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

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陆弘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电影史
  • 早期电影
  • 电影研究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文化史
  • 社会史
  • 记忆研究
  • 叙事研究
  • 影像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263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1084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电影史1905-1949:早期中国电影的叙述与记忆》内容包括:第一章渐湿(1905-1931)、一、前史、二、草创、三、初盛景观、四、走向商业竞争、第二章调焦(1931-1937)、一、求变之初、二、新兴电影运动、三、默片和声片的艺术攀援、第三章平行蒙太奇(1937-1945)、一、区域格局、二、“电影抗战”、三、“孤岛”奇观、第四章实景加工(1945-1949)、一、艰难中的辉煌等。

目录

第一章 渐湿(1905-1931)
一、前史
二、草创
三、初盛景观
四、走向商业竞争

第二章 调焦(1931-1937)
一、求变之初
二、新兴电影运动
三、默片和声片的艺术攀援

第三章 平行蒙太奇(1937-1945)
一、区域格局
二、"电影抗战"
三、"孤岛"奇观

第四章 实景加工(1945-1949)
一、艰难中的辉煌
二、忧患史诗
三、心灵世象
电影口述史·小引

第五章 导演的历史记忆
一、何非光访谈
二、王为一访谈
三、汤晓丹访谈
四、桑弧访谈
五、张骏祥访谈
六、徐昌霖访谈

第六章 演员的历史记忆
一、黎莉莉访谈
二、顾也鲁访谈
三、张瑞芳访谈

第七章 摄影师/录音师的历史记忆
一、黄绍芬访谈
二、吴蔚云访谈
三、何兆璋访谈

第八章 编剧/影评人的历史记忆
一、舒湮访谈
二、于伶访谈
三、柯灵访谈
附录一 任庆泰与首批国产片考评
附录二 天一影片公司与中国早期电影工业
后记

前言/序言


《胶片的回响:近代中国银幕下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脉动》 本书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史学著作,而是一场穿越百年的视觉与思想漫游。它以一种非线性的、碎片化的方式,试图捕捉近代中国社会在光影浮动间所留下的印记,探寻电影这一新兴媒介如何映照、塑造,乃至重塑了当时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与个体情感。我们将从电影诞生之初,那个充满摸索与模仿的年代出发,一路跟随银幕上的故事,去感受时代的呼吸,体味人心的跌宕。 第一章:初生的低语:影像时代的曙光 在二十世纪伊始,当西方世界已将电影视为一种新奇的娱乐与艺术形式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与企业家们也开始接触到这种“活动的影像”。本书不聚焦于电影工业的生产数据或导演名单,而是尝试回溯那段“无声胜有声”的启蒙时期。我们会关注那些远渡重洋归来的留学生,他们是如何将西方电影的种子带回故土;关注那些在租界林立的商埠中,电影院如何悄然兴起,成为吸引各阶层人士的场所;关注那些早期拍摄的片段,它们记录了什么?是洋人的生活百态,是传统的戏曲表演,还是初具雏形的城市风貌? 我们将深入探究,在那个“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代,电影的到来,是否激起了人们对新奇事物的向往,是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观看习惯和审美认知。我们还会思考,在电影技术尚不成熟、制作成本高昂的初期,是谁在背后推动着这项事业的发展?是怀揣民族复兴梦想的志士,还是敏锐的市场嗅觉的商人?这段历史,与其说是电影史的开端,不如说是中国社会向外来文化敞开怀抱,并开始尝试利用新技术进行自我表达的一个微妙起点。 第二章:银幕的镜鉴:时代风貌的折射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本土制作的兴起,银幕上的故事开始变得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贴近中国的现实。本书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而非仅仅是“重要”的电影片段或类型,来剖析它们如何成为一面镜子,折射出近代中国的社会风貌。 我们会关注那些被誉为“社会改良”的影片,它们是否直接或间接地批判了封建陋习,宣扬了新思想?例如,关于贞女烈妇的题材,在不同的时期,其解读和表现手法有何差异?是对传统美德的歌颂,还是对个体命运的同情?我们会探讨那些描绘城市生活的影片,它们如何展现了近代化进程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新式学堂、洋务企业、摩登女郎,这些元素是如何进入大众视野,又引发了怎样的讨论?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充满民间智慧和生活气息的作品,它们或许没有宏大的叙事,但却以质朴的方式捕捉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农民的耕作,商贩的叫卖,市井的喧嚣,这些细节在银幕上得以再现,它们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生动的基层画像。本书力图呈现的是,电影不仅仅是娱乐,它更是一种文化载体,一种社会情绪的抒发渠道,一种集体记忆的构建方式。 第三章:情感的潮涌:个体命运的悲欢离合 在历史的洪流中,个体总是渺小而脆弱的。但恰恰是这些个体的悲欢离合,构成了时代中最动人的篇章。本书将从电影叙事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入手,去感受近代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中的挣扎与选择。 