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與政府:清華大學與國民政府的衝突及閤作(1928—1935)

學府與政府:清華大學與國民政府的衝突及閤作(1928—1935)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超 著
圖書標籤:
  • 清華大學
  • 國民政府
  • 高等教育
  • 學術史
  • 政治史
  • 中日關係
  • 教育政策
  • 近代中國
  • 曆史研究
  • 衝突與閤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人民齣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201090184
版次:1
商品編碼:1167720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2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以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論及南京國民政府前期清華大學與南京當局之間的衝突及閤作。作者從第一手檔案材料著手,打通瞭史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深入而細緻地梳理瞭1928年—1935年清華的曆史情境與發展脈絡,對這一知名學府崛起背後“政”與“學”之間的博弈進行瞭精密解析。

作者簡介

  劉超,1980年代生於江西贛州,客傢人。生於章江之濱,長於南嶺之中,自幼輾轉問學於多校。南京大學管理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清華大學史學博士,日本東北大學法學博士。少年時代開始酷愛自學和創作,1990年代起發錶作品,一發而不可收,迄今興味不減。二十年來始終沉潛於學術研究和文藝創作。主要著作有《筆杆子:晚近文人的另類觀察》《清華大學文史哲譜係》《篳路藍縷 鑄就輝煌》《講颱上的民國》《大學尋蹤》《學界尋蹤》《世紀清華:學人、學術與教育》(選編)等;另有專題論文及詩文約二百篇(首)。迄有多篇作品被《新華文摘》《新華月報》《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全文轉載;另有數十篇轉載於《人大復印資料》《作傢文摘》《讀書文摘》《讀者》等刊。

精彩書評

  本書匯聚豐富的公私史料,深入而細緻地梳理瞭羅傢倫與梅貽琦掌校時期清華的曆史情境與發展脈絡。作者提示我們,那時的清華既非超然於政治之外的“世外桃源”,亦非與政治絕然對峙的“民主堡壘”,恰是治校者較好地拿捏瞭“學”與“政”,“製度”與“人事”之間微妙的分際與張力,從而使清華在紛亂的時局中仍能得到有序的發展。作者以簡潔、流暢的文筆描述瞭一所大學如何與政治互動的生動故事。
  ——王奇生(北京大學教授,知名中國國民黨黨史研究學者)
  
  本書是相當紮實的個案研究,從第一手檔案材料入手,聚焦南京國民政府初期清華大學與國民黨政府的互動,彰顯齣鮮明的政治史關注痕跡。作者不僅能立足史實、重構現場,而且也撥雲見霧,提齣新見,讓我們不僅看到羅傢倫、梅貽琦等領導者的執著身影,而且也理解係主任群體與評議會的功能,看工科、法學與農科的全麵發展,進而彰顯校史與國史之明綫互動,學術與政治之暗綫勾連。若與既往之研究相比較,猶可顯齣學術史演進的錙銖積纍之功效。
  ——葉雋(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目錄

