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道研究(第三辑)

全真道研究(第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卫东 编
图书标签:
  • 道教
  • 全真道
  • 道教文化
  • 宗教研究
  • 中国传统文化
  • 内丹
  • 修炼
  • 历史
  • 哲学
  • 民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齐鲁书社
ISBN:9787533331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422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真道研究(第三辑)》内容有李常明一系龙门派传承考、晚清全真道新探、全阳子俞玉吾的道教易学思想、全真道派辈字谱发隐、《康泰真碑》探微——兼论金元之际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泰山全真道与元代东岳祭祀、山东全真教的教团规模、分枝岔派与地域分布(1368—1949)等。

作者简介

  赵卫东,男,1970年生,山东寿光人。1994年、1997年、2003年分别获山东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全真道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家道教哲学。

目录

嫡者的话
目前全真道研究的几个问题
甘青民族地区道教考
晚清武汉长春观的崛起
李常明一系龙门派传承考
晚清全真道新探
全阳子俞玉吾的道教易学思想
全真道派辈字谱发隐
《康泰真碑》探微——兼论金元之际全真道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泰山全真道与元代东岳祭祀
山东全真教的教团规模、分枝岔派与地域分布(1368—1949)
肆刻所见介休后土庙龙门派传承
道教研究的新成果——《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道派、历史、文献与思想综合研究》序
盎元全真道研究的深入与拓展——砰张广保教授《金元全真教史新研究》
何疆仙史?谁为正宗?——读景安宁新着《道教全真派官观、造像与祖师》

