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心理学史

新编心理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鑫辉 编
图书标签:
  • 心理学史
  • 心理学
  • 历史
  • 哲学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新编
  • 心理学发展
  • 学科史
  • 西方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暨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0791533
版次:1
商品编码:1073346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5
字数:4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理学史是伴随心理学思想和心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分支学科。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心理学史教材,涵盖了外国心理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两大部分。心理学史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学的课程,并将给哲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以至医学、文学等专业的学习者以必要的帮助。

目录

绪论
上编 中国心理学史
第一章 先秦时期心理学思想
第二章 两汉至唐时期心理学思想
第三章 宋元明清时期心理学思想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心理学

下编 外国心理学史
第五章 联想主义心理学
第六章 意识与构造心理学
第七章 意动心理学
第八章 机能心理学
第九章 策动心理学
第十章 巴甫洛夫与心理学
第十一章 行为主义心理学
第十二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三章 精神分析心理学
第十四章 社会文化历史学派
第十五章 认知心理学
第十六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十七章 超个人心理学
第十八章 人学理论
第十九章 后现代心理学
后记

前言/序言


《智海潮涌:人类心智探索的漫漫征途》 引言: 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思考,如此感受?是什么驱动着我们的行为,塑造着我们的社会?自人类文明伊始,这些关于心智的终极追问,便如同不灭的灯火,照亮了我们探索自身的漫漫征途。本书《智海潮涌:人类心智探索的漫漫征途》,并非要梳理某一学科的编年史,而是意图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生动的画卷,展现人类对自身内在世界的认知是如何从混沌初开走向日臻精深的。这是一场跨越时代、融合多学科的智慧长河,它流淌过哲学家的沉思,闪耀在科学家的实验,镌刻在艺术家的笔触,也回响在普通人的日常经验之中。 第一章:哲思的启蒙——理性与心灵的最初探寻 在“心理学”这一概念尚未诞生的漫长岁月中,哲学家们已然开始了对心智的深刻洞察。古希腊的先贤们,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通过理性思辨,奠定了对灵魂、意识、记忆、情感等基本概念的早期理解。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呼唤,更是对内在世界的自我审视的开端。柏拉图以其“理念论”,将灵魂置于超越感官的理想世界,探讨了其不朽性和与知识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他将心灵视为身体的“形式”,从生物学的视角分析感觉、知觉、想象、记忆和思维,其《论灵魂》至今仍是理解早期心智思想的宝贵财富。 随后的数千年间,从罗马的斯多葛学派强调理性控制情感,到中世纪神学对灵魂与上帝关系的探讨,再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个体价值的重新肯定,人类的哲学探索从未停止。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标志着近代哲学对主体意识的强调,他提出的身心二元论,将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明确区分,为后来的心智研究留下了深刻的讨论空间。洛克、休谟等经验主义哲学家,则将目光投向感知经验,认为心智中的一切观念都来源于感官输入,将“白板说”发扬光大,为后来的联想主义奠定了基础。康德则试图调和理性与经验,认为心智本身具有先天的结构,能够组织和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哲学思辨,为后来心理学的科学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框架。 第二章:科学的曙光——实验室里的心灵观察 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方法的兴起,心智的探索开始摆脱纯粹的哲学思辨,步入实证研究的殿堂。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的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视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诞生的标志。他以“内省法”为主要工具,试图通过受过训练的被试对自己意识的即时体验进行报告,来分析意识的基本元素及其组合方式,由此开创了“构造主义”心理学。他的学生铁钦纳将构造主义引入美国,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流派。 与此同时,詹姆斯作为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则对冯特的构造主义提出了挑战。他认为,意识并非静态的元素组合,而是一个流动的、动态的“意识流”,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环境。机能主义者更关注心智的功能和目的,研究学习、动机、情绪等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并积极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的对象也更加广泛,包括动物和儿童。 这一时期,另一股强大的科学浪潮正在涌起。德国的心理学家韦特海默、苛勒和考夫卡,不满于将整体分割为部分的做法,提出了“格式塔心理学”。他们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认为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整体性的,例如,视觉感知中的图形与背景关系、运动的整体感知等。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心智加工方式的理解。 第三章:行为的解码——从内在世界到外显行为 20世纪初,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横空出世,它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进行了激进的改革。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可观察、可测量的外显行为,而将意识、思维等不可直接观测的内在状态排除在科学研究之外。