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购1000册以上的用户, 本商品提供订制服务。如需加企业LOGO、腰封,或有其他需求,请发邮件至dushuhui@jd.com。请提供您的姓名、电话、公司名称、需购买的商品链接和数量、您要送达的城市,以及具体需求。
★稻盛和夫自传体图书《坚守底线》:一部青春岁月的自传,一部经营之神的心灵史。抒写、一生辉煌、展现经营思想与人生哲学。
★《坚守底线》是NHK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藤井彩子对稻盛和夫的四次访谈的整理记录,
中文名《坚守底线》,日文名直译过来是《特别认真地生活》,“特别认真”是稻
盛和夫经常强调的,也是他的核心理念。书中的四次访谈主题分别是:领导者的条
件、灾难的青春、公司是谁的、为什么活着。
★《坚守底线》是一本中小企业发展秘籍:很多小企业是“3K”企业(肮脏,危险,艰苦),生存的根本是员工————“让员工感到幸福心甘情愿的为公司努力工作”。 发展的根本是利他主义——“不给客户添麻烦”。
内容简介
《坚守底线》是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新出版的力作。
稻盛和夫饱含激情地回顾了自己的创业历程,着力描写了青春的苦难与早期的挫折,以及成长过程中从不放弃的“坚守底线”的信念。“到底怎样才能找到人生的出路?”“要打开成功的大门,核心问题是什么?”
稻盛和夫不断地较劲:跟自己较劲,跟社会较劲,不甘人后。跟时代较劲,勇当先锋,最终“自助者天助”,稻盛和夫开创出了一片辽阔的人生,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哲学与人生理念。
《坚守底线》是一部坚强心灵的颂歌,展现了一代经营之神的精彩人生,与做人做事“坚守底线”的人生信念。
作者简介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鹿儿岛大学工学部毕业。27岁创办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现名京瓷Kyocera),52岁创办第二电电(现名KDDI,仅次于NTT的日本第二大通讯公司),这两家公司均为世界500强企业。2010年执掌日航,令濒临破产的日航迅速扭亏为盈。同时还担任京都商工会议所名誉会头,瑞典皇家科学院海外特别会员,卡耐基协会名誉理事,美国科学院海外会员。1984年获得日本国政府颁发的紫绶褒章。此外,还分别获得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丹佛大学、圣地亚哥大学,英国克莱菲尔德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并于2010年任青岛市经济顾问,2006年荣膺“中日友好使者”,获首届“光明公益奖”
1984年创立“稻盛集团”,同时创设“京都奖”,每年表扬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卓越贡献的人士。此外,出任以年轻一辈经营者为招收对象的“盛和塾”塾长,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译者简介:
曹岫云,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无锡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无锡中幸时装有限公司等六家企业的创建人、董事、董事长,知名日语翻译家。他是稻盛和夫最信赖的中国学生,中国传播推广稻盛和夫哲学的第一人。著有《稻盛和夫记》等书,所著《稻盛和夫成功方程式》一书在中、日两国出版,翻译稻盛和夫《活法》、《干法》、《拯救人类的哲学》等多部著作。
目录
推荐序 坚守底线
自 序 度过一个丰富多彩、硕果累累的人生
第一章 领导者的条件
支撑日本经济的中小企业
肮脏的工作中找出“自豪感”
喝酒交杯,传递“思想”
驾驭“能力”的是“人格”
塾生的活跃是对我的鼓励
采访摘录1
第二章 灾难的青春
干什么都不顺
考试失败、就职失败
想要逃离工厂,曾决定转行
逼迫自己埋头研究,人生开始好转
经营者的原点
告别公司自己创业
坚守底线|ど真剣に生きる
逆境中忍耐,开辟新未来
采访摘录 2
第三章 公司是谁的
梦想要大,世界第一
经营是场马拉松,用百米冲刺的速度跑
从年轻员工的离叛中产生的“理念”
萧条是机会
以救助之心展开兼并与收购
为员工、为客户、为交易对象、为社会
采访摘录 3
第四章 为什么活着
烦恼是活着的证据
60岁起准备“灵魂旅行”
修行时获得的幸福感
财富是社会托管之物
与火鸟FC的球员们谈人生
“特认真”是我的信条
采访摘录 4
稻盛先生的语言直指内心
精彩书摘
驾驭“能力”的是“人格”
不言而喻,对企业而言,人是财富。所以人员聘用和人事管理是经营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但是,没有什么问题比人的问题更难处理,这也是事实。在盛和塾,塾生们也向我提出许多有关人才方面的问题。
其中最让经营者头痛的问题是:“到底是能力重要还是人品重要?”比如,有人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企业应该是由工作能干的人组成的集团。如果是这样,工作能力弱、效率低的人也必须给予关照吗?”
