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学习书法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本丛书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丛书对楷书、隶书、行书三种基本字体进行详细指导,以名家原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
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各章节中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和书写宜忌作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再针对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结体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及钤印位置等做了详细的理论、创作指导。楷书、隶书、行书部分的各章中所附的词语书写练习,分别从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魏楷《张猛龙碑》,汉隶《曹全碑》、《张迁碑》以及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等碑帖中选字集结而成,这些碑帖历来都是中国书法初学者的好范本。
学习写字,主要是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按照《中国书法培训教程:赵孟頫<胆巴碑>楷书教程》讲解的用笔和结构技巧,熟练运用,刻苦临写,日积月累,一定会迈进书法之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赵孟頫及其楷书《胆巴碑》简介
第二节 书写姿势
第二章 用笔
第一节 基本笔画
第二节 变化笔画
第三节 笔画的运用
附:词语书写练习(一)
第三章 部首
第一节 字头的写法
第二节 字底的写法
第三节 字左旁的写法
第四节 字右旁的写法
第五节 包围部首的写法
附:词语书写练习(二)
第四章 结构
第一节 独体字的结构方法
第二节 上下结构的结构方法
第三节 左右结构的结构方法
第四节 包围结构的结构方法
附:词语书写练习(三)
第五章 布势
(一)字形各异
(二)同画异态
(三)同字异形
第六章 作品
第一节 作品的形式
第二节 作品的格式
第三节 布局的规律
第四节 作品的创作
附1:集字作品范例
附2:赵孟頫《胆巴碑》(局部)欣赏
前言/序言
2013年1月18日,教育部下发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全国各中小学开展书法教学,引发了各方关注。中小学校长、老师及家长和学生普遍认为此举有必要,都想重建人人能写一手好字的荣光;但是,学校书法教材的缺乏是当前的一大问题,课程开设也亟待指引,大家都担忧《指导纲要》实施的效果不一定会尽如人意。
当下,我国中小学专业书法教师严重不足,真正的书法教学还没有常态化、普及化,更没有形成成熟的可以推广应用的现成教学方法。《中国书法培训教程》系列丛书是由来自教学第一线的书法名家精心编写的一套通俗、实用、由浅入深的入门级丛书。它适合各中、小学及书法学校的教学使用,即使是书法老师没有很好的专业基础,拿着它,也能按照其方法指引,指导学生写好字,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习书法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本丛书从实用性出发,注重基础学习,鼓励创作。丛书对楷书、隶书、行书三种基本字体进行详细指导,以名家原拓本为蓝本,经过筛选、归类及特殊的技术处理后,翻制成墨迹,并配以米字格,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并且掌握字形结构以及笔画定位。
为了配合书法培训教学和初学者自学,在编排结构上,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对各章节中范字的用笔特点、结字规律和书写宜忌作较为详细的临习指导,再针对不同形式的书法作品的结体规律、章法布局、落款方法及钤印位置等做了详细的理论、创作指导。楷书、隶书、行书部分的各章中所附的词语书写练习,分别从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颜勤礼碑》、《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官醴泉铭》,魏楷《张猛龙碑》,汉隶《曹全碑》以及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等碑帖中选字集结而成,这些碑帖历来都是中国书法初学者的首选范本。
学习写字,主要是掌握方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按照本书讲解的用笔和结构技巧,熟练运用,刻苦临写,日积月累,一定会迈进书法之门。