他们强调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认为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强化习得的。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都为解释行为的学习和改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行为主义的兴盛,使得心理学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为教育、临床治疗等领域提供了实用的技术。 然而,将心智完全简化为行为的看法,逐渐暴露出其局限性。人们开始意识到,行为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认知过程。因此,在行为主义盛行的同时,一些研究者开始关注内在的心理过程。皮亚杰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开创性研究,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的阶段性和结构性特点。维果茨基则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等重要概念。 第四章:认知的革命——信息加工与心智的内部运作 20世纪中期,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认知革命”席卷了心理学界。研究者们开始将人脑视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术语来描述心智的运作过程。这一视角极大地推动了对记忆、注意力、语言、问题解决、决策等认知过程的研究。信息加工理论认为,心智就像一个计算机,能够接收、存储、加工和输出信息。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和模型。斯滕伯格提出了“三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包括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维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了观察学习、模仿和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将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有机结合。人们开始深入研究记忆的不同类型(如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加工机制,探讨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能力。注意力的机制、语言的形成与理解、问题的解决策略、决策的过程等,都成为了认知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第五章:情感的触动与社会的互动——人性深层的探索 除了对认知过程的关注,心理学也从未停止对人类情感和行为驱动力的探索。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将目光投向了无意识领域,认为童年经历和无意识的冲突对成年人的行为和人格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的“本我、自我、超我”模型,以及关于梦、口误和防御机制的理论,虽然充满争议,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对人类动机和心理健康的理解。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强调人的自由意志、自我实现和积极成长。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潜能,并追求自我超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至今仍是理解人类动机的重要框架。 此外,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使我们得以理解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和心理变化。阿希的从众实验,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都揭示了社会压力、群体规范和人际互动对个体决策和态度的强大影响。人们开始研究偏见、歧视、说服、群体动力、亲社会行为等,理解个体如何融入社会,如何在社会中形成和改变。 第六章:跨学科的融合与未来的展望 进入21世纪,心理学研究呈现出更加跨学科、多视角的特点。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脑成像技术(如fMRI、EEG)直接观察大脑活动,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认知和情感过程的神经机制。进化心理学则试图从演化的角度解释人类的某些心理和行为模式。计算心理学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模拟和预测心理过程。积极心理学则将研究重点从解决心理问题转向促进幸福感和个人成长。 如今,心理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医疗、商业到法律、科技,都离不开心理学的智慧。我们对心智的理解,已经从最初的哲学猜想,发展到基于实证数据的科学分析。然而,人类的心智依然是一个充满奥秘的宇宙,还有无数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结语: 《智海潮涌:人类心智探索的漫漫征途》,旨在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智慧之旅。本书不局限于某一理论或学派,而是试图展现人类对自身内在世界理解的曲折与辉煌。它是一部关于思考的思考,关于感受的感受,关于行动的行动的历史。当我们审视这些探索的历程,我们不仅是在回顾过去,更是在为理解当下、塑造未来的人类心智,点燃新的火炬,注入新的活力。这场关于心智的追问,永无止境,而每一次的探索,都让我们离“认识你自己”的目标更近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吸引人,作者并非枯燥地堆砌史实,而是运用流畅的语言,将复杂的理论和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有时候,我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位资深的学者在给我讲故事,讲述着那些关于人类心智奥秘的精彩探险。书中的例子和引文都很恰当,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往往能够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让我迅速抓住核心思想。例如,在解释“条件反射”时,作者可能会引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让我瞬间就能理解。这种叙事上的精心打磨,让这本书变得非常“易读”,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从中获得乐趣。书中对于一些重要转折点的描绘,也充满了戏剧性,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些思想碰撞的时代,亲眼见证着科学革命的发生。作者的叙事能力,让我对心理学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激发了我继续深入学习的动力。

