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4册)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 司马光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
  • 通史
  • 资治通鉴
  • 司马光
  • 中华经典
  • 普及文库
  • 史书
  • 古代史
  • 国史
  • 典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53463
版次:2
商品编码:1155175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19
套装数量:4
字数:39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经典著作。对于中国人,特别是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在浩瀚的优秀文化海洋里,哪些是最基本的,哪些是经典的?换句话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知晓、阅读的基本书是什么?作为一个中国家庭应该拥有并收藏的经典是什么?
  多年来,中华书局一直致力于向广大读者提供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读本,推出的《史记》、《资治通鉴》等白文普及本图书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和好评。在此基础上,中华书局编辑部推出“中华经典普及文库”。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4册)》文库有三个特点。第1是经典。入选本文库的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品,是经史子集中的顶点,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如列“二十四史”之首,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又如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四书五经”等。第二是精品。中华书局成立100多年来,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出版了大批由国内一流学者精心校勘整理而成的传统典籍。本套丛书或以中华书局原整理本为底本,或约请著名学者精加整理,从而保证了其学术可靠性、文字准确性,堪称质量上乘的版本。第三是方便。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本书的特点是阅读方便。众所周知,古代图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书名,即便是专业研究人员,也不是很容易识别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古籍整理图书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因为不熟悉这些专有名词而误读、错读。另外,为了保证阅读的连贯性,删除了原整理本中的古注、校勘记及不便当代读者阅读的部分。可以说,本套丛书是方便现代读者阅读经典巨著的较好的白文普及本。
  热忱希望广大读者对这套文库提出批评建议,以便于我们加以改进,将这套旨在为中国人提供基本书的文库编辑好,出版好。

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历时19年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4册)》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以中华书局点校本《资治通鉴》为底本,确保了其学术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本书删除了原校本中司马光的考异,胡三省的注文、附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书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本书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爱好历史,出仕以后,仍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年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被任命为枢密事使而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至此共用了19年的时间。

内页插图

目录

《资治通监:一册》

卷第一 周纪一 起戊寅(前403)尽壬子(前369)凡三十五年

卷第二 周纪二 起癸丑(前368)尽庚子(前321)凡四十八年

卷第三 周纪三 起辛丑(前320)尽癸亥(前298)凡二十三年

卷第四 周纪四 起甲子(前297)尽戊子(前273)凡二十五年

卷第五 周纪五 起已丑(前272)尽乙巳(前256)凡十七年

卷第六 秦纪一 起丙午(前255)尽癸酉(前228)凡二十八年

卷第七 秦纪二 起甲戌(前227)尽壬辰(前209)凡十九年

卷第八 秦纪三 起癸巳(前208)尽甲午(前207)凡二年

卷第九 汉纪一 起乙未(前206)尽丙申(前205)凡二年

卷第十 汉纪二 起丁酉(前204)尽戊戌(前203)凡二年

卷第十一 汉纪三 起已亥(前202)尽辛丑(前200)凡三年

卷第十二 汉纪四 起壬寅(前199)尽癸丑(前188)凡十二年

卷第十三 汉纪五 起甲寅(前187)尽癸亥(前178)凡十年

卷第十四 汉纪六 起甲子(前177)尽辛未(前170)凡八年

卷第十五 汉纪七 起壬申(前169)尽丙戌(前155)凡十五年

卷第十六 汉纪八 起丁亥(前154)尽庚子(前141)凡十四年

卷第十七 汉纪九 起辛丑(前140)尽丁未(前134)凡七年

卷第十八 汉纪十 起戊申(前133)尽丙辰(前125)凡九年

卷第十九 汉纪十一 起丁巳(前124)尽壬戌(前119)凡六年

卷第二十 汉纪十二 起癸亥(前118)尽辛未(前110)凡九年

卷第二十一 汉纪十三 起壬申(前109)尽壬午(前99)凡十一年

卷第二十二 汉纪十四 起癸未(前98)尽甲午(前87)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三 汉纪十五 起乙未(前86)尽丙午(前75)凡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 汉纪十六 起丁未(前74)尽癸丑(前68)凡七年