因为我经常提倡“请保持一颗与人为善的利他之心”。这时,对经营进行认真思考的塾生,就会提出如下互相矛盾、让人困惑的问题:
“拿工作能力差作为理由解雇员工,我并不忍心。无论哪位员工都要照应,这不就是利他之心吗?但是,这样做,我们就会在严酷的企业竞争中落败。为了企业的生存,必须具备‘肌肉型’的企业体质,不可有低效和浪费,因此不能继续雇用工作能力差的员工。”
关于这个问题,如果是说“选能力还是选人品,二者必择其一”。那么,我会毫不含糊地回答:“人品最重要。” 比如,有一位精通会计、很有能力的人,但他心术不正,很自私,对利益反应敏锐。这样的人会干出什么样的事呢?正因为聪明,他就很可能利用管理上偶然的漏洞,巧妙地进行财务操作,通过舞弊获取私利。这类事件屡见不鲜。
能力这种东西,由于驾驭它的人的“人格”不同,既可以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以向坏的方面发展。所以人格比能力更重要。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在京瓷还是中小企业的时候,看到那些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的企业,我不免羡慕感叹:“与那家企业比,到我们这儿来的尽是些脑子不灵活的人,这样下去我们的企业能发展壮大吗?”我不禁叹息。
一旦有才华的能人进来,就寄予极大的期望,不断让他们做事,培养他们。我记得这期间,对那些头脑略为迟钝的人我就有点儿瞧不起。但是,有好多次,我对这些能人的期待都落空了。或许是因为人品上有问题吧,能干的人往往自以为优秀而翘尾巴,看不起别人。他们露骨的傲慢态度破坏了公司的气氛。而且同行业的其他公司用稍高一点儿的工资引诱他们,他们就会毫不犹豫甩手而去。这样的事有过很多次。
在这一点上,那些头脑略为迟钝但人品好的人,因为迟钝,心态就很谦虚,即使最底层的工作也会默默地拼命干。这样的人通过多年的积累,不知不觉之间,能力提升,工作出色,成长为优秀的人才,这种情况为数不少。正如俗话所说:“没有可以胜过努力的天才。”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实践又让我产生了这种新的认识。
从这样的经验中,我感觉到:“从长远的目光来看,比起那些半吊子的所谓优秀人才,倒是头脑略为迟钝但拼命努力的人可以从事伟大的工作。”现在我更加对这一点深信不疑。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这个人对工作、对公司是不是无比热爱,是不是具备任劳任怨、尽心尽力的奉献精神。
如果缺乏上述精神,不管此人能力有多强,人品有多好,他都只会让企业丧失活力。同这种人要深入地交流,如果他无论如何也不理解公司的文化,那么应该考虑让他离开。这样处理有人或许觉得不近人情,但事实并非如此。勉强挽留那些眼光朝外的人,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幸。这样的人自有适合他的去处。
而对那些真正为公司着想,一心想要为公司作贡献,认真诚实地埋头工作的人,我比谁都珍惜。这样的人,不管公司发生什么事,也不管外界怎么引诱,他都稳如泰山,毫不动心:“我就喜欢这家公司。”在支撑企业这一城堡的石墙缝隙中,填进加固石墙的闪闪发光的小小的顽石,他们就愿意充当这样的角色。
有韧性、肯努力的人,通过长时期的工作,在磨炼了人格的同时,也提升了能力,到了晚年就会绽放大朵的鲜花——我想,所谓人生就是这样吧。
……
前言/序言
《坚守底线》内容简介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体命运的交织 在浩渺的历史长河中,个人如同漂浮的叶片,或随波逐流,或奋力挣扎,试图在时代的巨浪中找寻自己的立足之地。而“坚守底线”这四个字,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生命在极端环境下,为了维系人性尊严、道德良知,以及对事物本质的认知而付出的艰辛努力。本书旨在透过一系列生动而深刻的故事,展现个体在面对巨大诱惑、压迫、以及模糊是非界限的复杂情境时,如何选择“坚守”,如何定义并捍卫属于自己的那条不可逾越的界限。它不是一部冰冷的史学论文,也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哲理读物,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生命体验,一次对人性深度与韧性的探索。 第一章:时代的阴影与个人的抉择 故事的开端,我们将目光投向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火硝烟弥漫,经济凋敝,社会秩序面临严峻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如同风中残烛,随时可能被吹熄。然而,即使是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被完全掩盖。 老王,一位普通的基层干部,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肩负着分配有限资源的重任。他面临着来自亲戚、邻居、甚至是曾经的恩人提出的种种“合理”请求,他们用“关系”、“人情”甚至带有威胁的言语,企图让他为自己谋取便利。老王深知,稍有不慎,这些微小的“例外”就会成为蚕食公平的蛀虫,最终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他的“底线”是公平与公正,是“一碗水端平”的朴素原则。