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

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春松,陈壁生 编
图书标签:
  • 经学
  • 中国哲学
  • 学术研究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思想史
  • 经典文献
  • 国学
  • 传统文化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65417
版次:1
商品编码:111297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经学研究 第1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0
字数:2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学曾经长久地塑造了中华文明。正如李源澄《经学通论》所言:“经学者,统一吾国思想之学问。未有经学以前,吾国未有统一之思想。经学得汉武帝之表彰,经学与汉武帝之大一统政治同时而起。吾国既有经学以后,经学遂为吾国人之大宪章。经学可以规定私人与天下国家之理想,圣君贤相经营天下,以经学为模范,私人生活,以经学为楷式,故评论政治得失,衡量人物优劣,皆以经学为权衡。无论国家与私人之设施,皆须于经学上有其根据。经学与时王之律令有同等效用,而经学可以产生律令,修正律令。在吾国人心目中,国家之法律不过一时之规定,而经学则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万古长存。董生言‘天不变,道亦不变’是也。”百年以来,鼎祚数易,国运迁变,经学不但无预于国家建制,而且退出日常生活。即便在学术研究层面,现代学科建立之后,经学一变而为史学,再变而为史料,经学之精神荡然无存焉。
  时至今日,经学已近成絶学。民国以降,学术转型主要表现为现代学术体制的建立与经学一科的取消。现代学术转型之后,中国学术研究几乎完全被西式的学科、方法所主导。以西方学科对中国典籍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整理,对现代人认识传统,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于倡导现代学术的第一批学者,对传统学术缺乏必要的同情之理解,以至有意地抹煞传统的价值。自胡适以来,现代学术的总体特征,是将“中国”视为古代,将典籍视为史料,由此建立起来的文、史、哲,都只有“史”的意义,而缺乏“学”的价值。由此,儒家经典被“圆凿而方枘”,割裂分解,难寻其本源,不能得到有效的传承。而且,中国特有的经学一科被取消,使传统重要的经籍,被分割到不同的学科之中,仅仅成为有待西方学科进行整理的史料,甚至一些不能纳入西方学科的典籍,连史料的价值也日趋微小,长期无人问津。尤其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师凋零已尽,学术官僚化、市场化交相侵袭,我们的整个研究环境和学术局面,不但不能上接汉宋之通途,甚至不能接承乾嘉之小道,对古典了解之不足,有甚于晚明之浮夸。
  然而,中国的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思想学说的创新,越来越需要传统思想的资源。一个族群如果失去共同的道德精神,便不可能支撑其政治社会建设,更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学习其他文明的先进经验。在现代学术建立百年之后,如何认识我们自身,仍然是一个没有完成的课题。由于缺乏对自身的清醒认识,导致我们在学习西方的时候,常常视中国为病人,把西方当药铺,结果往往是自处于北地而强植南方之橘,自视为东施而强效西施之颦。事实上,只有深刻地认识自己,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学习西方,也只有深刻地认识古典,才可能真正地走向未来。而作为中国古典文明核心与根源的经学,正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这个国家的性质的立足点,也是我们今天重新认识历史的根据,是我们开出新的政治社会的基础。
  面对百年来中国的政治、社会转型,今天的经学研究,既不可能假装生活在古典的经学时代,只要通过注疏便可以发明经义,也不可能假装生活在西方社会,仿佛模仿西方学术便能弘扬古学。我们今天提倡经学,基本的任务,即是“为往圣继絶学”,通过一字一句理解那些古典大书,与古圣先贤对话。但是,经学的生命力,更藴藏在洞察古今,返本开新之后的义理创造之中。从董仲舒,到朱子,到康有为,每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正是这些学彻天人,既精通古经、又深知时变的解经家,既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也推动了经学的发展。孔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对中国来说,经学的重要性,不证自明。但是,经学的生命力,及其回应一个变动时代的问题的能力,则需要经学研究者去证明,古代如此,现在也是如此。
  当今之世,时在文景,学如晚明。经学不兴,大道不彰。我们相信,不建立在自己伟大传统基础之上的民族,就不可能是健全的民族;不建立在自己伟大传统基础之上的思想,也不可能成为超越时代局限的思想。而传统思想资源,重要的就是经学的资源。因此,进一步强调经学研究,成为这个时代学术研究迫切的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重新开启经学研究,反思今天学科建制的不足,为分裂的学科寻找共同的灵魂;
  我们希望,通过重新开启经学研究,接续华夏二千年来文明的主流,为往圣先贤的学问,探求现代转化的方式;
  我们更希望,通过重新开启经学研究,重新回到什么是政治,什么是好的生活方式等人类永恒面对的根本性问题的关切,为生活方式的构建寻找新资源,为国族的未来探索新方向。
  经学的重新开展,意味着重回古典,再造文明,在这样的时刻,每一个治古典经史之学的学者,背后都站立着这个族群数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她无法预知的未来。