卷第二十五 汉纪十七 起甲寅(前67)尽已未(前62)凡六年

卷第二十六 汉纪十八 起庚申(前61)尽壬戌(前59)凡三年

卷第二十七 汉纪十九 起癸亥(前58)尽壬申(前49)凡十年

卷第二十八 汉纪二十 起癸酉(前48)尽已卯(前42)凡七年

卷第二十九 汉纪二十一 起庚辰(前41)尽戊子(前33)凡九年

卷第三十 汉纪二十二 起已丑(前32)尽戊戌(前23)凡十年

卷第三十一 汉纪二十三 起已亥(前22)尽丁未(前14)凡九年

卷第三十二 汉纪二十四 起戊申(前13)尽癸丑(前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三 汉纪二十五 起甲寅(前7)尽乙卯(前6)凡二年

卷第三十四 汉纪二十六 起丙辰(前5)尽戊辰(前3)凡三年

卷第三十五 汉纪二十七 起已未(前2)尽壬辰(2)凡四年

卷第三十六 汉纪二十八 起癸亥(3)尽戊辰(8)凡六年

卷第三十七 汉纪二十九 起已巳(9)尽甲戌(14)凡六年

卷第三十八 汉纪三十 起乙亥(15)尽壬午(22)凡八年

卷第三十九 汉纪三十一 起癸未(23)尽甲申(24)凡二年

卷第四十 汉纪三十二 起乙酉(25)尽丙戌(26)凡二年

……

《资治通监:二册》

《资治通监:三册》

《资治通监:四册》

精彩书摘

  故尧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而国亡捐瘠者,以畜积多而备先具也。今海内为一,土地人民之众不减汤、禹,加以无天灾数年之水旱,而畜积未及者,何也?地有遗利,民有馀力;生谷之土未尽垦,山泽之利未尽出,游食之民未尽归农也。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父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民者,在上所以牧之。民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
  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繇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有者半贾而卖,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妻子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人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人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故为复卒。挫盔之教日:‘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
  ……

