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 [Grotto Art of China]

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 [Grotto Art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花平宁,魏文斌 编
图书标签:
  • 石窟艺术
  • 麦积山
  • 佛教艺术
  • 中国艺术
  • 雕塑
  • 壁画
  • 丝绸之路
  • 甘肃
  • 历史
  • 文化遗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461187
版次:1
商品编码:11310611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Grotto Art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0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是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高142米,因山形酷似麦垛而得名。麦积山石窟始建于384-417年,存有221座洞窟、10632身泥塑石雕、1300余平方米壁画,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陈列馆。麦积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实物资料,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为后世研究我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史实。

内容简介

  麦积山,地处天水市的麦积区麦积山乡南侧,是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麦积山石窟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主要以摄影图片为主线来介绍麦积山的几个重要的石窟,其中附上释文。《中国石窟艺术:麦积山》提供了大量的麦积山石窟造像艺术与建筑等方面的实物照片资料,造像以泥塑见长。从麦积山各时代造像可窥见当时艺匠们突破佛教的清规戒律,以艺术的夸张、想象、概括、提炼而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真正如实地表现了南北朝后期的审美情趣,在石窟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花平宁,男,1957年生,河南孟县人,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摄影工作,为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理事、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自1974年从事文物摄影及艺术摄影至今。1986年摄影作品《弟子》获全国文物摄影艺术展一等奖。承担《中国石窟天水麦积山》、《中国美术全集雕塑编·麦积山石窟雕塑》、《中国麦积山石窟展》等大型图录的摄影工作。主编《麦积山石窟环境与保护调查报告书》等。主持并完成了2009年度国家文物局科技保护科研课题《麦积山石窟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
  
