 考古学
  • 中国古代史
  • 艺术史
  • 古文字学
  • 汉字演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215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684022
品牌: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1-01
页数:34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实写照了碑帖上的文字图像,用文字来记录图像,给众多人们提供一些研究价值。研究金石碑版本的学者,商估史来不乏其人,著作自多。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华夏古韵:先秦至隋唐金石拓本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中国古代金石拓本研究专著,聚焦于秦汉碑刻之外的广阔领域,涵盖了从先秦时期的钟鼎铭文、古陶文书,到魏晋南北朝的墓志、摩崖石刻,直至隋唐盛世的各类重要碑刻遗存。本书旨在为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及书法艺术研究者提供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观察视角,通过对海量实物资料的系统梳理、精细校勘与深入解读,重构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艺术的脉络。 第一部分:先秦金文的时代回响 本部分集中探讨了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陶器及其他载体上的文字——即金文(钟鼎文)的演变与内涵。我们避开了秦汉隶书的成熟阶段,转而深入探究文字的早期形态。 一、青铜铭文的铸造与流变: 详细考察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狞厉雄浑的铭文风格,分析了其与祭祀、战争、册命等政治仪式的紧密关联。重点选取了如《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等重量级器物的铭文进行逐字考证。与以往侧重于器物本身工艺的论述不同,本书强调铭文内容的文本学意义,探讨了铭文在西周礼制瓦解过程中,字形结构和书写范式的微妙变化。例如,春秋时期中原列国铭文的书体分化,如何映射出“礼崩乐坏”的政治现实。 二、陶文与古简牍的文字初探: 考察了先秦时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和早期文字(如印文、刻文),以及早期竹简、木牍上留存的零星文字。这些材料往往是官方正式铭文之外的“民间”或“实用”文字的代表。通过对各地出土陶文的地理分布和字体特征的对比分析,我们试图勾勒出不同区域文字系统的早期差异,为理解秦统一文字前的“言语分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第二部分:魏晋南北朝的碑刻转型与墓志世界 本书的第二大篇幅致力于魏晋南北朝这一中国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金石学研究,核心在于对隶书向楷书过渡阶段的书体特征的把握,以及对社会风俗变迁的文字记录。 一、摩崖石刻与山林书迹的地域性: 细致梳理了这一时期北方(如北魏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和南方(如南朝的碑刻)的摩崖造像题记和碑刻的风格差异。北魏时期的“魏碑”以其方峻、拙朴的笔法著称,本书将这些特征置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佛教汉化的宏大历史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们对如《郑文公碑》、《张猛龙碑》等经典碑刻的拓本进行了细致的摹写比对,着重分析其点画的提按顿挫中蕴含的隶意残留和楷书初成的笔法特征。 二、墓志:逝者与生者的史诗: 墓志是魏晋南北朝金石学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本书对海量出土的北朝和南朝墓志进行了分类研究,这些墓志不仅是书法艺术的载体,更是研究当时士族门第、丧葬制度、官职沿革的“地下档案”。 书体演变链条: 墓志是隶楷过渡最清晰的实证。通过对早期墓志(如北魏早期较为扁方的墓志)到中晚期(如北齐、隋初墓志)的梳理,清晰地展示了楷书在不同地域(如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的快速成熟路径。 内容学分析: 专门设立章节讨论墓志铭中常见的“叙辞”和“赞辞”的文本模式,揭示了门阀士族如何通过既定的辞藻模式来确立其社会地位和文化认同。我们对比了汉碑中朴素的记事方式与魏晋以来华丽的骈文风格在墓志铭中的体现。 第三部分:隋唐碑刻的集大成与艺术高峰 隋唐时期,楷书彻底定型,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本部分重点考察了这一时期官方正书与民间书风的并存与互动。 一、隋代楷书的奠基与过渡: 隋朝是承上启下的关键节点。我们深入研究了《龙藏寺碑》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楷书如何从魏碑的雄强中提炼出雍容、平正的规范性。本书强调了隋碑在结构处理上对唐代“法度”的预设作用。 二、唐代碑刻的“尚法”风尚: 本书将唐代碑刻的研究分为“初唐的严谨”、“盛唐的雄健”和“中晚唐的意态”三个阶段。 欧阳询、虞世南一脉的法度之美: 考察了如《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等法度森严的碑刻,分析其笔法精妙之处,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后世楷书学习的“范本”。我们特别关注了拓本中墨色和晕边对笔画力度判断的影响。 盛唐气象与碑刻: 选取了如颜真卿、徐浩等大家的作品,探讨了盛唐气度如何融入碑刻,表现为字形的开阔、笔力的雄厚。例如,对《多宝塔碑》的详细分析,揭示了颜体“蚕头燕尾”中蕴含的结构平衡艺术。 非主流书风的存留: 除了官方推崇的楷书外,本书也关注了如小楷、行草题记等在唐代碑刻中的存在,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展现唐代书法艺术的多元面貌,避免将碑刻研究局限于僵硬的“楷书标准”。 结论:金石文物的传承与未来研究方向 本书最后总结了先秦至唐代金石文字在历史进程中的核心价值,指出碑刻不仅仅是文字的载体,更是政治权力的宣示、宗教信仰的传播和艺术风格流变的活化石。本书的研究方法强调将古文字学、书法史、考古学和文本分析相结合,为未来的金石学研究者提供了跨学科的研究范式,并对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三维扫描、高精度拓印)来保护和研究这些珍贵文物提出了展望。本书全面避开了对秦汉时期隶书成熟阶段(如《乙瑛碑》、《曹全碑》等)的深入细致的校勘,转而聚焦于其前后的关键转型期与艺术高峰。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长期关注汉代法律制度史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可估量的。秦汉碑刻往往是记录律令、科条、户籍和地方行政公告的第一手资料,是构建我们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理解的基石。以往我们只能通过零散的简牍报告来推测官方文书的书写规范,但有了这本图鉴,那些刻在石头上的“官方标准字体”得以集中呈现。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行政层级和不同的时间段内,官方文书在用字规范、数字书写甚至标点符号(或类似标点符号的结构)上存在的细微差别。这种系统性的对比,为研究汉代的“书写标准化”政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链。可以说,这本书不仅让古文字学家得以深入研究笔法,也让历史学家、法律史学家、甚至社会史学者,都能从中提取出极为精确和可靠的史料支撑,其学术辐射力是相当广阔和深远的。