作者简介

  干春松,1965年生,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秘书长。研究领域:儒家思想和近现代思想文化。主要代表作品有:《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制度儒学》、《儒学概论》、《重回王道:儒家与世界秩序》等。
  陈壁生,1979年生,广东潮阳人,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著有《经学、制度与生活》,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专题:经学的新开展
00《春秋》决狱与儒家经义的现实性诉求曾亦
0经学何谓?--关于经学的本质与界限追问的尝试刘伟
0经学的新开展--在四川大学哲学系的报告陈壁生
0经学传统在近代思潮中的价值重塑--以蒙文通、熊十力论乡遂之制为例朱雷
经学史论
0论孔广森与《左传》郭晓东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孝经》“神明”说探究曾海军
皮鹿门《三礼通论》劄记(之一)刁小龙
述绍前贤
《春秋谷梁传条指》注江慎中着皮迷迷注
绍邵轩主人王树荣年谱初编郑奎
旧文新刊
为学通议岳森原着吴仰湘整理
徵稿启事

精彩书摘

前言
經學曾經長久地塑造了中華文明。正如李源澄《經學通論》所言:“經學者,統一吾國思想之學問。未有經學以前,吾國未有統一之思想。經學得漢武帝之表彰,經學與漢武帝之大一統政治同時而起。吾國既有經學以後,經學遂爲吾國人之大憲章。經學可以規定私人與天下國家之理想,聖君賢相經營天下,以經學爲模範,私人生活,以經學爲楷式,故評論政治得失,衡量人物優劣,皆以經學爲權衡。無論國家與私人之設施,皆須於經學上有其根據。經學與時王之律令有同等效用,而經學可以産生律令,修正律令。在吾國人心目中,國家之法律不過一時之規定,而經學則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萬古長存。董生言‘天不變,道亦不變’是也。”百年以來,鼎祚數易,國運遷變,經學不但無預於國家建制,而且退出日常生活。即便在學術研究層面,現代學科建立之後,經學一變而爲史學,再變而爲史料,經學之精神蕩然無存焉。
時至今日,經學已近成絶學。民國以降,學術轉型主要表現爲現代學術體制的建立與經學一科的取消。現代學術轉型之後,中國學術研究幾乎完全被西式的學科、方法所主導。以西方學科對中國典籍進行系統化、邏輯化的整理,對現代人認識傳統,固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由於倡導現代學術的第一批學者,對傳統學術缺乏必要的同情之理解,以至有意地抹煞傳統的價值。自胡適以來,現代學術的總體特徵,是將“中國”視爲古代,將典籍視爲史料,由此建立起來的文、史、哲,都只有“史”的意義,而缺乏“學”的價值。由此,儒家經典被“圓鑿而方枘”,割裂分解,難尋其本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傳承。而且,中國特有的經學一科被取消,使傳統最重要的經籍,被分割到不同的學科之中,僅僅成爲有待西方學科進行整理的史料,甚至一些不能納入西方學科的典籍,連史料的價值也日趋微小,長期無人問津。尤其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大師凋零已盡,學術官僚化、市場化交相侵袭,我們的整個研究環境和學術局面,不但不能上接漢宋之通途,甚至不能接承乾嘉之小道,對古典瞭解之不足,有甚於晚明之浮誇。
然而,中國的政治、社會秩序的重建,思想學説的創新,越來越需要傳統思想的資源。一個族群如果失去共同的道德精神,便不可能支撑其政治社會建設,更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學習其他文明的先進經驗。在現代學術建立百年之後,如何認識我們自身,仍然是一個没有完成的課題。由于缺乏對自身的清醒認識,導致我們在學習西方的時候,常常視中國爲病人,把西方當藥鋪,結果往往是自處於北地而强植南方之橘,自視爲東施而强效西施之顰。事實上,只有深刻地認識自己,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學習西方,也只有深刻地認識古典,才可能真正地走向未來。而作爲中國古典文明核心與根源的經學,正是我們今天重新認識這個國家的性質的立足點,也是我們今天重新認識歷史的根據,是我們開出新的政治社會的基礎。
面對百年來中國的政治、社會轉型,今天的經學研究,既不可能假裝生活在古典的經學時代,只要通過注疏便可以發明經義,也不可能假裝生活在西方社會,仿佛模仿西方學術便能弘揚古學。我們今天提倡經學,最基本的任務,即是“爲往圣繼絶學”,通過一字一句理解那些古典大書,與古聖先賢對話。但是,經學的生命力,更藴藏在洞察古今,返本開新之後的義理創造之中。從董仲舒,到朱子,到康有爲,每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正是這些學徹天人,既精通古經、又深知時變的解經家,既推動著歷史的發展,也推動了經學的發展。孔子有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對中國來説,經學的重要性,不證自明。但是,經學的生命力,及其回應一個變動時代的問題的能力,則需要經學研究者去證明,古代如此,現在也是如此。
當今之世,時在文景,學如晚明。經學不興,大道不彰。我們相信,不建立在自己偉大傳統基礎之上的民族,就不可能是健全的民族;不建立在自己偉大傳統基礎之上的思想,也不可能成爲超越時代局限的思想。而傳統思想資源,最重要的就是經學的資源。因此,進一步强調經學研究,成爲這個時代學術研究最迫切的任務。
我們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反思今天學科建制的不足,爲分裂的學科尋找共同的靈魂;
我們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接續華夏二千年來文明的主流,爲往聖先賢的學問,探求現代轉化的方式;
我們更希望,通過重新開啟經學研究,重新回到什麽是政治,什麽是好的生活方式等人類永恆面對的根本性問題的關切,爲生活方式的構建尋找新資源,爲國族的未來探索新方向。
經學的重新開展,意味著重回古典,再造文明,在這樣的時刻,每一個治古典經史之學的學者,背後都站立著這個族群數千年的文明史,以及她无法預知的未來。