他拒绝了那些看似情深义重,实则损人利己的请求,即便因此得罪了人,甚至被孤立。他坚信,底线一旦被打破,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公平,更是对规则的尊重,是对社会信任的侵蚀。他默默承受着压力,用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却在每次公平的分配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与此同时,在另一片土地上,年轻的画家李明,正处于创作的黄金时期。然而,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格与他追求的自由表达格格不入。一位权势熏天的官员看中了李明的才华,提出让他为自己歌功颂德,创作“符合时代精神”的作品。作为回报,他将获得名誉、地位,甚至丰厚的物质奖励。李明被巨大的诱惑笼罩,他可以看到光明的前途,可以摆脱拮据的生活。但他的“底线”是艺术的纯粹性与独立性,是他对自我价值的坚持。他不能忍受自己的画笔被污染,不能将灵魂出卖给世俗的权势。他拒绝了那份“橄榄枝”,继续在贫困中探索自己的艺术之路。他相信,真正的艺术,永远不会向权力低头。 这两个故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人物身上,却共同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时代的洪流中,即便个体渺小,也拥有选择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往往体现在能否坚守住内心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和道德准则。 第二章:欲望的迷宫与道德的陷阱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加复杂多样的诱惑。金钱、权力、名望,这些看似美好的事物,如同毒蛇一般,潜伏在暗处,伺机吞噬着人们的理智。 张强,一家大型企业的销售总监,他能力出众,业绩斐然。然而,随着职位的提升,他接触到了更多的灰色地带。为了达成交易,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合作伙伴向他提供了巨额贿赂。这笔钱,足以让他彻底改变生活,让家人过上奢靡的日子,满足他曾经不敢想象的欲望。他内心开始动摇,那些“大家都这样做”、“偶尔一次没关系”的声音在他耳边回响。然而,他想起自己曾经对儿子说过的话:“做人要诚实,做事要光明正大。”他的“底线”是廉洁自律,是职业操守。他知道,一旦迈出这一步,他将失去的不仅仅是名誉,更是他赖以立足的职业尊严,以及对家人最起码的道德榜样。他选择了拒绝,尽管这意味着他可能失去眼前的巨额利益,甚至面临被排挤的风险。他开始寻找更合规、更健康的业务模式,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去赢得成功。 与此同时,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信息爆炸,真假难辨。年轻的记者小雅,在调查一起社会事件时,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内幕。然而,这些内幕涉及一些有权势的人物,一旦曝光,她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她的上司为了“息事宁人”,也为了维护公司利益,要求她删除部分敏感内容,甚至歪曲事实。小雅陷入了两难。她的“底线”是新闻的真实性与公众的知情权。她无法容忍自己在信息的传播链条上成为欺骗的帮凶。她冒着失去工作、甚至遭受报复的危险,选择了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她相信,真相的力量,足以穿透谎言的迷雾,为受害者讨回公道。 这两个故事,揭示了在物质诱惑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坚守底线所面临的挑战。欲望如同迷宫,一旦迷失,便容易坠入道德的陷阱。而小雅的经历,则展现了在信息时代,媒体从业者肩负的责任,以及在复杂利益纠葛中,如何维护新闻的独立与客观。 第三章:权力的傲慢与良知的拷问 当权力与道德发生碰撞时,往往会产生最为激烈的火花。“坚守底线”在这里,不仅仅是对个人道德的要求,更是对体制、对规则的维护。 曾经的正直法官陈涛,在审理一起案件时,面临着来自上级的巨大压力。案件的当事人,是一位与高层官员关系密切的企业家,他犯下了严重的罪行,但却试图通过各种手段逃避法律的制裁。上级要求陈涛“从轻发落”,甚至“大事化小”。陈涛知道,一旦屈服,将是对法律的亵渎,是对公平正义的践踏。他的“底线”是法律的尊严和司法的公正。他顶着巨大的政治压力,坚持依照事实和法律作出判决。他因此被边缘化,仕途戛然而止,但他却活得坦荡而无愧。他相信,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公正,而公正的生命在于每一个执法者的良知。 在另一个领域,一位致力于环境保护的科学家,林博士,在研究一项新技术时,发现该技术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然而,这项技术受到了政府和企业的极力推广,因为它的巨大利润和潜在的经济增长。