前言/序言


文明的洪流:一部跨越千年的历史画卷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多少王朝兴衰更迭,多少英雄人物叱咤风云,多少智慧结晶流传千古?《资治通鉴》便是这样一部巨著,它以编年体的形式,生动而详实地记录了从战国初期到五代十国末年,近一千六百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政治、军事、哲学、文化的全方位百科全书,为我们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理解民族文化根源、汲取治国安邦智慧提供了无尽的宝藏。 一、 纵览千年风云:宏大的历史叙事 《资治通鉴》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其极其宏大的历史视野。作者司马光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历时十九年,集结众人之力,精选史料,将战国至五代这一中国历史上最为关键、最具转折意义的时期,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诸侯争霸,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从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到三国鼎立的英雄辈出,从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碰撞,到隋唐盛世的辉煌,再到宋朝的文治武功与边患,直至最后五代十国的混乱分裂,《资治通鉴》都一一细致描绘。 这部巨著的叙事,绝非简单的事件罗列。它着重于展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以及不同势力、人物之间的互动博弈。在司马光的笔下,历史仿佛有了生命,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事件的发展扑朔迷离又合乎情理。它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将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们得以在宏观层面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走过漫漫长路,形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文化与社会形态。 二、 镜鉴古今:治国安邦的智慧宝库 《资治通鉴》的核心价值,在于其“资治”二字,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司马光编撰此书,意在为当世统治者提供治国理政的借鉴。因此,书中大量篇幅都聚焦于政治斗争、权力运作、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方面。它不回避历史的黑暗与血腥,也不掩饰统治者的失误与罪恶,而是客观冷静地分析各种政治决策的后果,剖析王朝兴衰的根本原因。 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们可以看到: 政治智慧的博弈: 从帝王的权术谋略,到大臣的忠诚与奸诈,从朝堂上的唇枪舌剑,到宫廷中的暗流涌动,本书都进行了深入的揭示。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如何平衡各方势力,如何任用贤能,如何处理危机,以及如何避免政治腐败。 经济发展的规律: 书中记录了历代政府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及这些政策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例如,对土地制度的改革、对赋税的调整、对水利工程的兴建等,都为我们理解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提供了生动案例。 军事战略的精髓: 战争在古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资治通鉴》记载了无数经典的战役,分析了战争的起因、进程和结果,揭示了军事战略、战术运用、将领素质等关键因素。这些军事思想对于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性,以及如何运用智慧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人才选拔与任用的重要性: 历代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选拔和任用合适的人才。《资治通鉴》中不乏对贤臣良将的赞誉,也对奸佞之徒的批判。它展示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如何影响历史走向,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选拔和监督机制。 危机应对的经验教训: 历史是反复上演的。当我们面临社会动荡、经济衰退、自然灾害等危机时,《资治通鉴》中的经验教训尤为宝贵。它记录了历代王朝是如何应对各种挑战的,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导致了更大的麻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三、 人文的深度:历史人物的立体画廊 《资治通鉴》的魅力还在于其对历史人物的刻画。司马光不仅仅是一个宏大历史进程的记录者,更是一位深刻洞察人性的观察家。他笔下的人物,并非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优点也有缺点的鲜活个体。 帝王的性格与命运: 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残暴好色的隋炀帝,再到励精图治的唐太宗,书中描绘了不同类型帝王的治国理念、个人品性以及他们如何深刻影响了国家的命运。我们能看到,即使是同一位帝王,其人生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臣子的忠诚与智慧: 诸葛亮、魏徵、狄青……这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在《资治通鉴》中都有详尽的描绘。他们或运筹帷幄,或直言进谏,或冲锋陷阵,他们的智慧、勇气、忠诚,都为后世所敬仰,也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普通人的命运与选择: 尽管《资治通鉴》以政治人物为主,但字里行间也透露出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选择,他们的苦乐,也构成了历史的肌理。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细致描绘,我们不仅能了解到历史事件背后的推动者,更能从中体悟人性的光辉与阴暗,理解个体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 四、 语言的魅力:简洁流畅的叙事风格 《资治通鉴》的语言风格,同样值得称道。司马光运用简洁、准确、生动的文言文,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娓娓道来。其叙事逻辑清晰,节奏明快,即便是在处理庞杂的史料时,也能保持文字的流畅性。 精炼的表述: 司马光善于用最少的文字,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许多历史典故、人物评价,都凝练在简洁的语句之中,意味深长。 客观的语气: 尽管司马光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但在叙述史实时,他力求客观公正,尽量呈现事件的原貌,避免过多的主观评价,让读者自行判断。 生动的描绘: 在关键的战役、重要的谈判、或是人物的性格刻画上,司马光的笔触十分生动,仿佛能让读者置身于历史现场,感受到当时的氛围。 这种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不仅使得《资治通鉴》易于阅读和理解,更使其成为后世史书模仿的典范。 五、 跨越时空的对话:学习与传承 《资治通鉴》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的经典。它提供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观察世界和认识人生的角度。 培养历史思维: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培养宏观的视野,理解事物的联系和发展规律,避免被表象迷惑,学会从更深层次去分析问题。 提升决策能力: 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可以帮助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工作学习,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丰富人文素养: 《资治通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增强文化自信。 品味语言的艺术: 学习《资治通鉴》的语言,也是一次品味中国古典文学的绝佳机会。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回归经典,阅读《资治通鉴》,就如同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倾听古人的智慧,反思自身的行为,汲取前行的力量。这部巨著,如同一面明镜,照见历史的兴衰,也映照出我们自己的前路。它提醒我们,历史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活生生的经验,是塑造我们现在、影响我们未来的重要力量。 《资治通鉴》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耐心和思考。但一旦你踏入这片宏大的历史殿堂,你将收获的,将是无与伦比的知识、智慧和启迪,它将成为你人生道路上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刚收到这套书,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册,里面的内容简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波澜壮阔、引人深思的故事。这套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一点。它不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史书,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发展脉络。每一个事件的叙述都非常详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的刻画,那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不再是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得失,都让我感触颇深。读这本书,不仅能学到历史知识,更能从中体会到人性的复杂与智慧的博弈。而且,这套书的装帧也非常精美,纸质很好,印刷清晰,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非常适合收藏。即使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也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和启迪。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地、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读物。当我偶然看到这套精美的图书时,我立刻被它的出版质量所吸引。纸张的质感、印刷的清晰度,以及整体的设计风格,都散发出一种浓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处理方式,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呈现出历史发展的重要脉络和关键节点。作者的叙述语言严谨而富有文采,既有历史学家的专业深度,又不乏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增长了历史知识,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演变,以及其中蕴含的治国智慧。书中对人物的塑造也十分精彩,那些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性格、命运、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这套书,无疑是我近年来阅读过的最令人满意的一套历史著作,它填补了我对中国古代历史认知的许多空白,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