前言/序言


《周易哲学与中国古代思想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周易》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地位与影响的学术专著。作者聚焦于《周易》作为一部经典,如何渗透并塑造了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哲学图景与文化精神,旨在揭示其跨越时空的思想价值与理论深度。 全书分为上下两编,共计八章,结构严谨,论证详实。 上编:易学思想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基础 上编着力于解析《周易》哲学体系的内核,特别是其对宇宙本体、辩证思维和认识论的构建。 第一章:太极与阴阳的本体论溯源 本章追溯了“太极”概念在先秦文献中的演变,并细致辨析了“阴阳”二元范畴如何构筑起《周易》的宇宙生成论。作者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考辨了“太极图说”的早期形态,指出其并非单一学派的产物,而是历代易学思想家对《周易》核心思想的整合与阐发。重点探讨了阴阳交感、变化不息的动态本体观,强调了这种本体论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形而上学思辨的独特性。 第二章:变易、不易与简易的辩证逻辑 本章深入分析了易学哲学中的三大核心逻辑支柱:“变易”、“不易”与“简易”。作者认为,“变易”揭示了世界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性,“不易”则确立了支配这些变化的恒定法则,而“简易”则体现了天道运行的清晰与可把握性。通过对六十四卦卦辞、爻辞中蕴含的辩证关系的梳理,揭示了《周易》如何提供了一种处理复杂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方法论框架。论述中穿插对比了道家“道”的绝对性与易学“道”的相对性、实践性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象数之学的认识论基础 本章重点探讨了《周易》中“象”与“数”的哲学意涵。作者主张,象数并非简单的占筮工具,而是先民认识世界、把握规律的早期认知模型。 “象”是事物形态的直观体现,是感性认识的载体;“数”则是内在规律的抽象表达,是理性思辨的结晶。本章详细考察了从数字系统(如二、八、五)到卦象结构(如三画、八卦)的建构过程,论证了象数是如何共同服务于一种“取象以明理”的认识论路径,为后世经学、理学乃至科学思维的萌芽提供了原型。 第四章:乾坤与刚柔的伦理实践观 本章将理论转向实践,探讨乾卦(刚健自强)和坤卦(柔顺厚德)所代表的伦理规范。作者分析了《大象传》中对君子人格的塑造,强调了《周易》在政治伦理、个人修养上提供的指导原则。重点阐释了“时中”思想的实践意义——即理解环境变化,采取恰当的行动,反对一味僵化的道德教条。这种对“位”、“时”的精妙把握,构成了易学实践哲学的核心价值。 --- 下编:周易思想在古代思想史中的流变与影响 下编着眼于《周易》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播、融合与重构,考察其对儒、道、玄学乃至术数领域的具体影响。 