林博士被要求签署一份“安全报告”,隐瞒潜在的风险。他面临着巨大的职业压力和来自社会各方的阻力。他的“底线”是对地球家园的责任,是对人类未来的考量。他拒绝了签署虚假的报告,并公开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呼吁社会正视环境危机。他知道,自己的声音可能微弱,但他相信,良知的呼唤,总有一天会被听见。 这两个故事,将“坚守底线”的意义提升到了更高的层面。陈涛的经历,是对司法公正的捍卫;林博士的行动,是对生态伦理的呼唤。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即使在权力与利益的漩涡中,良知的光芒也绝不能被熄灭。 第四章:迷失的航向与寻找的方向 社会发展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看似合理,实则挑战道德底线的新现象。当旧有的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人们容易感到迷茫和失落。 年轻的教师王老师,在教育行业中,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家长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开始贿赂老师,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特殊待遇”。同时,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也默许了一些不公平的竞争行为。王老师的“底线”是教育的公平与纯粹,是他对每个孩子负责的态度。他拒绝了那些贿赂,也公开反对学校的违规操作。他坚信,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塑造人格,而非制造分数。他努力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那些迷失方向的学生和家长。 在体育界,商业化浪潮席卷而来。一些运动员为了获得更高的商业代言,不惜在比赛中“放水”,甚至参与假赛。年轻的运动员小李,正是这样一位备受瞩目的新星。他收到了巨额的“好处费”,承诺他在关键比赛中“配合”对手。他的“底线”是体育的公平竞赛精神,是他对梦想的纯粹追求。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在简陋的训练场上挥洒汗水的日子,想起了自己对胜利的渴望。他拒绝了那笔“交易”,即使这意味着他可能失去巨额财富,失去被商业社会追捧的机会。他选择用自己的实力去赢得荣誉,相信真正的伟大,源于纯粹的热爱与不懈的奋斗。 这两个故事,触及了社会转型期中,教育和体育领域出现的道德困境。当功利主义的价值观泛滥,如何保持初心,坚守真正的价值,成为每一个从业者面临的挑战。 结论:底线的意义与未来的力量 《坚守底线》不是一本教人如何“硬碰硬”的指南,也不是一本宣扬“牺牲”的悲歌。它是一次关于选择的深刻探讨。在人生的长河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诱惑,面临考验。而“底线”,就像是每个人心中的一块不动产,它不轻易改变,却能决定人生的航向。 坚守底线,并非意味着拒绝成长,拒绝进步。恰恰相反,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成熟,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知,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坚定守护。它让个体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锚点,不至于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本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微观的缩影,它们汇聚起来,成为了时代的光影。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或许平凡,或许伟大,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坚守底线”的深刻含义。他们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周围的环境,维系着社会的道德基石,也塑造着未来的力量。 《坚守底线》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于自身“底线”的思考,鼓励我们在面对人生选择时,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什么是不可以放弃的,什么才是真正值得捍卫的。因为,底线的坚守,不仅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维护与传承。当我们每个人都能坚守住属于自己的底线,那么,我们所处的社会,必将更加公正、更加温暖、更加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