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1700 Groups of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Synonyms]

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 [1700 Groups of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Synonym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寄洲,贾永芬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学习
  • 近义词
  • 词汇
  • 工具书
  • 对外汉语教学
  • 语言学
  • 对比研究
  • 词语用法
  • 中文教材
  • 学习辅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9126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75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1700 Groups of Frequently Used Chinese Synonym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41
字数:1433000
正文语种:中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我们参照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使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该词汇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

内页插图

目录

凡例
词目
正文
词语索引

前言/序言


《汉字演变与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千年流变》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汉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载体的演变历程及其在艺术领域——书法中所展现的独特魅力。全书跨越数千年历史,以扎实的文献考据和精美的图版展示,系统梳理了汉字从萌芽到成熟,再到风格嬗变的轨迹,并将其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紧密结合。 第一部分:汉字的起源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将追溯汉字的源头,阐述其如何从原始的刻画符号逐步发展成为成熟的表意文字体系。 第一章:史前符号与文字的曙光 远古的印记: 探讨陶器符号、岩画等前文字现象,分析其与早期社会生活及思维方式的关联。 甲骨文的发现与释读: 详细介绍殷墟甲骨文的载体、内容及其对商代历史、宗教、社会结构的揭示。重点分析甲骨文的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雏形)。 第二章:金文的恢弘与规范化尝试 西周的礼器铭文: 阐述金文(钟鼎文)的载体特性及其作为“史官之笔”的庄重性。分析周代礼乐制度对文字形态的影响,如“长篇巨制”的出现。 春秋战国的文字异形: 探讨“文字异形”现象,分析六国文字在地域、书写习惯上的差异,为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必要性做了铺垫。 第二部分:秦汉的统一与书体的确立 此部分聚焦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系统性规范的重大事件——秦朝的“书同文”,以及汉代隶书的成熟与楷书的酝酿。 第三章:秦篆的定型与影响 小篆的结构与美学: 剖析李斯主导下的小篆的规范化过程,探讨其笔画圆转、结构匀称的特点,以及其在后世篆刻艺术中的地位。 秦代隶书的萌发: 探讨隶书(八分)作为公文快速书写体的出现,分析其“解散篆体”的必然性,以及隶书对横向取势和蚕头燕尾等特征的奠定。 第四章:汉魏隶书的巅峰与楷书的诞生 汉碑的雄健: 详细研究东汉碑刻,如《张迁碑》、《曹全碑》等,分析隶书在成熟期的风格多样性,如古拙、秀逸等不同面貌。 隶楷之变: 探讨从成熟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关键阶段。分析魏晋时期楷书笔法的初步确立,如点画的明确化、方折的运用,以及对后世“法度”的意义。 第三部分:魏晋风流与书体的成熟 本部分着重于书法艺术在魏晋南北朝的独立发展,探讨“尚韵”的审美取向,并详述楷书(真书)体系的最终完善。 第五章:二王一脉的开创 王羲之、王献之的贡献: 剖析“书圣”王羲之如何集前人之大成,将楷书的结构推向典范,确立中和、自然的审美基调。分析“永字八法”与笔法理论的初步构建。 南北朝的地域风格: 对比南北朝时期碑刻(北碑)与墓志(南帖)在用笔、结构上的差异,如北碑的方峻、雄强与南帖的秀逸、秀美,分析其文化背景的差异。 第六章:楷书的极致——唐代书风 初唐的法度森严: 重点分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楷书风格,探讨他们如何在继承晋韵的基础上,赋予楷书新的时代精神,形成“欧体”、“虞体”等风格体系。 盛唐的浑厚与变化: 深入研究颜真卿、柳公权两大家。颜体的博大雄浑、气势磅礴,以及柳体的骨力洞达、法度森严,是楷书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分析“颜筋柳骨”的内在构造。 第四部分:宋元以降的书法审美转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书法审美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唐代法度的恪守,开始追求个性与意趣。 第七章:宋代的尚意与文人书写 宋四家(苏黄米蔡)的革新: 探讨宋代文人如何打破楷书的束缚,强调“意在笔先”。分析苏轼的丰腴天真、黄庭坚的长枪大戟、米芾的迅疾潇洒,以及蔡襄的端正内敛。 赵孟頫对复古的呼唤: 剖析元代赵孟頫如何提倡“上追晋唐”,在追求楷书遒劲、秀雅的同时,注重线条的流畅性与古典意味的回归。 第八章:明清的书法多元化 明代的流派纷呈: 介绍台阁体(注重规矩)与吴门书派(强调个性)之间的张力,以及晚明以“碑学”复兴为先声的早期迹象。 清代的碑帖之争与篆隶的复兴: 详细阐述清代中后期“碑学”的兴起,考据学对书法研究方法的革命性影响。分析邓石如、吴昌硕等人如何从金文、篆隶中汲取力量,为现代书法注入新的生命力。 总结:汉字作为视觉艺术的永恒价值 本书最后将总结汉字从实用符号到艺术载体的转化过程,强调其结构之美、笔法之精妙,以及书法艺术作为东方哲学和审美观念的集中体现,其价值在当代仍无可替代。本书配有大量高清原碑帖拓片及字例分析图,便于读者直观理解和学习。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坚持自学的学习者,我深知一本好的工具书需要具备“耐用性”和“可回溯性”。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耐用。我不是那种用完就扔的读者,我需要的是一本能够伴随我从初级向高级迈进的伙伴。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即便是刚接触这些词汇的学习者,也能大致明白其主干含义;而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又能从其精微的辨析中找到突破口。我注意到,某些词组的对比甚至触及到了古代汉语的影响和现代口语的变迁,这显示了编纂团队在资料收集和审校上的巨大投入。我曾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专门比对着书中收录的与时间、速度相关的词汇组,发现它对于“瞬间”和“顷刻”这类词语在文学作品和日常对话中的使用频率和情感色彩的区分,细腻得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对语言动态变化的捕捉能力,让这本书的生命力远超那些静态的词典,它更像是一份活生生的、不断在自我完善的语言研究报告。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一种“被解放”的畅快感。在此之前,我学习近义词往往是靠着大量阅读然后“靠感觉”去分辨,效率低下且容易出错。有了这本工具书,我感觉自己的学习路径被极大地优化了。它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查询工具,更像是一个高级语言分析师的工作台。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实用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它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晦涩术语,让读者能够轻松进入状态,但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和详尽的对比分析,却又足以满足专业学习者的需求。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掌握地道、准确的汉语表达的学习者而言,这本工具书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不仅解决了“我能理解”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我能用对”的问题,这是衡量一本高级语言工具书是否成功的最终标准,而这本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评分