第五章:春秋战国:易学与诸子百家的互动 本章梳理了《周易》在孔子及其后学手中如何从卜筮之书上升为儒家经典。重点分析了孔子对易学的“赞述”与“改造”,特别是其“仁”义观与易道精神的融合。同时,对比了孟子、荀子在面对易学资源时的不同取舍,例如孟子对人性善恶的界定与易卦中阴阳对立的张力,以及荀子对礼法秩序的强调与易学中“时位”原则的呼应。 第六章:汉代经学:从义理到灾异的转向 本章聚焦于汉代独尊儒术后,《周易》在官方意识形态中的地位。详细剖析了京房易学、翼氏易学等不同学派的兴盛与衰落。特别关注了阴阳五行学说的介入如何深刻改变了《周易》的解释范式,使得原本侧重道德实践的经义,逐渐向“天人感应”、“灾异候应”的政治哲学方向偏移。作者批判性地考察了董仲舒思想中易学元素的使用,指出其如何服务于君权神授的论证体系。 第七章:魏晋玄学:易学在“有无之辨”中的复兴 本章探讨了《周易》在魏晋玄学高潮中的“再生”。玄学家们(如王弼、何晏)从《周易》中汲取了超越性的思想资源,用以阐发“有”与“无”、“本”与“末”的形而上学问题。本章重点分析了王弼的“贵无”思想如何通过对“易有太极,是生二;二生四,四生八”的诠释,实现了对《周易》的哲学化重构,并将其与老庄哲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解读体系。 第八章:易学思想对早期方术与术数的渗透 本章作为结语,考察了《周易》原理在魏晋以前的实际应用领域,特别是对早期历法、医药、堪舆等技术科学的影响。探讨了“太乙”、“六壬”等方术如何运用《周易》的干支、卦位系统来构建其预测模型。本章旨在说明,易学不仅是哲学,更是一种早期综合性的知识体系,其方法论渗透至古代文明的各个角落。 --- 总结 本书旨在以严谨的考据和深邃的思辨,将《周易》置于其历史语境中进行考察,避免了将之孤立化或神圣化的倾向。它不仅梳理了《周易》作为经典自身的内在逻辑,更清晰地勾勒了其思想内核如何与儒学、道家等主流思潮相互激荡、融合,最终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本书适合对中国哲学史、经学史、思想史有深入研究兴趣的学者、研究生及专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这个书名,确实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想象。我原以为会看到一些对于经典文本的全新解读,或者是一些在研究方法上的革新,能够为我们理解古代文献打开新的窗口。但这本书带给我的,更像是一种“学术的反思”和“学科的建构”的尝试。它并没有直接“深入”到具体的经学文本中去挖掘“新内容”,而是花了很多篇幅在“讨论”经学研究本身应该如何“发展”,应该具备怎样的“新视野”和“新范式”。书中对经学史的梳理,以及对经学与现代社会、现代思想的潜在联系的探讨,确实发酵了我的一些思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经学在当代社会扮演的角色。但总的来说,它更像是站在“学问”的“山巅”之上,眺望远方,规划未来,而没有真正“深入”到“山谷”之中,去开垦那片土地。如果这本书能够有更多具体的“案例研究”,或者是一些更具操作性的“研究方法”的介绍,我想它会更能体现出“新开展”的实际意义,而不是停留在一种“理论上的规划”。