评分

这本《秦汉碑刻校勘图鉴》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酷爱金石拓本的“老饕”来说,简直就是一份无价之宝。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对于那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碑文的考证工作。很多我们平时只能凭着模糊的拓片和二手资料去想象的文字,在这本书里得到了极其详尽的、带有清晰比对图例的梳理。比如,对于某些汉代残碑上那些模糊不清的“隶变”痕迹,作者不仅用高清的拓片图像呈现出来,更令人称奇的是,他们似乎动用了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将那些难以辨认的笔画痕迹进行了增强和复原性的标注。我记得有一处关于某位地方豪族立碑的记述,过去文献记载含糊不清,但通过这本书里对不同时期拓本的交叉比对,清晰地勾勒出了原碑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结构和地方权力分布,无疑提供了坚实的实物证据。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远超一般图录的范畴,更像是一部结合了考古学、文字学和图像学的综合性研究报告。光是翻阅这些比对图,我就能花上一个下午,沉浸其中,体会那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学术快感。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又是一本堆砌图片和简略说明的工具书,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并不少见。然而,这本书的编排逻辑和内容的深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像传统校勘学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巧妙地将严谨的学术论证融入到了清晰的视觉呈现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不仅关注了主要的、著名的秦汉碑刻,对于那些地方性、甚至是几乎被学术界遗忘的小碑、摩崖题刻,也给予了同等的重视。我尤其欣赏它在校勘方法上的创新——它似乎不满足于简单地罗列“甲本说”和“乙本说”,而是引入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类似字体、相近书风进行旁证,构建了一个立体化的文字辨识体系。例如,在校勘“隶书”中的某些特定结构变化时,它会引用同时期简牍、瓦当上的文字作为参照,这种跨文种、跨载体的对比,极大地增强了校勘结果的说服力。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那些详尽的注释和图示解读,也让高深的古文字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成功地架起了一座连接古典与现代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简直是为保护文物级别的图鉴而生的。我拿到的精装版本,纸张的质地和油墨的细腻度,完全能够承受住放大镜下的细致审视。要知道,碑刻拓片的可读性极度依赖于原件的清晰度和拓本的忠实还原,稍有差池,那些精妙的笔法细节就会付诸东流。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尤其是那些极其纤细的隶书挑法、蚕头燕尾的起笔收笔,在书中的高清彩印图例下,展现出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我反复研究了其中关于“汉隶成熟期”代表作的局部放大图,那些墨迹的洇散、刀痕的锐利,甚至连风化造成的细微剥蚀,都被清晰地记录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级的视觉艺术品展示。对于书法爱好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信息,更是一堂生动的、关于秦汉书风演变的视觉盛宴,那种对“笔意”的捕捉与呈现,是其他普通影印本无法企及的。

评分

我将这本书带到我们书法研究小组进行分享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大家最关注的,是它在“校勘”二字上的深挖。很多老一辈学者习惯于依赖清代以来的旧拓本进行研究,但这本书显然是建立在最新的田野调查成果之上的。它对于那些因自然环境变化或人为破坏导致内容缺失的碑刻,采用了“补白与存疑并重”的策略,态度极其审慎。我记得有一块西汉早期的残碑,过去很多拓本都漏掉了几笔重要的数字信息,这本书通过比对现场照片和早期墨迹,不仅补上了缺失的数字,还附带了一篇简短的说明,解释了为何早期拓本会出现漏刻或失拓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拓工的经验不足或是当时的拓印条件限制。这种对“校勘历史”本身的梳理,使得整本书的厚度陡然增加,它不再是简单的文献整理,而是一部关于碑刻流传史和解读史的迷你史诗。

评分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很喜欢。

评分

秦汉碑刻校勘图鉴

评分

书非常好,快递非常好

评分

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当代著名书法家、学者高二适先生(1903-1977)批校的《刘禹锡集》,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影印出版。高先生是一位造诣精深的书法家,曾参与“兰亭”论辩,独树一帜,又撰《新定急就章及考证》。他以通行的《刘宾客文集》为工作底本,以董康影印的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刘梦得文集》为祖本,此书不断为学人所评述,然一直未公开面世。该书兼具学术和书法价值。

评分

快递很给力,像这种书,很值得像我这样的书籍爱好者收藏,哈哈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收藏,增长知识。

评分

东西还行 下次还在京东购物

评分

快递很给力,像这种书,很值得像我这样的书籍爱好者收藏,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