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南宋山水画大变局的开创者。
擅以雄健的“斧劈皴”描绘气势雄阔的山水。
靖康之变,艰辛南渡,他以刚硬的北方画风一扫南方画派的清柔。
以“无古法”的崭新姿态,成为南宋绘画的大宗师。
《江山小景图》描绘江烟浩瀚,波水粼粼,空旷渺远,风帆出没其间。山峰参差,连绵不断,宫观楼阁,半隐半现。
《采薇图》据《史记·伯夷列传》所载,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典故,绘伯夷、叔齐对坐于首阳山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李唐(1066—1150),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时入画院。南渡后,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擅长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苍劲古朴,气势雄壮,开南宋水墨苍劲、浑厚一派先河。晚年去繁就简,用笔峭劲,创“斧劈皴”,画水尤得势,有盘涡动荡之趣。与刘松年、马远、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其功德,不仅仅是在赏阅,而在实实在在的爱国主义教育。
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忆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陈丹青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孙机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东方文明的背景符号!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张子康
我这次购入这本书,主要还是冲着它在艺术史梳理上的那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去的。书中的文字部分,摒弃了那种浮夸的、过度解读的描述,而是采用了扎实的文献考证和风格演变分析。作者在论述过程中,非常注重将作品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中去考察,这种“大历史观”的视角,使得即便是对同一幅作品的解读,也能展现出新的深度。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流派之间相互影响和借鉴的梳理,那种如同织锦般复杂的艺术传承脉络,被作者用清晰的逻辑层层剥开,让人豁然开朗。它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此画甚美”的感叹上,而是深入探讨“为何如此之美”的深层原因,比如材料学对创作的影响、士大夫阶层审美趣味的变迁等等,这些见解都非常独到且有说服力。读完后,我对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和历史语境有了更坚实的基础认知,这对于提升个人的鉴赏能力是极为关键的一步。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可以说是将实用性与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发现它在版式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比如重要图录的展开方式,有些采用大幅跨页,有些则设计成可翻折的长卷式样,最大程度地模拟了原作的观摩体验,这种对阅读行为的尊重非常难得。文字和图像之间的间距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保证了图版的冲击力,又避免了文字的拥挤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它对古代文献和拓片的引用方式,注释清晰、标注明确,让人在对照原文时不会感到丝毫的迷失。在章节的过渡部分,作者还巧妙地插入了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符号解读,虽然不是主体内容,但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这种细致入微的排版哲学,让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读起来丝毫没有负担,反而是一种享受,仿佛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在缓缓对谈。
评分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这本书在介绍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理念时,是不是会陷入“传记式”的空泛叙述。令我惊喜的是,它在这方面的处理非常到位,没有将画家塑造成一个脱离时代的完美偶像,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上面临的艺术抉择和创新困境。比如,对于某位大师在特定时期的风格转变,书中不仅展示了转变后的作品,更结合当时的社会压力和个人心境进行了深入分析,使得人物形象立体而丰满。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艺术创作背后的挣扎与光辉,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作品符号的解读上。它成功地将冰冷的“史实”注入了“人情”,使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代入感和思辨的乐趣,让我不禁去思考,如果我身处那个时代,又会如何应对艺术上的取舍。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下过一番功夫的。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就被那种厚重又细腻的纸张质感吸引住了。要知道,研究历史类的书籍,纸张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阅读体验,尤其是涉及到那些需要细致观摩的图像资料时。内页的印刷更是没得挑,色彩还原度极高,细节纤毫毕现,即便是对于我这种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古画中那些微妙的笔触变化和墨色的浓淡层次。装帧的硬挺度也很好,摆在书架上非常有分量感,每次取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庄重的学术仪式。我特别喜欢它在图版旁附带的注释和拓印细节处理,不像有些版本只是简单地复印了画作,而是真正地考虑到了读者如何去“读”这些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编者对艺术史研究的敬畏之心。这本书的装帧本身,就已经构成了一种对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致敬,让人在翻阅之前,心境就先沉静了下来。
评分坦白说,我对这类经典重述的作品往往抱持着审慎的态度,因为市场上同类书籍良莠不齐。但这本书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程度,让我彻底打消了顾虑。它不仅仅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简单汇编,更在关键节点上提出了具有前瞻性的学术见解,尤其是在图像的断代和归属问题上,作者敢于提出审慎的修正意见,而不是盲目遵从传统定论。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衡量一部严肃艺术史著作价值的重要标尺。整本书结构清晰,逻辑缜密,即便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鉴藏史和材料分析,也处理得井井有条,非常便于读者进行知识点的检索和梳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框架,去理解中国古代艺术是如何从技术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宏大叙事,是一部真正值得反复研读的案头工具书。
评分物流很快,内容很不错,一切都满意!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真的很漂亮,很好!大师之作!
评分京东自营的书,物美价廉,有保障
评分每卷的封面设计,只选用一种中国画颜料,专一单色呈现。
评分印刷不错,价格合适,京东物流一如既往的快!
评分这本书很好,我很喜欢,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评分最喜欢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希望有机会看真迹。18岁,这么强大的造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