我们会关注银幕上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礼教森严的时代,自由恋爱是如何被描绘的?突破门第、阶级限制的爱情,是否带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又或是现实的无奈?那些被描绘成“不肖子孙”的年轻人,他们的叛逆背后,是对父权制的挑战,还是对自我价值的追寻? 我们还会审视那些关于女性命运的叙事。从传统的贞洁烈女,到追求解放的“新女性”,再到在战乱中挣扎求生的底层女性,银幕上女性形象的多样化,折射出女性地位和社会观念的微妙演变。她们的困境、她们的抗争、她们的妥协,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此外,对于那些描绘家庭关系、社会冲突、战争创伤的影片,我们也将予以关注。这些故事,无论其艺术成就如何,都承载着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它们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外,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曾在时代的浪潮中,经历着自己的悲欢离合。 第四章:文化的交织: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近代中国,是一个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深度交织的时代。电影作为一种舶来品,在进入中国后,不可避免地与本土文化发生了复杂的互动。本书将尝试剖析这种文化交织下的电影景观。 我们会探讨,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是如何与电影相结合的?早期电影中,戏曲演员的身影、表演程式的移植,是否是一种简单的复刻,还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这种结合,对于巩固传统文化,还是对其进行改造,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同时,西方的电影语言、叙事模式、审美趣味,又是如何影响中国电影的?一些影片是否在模仿好莱坞的叙事节奏?一些影片是否在借鉴欧洲的艺术风格?这种模仿与借鉴,是在迎合西方观众,还是在为本土电影注入新的活力? 更重要的是,我们会关注那些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的影片。它们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现代思想之间的张力?它们是否在尝试构建一种新的民族文化认同?本书认为,理解近代中国电影,离不开对其所处文化语境的深入考察。电影,既是文化的传播者,也是文化的塑造者,它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与传统文化进行着一场永不停歇的对话。 第五章:记忆的碎片:历史的留白与重述 历史的记录,并非总是完整而清晰的。很多时候,我们所能触及的,是零散的碎片,是被刻意保留的,亦或是被无意遗忘的。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聚焦于电影所承载的“记忆”这一概念。 我们并非旨在梳理一部完整的电影史,而是希望通过对某些被忽视的电影、某些被遮蔽的叙事、某些被淡忘的人物进行重新审视,来填补历史的留白。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女性导演、技术人员、普通观众,他们的声音是否也曾存在?那些在特定历史时期被禁止、被审查的影片,它们的故事又是什么? 本书认为,电影所留下的,不仅仅是影像本身,更是一种集体记忆的载体。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落后”、“粗糙”的早期电影,它们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记录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人们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通过对这些“碎片”的打捞与重组,我们可以尝试构建一个更为多元、更为 nuanced 的近代中国影像记忆。 《胶片的回响》并非要给出一个终极的答案,它邀请读者一同踏上这段穿越历史的影像之旅。在这段旅程中,我们将共同感受近代中国社会那些不曾被遗忘的脉动,以及那些在胶片上闪烁过的、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理解一部电影,不仅仅是看它的画面和声音,更要理解它所处的时代背景、它的创作者的意图,以及它对当时社会产生的意义。作者通过对“叙述”和“记忆”这两个概念的深入探讨,让我看到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如何塑造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又如何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当我读到书中关于电影遗产保护和历史研究的讨论时,我深感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国电影文化的责任。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子历史的厚重感,深邃的墨绿色搭配泛黄的旧照片,仿佛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翻开第一页,我首先被作者严谨的考证态度所折服。从那些泛黄的档案、尘封的报刊,到那些早已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影像碎片,作者都像是考古学家一般,细致入微地挖掘,抽丝剥茧地还原。当我看到书中关于早期电影放映场所的描述时,我简直身临其境。那些简陋的戏院,空气中弥漫着香烟和汗水的味道,观众们或激动、或紧张、或沉思的表情,在昏暗的灯光下栩栩如生。作者不仅仅是在罗列史实,更是在描绘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与热情。