精彩书摘

  于荫霖说,姚祥瑞“所藏古今名人字画甚富。又雅善鼓琴,当盛暑亭午,为余鼓一二曲,泠泠然有弦外之音”。
  姚祥瑞亦有扶贫济困之举。“岁歉,常集工作。来役者,多予其值,而不计其工,阴以赈农民之乏食者。”
  姚祥瑞热心教育。刚接任玄妙观住持,就“设义学三所,为之择师,时亲省视。。其中一所在南阳北关,为私塾。另两所在玄妙观北门,为免费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就读。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宣布取消科举考试,进行教育改革。姚祥瑞当即将玄妙观北门的两个免费学校转化为新式学校,取名为“南阳玄妙观小学”。第二年,姚祥瑞又将北板的私塾改为“元宗小学堂”。不仅如此,姚祥瑞还在玄妙观下属庙宇,如南阳城内的医圣祠、叶庙,城北独山祖师庙以及方城博望的三元官,也陆续办起了学堂。光绪三十二年(1906),河南总督和清政府学部上奏,请求对姚祥瑞和玄妙观的办学成绩予以嘉奖。慈禧太后应请为玄妙观写下了“全真广学”和“惠浃中州”两块匾额。
  ……
《道法自然:玄门奥旨与修真要义》 本书并非《全真道研究(第三辑)》,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深入探究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及其在实践层面的多样展现。我们旨在剥离历史与宗派的繁复脉络,直接触及“道”的本体论意义,以及由此衍生的宇宙观、人生观与修养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呈现一个清晰而深刻的道家全景图。 第一部分:道体论——宇宙本源的探寻 本部分将首先聚焦于“道”这一核心概念。我们认为,理解道家,必须从理解“道”开始。然而,“道”并非一个可以用语言精确定义的实体,它更是一种体悟,一种超越名相的境界。《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这并非否定“道”的存在,而是强调其不可言说性、不可捉句性。我们将深入剖析“道”的虚无、无形、无名、无为等特质,探讨其作为宇宙万物生成之源的根本地位。 我们将追溯“道”在早期道家文献中的呈现,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其作为宇宙创生论的逻辑起点。同时,我们也会探讨“道”的永恒性、普遍性,它不生不灭,贯穿古今,无所不在。但这种普遍性并非物质的充盈,而是本体的空寂。 接着,本部分将深入探讨“道”与“德”的关系。“德”并非世俗意义上的道德品质,而是“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和显化。万物因“道”而生,也因“德”而具其性。我们将阐释“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强调真正的“德”是自然而然,不刻意为之,不求名利。这种“德”是生命内在的本真状态,是顺应“道”的自然流淌。 此外,我们还将审视“道”与“自然”的紧密联系。“道法自然”是道家最根本的原则之一。自然在这里并非指代客观存在的山川草木,而是指代万物的本然状态,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本身。我们将探讨为何“自然”被视为“道”的最高法则,以及人类应如何效法自然,达到与宇宙和谐的境界。这涉及到对无为而治、因势利导等理念的深入理解。 本部分还将简要触及“道”在后世道家思想发展中的不同解读,例如早期道教将“道”与“神”相结合,但我们强调的是其形而上的本体意义,而非某种人格化的神祇。我们的目标是让读者建立起一个关于“道”的、纯粹而深刻的本体认知。 第二部分:玄门奥旨——道家思想的哲学深度 在确立了对“道”的本体认知后,本部分将进一步展开道家思想的核心哲学命题。我们将聚焦于“无为”的哲学意蕴,这并非消极的“不作为”,而是一种顺应自然、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积极作为。我们将从《道德经》中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出发,阐释“无为”在政治、社会、个人修养等多个层面的应用。 “无为”的实践,要求我们减少人为的干预,避免强行扭曲事物的本然状态。这需要深刻的智慧,洞察事物的内在逻辑,并在恰当的时机以最轻柔的方式介入。我们将探讨“无为”与“有为”的辩证关系,理解何时需要“为”,何时需要“无为”,以及如何做到“大为出于无为”。 接着,我们将深入剖析“柔弱胜刚强”的辩证智慧。老子以水喻“道”,赞美水的柔弱却能穿石,无坚不摧。“柔弱”并非力量的缺失,而是能量的蓄蓄,是生命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面对冲突与挑战时,运用“柔弱”的智慧,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从而达到长久而稳固的胜利。这涉及到对“不争”、“不伐”、“不傲”等品格的体悟。 此外,本部分还将探讨“反者道之动”的运动规律。万物发展至极点,必将回归其反面。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是一种普遍的自然法则。理解“反者道之动”,有助于我们在顺境中保持警惕,在逆境中看到希望。我们将分析这一规律在人生际遇、社会变迁中的体现,以及如何运用这一认知来指导我们的生活选择。 “知常曰明”也是本部分的重要议题。这里的“常”并非一成不变的死寂,而是“道”的永恒规律。懂得并遵循“常”,即是真正的光明与智慧。我们将探讨如何超越表象的变幻,把握事物内在的恒常之道,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判断与选择。这需要一种超越时空的洞察力,一种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最后,本部分将触及“道”对人生价值的重塑。道家强调“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倡导一种清静无为、淡泊自足的人生境界。我们将探讨这种人生观如何对抗世俗的功名利禄,如何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和谐,以及如何达到生命的“长久”。 第三部分:修真要义——通往生命自由的实践之路 在掌握了道家思想的哲学内核后,本部分将转向实践层面,探讨如何将这些深邃的智慧融入个体生命,实现生命的自由与超越。我们并非指代狭隘意义上的“炼丹服气”,而是更广义上的生命内在的修炼与调整。 首先,我们将探讨“内观”的修炼方法。内观,即是观照内心的过程,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审视自己的思绪、情绪、欲望,觉察其起伏变化,但不被其所束缚。我们将阐释内观如何帮助我们认识自我,净化心灵,从而达到“心静自然凉”的境界。这需要耐心、专注与不评判的态度。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寡欲”的意义。欲望是生命活动的驱动力,但过度的、不合理的欲望,却会成为束缚生命的枷锁。我们将分析欲望的根源,以及如何通过“寡欲”来实现心灵的自由。这并非否定所有欲望,而是强调对欲望的理性认知与节制,将精力投注于更有价值的事物上。 “清静”作为道家修养的核心,也将得到详细阐释。清静并非死气沉沉,而是指心灵的澄澈与宁静,没有杂念的干扰,没有情绪的波澜。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培养良好的心态,来实现心灵的清静,从而更好地体悟“道”。 此外,本部分还将触及“胎息”的养生之道。这里的“胎息”并非特指某种呼吸技巧,而是指一种深沉、绵长的自然呼吸状态,这种状态与母体内胎儿的呼吸相似,是生命力最充盈、最稳定的时候。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呼吸,来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唤醒生命内在的强大能量。 我们将简要介绍道家在养生、导引、养气等方面的传统实践,但我们的重点在于这些实践背后所蕴含的“道”的智慧。例如,为何特定的动作和呼吸方式能够促进身体的健康与内在的和谐。 最后,本部分将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道家修行的最高目标之一。通过对“道”的体悟,对“自然”的效法,个体生命最终能够融入宇宙的宏大律动之中,达到与天地万物和谐统一的状态。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前述的种种修炼,逐步走向这一超越个体局限的生命境界,实现真正的自由与永恒。 本书并非一本入门读物,而是希望为已经对道家思想有所了解的读者提供更深层次的解读与思考。我们力求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引导读者穿越纷繁的表象,直抵道家思想的深邃殿堂,从中汲取智慧,滋养生命,最终实现内在的宁静与外在的和谐。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这次购买这套书,主要是冲着它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道教思想演变脉络梳理的深度去的。我关注这个领域已经有段时间了,之前读过几本零散的研究,总感觉缺少一个贯穿始终的宏大叙事框架。而这本第三辑,似乎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缺憾。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史实或者孤立地分析某位祖师的言论,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元代北方社会变迁与全真教义的内化、外化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考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逻辑构建能力。很多过去被视为定论的观点,在这里都被提出了新的质疑角度,并且提供了扎实的文献依据进行反驳或修正。读起来有一种思想被不断激活的感觉,仿佛在与一位学识渊博的前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尤其是一些对于早期全真教义中“心法”与“口诀”之间关系的细微差别讨论,处理得极为精妙,让人对这个门派的修持实践有了更细腻的理解。