  魏文斌,男,1965年生,甘肃定西人,兰州大学考古与博物馆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敦煌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曾先后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工作和任职。任甘肃敦煌学会常务理事、甘肃历史学会副秘书长、麦积山石窟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石窟寺考古与佛教艺术研究。参与编著《炳灵寺一六九窟》、《河陇文化》、《中国音乐文物大系。甘肃卷》等,《天水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的主编,《麦积山石窟研究》、《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册》、《麦积山石窟环境与保护调查报告书》的副主编,出版有个人论著《甘肃佛教石窟考古论集》,在《世界宗教研究》、《考古》、《敦煌研究》、《考古与文物》、《华夏考古》、《中原文物》、《敦煌学辑刊》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持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麦积山石窟北朝佛教艺术研究》,主持2012年度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个案)——麦积山石窟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麦积山远景
麦积烟雨
麦积山雪景
1.麦积山崖面
2.第74窟西崖中部
3.佛像泥塑第78窟正壁和右壁
4.第78窟右壁主尊局部泥塑
5.供养人壁画第78窟坛基右壁
6.伎乐天壁画第165窟左壁上方
7.第71龛
8.第71龛右胁侍菩萨
9.第148窟
10.第148窟正壁主尊局部
11.半跏思惟菩萨第148窟正壁左侧上方
12.交脚菩萨第148窟正壁右侧上方
13.二佛并坐第148窟正壁右侧下龛
14.第80窟正壁右侧及右胁侍菩萨
15.第80窟正壁左侧及左胁侍菩萨
16.菩萨局部第80窟左胁侍菩萨
17.坐佛第80窟正壁右侧上龛
18.二佛并坐第80窟正壁左侧下龛
19.供养人像第80窟正壁左侧下方
20.供养人像第80窟正壁右侧下方
21.摩崖三尊像第98号西崖中部
22.菩萨第69龛右胁侍菩萨
23.第76窟
24.壁画莲花及飞天第76窟顶部
25.飞天第76窟顶部
26.第155窟西崖大佛左侧
27.弟子像第155窟左壁后部
28.影塑供养天第155窟正壁龛楣外侧
29、30.影塑夜叉第155窟正壁龛柱下
31.第23窟
32.第142窟西崖中上部
33.交脚菩萨第142窟右壁
34.菩萨和弟子第142窟正壁左侧和左壁后部
35.胁侍菩萨第142窟右壁后部
36力士像第142窟前壁左侧
37.弟子像第142窟左壁
38.母子供养人像第142窟正壁右侧
39.象头及佛、菩萨、弟子第142窟正壁与右壁相接处
40.胡跪弟子像第142窟正壁与右壁相接处
41.猴头、佛、弟子、鹫乌第142窟正壁与左壁相接处
42.影塑佛及菩萨、弟子像第142窟左壁后部
43.飞天第142窟顶部
44.飞天第142窟窟顶
45.第140窟内景
46.第133窟内景
47.造像碑石雕第133窟内
48.弟子像第133窟第9龛内
49.第133窟窟顶壁画
50.骑虎仙人第133窟窟顶壁画
51.影塑飞天第133窟
52.第126窟西崖西侧最上层
53.佛塑像第126窟正壁
54.弟子像第126窟正壁主尊右侧
55.力士像第126窟左壁
56.第121窟
57.螺髻梵王与菩萨像局部第121窟正壁左侧与左壁右侧
58.螺髻梵王与菩萨像第121窟正壁左侧与左壁右侧
59.弟子与菩萨像第121窟正壁右侧与右壁左侧
60.弟子与菩萨像局部第121窟正壁右侧与右壁左侧
61.力士像第121窟前壁门右侧
62.力士像第121窟前壁门左侧
63.迦叶弟子像第87窟
64.力士像第154窟前壁左侧
65.弟子像第161窟左壁
66.供养比丘尼像第161窟正壁左侧上部
67.女供养人第161窟左壁上部
68.第43窟窟檐建筑东崖下层
69.第54龛西崖下部西侧
70.第60龛西崖下层西侧
71.泥塑佛局部第60龛主尊
72.胁侍菩萨像第60龛左壁
73.胁侍菩萨像第60龛右壁
74.泥塑佛像第147窟正壁
75.佛局部第147窟正壁
76.佛像第146窟正壁龛
77.泥塑菩萨像第146窟正壁龛外右侧
78.第44窟东崖西部
79.佛像第44窟正壁龛内
80、81菩萨像第44窟正壁龛外两侧
82.弟子像第44窟左壁后部
83.佛坐像第102窟正壁
