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原版】[港台原版] 柏拉圖理想國(二版)/柏拉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中商原版】[港台原版] 柏拉圖理想國(二版)/柏拉圖/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政治哲学
  • 古典哲学
  • 柏拉图
  • 理想国
  • 港台原版
  • 联经出版
  • 中商原版
  • 二版
  • 西方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华商务进口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9570843521
商品编码:1121701400

具体描述

作者
譯者 侯健
出版社
ISBN 9789570843521
分類  >  > 
價格 HK$127.00



出版日期 2014年01月
語言版本 中文(繁)
頁數 534 頁
版次 第  2 版
裝幀 平裝
叢書/系列 聯經經典
西元前411年,雅典熱鬧的百里阿港附近塞伐洛斯的家裡,屋裡幾張椅子散落成半圓形,蘇格拉底和他的朋友就圍坐在這裡,展開了一長串的對話。在詰難辯論的過程中,闡述了正義的意義、宗教與文化、國家與靈魂、國衛生活、知識的性質等等主題,也討論了如何改造社會,建立理想國。

柏拉圖以對話體的形式,記錄了蘇格拉底與友人間的滔滔雄辯,成就了《理想國》這部流傳久遠的西洋經典。所討論的問題與獨到的見解,甚至寫作的形式,無論就西洋哲學、政治學或文學而言,都有其歷史性的地位。

柏拉圖著作的特色,就是對話體,而且都以蘇格拉底為發言或發問的中心,柏拉圖自己則從不在書中出現。這種戲劇的形式,同時顧及演出的場景,參與談話者的性格、語言和風範,尤其能顯示他對文學,特別是當時的詩劇形式的了解與掌握。

另一方面,柏拉圖也表現了蘇格拉底求真求實的特殊方法──即辨證法。這兩種特質,為後世的哲學家,開創了一種研究與寫作的形式,為西方「烏托邦文學」的鼻祖。因此,《柏拉圖理想國》對國內有志於哲學、政治、文學等各方面研究的人,是一本的參考著作。