评分

书中对于电影与国家、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早期电影在意识形态宣传中的作用,但他同时也展现了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当我读到关于抗战时期电影的章节时,我感受到了电影工作者们在民族危亡关头所迸发出的巨大能量,他们用镜头记录历史,用影像鼓舞人心。这种将电影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叙述,让我深受感动。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本充满故事的书。作者将严谨的学术分析与生动的叙事相结合,使得阅读过程轻松而富有启发。我发现自己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电影院,与当年的观众一起欢笑、流泪。作者对一些电影事件的描写,如“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就极具戏剧张力,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文化斗争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评分

作者在处理那些已经失传的电影时,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文献研究能力。他通过搜集相关的影评、剧本、甚至是当时的宣传海报,力图还原影片的艺术风貌和观众反应。这种“以文字代影像”的探索精神,让我看到了知识的边界是可以被不断拓展的。每当读到对一部已失传影片的细致描绘时,我都会在脑海中努力想象,那会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又会带来怎样的视觉震撼。这种想象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社会风貌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那个时代电影景象的探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将那些模糊的影像和片段串联成连贯的故事。读到关于早期电影明星的章节,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光彩照人,也看到了他们背后的辛酸。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他们神化,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追求。特别是关于明星制度的兴起与演变,以及它对电影产业和观众心理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让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最后,我想说,这本书让我对中国电影的早期历史有了颠覆性的认识。我曾以为那个时代是电影的蛮荒年代,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便在物质条件艰苦、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人依然创造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品,他们对电影艺术的探索和追求,为后来的中国电影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关于中国电影早期历史的鸿篇巨著,它不仅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更能为所有热爱电影的读者提供一场深刻的思想盛宴。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将中国电影的早期发展视为一个孤立的工业过程,而是将其置于整个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作者深入探讨了电影与文学、戏剧、报刊等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我惊叹于作者的广博学识,他将各种看似不相关的线索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文化图景。当我读到关于电影作为一种新型媒介如何挑战传统观念,如何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时,我深感共鸣。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形式,更是承载社会变迁、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载体。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与历史对话,与那些塑造了中国电影早期面貌的先行者们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那个时代电影发展的曲折与困境,无论是资金的匮乏,技术的落后,还是审查制度的压迫,都如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但正是这些挑战,反而让那些勇于探索的电影人显得更加可敬。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一些具体影片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剧情梗概,而是深入探讨其艺术手法、社会影响以及在当时文化语境下的意义。比如,对于《神女》的解析,我看到了阮玲玉这位传奇女演员的伟大,也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命运的缩影。作者通过对这些具体案例的剖析,让抽象的历史变得鲜活,让冰冷的史料充满了温度。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早期中国电影”这个概念。我之前以为,它只是几个寥寥的早期黑白默片,但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那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探索、也充满矛盾的时代。作者通过梳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电影创作,展现了中国电影早期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上海的“明星影片公司”到北方的“东北电影”,再到更广阔的地域,作者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这让我看到了中国电影的萌芽和成长,是多么不容易,又是多么值得骄傲。

评分

电影学必备~

评分

很好

评分

电影学必备~

评分

论述一般,后面的口述历史部分较珍贵

评分

很不错打折买的

评分

很不错打折买的

评分

电影学必备~

评分

今天刚刚拿到书,这本:..王光波1.王光波写的活在当下(大全集)(超值白金版)很不错,幸福是一种心情,宽容是一种仁爱,智慧是一种达到人生快乐的方法。向着阳光,阴影就留在了身后,人生就得活在当下。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风雨交加,无论通衢大道还是崎岖险径,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无论欢笑还是泪水,这一切都是生活的赐予。明天的生活不可预知,但今天的生活可以把握,懂得生活,把握当下,珍惜当下,一定会收获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评分

论述一般,后面的口述历史部分较珍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