评分

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全真道研究(第三辑)》的,当时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研究”二字如今常常被滥用。但拿到书后,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对“道教内部张力”的把握。它没有落入那种将道教浪漫化或神圣化的窠臼,而是非常冷静、甚至可以说是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真道在历史进程中如何面对世俗权力、如何调和其内在的矛盾性。例如,书中对于王重阳“活死人”理念在不同弟子手中的不同诠释,以及这种诠释差异如何导致后来教团的分化,论述得鞭辟入里。这种深层次的剖析,让我意识到,任何一种深刻的精神运动,其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人性的权衡与哲学的拉锯。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成熟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教会我如何跳出“信徒”或“局外人”的视角,真正走进历史的复杂性之中去理解一种信仰的生命力。

评分

坦白说,我对学术著作的阅读速度一向不快,特别是涉及大量繁复的引文注释时,很容易感到疲惫。然而,这本《全真道研究(第三辑)》的行文风格却出乎我的意料,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竟然透露出一种罕见的文采和叙事张力。作者似乎深知如何用引人入胜的方式来阐述深奥的哲学概念。它不是那种干巴巴地抛出结论,而是像在讲述一个绵延千年的故事,充满了人物的挣扎、教义的革新与历史的偶然。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对一些经典文献的“情境化”解读,比如某次重要的科仪活动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或社会意图。这种叙述手法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使得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把握住核心的学术观点,而不是迷失在浩如烟海的专业术语之中。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意犹未尽,想要立刻去寻找原著进行对照验证的冲动。

评分

这本《全真道研究(第三辑)》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素雅的米白色纸张,搭配着古朴的书法字体,一下子就将人带入了一种沉静而庄重的学术氛围之中。纸张的质感摸起来非常舒服,厚实而不失韧性,油墨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细小的古籍引文也能看得一清二楚。装订工艺也相当扎实,书脊平整,每一页都翻阅起来都很顺畅,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对于像我这样,需要反复查阅和比对不同篇章的读者来说,这种精良的制作水平简直是福音。而且,这本第三辑的版式设计也做出了新的尝试,它在保持传统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加入了更多的图表和文献对照,使得原本可能显得枯燥的理论探讨变得直观易懂。尤其是那些首次披露的珍贵手稿影印件,那种穿越时空的真实感,是单纯的文字描述无论如何也无法替代的。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是对道教文化尊重与传承的一种体现,让人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心生敬意。

评分

这套书的文献价值简直无可估量,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中国宗教史,尤其是道教史研究的人来说,它几乎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我主要关注的是其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全真道分支之间派系差异的细致辨析。以往的研究常常将全真道视为一个同质化的整体,但第三辑却精准地勾勒出了龙门派、南宗、东派等在教义侧重和仪式操作上的微妙区别。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引用了大量我在其他综合性著作中从未见过的海外图书馆或私人收藏的孤本资料,这些一手证据的引入,无疑为我们理解全真道在不同地域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说,光是参考书目部分,就足以让我更新我正在撰写的博士论文的大部分参考框架。它展现了作者穷尽心力,走遍全球搜集资料的学术精神,这种严谨到了令人敬佩的地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