评分

《新编心理学史》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研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发展差异。虽然西方心理学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书中也提及了一些非西方心理学思想的贡献,以及心理学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例如,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心性、道德修养的探讨,虽然与现代心理学有所不同,但其中蕴含的对人的内在世界的关注,仍然具有启发意义。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一些跨文化研究的介绍,以及其如何挑战和拓展了我们对人类心理的普遍性认识。这种全球化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心理学并非是西方独有的产物,而是一门关乎全人类共同经验的科学。书中对心理学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的传播和发展进行的简要介绍,让我看到了不同文化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独特影响。例如,某些东方哲学中强调集体和谐与社会责任的观念,与西方个人主义的心理学理论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这种跨文化的视野,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心理学的普适性与局限性,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评分

总而言之,《新编心理学史》是一本令人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理学世界的大门,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理解人类自身。我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全新的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的视角。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无数次地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出的问题,并将它们与我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历史上的智者对话,汲取他们的智慧,也反思他们留下的疑问。这本书让我明白,对人类心智的探索,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伟大事业,而我,也只是其中的一位小小参与者。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以及我们自身,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鼓励我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并相信科学的力量能够为人类带来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个对人类心灵探索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最近有幸拜读了《新编心理学史》。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地图,为我描绘了心理学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上,从古至今的探索足迹。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享我的一些初步印象,尽管这只是对浩瀚知识海洋的一瞥。 首先,我被书中对早期心理学思想的梳理深深吸引。从古希腊哲学家们关于灵魂的思辨,到中世纪宗教思想的沉淀,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关注,作者以一种极其宏大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心理学思想萌芽前的漫长孕育期。那些关于心智、情感、记忆的朴素观察和哲学推演,虽然没有现代心理学的严谨实验,却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例如,柏拉图对灵魂三分说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对情感和记忆的初步分类,这些都像是埋藏在土壤里的种子,等待着后世的浇灌和生长。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早期哲学家们试图通过逻辑推理和内省来理解人类行为的努力感到钦佩。在没有现代科学工具的时代,他们所能依赖的,只有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哲学思考。这种对人类自身奥秘的求索精神,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至今仍 resonate with me。书中对笛卡尔身心二元论的详细解读,更是让我对“意识”这一概念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提出的“我思故我在”不仅仅是一个哲学命题,更是对个体意识主体性的有力证明,为后来的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此外,对洛克和休谟的经验主义思想的阐述,让我理解了“白板说”的提出,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行为主义思潮。这些早期思想的梳理,让我感觉像是站在一座古老殿堂的入口,窥见了那些塑造了我们今天对心理学认知的先驱者的智慧。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之一,便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与演变。从早期的内省法、观察法,到实验法、测量法,再到后来的计算机模拟、神经影像技术,作者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研究方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和认识论的探讨。例如,行为主义对客观可测量的行为的强调,以及认知心理学对内部心理过程的关注,都反映了不同的研究取向。我了解到,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进步,往往与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息息相关。计算机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使得对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成为可能。书中对这些研究方法的历史性演进和相互影响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不断追求客观性和精确性的努力。例如,对测验和量表的发展史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心理测量学如何逐渐成熟,以及其在评估个体差异方面的作用。而对临床研究的描述,则让我理解了案例研究、自然观察等方法在深入理解个体复杂性方面的价值。这种对研究方法的梳理,让我能够更批判性地看待各种心理学研究成果,并理解其结论的局限性。

