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合约理论

现代合约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奥立弗·哈特 等 著,易宪容,罗仲伟,徐彪 等 译
图书标签:
  • 合约理论
  • 现代合约理论
  • 经济学
  • 法律经济学
  • 信息经济学
  • 激励机制
  • 委托代理
  • 不完全信息
  • 风险分担
  • 公司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004868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82814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6年10月10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说,两名获奖者创建的新契约理论工具对于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以及契约设计中的潜在缺陷十分具有价值。

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的理论都是对传统制度经济学中契约理论的阐发,属于所谓的不完全契约派学说。什么是不完全契约呢?奥利弗·哈特是这样阐释的:首先,由于世界总是充满了不确定,因此人们总不可能预料到未来的所有情况;第二,即使人们可以预料到未来的所有情况,签约双方也难以用共同的语言将这些写入合约;第三,即使签约双方可以达成一致,他们也很难将契约的内容交与第三方裁决。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美国知名学者的七篇文章。作者开创性的把“和约”纳入经济学研究范畴,以经济学的视角对和约签订履行中遇到的诸如劳动力和约、不完全和约、特许权和约、非强制履行的和约、福利国家的和约法、以及和约法中双方误解与单方误解、误解的防范与风险分配等市场经济现实中提出的有关和约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富于启发意义的观点。


作者简介

奥利弗·哈特出生于英国,现年68岁,197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成为伦敦经济学院的教授以及剑桥丘吉尔学院研究员。1993年以来任教于哈佛大学。2000年到2003年任哈佛大学经济学系主任,系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科学院院士,研究领域涉及微观经济理论、数理经济学、企业理论与组织、合约理论、企业的财务结构、法学与经济学。哈特教授在企业理论上作出过突出贡献,他与格罗斯曼(Hart&Grossman,1986)以及与穆尔的论文(Hart&Moore,1990)奠定当代企业理论的基础,并为企业理论确立了一个基于不完全合约理论的分析框架。他关注契约理论、企业理论、公司金融和法律经济学等研究领域,是合同理论、现代厂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创立者之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日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奥利弗·哈特和本特·霍尔姆斯特伦,以表彰他们在契约理论方面的研究贡献。


目录

1 合约理论
1.0 导言
1.1 关于方法论
1.2 代理模型
1.3 劳动力合约
1.4 不完全合约
2 合约法中的不可能性与相关原则:一种经济分析
2.1 不可能性与相关原则:基本原则
2.2 经济方法的应用
2.3 解除合约的补救后果
2.4 结论与引申
3 误解、透露、信息及合约法
3.0 导言
3.1 误解与风险分配
3.2 信息生产与透露义务
3.3 单方误解与“透露”义务
3.4 结论
4 非强制履行的合约:惩罚条款与特定履行令
4.0 导言
4.1 自我强制实施合约的理论
4.2 惩罚条款
4.3 特定履行
4.4 总结
5 福利国家的合约法:维护不合理原则、维护高利贷法、坚持限制缔约自由
5.0 导言
5.1 最低福利理论
5.2 其他规范理论
5.3 证据
5.4 结论
6 特许权合约的案例研究分析
6.0 导言
6.1 现场工作方法
6.2 特许权合约中的终止和租赁管理
6.3 对租赁管理及其目的的理解
6.4 专业化投资
6.5 分裂
6.6 费用表
6.7 限制性合约
6.8 特许权经营人特定资产的保护
6.9 对特许权合约中抵押品的考察
6.10 总结与结论
7 合约法中的双方误解与单方误解
7.0 导言
7.1 偶获信息的交易收益:模式1
7.2 蓄意获取信息:模式2
7.3 风险:模式3
7.4 结语
附录:模式2的均衡结果

精彩书摘

由奥斯瓦尔德(Oswald,1984)采用的一个非常不正式的经验方法,是考察实际劳动力合约,看看这些合约是否包含人们可能从理论所预期的特性。与有利于签约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得到的结果还是要少。首先,大多数非工会合约出乎意料地简单,有时其构成就像一名雇工以某种具体的(现行)工资找工作的书面叙述那样少。其次,工会合约,尽管通常既冗长又复杂,却并不包括理论认为它们应该包括的大量条款。例如,很难找到工资与就业的共同一致;典型的情况是,对工资率加以确定遍及合约过程,但是就业决策却留给了企业[虽然这并非与1.3.3节的模型不一致,但在更为一般的不对称信息模型中(例如,此时工人与企业双方都拥有私人信息),一个最优合约将包括由企业与工人作出的共同就业决定]。其他不合规则的是,缺乏与零售价格或者例如企业就业或企业销售这样的变量有关的工资指数,以及对解雇补偿的限制条款。
当然,对合约理论家而言,一个可能的遗漏,是证明在明确合约中没有出现的无论什么东西都只不过是隐含合约的一部分(参见导言)。这就与这样的命题相同了,即,一个理论应该根据其预测性(例如,就业水平是否仅由机会成本来决定)来判断,而不是根据其假设(例如,一项特定的合约条款是否确实地存在)来判断。虽然对这一思想而言肯定存在着某种东西,但是它似乎是依赖于隐含合约观念的某种重要的信任行为,因为目前在关于隐含合约的协议如何履行方面知道得这样少(见1.4.4节)。事实上,鉴于现在忽视了这一点,这整个领域经常置于隐含劳动力合约(Implicit Labor Contracts)的名义下似乎令人难以理解,并且很不恰当。
……