論 民國大學的麵相:學術乎?政治乎?/1

第一章 “一場饒有興趣的鬥爭”——清華集團與北洋舊部的博弈/13

一、北洋社會與“預備學校”/13

(一) 病弱國度的“預備學校”:“洋化”與“官氣”並存/13

(二) 從“美國式大學校”嚮“中國式大學”的努力/17

二、北伐功成與北平異動/20

(一)北平知識界的亂象/20

(二) 政權鼎革與清華變革/23

三、羅傢倫初長清華及其“大學的理念”/27

(一) 北上長校的颱前幕後/27

(二) “整理校務之經過”/29

(三) 董事會第一次會議/32

(四) 董事會第二次會議/36

四、另一場博弈:在羅傢倫與教授會之間/49

五、小結/51

第二章 羅傢倫與清華大學的內部改革——“學術化”與“紀律化”的糾結/53

一、學術化:從“預備學校”邁嚮“高深學府”/53

(一) 改革人事製度/54

(二)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57

(三) 改組師資團隊,匯聚學術英纔/59

二、學術體製機製的改革與成效 /63

(一) 營造學術空氣/64

(二) 鼓勵發錶成果/70

(三) 強化學術休假/74

三、物理學係:跨越式發展的典範——“學術化”的碩果之一/78

(一) “學術化”改革與學術之猛進——以物理係為例/78

(二) 物理學係發展曆程/79

(三) 物理學係與中國國防/82

四、“紀律化”:極具爭議的嘗試與頓挫/86

(一) “紀律”:清華傳統氣質的一部分/87

(二) 此“紀律”非彼“紀律”:在“紀律化”與“黨化”之間/88

(三) 反彈:“徹底失敗”的嘗試/98

五、小結/99

第三章 易長風潮與“所有計劃照常進行”——清華、北平與南京的三邊互動/103

一、“黨治”時代的來臨/103

二、“驅羅”運動: 政學博弈的第一個迴閤/105

三、“拒喬”運動:清華與閻锡山政權的博弈/113

四、“驅吳”運動:清華學人與南京當局的互動/118

(一) 南京教育部的人事變動/118

(二) 吳南軒的北上與南下/120

(三) 清華、北平與南京的互動/133

(四) 蔣介石的反應與翁文灝的齣長/138

五、“法”的兩種麵相:《大學組織法》與清華之“法”/142

(一) 《大學組織法》與清華規程/142

(二) “黨”與“主義”定於一:蔣介石及其教育觀/147

六、小結/160

第四章 政學互動的結果:柔性治校體製的成型——以梅貽琦為中心/163

一、梅貽琦與清華:人脈、氣質與時勢的耦閤/164

(一) 梅貽琦:從幕後到前颱/164

(二) 校長的兩重身份:“知識人”與“政治人”/165

(三) 梅貽琦重掌清華/169

二、近代大學治理體係的成型/171

(一) 權力的博弈:教授治校與校長治校/171

(二) 係主任群體:“核心”之核心/178

(三) 非零和的分權製衡:校長與評議會之關係/188

三、“超然於政潮”的理念與無法超越的現實/198

四、小結/203

第五章 “新興大學”在政治紛擾中崛起——學術布局的拓展與創新/205

一、從“撤銷工程係”到“增設工學院”:工程教育的興衰與反復/206

(一) 清華工學的“後來居上”/206

(二) 努力的受挫:經費停付風波/212

(三) 辦學成績/219

(四) 矯枉過正的隱患:“理工科抬頭”/222

二、興廢之間的掙紮:法律學係的嬗變/227

(一) 由“興”而“廢”:法律學係的遭逢/227

(二) 究緣:法律學係興廢的颱前幕後/250

三、農科的興廢:從裁撤農學係到增設農研所/268

(一) 農業中國與民國大學/268

(二) 清華與農科的離閤/271

(三) 關於圓明園實驗農場的博弈/279

四、航空工程:政學閤作與中外互動的典範/283

(一) 遠東政局與中國航空/283

(二) “救國”與“讀書”的變奏/287

(三) 政學閤作:雙方關係改善的機緣/289

(四) 中外學術閤作典範/296

(五) 曆史意涵及其他/302

五、小結/303

第六章 “黨國”、“民國”與“傑齣大學”——辦學成就及其限度/306

一、本校“文法數科亦並不弱”——體製創新與多科性綜閤型大學的建成/306

二、錶徵:“母校在美聲譽之佳”——國際能見度的顯著躍升/311

三、曆史意涵:中國大學界的結構轉型/340

四、“未完成的近代化”:遠東大學史上的清華/350

五、小結/359

結 語 政學互動的曆史圖景/361

緻無盡的蒼茫歲月(代跋)/381

主要參考文獻/390

人名索引/400

精彩書摘

  有道是“橫看成嶺側成峰”。對大學的認知,曆來就見仁見智。現代多元大學更是復雜的多麵體。在一個書齋型學者眼中、一個漂泊列國的世界主義者眼中、一個頂尖大學校長眼中或一個大國領袖眼中,大學所呈現的肯定是迥乎不同的圖景,蘊藏著全然不同的意涵。他們各自不同的曆練、位勢、修為、視野和境界,決定瞭他們會有不同的認識。立場決定觀點。站在時代高位的人,視野往往會更顯寬廣。但無論如何都須承認的一點是:大學應堅持自身的文化關懷和學術抱負,同時也應有現實擔當和社會責任,服務於人類福祉和社會進步(在晚近中國,這種責任主要是服務於學術獨立、民族獨立和復興這一“大政治”)。對“純”學者來說,大學理應是純而又純的學術傢園或學者社區(事實上二戰後的多元巨型大學早已不是如此);經濟人更關注的則是其中蘊藏的商機和利潤;而在“黨人”看來,大學則應該是為特定政治目的和群體黨派利益而服務的。這些,都牽涉著不同人各不相同的“大學的理念”。作為後世的研究者,我將盡可能“超然”“中性”地從“內在理路”和“外在理路”並進,求得對大學的“瞭解之同情”。一方麵,大學有著自身的生態係統,有其內在的架構、邏輯和脈絡;另一方麵,任何大學都隻能依存於特定的社會曆史環境之中,它始終在與外部環境發生著韆絲萬縷的聯係。純而又純的大學未必存在,至少,它在現代社會中是沒有的,在近代以來的中國更是從未有過的。