序╱高友工
譯者序╱侯健

卷一 正義的意義
卷二 正義之源
卷三 宗教與文化論
卷四 國家與靈魂
卷五 國衛的生活
卷六 知識說
卷七 地穴
卷八 歷史說
卷九 專制者
卷十 來生說  
《理想国》——一座永恒的哲学城邦 作者:柏拉图 (Plato) 译者/版本说明: 本介绍性文字旨在为读者勾勒出柏拉图这部不朽巨著的宏伟蓝图,内容涵盖其核心主题、结构脉络及其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奠基性地位。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对《理想国》思想内容的阐述,而非对特定版本(如您提到的联经出版的港台原版二版)的具体介绍或目录的复述。 --- 柏拉图的《理想国》(Politeia)不仅是西方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源头活水,更是一部横跨形而上学、认识论、教育学、美学乃至神学的百科全书式的对话录。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构建了一个超越时空、旨在探究“正义”(Dikaiosyne)本质的理想城邦,并以此为基础,剖析了人类灵魂的结构与完善之路。 一、 探寻正义的起源与本质 《理想国》的开篇,便是一场对“正义”的严肃拷问。对话始于雅典的皮拉埃乌斯港,在智者和长者的辩论中,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代言人)拒绝了简单粗暴的定义,如西绪福斯之子玻勒马霍斯所主张的“正义是善待朋友,伤害敌人”,以及诡辩家色拉叙马霍斯提出的“正义不过是强者(统治者)的利益”。色拉叙马霍斯将正义简化为权力的工具,直接挑战了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信仰。 为了驳斥这种赤裸裸的实用主义和相对主义,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天才的解决路径:既然在个人身上考察“正义”太过模糊,不如先在城邦(Polis)这个更大的有机体中寻找它的“城邦式正义”,再反观个体灵魂中的“个体正义”。 二、 理想城邦的构建:从分工到统治阶层 柏拉图构建的理想城邦(Kallipolis)严格遵循功能分工的原则,这个结构被设计成能够体现至高美德的城邦: 1. 生产者阶层(欲求之部): 承担物质生产和经济活动的阶层,其主导的美德是节制(Sophrosyne)。 2. 护卫者/军人阶层(激情之部): 负责保卫城邦,捍卫法律与秩序,其核心美德是勇敢(Andreia)。 3. 统治者/哲人王阶层(理性之部): 掌握智慧(Sophia),肩负治理城邦的重任。他们依据对“善”的理解来制定律法和指导国家方向。 柏拉图通过对这三个阶层的严格区分和培养,论证了正义并非简单的“各司其职”,而是一种和谐状态——即城邦的三个部分各安其位,依照理性(由哲人王代表)的指导而有序运行。 三、 灵魂的摹写与个体正义 城邦的结构被成功地投射到人类的灵魂结构上。苏格拉底将灵魂划分为三个部分,与城邦的阶层相对应: 1. 理性(Logistikon): 追求真理,应居于统治地位。 2. 激情/精神(Thymoeides): 意愿、荣誉感,是理性的忠实盟友。 3. 欲望(Epithymetikon): 生理需求和物质渴求,应服从于理性。 个体正义的实现,就是保证这三个部分依照正确的等级秩序运作:理性以智慧驾驭整个灵魂,激情作为其助手,共同约束和引导欲望。因此,正义不再是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灵魂内部的健康与秩序。 四、 突破经验世界的界限:洞见与教育 《理想国》的真正哲学深度体现在其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阐述上,这些论述构成了哲人王统治的理论基础。 1. 著名的“三喻”: 日喻(The Analogy of the Sun): 阐释了“善的理念”在知识领域中的地位。如同太阳使可见之物得以被看见,并赋予其存在一样,“善”是所有理念(Forms)的最高源头,是知识和真理的终极原因。 线喻(The Divided Line): 细致区分了知识的不同层次,从感性的意见(Doxa,包括想象和信念)到纯粹的理智认识(Episteme,包括数学推理和对理念的洞察)。真正的知识只属于对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把握。 洞穴喻(The Allegory of the Cave): 这是全书最震撼人心的部分。它描绘了一群终生被锁在洞穴中,只能看到墙壁上影子的人们。当其中一人被解放,强迫走出洞穴面对真实的光源(理念世界)时,他的痛苦、眩晕和最终的顿悟,象征着哲学家从感官世界迈向理念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他返回洞穴教化众生的义务。 2. 哲人王的培养路径: 基于“洞穴之喻”,柏拉图确立了哲人王选拔的苛刻标准。他们必须经历长达数十年的教育,从基础的数学(几何、算术)学起,过渡到辩证法(Dialectic)——即通过纯粹的理性思辨,最终把握“善”的理念。只有完成了这一漫长而艰苦的“上升”过程,他们才获得了治理城邦的绝对合法性和能力。 五、 衰落的政治形态与灵魂的堕落 在论证了理想城邦的完美性之后,柏拉图通过对话深入探讨了“退化”的可能性。他描绘了从最优政体(贵族制/哲人王制)到最劣政体的五种衰落形态,展现了政治堕落与个人灵魂腐蚀的同步性: 1. 荣誉制(Timocracy): 权力被对荣誉和军事成就的渴望所主导(对应灵魂中的激情过度发展)。 2. 寡头制(Oligarchy): 财产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城邦分裂为贫富两极(对应灵魂中对财富的贪婪压倒了其他部分)。 3. 民主制(Democracy): 追求绝对的自由与平等,导致欲望的无序扩张和无政府状态(对应灵魂中所有欲望平等地要求满足,理性失控)。 4. 僭主制/暴政(Tyranny): 从民主制的极度放纵中诞生出最奴役灵魂的政体,统治者完全被最卑劣的欲望所驱使。 通过对比,柏拉图论证了只有在哲人王统治下,个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真正的自由不在于为所欲为,而在于服从理性的、符合自身最高本性的秩序。 六、 艺术与诗歌的审判 在探讨完政治和伦理的至高点后,《理想国》以对艺术的批判收尾。苏格拉底认为,模仿性的艺术(如戏剧、绘画)是对真实世界(理念世界)的模仿的模仿,因此它们距离真理更远。此外,诗歌尤其危险,因为它诉诸灵魂中非理性的、情感的冲动,可能削弱理性对激情的控制,威胁到城邦的和谐基础。 总结而言, 《理想国》是一部宏大的哲学建构,它试图回答人类生存的终极问题:什么是最好的生活?什么是公正的社会结构?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和理性训练,使个人和城邦都趋向于永恒的“善”? 它提供的答案是,正义是灵魂的内在和谐,而这种和谐只有在以绝对真理为基础的理性统治下才能实现。这部对话录至今仍是人类反思政治理想、伦理责任和认知局限的必读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是颠覆性的。我一直以为,“理想国”只是一个浪漫的乌托邦,是诗人或思想家用来寄托美好愿望的虚幻之地。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展现的是一种系统性的、逻辑严谨的社会建构理论。他并非空中楼阁,而是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弊病。他对于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对年轻人灵魂塑造的关注,让我耳目一新。他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个体的品德和智慧,使其能够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最终成为能够为城邦做出贡献的公民。这种超越功利主义的教育理念,在当下社会显得尤为可贵。而他对“哲学王”的设想,更是将理想的统治者与智慧和德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对政治权力的深刻反思。我开始思考,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仅仅是能力和权力是否足够?这本书,让我不再将“理想”仅仅视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将其看作一种需要不断追求和实践的动力,一种对更好生活和更公正社会的持续探索。