前言/序言


《新维度:解构智能合约的未来范式》 内容梗概 《新维度:解构智能合约的未来范式》并非一本直接探讨“现代合约理论”某一特定学派或历史沿革的著作,而是以一种前瞻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智能合约这一新兴技术所带来的颠覆性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合约的形态、设计、执行及监管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构想与理论建构。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跳脱了传统法律和经济学关于“合约”的静态定义,将智能合约视为一种动态的、可编程的、具备自主执行能力的“活”合约,从而引发一系列深刻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关于智能合约未来发展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分:智能合约的崛起与范式转移 本部分是全书的基石,着重阐述了智能合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颠覆性力量的原因。作者首先追溯了智能合约的概念起源,将其置于计算机科学、密码学和分布式账本技术(DLT)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强调了区块链技术为智能合约的落地提供了安全、透明、不可篡改的底层基础设施。 随后,本书的核心论点——“范式转移”——被正式提出。作者认为,智能合约的出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对传统合约关系的根本性重塑。传统的合约,无论是纸质合同还是电子合同,其核心在于“约定”和“信任”。然而,这些约定和信任往往依赖于司法系统、中介机构以及人际间的诚信,执行过程漫长且成本高昂。智能合约则通过将合约条款以代码形式编写,并部署在去中心化的网络中,实现了“代码即法律”的理念。这种转变,使得合约的“执行”本身成为了一个技术问题,而非依赖于外部强制力。 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探讨了智能合约所带来的几大关键性范式转移: 信任机制的转变: 从对人类和机构的“信任”(Trust)转向对代码和算法的“确信”(Assurance)。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降低了因人为因素导致的违约风险,增强了交易的确定性。 执行效率的飞跃: 传统的合约执行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智能合约的执行是即时的,一旦满足预设条件,交易便自动完成。这极大地提高了商业运作的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 合约边界的模糊: 智能合约打破了传统合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实时交互和价值转移。这为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信息透明度的提升: 部署在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其代码和交易记录对参与方甚至是公众公开(视区块链设计而定),这大大提高了合约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有助于防范欺诈和腐败。 本部分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如去中心化金融(DeFi)、数字资产交易、自动化保险理赔等,直观地展示了智能合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初步勾勒出其对现有商业模式和法律体系的挑战。 第二部分:智能合约的设计原则与技术实现 在确立了智能合约的宏观意义之后,本书进入技术实现层面,深入剖析了智能合约的设计原则和关键技术要素。作者认为,一个成功的智能合约,不仅需要符合技术上的“可执行性”,更需要在经济学、博弈论和信息论的框架下进行精心设计,以确保其“有效性”和“鲁棒性”。 本部分详细介绍了智能合约设计的核心要素: 形式化描述与代码逻辑: 强调了将模糊的法律语言转化为精确的代码指令的重要性。本书探讨了不同编程语言(如Solidity、Vyper等)的特点及其在智能合约开发中的应用,并引入了形式化验证等技术,以期在部署前就尽可能排除代码漏洞。 状态机模型与事件驱动: 详细阐述了智能合约如何通过状态机模型来管理合约的状态变化,以及如何通过事件驱动机制来触发合约的执行。这为理解合约的生命周期和交互过程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预言机(Oracles)的角色与挑战: 重点分析了智能合约如何获取和验证链下真实世界的数据,即预言机的作用。本书深入探讨了预言机的去中心化、可靠性以及潜在的操纵风险,并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如多预言机聚合、去中心化预言机网络等,以增强合约对外部信息的依赖性和安全性。 安全审计与漏洞防护: 强调了智能合约安全的重要性。本书系统梳理了智能合约常见的安全漏洞,如重入攻击、整数溢出、逻辑错误等,并介绍了相应的防御策略和安全审计流程,为开发者提供了实用的安全指南。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智能合约与各类区块链平台的兼容性问题,以及跨链通信等前沿技术对智能合约互操作性的影响。 第三部分:智能合约的经济学与博弈论分析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转向了智能合约背后的经济学和博弈论原理。作者认为,智能合约的成功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在经济激励上做到最优,能否引导参与方采取符合合约设计初衷的行为。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以下核心问题: 激励相容性设计: 详细分析了如何设计智能合约中的经济激励机制,使其能够鼓励参与者诚实地履行合约条款,避免“搭便车”或“恶意攻击”行为。本书引入了诸如质押(Staking)、奖励机制(Incentive Mechanisms)、惩罚机制(Penalties)等概念,并结合具体的经济模型进行了阐述。 博弈论在智能合约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博弈论的工具来分析智能合约的潜在交互模式,预测参与者的最优策略,并识别可能出现的“纳什均衡”以及不希望出现的“寻租”或“串谋”行为。本书以囚徒困境、公共品博弈等经典博弈模型为例,解释了其在智能合约设计中的启示。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与智能合约: 重点分析了智能合约在构建和治理DAO中的核心作用。