84.文殊菩萨像第102窟右壁
85.维摩诘像第102窟右壁
86.胁侍菩萨像第102窟
87.弟子像第102窟
88.第123窟西崖西上区最上层
89.佛坐像第123窟正壁
90.维摩诘像第123窟左壁龛内
91.文殊菩萨像第123窟右壁
92.菩萨与弟子像第123窟正壁左侧和左壁右侧
93.菩萨与弟子像第123窟正壁右侧和右壁左侧
94.童男像第123窟左壁前部
95.童女像第123窟右壁前部
96.石雕佛坐像第117窟
97.弟子像第117窟石雕坐佛背光内
98.三佛第133窟16号造像碑中栏
99.坐佛及菩萨像笫127窟正壁龛内
100.石雕佛像局部第127窟
101.菩萨像第127窟左壁龛左侧
102.菩萨像第127窟左壁龛右侧
103.维摩变(局部)第127窟左壁
104.听法信众第127窟东壁维摩变之局部
105.啖子本生(局部)第127窟前披
106.车辇图第127窟前披啖子本生局部
107.啖子本生故事之草庐探望第127窟前披
108.射猎第127窟啖子本生之局部
109.射猎第127窟啖子本生局部
110.飞天第127窟窟顶
111.西方净土变第127窟右壁上部
112.舍身饲虎本生局部第127窟窟顶东披
113.舍身饲虎本生局部第127窟西披
114.舍身饲虎之回宫报信(局部)第127窟东披
115.“十善十恶”图局部之升天图第127窟前壁右侧
116.战马图第127窟窟前壁右侧下部
117.供养比丘第127窟前壁门上七佛图局部
118.一佛二菩萨像第135窟正壁龛内
119.胁侍菩萨像第135窟正壁龛内左侧
120.一佛二菩萨像第135窟左壁龛内
121、122.胁侍菩萨像第135窟左壁龛内
123.涅槃变之八王争舍利第135窟正壁上部
124.立佛像第135窟内
125.佛手第135窟石雕立佛局部
126.石雕菩萨像第135窟立佛左侧
127.佛龛第22窟正壁
128.弟子像第22窟龛外左侧
129.坐佛像第18窟正壁主尊
130.立佛像
131.第4窟前廊
132.天龙八部之一第4窟
133.天龙八部之二第4窟
134.薄肉塑伎乐天第4窟第3龛外上方
135.薄肉塑伎乐天局部第4窟第3龛外上方
136.薄肉塑伎乐天局部第4窟第3龛外上方
137.薄肉塑伎乐天第4窟第4龛外上方
138.薄肉塑伎乐天局部第4窟第4龛外上方
139.壁画第4窟前廊平棋
140.壁画第4窟第7龛外上方平棋
141.壁画力士像第4窟第7龛外上方平棋局部
142.赴会图第4窟第2龛外侧上方平棋内
143.佛与菩萨第12窟正壁
144.《法华变》第27窟顶部正披
145.弟子像第12窟
146.“涅槃变”之最后说法第26窟顶部正披
147.“涅槃变”之金棺第26窟正披
148.第141窟正壁及窟顶
149.坐佛像第141窟右壁
150.坐佛局部第141窟右壁
151.坐佛像第141窟左壁
152.菩萨与弟子麦积山顶舍利塔出土
153.菩萨与弟子麦积山顶舍利塔出土
154.佛与菩萨第62窟正壁及左右壁后部
155.菩萨像第62窟正壁左侧与左壁右侧
156.佛像第62窟正壁
157.坐佛像第62窟左壁
158.坐佛像第62窟右壁
159.菩萨像局部第62窟右壁
160.弟子像局部第62窟前壁
161.第3窟麦积山东崖
162.坐佛像第135窟正壁左侧龛
163.佛与菩萨像第14窟正壁
164.菩萨与力士第14窟正壁左侧和左壁
165.佛与弟子像第24窟
166.菩萨像第55龛左壁
167.倚坐佛像第135窟泥塑
168.第13窟摩崖泥塑一佛二菩萨东崖中部
169.菩萨像局部第13窟摩崖大佛左侧
170.佛、菩萨第37窟
171.菩萨第37窟泥塑
172.菩萨像局部第37窟右胁侍
173.火头金刚及供养人壁画第78窟出土
174.伎乐天壁画第78窟出土
175.倚坐弥勒菩萨三尊像第5窟外廊左龛
176.佛像局部第5窟左侧龛内
177.佛像局部第5窟右侧龛内
178.踏牛天王第5窟泥塑
179.天马、象、摩尼宝及飞天壁画第5窟廊顶
180.供养菩萨壁画第5窟第3龛外净土变
181.供养人壁画第5窟
182.供养人壁画第5窟
183.菩萨像第43窟前室右侧
184.菩萨像第43窟前室左侧
185.罗喉罗授记第133窟
186.佛、弟子像第90窟正壁
187.佛及弟子像第90窟正壁及左壁
188.弟子像第90窟正壁左侧
189.力士像第4窟泥塑
190.金刚力土像第4窟廊西端
191.佛、弟子、菩萨像第4窟第6龛
192.菩萨像第4窟第5龛右壁
193.菩萨像第4窟第5龛左壁
194.第4窟第5龛菩萨(局部)
195.力士像第43窟泥塑
196.菩萨像第165窟正壁及左壁泥塑
197.菩萨像第165窟左壁
198.菩萨像第165窟右壁
199.供养人第165窟正壁右侧
200.供养人第165窟正壁左侧
201.第191窟全景
202.化生金刚第191窟
203.佛第35窟泥塑
204.涅槃佛第1窟泥塑
205.诗碑第168窟外崖壁
206.“慧光普照”匾额第4窟第3龛
207.“是无等等”匾额第4窟第4龛