我平时接触的很多中文学习资料,在处理同义词辨析时,往往会陷入一种“翻译陷阱”,即用目标语言来解释目标语言,结果反而把问题复杂化了。但这本工具书在解释和对比上,似乎非常巧妙地避开了这种陷阱。它的解释语言本身就体现出一种高度的凝练和精确性,仿佛作者拥有将复杂概念瞬间拆解成最基本语义单元的能力。我特别留意了它的词条结构,通常是先用简洁的概括性语言点出核心区别,然后才是分项论述。这种“总—分”的结构非常适合快速定位和深度理解的切换。更值得一提的是,它似乎对“文化语境”的考量也十分到位。很多词语的使用禁忌或者约定俗成的搭配,单靠语法书是学不出来的,但在这本书里,通过对例句的细致把关,我能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文化内化”的力量。它让我明白,学习中文的近义词,不仅仅是学习词汇,更是学习一种观察世界、表达情感的思维模式。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任何速成学习法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用心了,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稳又不失活泼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墨绿色的背景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显得既专业又有档次,很符合它作为工具书的定位。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且光线反射柔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一点都不觉得累。更让我惊喜的是,排版布局的处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行距和段落之间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词语对比信息在视觉上变得井然有序。很多工具书为了追求信息量最大化,常常把页面挤得密不透风,读起来让人有种压迫感,但这本完全没有这个问题。即便是那些篇幅较长的例句和详细的用法区分,也能被清晰地划分区域,用不同的颜色或者边框进行区分,这极大地提升了查找和学习的效率。对于一个需要反复查阅和对比的语言学习者来说,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关注,比单纯堆砌内容本身更显出编者的专业素养和对读者的体贴。光是看着这本摆在书架上的样子,就觉得心里踏实,仿佛拥有了一位耐心的、极具条理的私人导师。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的逻辑性强到令人赞叹,它显然不是简单地将1700组近义词并列罗列,而是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对比分析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处理那些“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词汇组的方式。比如,一些动词在表示动作的细微差别上,或者一些形容词在描述情感的强烈程度上,常常让学习者感到困惑。这本书没有直接给出生硬的翻译,而是通过极其精妙的语境切入点来剖析差异。它会设置“适用语体”、“情感倾向”、“侧重角度”等多个维度进行对比,这一点对于希望达到高级阶段,能够自如运用地道表达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试着翻阅了几个我一直搞不清楚的词组,比如表示“知道”的几组词,书中不仅给出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分,还通过大量的、贴近现代生活的高频例句来佐证,这些例句的选取非常生活化,完全没有那种老旧的“教科书腔调”。这种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真正体现了“工具书”的价值——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会你“怎么用得对”。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非常实用!

评分

很喜欢这本书,非常实用!

评分

《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我们参照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使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该词汇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

评分

《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我们参照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使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该词汇大纲规定的范围之内。

评分

页码丢失错误,内容却丢失不完整

评分

页码丢失错误,内容却丢失不完整

评分

货很棒!心仪已久,性价比不错!!!

评分

《外国人学汉语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评分

有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