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成员投票、提案治理、资金分配等去中心化决策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激励机制来维持DAO的长期稳定运行。 智能合约的价值捕获与分配: 探讨了智能合约如何改变价值的捕获和分配方式。本书分析了通过智能合约实现的自动化收入分成、版税支付、内容创作激励等新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传统价值链的颠覆。 本部分的研究方法,为理解智能合约的内在运行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经济学原理对其进行优化提供了深刻的洞察。 第四部分:智能合约的法律挑战与监管框架重塑 尽管智能合约带来了诸多技术和经济上的优势,但其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法律挑战。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智能合约的法律合规性问题,并对现有的法律框架进行了审视与重塑的构想。 本部分深入讨论了: 智能合约的法律性质界定: 探讨了智能合约是否能被视为法律意义上的“合同”,以及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如何对其进行法律定性。本书分析了将其视为“电子合同”、“协议”或一种全新的法律实体等不同可能性。 违约责任的承担与证据固定: 重点分析了智能合约的“代码即法律”与传统法律原则之间的冲突。当智能合约出现漏洞或执行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如何界定违约责任?又如何进行有效的证据固定?本书探讨了引入“智能合约仲裁”、“链上纠纷解决机制”等创新性解决方案。 数据隐私与合规性: 鉴于智能合约往往需要处理敏感数据,本书详细探讨了如何确保智能合约在设计和执行过程中符合GDPR等数据隐私法规的要求。这包括对数据加密、匿名化以及访问控制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监管的适应性与前瞻性: 审视了现有法律监管框架对智能合约的局限性,并提出了构建适应性更强的监管模式的建议。本书强调了监管者需要与技术发展保持同步,探索“监管沙盒”、“技术中立”等原则,以平衡创新与风险。 国际法律协调的必要性: 鉴于智能合约的全球化特性,本书也强调了国际间在智能合约法律监管方面的协调与合作的重要性,以避免出现法律真空或监管套利。 本部分的研究旨在为智能合约的合法化、规范化发展提供法律层面的指引和解决方案。 第五部分:智能合约的未来图景与伦理考量 在全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放眼未来,对智能合约的进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大胆的展望,并触及了其潜在的伦理与哲学议题。 本部分探讨了: 高级智能合约与AI的融合: 畅想了未来智能合约将与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催生出能够自主学习、适应环境、甚至具备一定决策能力的“高级智能合约”。这将为更复杂的自动化业务流程、更智能的资产管理、甚至全新的社会治理模式奠定基础。 跨域互操作性与万物互联: 预测了智能合约将成为构建未来“万物互联”(IoT)世界的重要驱动力。通过智能合约,物联网设备之间可以实现自主的价值交换、服务协同和状态同步,从而构建一个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社会。 “去信任”社会的新范式: 探讨了智能合约可能如何重塑人类社会的信任基础。当越来越多的交易和互动由代码和算法驱动时,我们如何理解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去信任”社会是否会带来新的社会结构和伦理挑战? 智能合约的伦理边界: 深入讨论了智能合约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例如算法偏见、自动化决策的责任归属、以及技术鸿沟可能加剧的社会不公等问题。本书呼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必须审慎地思考和解决这些伦理问题。 对人类主体性的反思: 最终,本书引导读者思考,在高度智能化的合约和自动化系统中,人类在其中的主体性将如何体现?我们如何确保技术服务于人类,而非被技术所奴役? 《新维度:解构智能合约的未来范式》并非一本教材,而是一次思想的实验,一次对未来合约生态的深度探索。它旨在激发读者独立思考,挑战既有观念,并为理解和参与智能合约时代的到来提供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框架。本书适合对区块链技术、金融科技、法律科技、经济学以及未来趋势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并塑造即将到来的,由智能合约定义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现代合约理论》的标题时,我的内心就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一直觉得,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合约是构成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但我们对它的理解往往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预计它会从最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出发,解释合约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在资源配置和风险分担中的作用。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激励相容”和“个人理性”这两个概念,因为我总觉得,合约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让参与各方都能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符合整体的效率要求。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通过大量的模型和推导,来展现不同市场环境下,合约设计的精妙之处。它应该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合同会变得非常复杂,甚至包含一些看似“苛刻”的条款,其实都是为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我还在思考,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合约演进的视角,比如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规则的变化,合约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