精彩书摘

  5.采代及其以后
  麦积山的洞窟开凿,唐代以后戛然而止,但塑像的制作却并未停步。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寺主智利再建宝塔。大观二年(1108年),麦积山顶发现灵芝,上奏朝廷,敕赐寺名瑞应寺。神宗熙宁年间神宗“宣诏本寺得道高僧秀铁壁入内升座,讲演宗乘.赐圆通禅师……赐田三百余顷,供瞻僧众。”宁宗嘉定年间给本寺住持和尚“赐紫明觉大师”,并由四川制置使处发还屯田给麦积山。说明北宋朝廷对麦积山颇为重视。经过唐五代的萧条后,麦积山迎来了最后一个造像高潮。宋代对许多唐代以前的洞窟进行了重修,现存的第59号摩崖墨书题记记载了北宋景卞占二年(1035年)大规模地重妆东、西阁造像的情况。据统计,宋代对唐代以前的50多个洞窟进行了重修及妆奁。重修的情况一是未改变原来的造像组合,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对之进行重修,如第13、98摩崖三尊像宋代只是对各像进行了重修,第91窟原来为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重修时仍为一佛二菩萨组合等,这种现象见于多数洞窟内。二是重修时改变了原来的造像组合关系并增加新的内容,如第90窟原为三佛,正壁佛胁侍二菩萨的组合,重修时将正壁单铺组合改变为一佛二弟子;第93窟原来为一佛二菩萨的组合,重修时改为一佛二弟子;第165窟原来为一交脚菩萨胁侍二菩萨,重修后改为三观音加二胁侍供养人;第11窟原可能为七佛窟,重修后的造像为一佛二弟子八大菩萨;第43窟原作造像毫无保留,重修后为一佛胁侍二菩萨,并在前廊加上二力士像等等。
  宋代造像的内容,主要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及八大菩萨、罗喉罗授记、三观音等,并有高大的女供养人及力士像。第133窟窟室正中新塑的罗喉罗授记像(图版188)、第165窟的女供养人(图版197、198)以及第4、43窟的力士像(图版192、193)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代表。其中第11窟的八大菩萨像出自唐兴善寺三藏法师不空奉诏译《八大菩萨曼荼罗经》,密教造像被引进到麦积山石窟,但却没有流行。至元代时重修第35和第48窟造出具有藏密特点的佛像(图版206)及四臂观音像,藏传佛教影响到了麦积山,也没有盛行开来。麦积山石窟壁画数量不多,但保存有中国最早的大型经变画,对中国佛教绘画艺术的传播产生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到包括敦煌在内的整个河西走廊地区北朝晚期到隋唐时期经变画的发展。
  第127窟是保存壁画最多的一个洞窟。该窟正壁绘涅褩经变、左壁绘维摩诘经变、右壁绘西方净土变、前披绘啖子本生、正披及左右披绘舍身饲虎本生、前壁下部绘地狱变、窟顶绘帝释天,这些壁画是北朝时期的壁画精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第26、27窟的法华经变和涅褩经变也是北周时期重要的成熟的经变画。北周第4窟的“薄肉塑”伎乐飞天组画.绘塑结合,构思奇妙,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典范,不见于其他石窟。
  ……