评分

总的来说,《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尝试用现代的工具去勘探和描绘它的轮廓,而非直接在这片土地上播种和收获。我期待的是能够直接读到关于某部经典的新解读,或是某位经学大师的新研究,但这本书呈现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理论的铺陈”和“学科的定位”。它像是在构建一个研究“经学”的“新方法论”的框架,试图说明在21世纪,经学研究应该具备哪些新的视野、新的语言、新的目标。书中大量的学术史回顾和对西方思想资源的引入,确实为“经学”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些思路,但我总觉得,这些理论的“锋芒”并没有真正“劈开”经学的具体内容,而是更多地在“围绕”着经学进行“概念的梳理”和“学科的边界界定”。我希望看到的是具体的“新开展”,是能够直接触及经典的“创新之笔”,而不是这种“宏观的学术思考”。当然,对于那些致力于经学理论研究的学者来说,这本书或许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启发,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读者来说,它显得有些“高高在上”,不易亲近。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无疑给我带来了巨大的阅读动力,我满心期待着能在这本《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中,看到经学研究在当代如何突破藩篱,焕发新的生机。然而,阅读过程中,我逐渐发现,这本书的“新开展”更像是一种“视角”的转换,而非“内容”的颠覆。它没有直接去“续写”某部经典,也没有去“翻案”某位学者,而是试图站在一个更高的学术平台上,重新审视“经学”这个概念本身,以及它在当代学术体系中的位置。书中对“经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其内在的逻辑演变,以及它如何与西方学术话语进行对话,都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我甚至觉得,它更多的是在为“经学研究”这个学科本身“寻找新的立足点”和“新的理论支撑”。这种“理论先行”的研究路径,虽然令人钦佩其深度和广度,但我总觉得少了点“实践的触感”。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如何用这些新的理论视角,去解锁那些古老的文本,去发现其中隐藏的、 hitherto unknown 的意义,而不仅仅是在“理论层面”进行“概念的创新”。

评分

我拿到这本《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时,内心是充满期待的,毕竟“新开展”这三个字足以勾起我对经学可能发生的革命性变化的遐想。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感觉这本书更多的是在“重塑”我们对经学的“认知框架”,而非在“拓展”经学的具体研究领域。它像一个学者在舞台上,并非在表演具体的戏剧,而是向观众讲解戏剧的原理、历史和意义,并试图说服大家,这种戏剧还有着巨大的潜力等待挖掘。书中对经学史的梳理,虽然不够细致,但视角是独特的,它强调了经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思想功能,并试图将其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连接。我尤其对其中关于“经学如何可能成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的指南”的讨论印象深刻,虽然这种说法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引发了我对传统智慧在当代价值的思考。不过,我还是觉得,这本书在“方法论”层面的探讨过于强调理论建构,而相对忽视了具体的“实证研究”。如果能有更多结合具体经典文本、学者个案的分析,相信会更具说服力,也能让“新开展”落到实处,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虽然是《经学研究(第1辑):经学的新开展》,但读完后,我发现它并没有像书名那样直接展开经学的具体研究,而是更侧重于一种宏观的视野和学术的反思。我以为会看到对《诗经》、 《尚书》等具体经典的考据、解读,或是对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的深入分析,但实际内容则显得更为“虚”一些。它更多地是在探讨“经学”本身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意义,以及在当代语境下,我们应该如何重新认识和对待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理论和概念,试图用现代的学术范式来“重新解释”或“激活”传统的经学思想。这一点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让我开始思考经学是否能与现代哲学、社会学、甚至心理学产生新的对话。然而,对于那些期待直接获得具体经学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有些“隔靴搔痒”。书中的论证过程有时显得比较抽象,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学术功底才能完全领会。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宏大叙事”式的探讨,为经学研究的未来指明了一个可能的方向,即便它不是我最初设想的“新开展”的具体呈现,也提供了一个审视和反思的平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