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画派”之首。
在“天崩地解”的时代,他一生关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兴亡。
画风浑厚沉郁,用墨层层染渍,千岩万壑,气势磅礴。
尽显沉寂萧疏、清和静谧的“纯黑白”之美。
《千岩万壑图》纸本水墨,纵27.8厘米,横980厘米。描写千岩万壑,气势磅礴,山峦、高丘、林木、丛树、山涧、寒林、渔艇、农舍、清江、苇渚、野渡、空舟……场面繁复,然笔笔不懈,尽显出一种沉寂萧疏、清和静谧的美感。画风朴实,墨气深厚。
龚贤(1618—1689),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流寓金陵(今南京市),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山水,取法董源、吴镇,能重视写生,用墨层层染渍,浓郁苍润,自创一格。
★这批画集属于所有愿意认知华夏绘画的人。你爱这国家的什么?在无数可资援引的历史记中,眼下,请年轻人翻开这套画集。
——陈丹青(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孙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千百年来,这些杰作征服了无数观众,已成为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的挖掘达到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高度。它显然是建立在海量的文献基础之上,对于元代以前的图版鉴定和款识考证极为严谨,许多细枝末节的考据甚至可能超出了普通爱好者的关注范围,但这恰恰体现了作者对学术诚信的坚守。它没有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专业性,而是坚持用最精确的语言去描述最复杂的艺术现象。在分析某一重要画家的创作转型时,作者会追溯其早年师承的源头,甚至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和私人交往网络来佐证其艺术选择的必然性,这是一种全景式的历史观。读完后,我感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了极大的夯实,尤其是在对材料科学——比如墨的制作、绢的年代鉴定等方面——的理解得到了质的提升。对于那些寻求专业进阶的艺术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提供的参照和论据无疑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这部关于中国艺术史的典籍,给我的最大触动在于其对“意境”的解构与重塑。作者并没有将中国艺术束之高阁,而是努力将古人的审美追求拉回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体验上来。书中对‘留白’和‘虚实相生’的论述,不再是简单的技法介绍,而是深入到中国传统哲学中关于‘有无’、‘阴阳’的思辨层面,使得这种看似空灵的艺术表达,拥有了坚实的思想内核。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连接古代文人与现代读者的桥梁,让我们能够跨越千年的时空,去感受他们笔墨中的温度和忧思。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艺术史的范畴,它实际上是一部关于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深度观察报告。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文字引导着你的目光从一幅画的边缘游走至中心,最终停留在作者所希望你体悟到的那份深沉的内省之中,让人回味无穷,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文学性,它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枯燥和刻板,反而是像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娓娓道来那些尘封已久的艺术故事。语言优美而富有节奏感,即便是描述技法上的细微差别,也能写得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争议性或模糊不清的艺术史事件时的坦诚态度——不妄加臆断,而是提供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并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这种开放的学术姿态让人感到亲切和受尊重。它不仅是一部艺术史的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审美心灵史的探索笔记。它让我意识到,研究中国画,其实是在研究中国人如何面对时间、空间和个体生命的限制,并试图通过笔墨来超越这些限制。书中对不同流派之间继承与反叛关系的梳理,逻辑严密,层次分明,为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艺术谱系图,避免了过去那种将古代大师们视为孤立个体的错误认知。
评分翻开这本关于中国艺术史的精装本,最直观的感受是其视觉上的冲击力和排版的匠心独运。每一页的留白处理都恰到好处,既突出了重点图版的精妙细节,又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这本身就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审美体现。内容编排上,它似乎更侧重于梳理一条清晰的艺术脉络,而非仅仅堆砌作品图录。作者在论述某一重要转折点时,往往会引入当时的其他艺术形式,如诗歌、书法甚至园林建筑的理念相互渗透的现象,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艺术’这一概念的理解。比如,书中对‘气韵生动’这一核心概念的诠释,不再是空泛的赞美,而是结合了当时的生理学、哲学以及社会心理学来进行多维度剖析,让人茅塞顿开。读完后,我立刻有了去博物馆重新审视那些原作的冲动,因为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用更高级的目光去捕捉那些以前被我忽略的微妙之处。它就像是一本高级的“看画词典”,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古代审美规范变得可触摸、可理解。
评分这本关于中国古代艺术的著作,其对中国美学精神的挖掘深度令人赞叹。它不仅仅是对绘画技法的罗列,更深入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心境与哲学思考。作者似乎有一种与古人心灵相通的能力,能够透过斑驳的笔触,解读出那些隐匿在山水背后的家国情怀与人生际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流动的历史长廊,亲眼见证了艺术风格的演变,从魏晋的超然物外到宋元的浑厚内敛,再到明清的世俗化转向。尤其对于材料、工具、乃至装裱形制的演变,都有着细致入微的考证,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为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坚实的语境支撑。书中对特定时期美学思潮的梳理尤为精彩,它打破了以往那种孤立看待个别画家的模式,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使得每一幅画作都拥有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南,它引导我们去‘看’画,更引导我们去‘悟’画背后的文化密码。
评分千里江山图,越是仔细看,就越是感慨18岁的他是如何心有丘壑的画下这副画的,太美了
评分到处是印象,乾隆到处盖章
评分经济实惠好推荐哈哈哈哈
评分宁静之时鉴赏、值得珍藏。画面完整
评分最喜欢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希望有机会看真迹。18岁,这么强大的造诣。
评分非常好,印刷精美。
评分好书~喜欢买了很多次了~~~~~~~~~
评分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兼学李成,得赵孟頫指授。所作山水画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董其昌曾说看他的画时“心脾俱畅”。他与吴镇、倪瓒、王蒙合称“元四家”。
评分此用户未及时填写评价内容,系统默认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