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们这些资深的书法爱好者而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而是“如何呈现”。很多碑帖影印本,由于年代久远或者技术限制,往往失真严重,尤其是那些细微的笔触细节,简直是模糊不清,让人抓耳挠腮。但这一版《西泠印社精选》,给我的感觉是,它仿佛穿越了时空,将鲜于枢在创作那一刻的笔意精准地复刻了下来。我甚至能想象到,拓片上的飞白是如何在纸面上留下的那一抹潇洒。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法度与性情”的辩证关系。鲜于枢的法度是极高的,他的结构布局看似随意,实则经过千锤百炼的考量。而他的性情,则通过那些不经意的笔断意连中流淌出来,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失对生活的热爱。我平时练习时,总喜欢将这本帖和宋人的其他大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对比,从中汲取不同的养分,它提供的视角是独特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教会我如何在严格的规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自由和洒脱。
评分我关注到这本书的选材非常精准,它并非简单地把鲜于枢所有的存世作品一股脑塞进来,而是经过了高水平的筛选和编辑。每一篇帖文的选择,似乎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鲜于枢书法学习路径图”。初学者可能会被他洒脱的风格所吸引,但深入研习后会发现,其间蕴含着对篆隶楷书的深厚根基。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喂食”,而是“引导”。它不会直接告诉你“这个地方要这样写”,而是通过清晰的影印,让你自己去发现“为什么他要这样写”。这种自我探索的过程,恰恰是书法学习中最宝贵的部分。我最近正在尝试用鲜于枢的笔法去创作一些尺幅较大的作品,这本书成了我最重要的案头参考。它提供的细节支撑,让我在处理长篇幅作品时,能够保持全篇风格的统一性,避免了中途“跑偏”的风险。这种学术性的严谨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是当代碑帖出版中少有的佳作。
评分这本《西泠印社精选历代碑帖:鲜于枢书荆公杂诗》的出版,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西泠印社”这四个字,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代表着金石书法的最高水准和最严苛的审美品味。我一直都在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临摹、体悟的范本,那些能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和艺术的生命力的作品。翻开这本选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于枢那遒劲而不失灵动的笔法,那种将魏晋风骨与宋人意趣完美融合的气韵,实在令人神往。尤其是对那些细节的处理,例如提按的轻重变化、点画的起收锋芒,都处理得极为精妙。我特别喜欢他行书中的那种“拙中寓巧”的境界,既有法度,又不拘泥于法度,仿佛信手拈来,却字字珠玑。我用了几天时间,对照着原帖仔细比对,发现光是墨色的浓淡变化,就能读出作者当时的心境。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看得出是用心了,纸张的质感和拓片的清晰度,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作的风貌,这对于我们进行精细化的学习和揣摩来说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一本帖,更像是一座通往古代大师精神世界的桥梁。
评分我购买此书的主要动机是希望能在行草书的探索上有所突破,特别是想学习如何将古朴的笔意融入到流畅的行书中。鲜于枢的书法恰好处于这种过渡和融合的关键点上。与其他一些过于强调“妍美”或“险怪”的帖本相比,这本选集中的作品,展现了一种成熟且富于人文关怀的书写状态。它让人读起来很舒服,不会有压迫感,但细品之下,又觉得功力深厚,难以企及。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它对后世书风产生的深远影响的直观展现。通过临习这些作品,我开始理解到,书法的美感并非来自于孤立的点画,而是来自于点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呼应的整体关系。这本书的装帧侧重于原作的还原度,对于我们理解“气”的流动至关重要,它要求我们必须调动全身心的注意力去捕捉那些无形的线条生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上。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收藏与学习之旅。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是抱着一丝忐忑的,毕竟“荆公杂诗”的内容,不同于那些标准化的法帖选本,它更偏向于一种文人墨戏,对学习者的书法修养要求相对更高一些。然而,一旦开始临习,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便油然而生。鲜于枢的用笔,在我看来,是宋代书法中一股清流。不像苏轼那样气势磅礴,也不像米芾那样狂放不羁,他似乎更注重内敛和含蓄,将情感蕴藏在每一个转折和回钩之中。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带有诗歌韵律感的连带处,那种节奏的把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我尝试着用他这种思路去处理自己的草稿,发现原本僵硬的线条一下子变得富有生命力了,字的结构也变得更加协调自然。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也非常合理,不是简单地将碑帖铺开,而是针对一些难点和特点进行了标注和对比,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说明,但通过版面的布局,已经暗示了学习的重点。这对于自学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们不至于在浩如烟海的笔法中迷失方向。
评分率真痛快
评分元代有一说:“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后唐庄宗、南唐后主、宋徽宗、金章宗”。
评分文物出版社也有一版,并且还是彩印的,这册不晓得是个例还是啥,中间有几张纸都的皱的。
评分东西不错的,可以拥有。
评分鲜于枢于书法成就最高。其书法初学金人张天锡,后深入晋唐人行楷。小楷师法钟繇,草书则出入怀素门庭,广收诸家所长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鲜于枢的书法道路上,赵孟頫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他在三十三岁时与赵孟頫相识,遂成莫逆之交,友善终生。两人相互切磋书道,相互推重,他们一起托古改制,宣导师法晋唐,力矫宋人书法末流之弊,还收集临摹了大量古代法书墨迹。在鲜于枢很多传世行书手卷和尺牍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其风格与赵孟頫颇为相近。但是总的来说,鲜于枢仍然不愧为富有个性的书家。赵孟頫对鲜于枢也是推崇有加,尤其是他的草书,赵孟頫评价说:『仆与伯几同学草书,伯几过余远甚。仆极力追之而不能及。』鲜于枢书《杜甫魏将军歌草书卷》《韩愈进学解草书卷》等传世草书作品淋漓纵横、气势雄伟,深得张旭、怀素风韵,这一路则是赵孟頫所未曾涉猎的。
评分书很好,值得推荐购买!
评分好书不错啊,值得购买哦。
评分西泠的书印刷质量不怎么好
评分快递小哥不通知收货直接放下就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