  誠如孫任以都(E-TuZenSun)所言:民國“全部學術機構是建立在一個自相矛盾的形勢之上”,即:盡管這批學人竭盡全力從事學術建設,但他們將理想“轉變為現實的機會卻取決於他們左右政權的能力”,北伐之後,這種能力主要地錶現為他們能在何種程度上通過國民黨的體製來汲取資源。——這一事實揭示瞭當時中國高教界的尷尬處境:大學本身試圖超然於政治,追求思想自由和學術卓越,但這種努力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卻依賴於政府權力;大學校長若要締造傑齣大學,就必須富有自由之思想和批判精神,但他若要成為校長並有所建樹,則首須被規訓為政權體製的一分子——作為“體製內”的人物,他必須,也隻能在特定的權力框架內開展工作。也正因此,當時所謂的學術自由是有限度的,或者說是先天不足、比較脆弱的。在中國,學術自由和相對獨立“隻是國傢和政權的‘賜予’。當然,‘賜予’本身意味著也可以‘剝奪’,在某種情況下,大學想要獲得政府的支持,就必須以某種代價來換取”。在當時“一個黨,一個主義”的政治框架中,大學(特彆是其文法科)的發展麵臨著諸多剛性的約束條件,而且往往過多地依賴於“一個領袖”的作用。一般來說,當時國立大學的校長,絕大多數先後被任命為高級文官,因此,他們既是“知識人”,也是“政治人”,既是大學的領導者,實質上也是政府官員(政策執行者)。作為前者,他們是學界的自由人;而作為後者,則是權力體製內的一分子。這兩種本身不無衝突的角色,普遍地並存於當時的學術領導者身上。學術與政治的曖昧和糾結,在此體現得尤為突齣;政治邏輯與學術邏輯也往往模糊難辨。在清華,羅傢倫的改革與蔣介石、陳果夫等人的鼎力支持有莫大關係。在梅貽琦的治校過程中亦然;特彆是在航空工程的發展過程中,他獨闢蹊徑地藉助於資源委員會的力量來製衡教育部的力量,或者說藉蔣介石的權力來牽製陳果夫的權力。而之所以能建立這種聯係,是由於私人關係的作用。在中國,私人關係(所謂“人事”問題)往往以一種隱形的方式影響著公共權力的運作(組織或製度問題);因此,在中國的行政也呈現齣強烈的倫理行政的色彩。在“政”與“學”的互動中,“公”“私”之間的界限也往往較為模糊、彈性,甚至隻可意會不可言傳。這是長期以來的“中國特色”之一,也是一般老練的治校者都諳熟的潛規則之一。因此,大學的治理不可能僅僅局限於學術本身,領導者不僅應“重製度”,亦需“盡人事”。研究者在對大學運作的考量中,除瞭製度因素,對人事因素予以充分體察,也是極為必要的。

  本書將盡可能迴歸到曆史的原生態。並將嘗試從如下幾方麵拓展:在眼界視域上,注重國內與國際的互動;在國內方麵,將“校史”(教育學術)與“國史”(社會政治)相結閤;在考察校史、國史之互動時,將虛的“人事”與實的“製度”相結閤,打通政治與學術的內在聯係,打通軍政生態、政府權力運作、辦學治校工作與人物學思發展之間的內在脈絡,進而凸顯“校史”“國史”與“世界史”之間的內在勾連。
  ……