评分

这是一套让我感到惊喜的图书。我一直认为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事件,总是让人提不起兴趣。然而,这套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叙述生动形象,常常会用一些生动的比喻和巧妙的转折,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我尤其喜欢它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那些帝王将相在做出重大决策时的考量、内心的挣扎,都刻画得淋漓尽致。读这本书,就像在看一部宏大的历史剧,充满了戏剧性的冲突和精彩的转折。而且,这套书的编排也非常人性化,每一卷的开头都有清晰的目录和概要,方便我随时查阅和回顾。即使是第一次接触中国古代历史的读者,也能够轻松上手,并在阅读中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总而言之,这是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读物,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朋友。

评分

我是一位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情结的中年读者,一直以来都在寻找能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读物。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套精装图书时,立刻被它散发出的古典气息所吸引。封面设计简约而不失庄重,选用的是能够唤起人们对古代历史美好回忆的元素。翻开内页,那流畅的排版和优美的字体,以及精心挑选的纸张,都彰显了出版方的用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分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陈述事实,更深入地探讨了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对后世的启示。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复杂的历史进程。更重要的是,书中蕴含的许多治国理念、人生智慧,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时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将其与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进行对比,总能获得很多新的感悟。这套书,我打算慢慢品读,细细体会其中的精华,相信它会成为我书架上常备的经典之作。

评分

这套书的出现,真的让我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乐趣。我一直认为历史知识非常枯燥,难以消化,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却非常吸引人。作者的文笔功底非常扎实,他能够将极其复杂的历史事件,用简洁明了、引人入胜的语言表达出来。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发生了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分析性的视角,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表面。而且,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也极其到位,那些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在作者的笔下,仿佛活生生地走出了书本,展现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雄才大略,抑或他们的错误决策。我常常在阅读时,会不自觉地代入其中,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做出选择。这套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激发了我对历史的思考和热爱。而且,这套书的装帧设计也非常出色,无论是作为阅读材料,还是作为一件珍贵的收藏品,都显得非常合适。

评分

趁六一八活动买的,人在外地,还没有拆箱,先给好评。

评分

书质五星,内容。。暂不评

评分

送货快,包装完整,书整套装订较好,值得购买,推荐学习!

评分

印刷质量不错哦,包装也好,对京东的书很满意!这次买了五千多的书,九十多本,都是包装完好的。

评分

《中华国学文库:资治通鉴(套装1-12册)》是中国古代知名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战国至五代期间1300多年的历史,向为史学界所推崇,在收集史料、考订事实、编排年月及文字剪裁润色等方面都代表了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极高成就,是古代历史研究的基本典籍。国学文库本以点校本为基础,改为简体横排,是广大读者方便阅读的可靠版本。

评分

京东6.18相当给力,抢优惠券和满减,满三百减二百,太划算了,感谢京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资治通鉴是一本可以品读一生的国学经典。

评分

居然只能给五星,不能给三星!

评分

典藏本做得很漂亮,内容又是几经修订完善的。如果没有买过之前出的《饮水词笺校》或者平装的校笺,那么这款可读可收藏,推荐!

评分

質量很好,200不到應該是比較低的價格了。應該再買本古漢語字典的,有點高估自己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