评分

《新编心理学史》让我对心理学研究者的学术精神和探索历程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介绍每一位重要心理学家时,都不仅仅是罗列他们的理论,更会提及他们的研究背景、生活经历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我从中看到了这些伟大的思想家是如何在困境中坚持、在质疑中前行,并最终为人类知识宝库做出贡献的。书中有许多关于心理学家个人经历的生动描述,让我感觉这些抽象的理论背后,是鲜活的个体在进行着艰辛的探索。例如,对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介绍,不仅仅是列举了五个层次,还描绘了他如何从自身经历和观察中提炼出这一理论。这种对人物传记式的描绘,让历史变得更加鲜活,也让我更加敬佩这些为心理学事业奉献一生的人们。我从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的知识,更是那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评分

《新编心理学史》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书中不仅涵盖了心理学的各大主要分支,如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还涉及了许多交叉学科的观点,如教育心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等。这种全面的覆盖,让我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整体面貌有了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心理学并非仅仅是关于“心理疾病”的治疗,而是涉及到人类行为和心理的方方面面。例如,书中对社会心理学中关于群体动力、服从、偏见等的研究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如何在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作用。而对发展心理学的阐述,则让我明白了人的心理是如何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发生变化的。这种对心理学研究领域广泛性的展现,让我意识到这门学科的实用价值和潜在应用。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历史的梳理,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未来方向。作者对认知科学、神经科学、进化心理学等新兴领域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心理学正在不断地拓展边界,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融合。我尤其对书中对“意识”这一终极难题的探讨,以及各种理论试图从不同角度解答它的尝试感到着迷。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心理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探索的领域。例如,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理解大脑与行为的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视角,也为心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疆域。书中对脑成像技术的研究成果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如何将微观的神经活动与宏观的心理现象联系起来。而进化心理学则尝试从人类漫长的进化史中寻找行为和心理的根源,为我们理解人类的天性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这些新兴领域的发展,预示着心理学将更加深入地探究人类的本质,并可能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问题提供更有效的方案。

评分

阅读《新编心理学史》,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思想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曲折与反复。书中对于各种理论的提出、发展、被挑战、再修正的过程,都描绘得淋漓尽致。以行为主义为例,从华生的激进行为主义,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再到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其内部的发展和演变,以及与其他学派的论战,都足以让我们窥见科学真理的形成并非坦途。我特别关注书中对“黑箱”理论的讨论,以及后来认知心理学如何试图打开这个黑箱,重新关注内部的心理过程。这种对理论“跌宕起伏”的描绘,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批判性。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离不开前人的铺垫,也离不开后人的质疑和超越。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理念,在心理学的发展史上得到了最生动的体现。书中对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的详细阐述,以及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影响,都让我看到了科学实验的力量。而华生对小爱因斯坦的“小白鼠”实验的讨论,则让我反思了早期心理学研究在伦理方面的争议。这些细节的处理,使得整部书读起来更加丰富和立体,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思想的演进史。

评分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心理学学科形成过程中不同学派的精彩呈现。从结构主义到机能主义,再到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后来的认知革命,作者都给予了详尽的介绍。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每一个学派核心观点、代表人物、研究方法以及其贡献与局限性的剖析。例如,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所倡导的内省法,虽然有其不足,但为后来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奠定了方向。接着,詹姆斯和他的机能主义,将焦点从意识的内容转移到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过程在适应环境中的作用,这对我理解“活的心理学”有着重要的启发。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其对潜意识和早期经验的强调,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人类行为的传统认知。虽然其科学性受到争议,但其对人格、动机、梦境的解释,至今仍影响着许多领域。书中对这些学派的来龙去脉、相互影响的梳理,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心理学这门学科是如何在思想碰撞和方法革新中不断发展的。我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思想辩论会,亲眼见证着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如何捍卫自己的观点,又如何吸收借鉴他人的成果。这种动态的呈现方式,让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心理学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