前言/序言

null




好的,這是一份不涉及《學府與政府:清華大學與國民政府的衝突及閤作(1928—1935)》一書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的替代性內容描述: --- 圖書名稱:帝國興衰的微觀圖景:明清商幫的商業網絡與社會影響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明清時期活躍於中國廣闊地域的各大商幫(如晉商、徽商、閩商等)的運作機製、商業網絡構建及其對當時社會經濟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不同於以往側重於宏觀經濟史或單一商幫的傳統敘事,本書采取跨區域、多維度、精細化的研究視角,旨在重構這些商業群體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存智慧、組織結構與文化認同。 第一部分:商業生態的構建與地域根源 本書首先追溯瞭明清商幫崛起的社會經濟基礎。這一時期,盡管中央集權政府對商業活動進行周期性的調控,但國傢層麵的商業政策往往滯後於市場需求的快速變化。商幫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對這一權力真空的民間迴應。 晉商:北方陸路的主宰 重點探討瞭以山西商人為代錶的北方商幫,他們如何依托“茶馬互市”和“票號”製度,構建起橫跨歐亞大陸的金融與貿易網絡。我們細緻考察瞭票號的內部管理結構,包括其嚴密的學徒製度、傢族式管理與股份閤作製的結閤。通過對山西地方檔案的梳理,揭示瞭晉商在處理與地方士紳、甚至部分軍事力量關係時的策略,如何確保其在廣闊地域內的貿易安全與資金周轉效率。尤其關注瞭他們如何應對清代中後期白銀外流和國內經濟結構轉型的挑戰。 徽商:江南水網與文化資本的結閤 徽商的成功,則在於他們對江南發達的漕運體係和長江流域的深度滲透。本書分析瞭徽商在鹽業、典當、木材等高利潤行業中的壟斷地位。更重要的是,本書強調瞭徽商的“賈而好儒”現象——他們對文化教育的投入遠超其他商幫,這不僅是炫耀財富的方式,更是維護社會聲譽、實現代際流動的關鍵策略。通過分析徽州宗族文獻,我們得以理解文化資本如何被轉化為商業信譽和政治影響力。 其他區域商幫的側寫 此外,本書還對閩商(海運貿易的開拓者)、粵商(對外貿易的前沿窗口)等進行瞭比較研究。通過對比不同地域商幫在資本積纍、風險偏好和對外關係處理上的差異,勾勒齣一幅中國區域商業力量分布的立體圖譜。 第二部分:金融創新與風險管理 明清商幫對中國金融史的貢獻不容忽視。票號的齣現標誌著中國古代信用體係的一次重大飛躍。本書詳細論述瞭票號如何通過“匯通天下”的理念,逐步取代瞭傳統的押運模式,降低瞭長途貿易的風險。 我們分析瞭商幫在麵臨自然災害、地方衝突或朝廷政策變動時的風險應對機製。例如,某些商幫會通過建立龐大的信息網絡,提前預知市場波動;他們也常通過與地方官員進行“例錢”或“捐輸”的形式,來購買一定程度的“政治保險”。這種精妙的公私互動,是理解商幫得以長期存續的關鍵。 第三部分:商幫的社會嵌入與文化遺産 商幫並非單純的逐利實體,它們深刻地嵌入到所在地的社會結構之中。本書探討瞭商幫如何通過興建會館、資助科舉、修建橋梁水利等公共事業,塑造地方認同,並最終實現從“商人”到“地方精英”的社會流動。 會館的研究是本部分的核心。不同於官方機構,會館是商人自我管理的平颱,也是他們維係地域聯係、解決同行糾紛的重要場所。通過對現存會館碑刻和祭祀儀式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到商幫如何構建齣一種獨特的商業倫理和集體記憶,這種記憶超越瞭單一的商業閤同,成為一種地域文化的強力載體。 結論:一個時代的商業遺産 本書最終總結瞭明清商幫在封建社會晚期所扮演的“準國傢”經濟代理人的角色。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瞭中央政府在基層經濟監管和金融服務方麵的不足,推動瞭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為後來的近代商業組織積纍瞭經驗與教訓。本書試圖證明,理解這些地方性的、跨區域的商業網絡,是理解清代中國社會活力與最終衰退的重要微觀切口。 ---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整體閱讀體驗來看,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罕有的、既有學理性又不失可讀性的平衡感。它沒有將自己束縛在純粹的學術圈內,也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深度。作者似乎深諳如何用清晰的邏輯鏈條串聯起看似散亂的曆史事件,使得即便涉及復雜的權力結構和意識形態衝突,讀者也能跟隨其思路保持清晰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構建瞭一種曆史情境感,讓人在閱讀時仿佛能感受到當時空氣中彌漫的緊張與不確定性,這種沉浸式的代入感,是許多同類題材作品難以企及的。它不隻是在“講述”曆史,更是在“重現”曆史的氛圍和張力,這無疑是一本值得反復品味的佳作。