翰墨丹青话古今:一部横跨文人风骨与艺术传承的画卷 引言:穿越时空的笔墨对话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一特定碑帖的技法解析,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座连接中国书法历史脉络与当代艺术实践的桥梁。它以一种更为宏大和包容的视角,探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演变规律、文人精神的内核,以及不同时代书家在继承与创新中的哲学思考。我们试图带领读者领略的,是一部流动的历史长卷,其中既有魏晋风骨的萧散超逸,唐楷的法度森严,亦有宋人尚意的自由洒脱,以及明清以降,诸体纷呈的时代图景。 第一篇章:书法的“道”与“器”——材质、工具与物质基础的考察 本卷深入剖析了构成中国书法这一独特艺术门类的物质载体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我们摒弃了单纯的工具介绍,转而探讨“笔”、“墨”、“纸”、“砚”这四大元素如何形塑了书家的创作状态与最终呈现的面貌。 笔的哲学: 探讨了狼毫、羊毫、兼毫等不同动物毛发特性对线条质感的决定性影响。内容聚焦于汉代至唐代,不同书体对笔锋运用要求的精微差异,例如魏碑的“硬朗”与行书的“含蓄”之间,笔尖的提按顿挫所蕴含的能量转换机制。特别辟出章节,详述了“藏锋”与“露锋”在不同书家体系中的美学取向与实践技巧,这远超于“如何握笔”的层面,而是触及了艺术家如何驾驭工具,表达内在精神力的核心问题。 墨的生命力: 深入研究了松烟、漆烟等不同制墨工艺对墨色层次的影响。书中着重分析了“枯湿浓淡”在不同书体中的作用:宋代米芾对“飞白”的运用,如何通过墨的干燥度来营造强烈的视觉张力;而明清碑学兴起后,对墨迹中“金石气”的追求,如何引导书家在用墨上模仿镌刻的斑驳感。我们探讨了墨在宣纸上洇化、渗化的物理过程,以及书家如何预判和控制这种“不可控性”,使之服务于艺术表达。 纸的呼吸: 考察了麻纸、皮纸、宣纸等载体的纤维结构对墨的吸收和保留能力。不同纸张的“涩性”与“润性”,直接决定了线条的边缘锐度与内部的层次变化。我们通过对大量古代书札的显微观察,揭示了纸张的微观状态如何影响了观者对作品“气韵”的感受。 砚台的温度: 从实用工具升华为文人审美的载体,探讨了端砚、歙砚等不同石材的油润度与发墨效果,如何间接影响了书家在研墨过程中的心境沉淀与创作前的准备状态。 第二篇章:书体的演变——从实用符号到独立的审美体系 本篇章以宏观视角梳理了中国书法体系内,各主要书体从萌芽、成熟到定型的历史轨迹,强调了书体变化背后的社会需求与审美思潮的互动。 篆隶的溯源与重塑: 详细论述了秦代小篆“书同文”的政治意义,以及隶书在汉代“隶变”中如何完成从“依附于图画的符号”向“独立线条艺术”的嬗变。重点分析了隶书的“蚕头燕尾”结构如何奠定了后世楷书笔画的基础,并比较了汉简与碑刻隶书在体势上的差异与各自的美学追求。 楷书的法度与超越: 本部分不以某一大家为中心,而是构建了一个“法度不断被建构与解构”的动态体系。从钟繇的朴拙,到欧阳询的险劲,再到颜真卿的博大,再到柳公权的遒劲,分析了每一位书家如何在遵循“楷则”的前提下,注入了个人的气质与对“中和之美”的理解。探讨了唐楷在对晋人笔意的继承过程中,如何完成对“体势”的最终确立。 行草的抒情与气韵: 着重解析了行书和草书作为最能体现书家内心世界的书体,其“意在笔先”的创作心理。我们深入分析了张旭、怀素的“狂草”中,如何运用长线条、一气呵成的连带关系,表达极致的情感爆发;以及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在行书中“提行抱横”、“顾盼生姿”的精妙布局,揭示了在速度与流畅性中如何保持结构的稳定与错落有致的韵律感。 第三篇章:文人精神与书学思想——品评与风骨 书法艺术之所以超越一般的手工艺,在于其深刻的文人精神内涵。本篇聚焦于历代书论的核心思想,探讨艺术与人格的相互印证。 魏晋风度与“自然”观: 考察了“书为心画”理论的起源。着重分析了卫夫人、王羲之等对书法“自然”境界的追求,这是一种摆脱雕琢痕迹,回归生命本真的审美取向。探讨了书法如何成为士人寄托政治失意与隐逸情怀的出口。 宋代“尚意”的革命: 详细阐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家如何将书法的审美旨趣从外在的“法度”转向内在的“意趣”。这不仅是技法的变化,更是哲学观念的转变——书法必须承载知识分子的学识、阅历与哲思,强调书家个体独特性的重要性。 碑学的兴起与“金石气”的回归: 分析了清代碑学对帖学的反思。这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对唐宋以来过于柔媚书风的一种矫正。探讨了碑学研究者如何从汉魏碑刻中汲取朴拙、厚重的笔力,重新审视线条的力度感与结构的空间感,以期在书法中注入更具生命力的“金石气”。 结语:面向未来的传承与对话 本书的最后部分,引导读者思考当代书法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在全球文化多元交流的背景下,坚守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并在不失“笔墨趣味”的前提下,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探索,是每一位学习者必须面对的课题。它强调,真正的传承不是对古人亦步亦趋,而是对古人精神的深刻理解后,以当下的姿态,发出自己的声音。 本书特点: 本书以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细致的理论剖析相结合,不拘泥于单一技法训练,而是旨在提升读者的书法审美素养、历史洞察力及文人修养,是希望全面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精神和演变规律的学习者、研究者和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