评分

《现代合约理论》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合同条文的书,它更像是一扇通往现代经济运行深层逻辑的窗户。我预感这本书会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为什么公司的股权结构如此重要?这一切的背后,可能都与合约的精妙设计息息相关。我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如何将经济学中的“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概念,与合约的设计紧密结合起来的。我设想,它会通过一些严谨的数学模型,来分析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能够有效激励各方参与者,并最终实现资源最优配置的合约。我还在好奇,这本书是否会探讨一些关于合约的“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衡。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并非所有风险都能通过合约完全消除,那么,合约的设计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规避那些潜在的、未知的风险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提供一套分析工具,让我能够站在一个更宏观、更理性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各种经济合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评分

读了《现代合约理论》的章节介绍,我的脑海里已经勾勒出了一幅清晰的学习蓝图。我预测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概念的堆砌,而是会引导我进行一种“思考”式的学习。它应该会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然后逐步引导读者去探寻答案。我特别期待它能够深入探讨“信息不对称”这一核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类型的合约如何应对和缓解这一挑战。比如,通过一些详细的图表和公式,解释信号传递、筛选机制在合约设计中的作用。我还猜测,书中可能会涉及一些博弈论的思想,比如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各方如何进行策略性的博弈,以及如何通过合约的设计来影响这些博弈的结果。另外,我很好奇,这本书是否会讨论一些关于合约的“非理性”因素,比如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偏见,以及这些偏见如何影响合约的签订和执行。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严谨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合约的经济学本质,并将其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

这次我入手了这本《现代合约理论》,说实话,我之前对合约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层面,就是一份合同,双方签字画押,完成交易。但通过这本书的介绍,我感觉自己对“合约”这个概念的认知正在被颠覆。它不仅仅是法律上的约束,更是一种经济学上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配工具。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用数学模型来刻画不同信息环境下,最优合约的设计原则的。比如,在代理问题中,委托人如何设计出一种激励相容的合约,让代理人能够做出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行为,而不是只顾着自己谋利。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试图构建一个关于合约的完整理论体系,从最基本的原理出发,逐步深入到各种复杂场景的应用。我还在好奇,书中会不会讨论一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合约,比如跨国贸易中的合约,或者长期项目中的合约,这些合约的设计又会面临哪些独特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看到合约在现代经济运转中扮演的至关重要、却又常常被忽视的角色。它应该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合理的合约设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为一个对经济学领域一直充满好奇但又总觉得有些门道难以捉摸的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清楚“合约”这个概念,并将其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娓娓道来的作品。读完《现代合约理论》的目录和前言,我便被它所展现出的宏大叙事所吸引。它似乎不像我之前读过的那些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而是试图用一种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复杂的理论带到读者面前。我尤其期待它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如何设计出有效的合约来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我想象中,这本书会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比如劳动合同、保险合同、金融衍生品合约等,来生动地阐释合约理论的精髓。它应该能够帮助我理解,为什么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一个看似简单的合约背后,可能蕴含着如此深奥的经济学原理和博弈论的智慧。我还在猜测,这本书会不会探讨一些关于合约设计的边界,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合约是否能够完全解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总之,这本书的理论架构和它试图解答的核心问题,都让我感到非常振奋,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开启一段全新的经济学探索之旅。

评分

谁闻香不禁起舞引得彩蝶双双

评分

穿越时间的墙你的美愈发盛放

评分

穿越时间的墙你的美愈发盛放

评分

好,就是物流慢了一天。

评分

胭脂红寻一抹浅笑唇边藏

评分

谁闻香不禁起舞引得彩蝶双双

评分

不错不错,价格便宜值得购买。推荐

评分

穿越时间的墙你的美愈发盛放

评分

这满城绝艳叫我怎能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