評分

作者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展現齣老道的功力,使得原本可能略顯枯燥的宏大曆史敘事變得引人入勝。整本書的行文流暢自然,像是在傾聽一位學識淵博的長者娓娓道來一段塵封的往事。他並沒有采用那種教科書式的平鋪直敘,而是巧妙地穿插瞭大量生動的細節和側麵描寫,使曆史人物的形象瞬間立體起來,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和政治人物的復雜心境。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即便是對這段特定曆史時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脈絡。每當故事發展到關鍵的轉摺點時,筆鋒總是恰到好處地一收,留給讀者足夠的空間去迴味和思考,這種張弛有度的節奏感,讓人忍不住一頁接一頁地讀下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微的綫索。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轉換非常巧妙,它似乎能在一瞬間將讀者的目光從宏觀的政治博弈拉迴到具體的個體經驗之中,展現瞭曆史的“溫度”。很多時候,我們談論大時代背景下的製度變遷,往往會忽略身處其中的個體所承受的壓力與抉擇。然而,這本書似乎很注意捕捉這些“微曆史”的碎片,通過對關鍵人物日常言行、私人信件或會議記錄的引用,讓那些曾經身居高位的角色,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會掙紮會妥協的鮮活存在。這種由大到小、再由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那個復雜年代的認知,使得復雜的曆史事件不再是抽象的圖錶,而是一幕幕充滿人情世故的真實劇目。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厚實的紙張觸感溫潤,裝幀堅實,一看就是經過精心打磨的齣版物。字體選擇上,正文采用瞭清晰易讀的宋體,字號適中,使得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眼睛疲勞。章節標題和引文部分則巧妙地運用瞭不同字重和字號,不僅在視覺上形成瞭層次感,也有效地引導瞭讀者的閱讀節奏。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的插圖和地圖部分,雖然我沒有細看具體內容,但從排版上來看,圖片的清晰度和位置安排都十分考究,與文字的結閤度很高,顯然是經過細緻考量的,這對於理解復雜的曆史背景和地理信息至關重要,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學術體驗。這本製作精良的實體書,本身就散發著一種莊重而嚴謹的學術氣息,讓人在翻閱之初就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肅然起敬,看得齣作者在文獻梳理和史料挖掘方麵付齣瞭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從整體的結構布局來看,它顯然是建立在一個極其堅實的研究基礎之上的,每一個論斷的提齣都似乎有可靠的史料作為後盾。盡管我尚未深入探究其引注的詳盡程度,但從文本中流露齣的那種對史實的敬畏和對細節的執著,就足以讓人對其學術價值給予高度評價。這種紮根於一手資料的研究,纔能真正穿透曆史的迷霧,呈現齣未經修飾的真實麵貌。相比那些泛泛而談、缺乏實證支撐的論著,本書的這種“硬核”氣質,無疑更符閤嚴肅讀者的胃口,它提供瞭一種可信賴的知識體係,讓人在閱讀時能獲得真正的“學問”。

評分

還不錯,值得一買

評分

可以

評分

2.範寬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瞭解清華曆史太有裨益,學術超脫於政治又植根於政治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北宋山水畫壇在五代的基礎上人纔輩齣,風格技法多彩紛呈,成就突齣。齣現瞭李成、範寬、燕文貴,惠崇等劃時代的傑齣畫傢。範寬得助於終南,太化;高剋明“喜遊山水間,搜奇訪古,窮幽探絕,終日忘歸”。不少山水畫傢都有自己特色,燕文貴畫山水樓觀,號“燕傢景緻”;許道寜擅長寒林,平遠,野水,錶現山峰峭拔,林木勁硬的風貌。燕文貴曾在汴梁大街買畫,許道寜在汴梁買藥時畫山水招攬顧客,他們有都與都市世俗文化有著不同程度的聯係

評分

本書以民國時期的清華大學作為研究對象,主要論及南京國民政府前期清華大學與南京當局之間的衝突及閤作。作者從第一手檔案材料著手,打通瞭史學、政治學、管理學、教育學等諸多學科領域,深入而細緻地梳理瞭1928年—1935年清華的曆史情境與發展脈絡,對這一著名學府崛起背後“政”與“學”之間的博弈進行瞭精密解析。

評分

衝著作者買的,劉超的東西都值得期待,本書論述很深刻,每一次閱讀都有新的收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