评分

我从未想过,阅读一本古老的哲学著作,竟然能让我如此着迷,仿佛在与一位千年前的思想巨匠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非仅仅是一堆抽象的理论,而是一个精心构建的、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他从最基础的“正义”概念出发,层层剥茧,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城邦模型。我尤其被他对于不同阶层人民的职责划分所吸引。他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在他最擅长的领域发挥作用,就像城邦的各个部分协同工作一样,才能达到整体的和谐。这种“各司其职”的理念,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信息爆炸、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他对于“哲学王”的设想,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一个真正热爱智慧、追求真理的人,才拥有统治和引导社会的能力。这不仅仅是对统治者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希望影响世界的人的启示:真正的力量,来源于对智慧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读这本书,让我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浮华,而是开始渴望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去追寻那超越功利和私欲的“善”。

评分

《理想国》这本书,让我体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思维洗礼。它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一本故事书,它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走进一位伟大哲学家构建的思想殿堂。从一开始关于正义的探讨,到后来对理想城邦的细致描绘,再到关于教育、艺术、哲学王的深刻论述,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展现了柏拉图思想的宏伟与深刻。最让我着迷的是他对于“理念”的阐述,虽然听起来有些抽象,但却为我理解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区分了感官世界和理念世界,并强调了理念世界是更真实、更永恒的存在。这种对事物本质的追求,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对现实的认知是否过于片面。而那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更是将这种思想具象化,让我深刻体会到认识的局限性和追求真理的艰难。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像洞穴中的囚徒一样,安于眼前的景象,而忽视了更广阔的真实。这本书,让我对“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是好社会”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并激励我去探索那些超越眼前利益的、更根本的价值。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理想”这个词的书。读《理想国》之前,我总以为“理想”就是一种遥不可及的完美状态,是只存在于头脑中的乌托邦。但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柏拉图并非仅仅在描绘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社会模型,他更是在探寻实现“善”和“正义”的途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城邦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他笔下的“理想国”更像是一个思想的实验室,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剥离出事物的本质。从那个著名的洞穴比喻开始,就仿佛被一把钥匙打开了新的认知大门,让我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表象。那种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被奴役走向自由的描绘,极具震撼力,也让人不禁反思自己所处的“洞穴”是怎样的。而后面关于教育、关于哲学王的讨论,更是将这种思辨推向了更深层次。教育的目的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灵魂的转向,是引导人们去认识那至高的“善”本身。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接受的教育,以及我希望给予下一代的教育,是否真正触及到了灵魂的本质。它不是一本轻松读物,需要投入大量的思考和精力,但那种豁然开朗的时刻,却是任何其他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理想国》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座庞大而古老的迷宫里探索。它不是那种可以一口气读完的书,而是需要你反复咀嚼,细细品味。柏拉图的论证方式非常独特,他善于运用对话和类比,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起来。例如,他用“船长与水手”、“医生与病人”来比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用“身体与灵魂”来类比城邦的各个部分,这些比喻都非常形象,也更容易让人理解他深邃的思想。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关于“理念论”的阐述,虽然初读时有些晦涩,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他想要表达的那种超越感官世界的永恒真理。洞穴的比喻更是经典,它不仅仅是对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的划分,更是对我们认识能力局限性的深刻揭示。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活在某种“洞穴”之中,被感官经验所蒙蔽,而错失了更真实的存在。这本书挑战了我固有的认知模式,让我开始质疑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并鼓励我去探索更广阔的思想领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