前言/序言


中国石窟艺术的璀璨明珠:敦煌莫高窟的千年风华 本书聚焦于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敦煌莫高窟,深入剖析其跨越千年的艺术演变、宗教内涵及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的独特地位。 敦煌,这座丝绸之路上曾经繁盛的绿洲重镇,不仅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枢纽,更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殿堂。莫高窟,这座被誉为“千佛洞”的宏伟石窟群,以其数量之巨、壁画之精美、塑像之传神,构成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细致考察莫高窟的开凿历史与艺术风格的演变脉络。从十六国时期最早的草创阶段,到北魏的健硕雄浑,再到隋唐的盛世气象,直至晚唐五代的精细委婉,莫高窟的每一尊造像、每一方壁画,都如同凝固的史诗,讲述着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与审美变迁。 一、 早期辉煌与北魏气象(公元4世纪至6世纪) 莫高窟的肇始,恰逢佛教东传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合。早期的洞窟,如169窟、254窟,展现出一种质朴而强大的生命力。 壁画艺术的初探: 早期壁画的线条简练、色彩浓重,人物造型多带有明显的西域风格,面部特征鲜明,衣饰厚重。我们重点解析“菱格画”的运用,以及表现佛本生故事的叙事手法。例如,254窟弥勒变中的“大风吹”,用极富动感的线条勾勒出飞扬的衣袂和飘散的衣带,将佛经故事的戏剧性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 塑像的演进: 此时的泥塑,尚未完全摆脱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但已开始出现中国化的倾向。造像体态趋于健壮,眉宇间流露出沉静与威严。通过对代表性洞窟(如275窟)中佛像和菩萨像的细致观察,可以清晰地看到胡风汉韵的碰撞与交融。 二、 隋唐盛世的艺术高峰(公元7世纪至9世纪) 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统一和佛教的鼎盛,莫高窟的艺术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的洞窟规模宏大,内容空前丰富,艺术风格趋于成熟与完美。 壁画的“唐风”确立: 唐代壁画以其饱满的构图、绚丽的色彩和精湛的笔法著称。本书将着重分析“经变画”的成熟,特别是水陆画、观音经变的发展。我们探讨唐代画家如何运用晕染法(凹凸画法),使佛像和菩萨的身体呈现出立体感和丰腴之美,象征着盛世的富足与庄严。对九层楼壁画中飞天形象的专题研究将展示唐代艺术家对空间感和动态美的极致追求。 塑像的圆润与世俗化: 唐代泥塑的特点在于“丰肥”、“慈悲”与“人性化”。菩萨的身体线条流畅圆润,面容慈祥,服饰轻薄飘逸,展现出极高的写实水平和审美情趣。例如,96窟(弥勒大佛)及周边洞窟中的塑像,体现了“法相唯美”的时代追求。 三、 晚期转型与文化的坚守(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 五代、宋、西夏、元时期的莫高窟,虽然在国家层面经历了分裂与动荡,但艺术创作并未中断,而是展现出新的地域特色和宗教变异。 西夏时期的特色: 西夏统治下的莫高窟,出现了大量以密宗和本土信仰结合的壁画。对这一时期洞窟(如445窟)的分析,揭示了党项民族的文化特征如何渗透到佛教图像学中。构图变得更加繁密,色彩倾向于冷峻与厚重。 元代的融合与衰退: 元代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藏传佛教色彩,特别是唐卡式的曼陀罗布局和密宗题材的增加。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和石窟营建资助的减少,莫高窟的整体艺术活力开始减弱,许多洞窟留下了历史中断的痕迹。 四、 建筑、彩塑与装饰艺术的综合考察 莫高窟的价值不仅在于壁画,其建筑形制和装饰细节也极具研究意义。 建筑艺术的模仿与创新: 洞窟的平面布局和顶部的藻井设计,是对同期地面建筑的模仿与浓缩。本书将分类讨论殿堂式、覆斗顶、穹窿顶等不同形制的藻井结构,以及它们在光线引入和空间营造上的作用。 装饰母题的符号学解读: 从卷草纹、联珠纹到火焰纹,莫高窟的装饰图案是研究中古时期工艺美术的活化石。通过对供养人画像的研究,可以窥见当时社会阶层的服饰和礼仪风貌。 结语:一座凝固的千年史书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替代的瑰宝。本书力求通过对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细致梳理和技术层面的深入剖析,展现这部宏伟的石窟史诗,理解它如何承载了中华民族数百年来的信仰、艺术理想与审美情操,使其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永恒桥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情感基调,与我阅读过的许多歌颂性或纯粹考古报告类的书籍截然不同,它流露出一种历史的哀叹和对“失落之美”的追忆。作者在描述那些因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而残缺的造像时,遣词造句极具文学色彩,仿佛能感受到千年来风沙侵蚀的重量。比如,对一尊残损佛首的描写,不是简单记录其材料和年代,而是探讨其面容的缺失如何反而增强了其超越时空的宗教感召力——“空缺之处,留给的是永恒的冥想”。这种带着哲学思辨的笔触,成功地将读者从纯粹的学术考据中拉回到了对宗教信仰和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共鸣上。这种对“残缺即是完整”的深刻体悟,是全书中最具感染力的部分,它使得这本书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篇关于时间与艺术的优美散文。

评分

本书的插图质量和编排设计,简直是艺术画册级别的享受,即便抛开文字内容不谈,仅仅作为视觉资料收藏也极具价值。虽然标题是关于石窟,但其中对于石窟建筑形制的侧重描写,远超我原先的预期。书中收录了大量罕见的、关于窟顶藻井结构和覆斗顶的空间布局图,这些图纸的绘制精度令人叹为观止,甚至还原了部分已经坍塌的建筑细节。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那些复杂的力学结构和中心塔柱的演变,这让我意识到,石窟不仅仅是雕塑的殿堂,更是早期工程学和空间美学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对不同时期“西域样式窟”和“中原样式窟”的平面图对比,非常直观地展示了空间语汇的本土化过程。这种将建筑学、雕塑艺术和空间感知融为一体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石窟艺术”的理解边界,它不再是孤立的佛像陈列,而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生命力的“地下建筑群”。

评分

这部关于中国石窟艺术的著作,虽然标题直接指向麦积山,但其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整个石窟艺术宏观脉络的梳理,尤其是在早期洞窟艺术的风格演变上,展现了令人惊叹的洞察力。书中对犍陀罗艺术和中原汉传佛教造像风格在不同时期的交融与本土化过程,进行了极为细致的比较分析。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中对“造像脸谱化”趋势的批判性探讨,这超越了单纯的图像描述,深入到了艺术社会学层面。例如,对于北魏云冈时期那种浑厚、带有西域气息的佛像,如何一步步过渡到龙门石窟时期那种清瘦、内敛的“秀骨清像”风格,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实物对比图和不同地区出土文物的佐证。这种宏观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领略具体造像之美的同时,也能理解艺术思潮是如何如潮水般涌动,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佛教艺术高峰。虽然对麦积山本身的介绍篇幅有所保留,但正是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反而为理解中国石窟艺术的普遍规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令人读来酣畅淋漓,深感学养深厚。

评分

我注意到作者在全书的篇章安排中,非常巧妙地设置了一些“文化断层”的讨论,这在一般同类书籍中是少见的。它没有将中国石窟艺术视为一个自上而下的、线性的发展链条,而是着重强调了不同文化板块之间的互动、冲突与断裂。书中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唐朝“开元盛世”后,敦煌和中原地区艺术风格的“趋同化”现象,以及这种高度统一性背后可能隐藏的“创造力惰性”。作者大胆推测,一些地方性的、前卫的艺术探索可能正是在这种全国性统一标准下被压抑了。这种不满足于赞美主流成就的批判精神,使得全书的论述显得尤为立体和可信。它提醒我们,艺术史的进步往往发生在边缘地带和不被主流关注的角落。这种“反思性”的写作,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促使我思考,那些尚未被充分发掘或研究的“次要洞窟”,或许隐藏着比主流石窟更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评分

读完全书后,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在材料运用上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这使得全书的学术价值极高,但也偶尔让非专业读者感到一丝门槛。书中对特定时期,比如北魏和唐代早期的石窟造像,在泥塑和彩绘残留物的化学成分分析上,引用了大量的考古报告数据。我尤其注意到关于壁画颜料的章节,作者详细对比了青绿山水画兴起前,佛教壁画中矿物颜料的使用配比,并将其与同时期西域和印度壁画的用色习惯进行交叉比对。这种处理方式无疑是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系,但对于只想欣赏艺术之美的普通爱好者来说,一些复杂的图表和技术术语的堆砌略显晦涩。不过,正是在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中,才得以窥见艺术背后隐藏的工匠技艺与文化交流的复杂路径。作者并未试图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简化”,而是以一种尊重知识本身的态度呈现,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贵的学术品格的体现。

评分

希望这套书再多出几集

评分

一直在京东买书,有人说图书馆借书,呵呵,那个是不同的,随着自己的不同心绪翻开一本自己想看的,触手可及的书……

评分

书的质量非常的好,价格也挺优惠的哦!!!

评分

产品很好,大品牌值得信赖,京东购物,每次都是物有所值,还会再买,真好?喜欢???

评分

书不错就是有点贵呀

评分

还不错,还不错

评分

!????嘿嘿哈哈

评分

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 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

评分

文字严谨,印刷精美。书的对象是对石窟艺术感兴趣的群体,通俗但不媚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