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外饮食文化(修订版)》在对饮食文化的概念、功能、现状作简要介绍之后,分别讲述了饮食原料文化、饮食器具文化、烹调文化、主食菜肴文化、饮文化、饮食民俗、饮食礼仪、世界饮食文化交流。
作者简介
隗静秋,文学硕士。曾参与编辑《阎连科文集》、《岁月河山》、《近代中国自由职业者群体与社会变迁》、《中国民族信息年鉴》、《中国卫生年鉴》等书,有多篇文章在《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天津日报》、《大众日报》、《出版广角》等报刊发表。现供职于浙江万里学院编辑出版系。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饮食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
二、饮食文化的概念
第二节 饮食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一、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二、饮食文化的功能
第三节 中国饮食文化现状
第二章 中外饮食民俗
一、民俗与饮食民俗
二、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中国饮食民俗
一、居家日常食俗
二、传统年节食俗
三、人生礼仪食俗
四、宗教信仰食俗
五、少数民族食俗
六、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
第二节 外国饮食民俗
一、亚洲国家的饮食民俗
二、欧洲国家的饮食民俗
三、美洲国家的饮食民俗
四、非洲国家的饮食民俗
第三章 中外饮食礼仪
第一节 中国饮食礼仪
一、中国古代饮食礼仪
二、中国现代饮食礼仪
第二节 外国饮食礼仪
一、亚洲国家饮食礼仪
二、欧洲国家的饮食礼仪
三、美洲和大洋洲国家的饮食礼仪
四、非洲国家的饮食礼仪
第四章 中外酒文化
第一节 中国酒文化
一、酿酒起源的传说
二、酒的起源与发展
三、酒器文化
四、酒德、酒礼、酒道、酒令和酒俗
五、文学艺术与酒
第二节 外国酒文化
一、世界各民族神话中酒的故事
二、各国名酒一览
三、各国酒俗琐谈
第三节 饮酒与养生
一、常饮质量好、度数低的酒
二、饮法得当
第五章 中外茶文化
第一节 中国茶文化
一、茶的起源及传播
二、茶文化特性及茶的分类
三、中国名茶
四、各地茶文化及茶俗
五、中国茶道与儒释道
……
第六章 中外饮食器具文化
精彩书摘
《中外饮食文化(修订版)》:
2.意大利
意大利饮食是西餐的起源,意大利美食无论是从卖相、味道以及食材的选用,都有着其独特的风味,食材尤以古地中海橄榄油、谷物、香草、鱼、干酪、水果和酒为主,已经被很多人视为理想的现代饮食文化。大家熟知的意大利饮食有意大利面食、比萨、意大利调味饭、香醋及意大利式冰淇淋、咖啡等。但千万不要就以为意大利美食仅限于此。相反,意大利的菜式非常丰富,不同地区不同镇都各不相同。意大利美食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选用的食材丰富,并可随意调制,其精髓在于展现自我。
意大利饮食以味浓香烂、原汁原味闻名,烹调上以炒、煎、炸、红焖等方法著称,并喜用面条、米饭做菜,而不作为主食用。意大利人吃饭的习惯一般在六七成熟就吃,这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喜吃烤羊腿、牛排等和口味醇浓的菜,各种面条、炒饭、馄饨、饺子、面疙瘩也爱吃。意大利的美食如同它的文化,高贵、典雅、味道独特。精美可口的面食、奶酪、火腿和葡萄酒使意大利成为世界各国美食家向往的天堂。此外,众所周知,意大利的比萨饼和意大利面已经世界闻名了。正宗的比萨一般都选用含有丰富蛋白质、维生素和钙质,但却低卡路里。无论是用西红柿还是火腿,用蔬菜还是用其他调料,比萨饼的浇头永远有三种颜色:红、绿和白(奶酪),这是意大利国旗的颜色。极品意大利面,它的面条弹牙有劲,久煮不烂,呈现透明金黄琥珀的面条,组合成受高品位人士着迷的口感与味道!
今天,在全世界的食物空前同化的环境下,意大利人仍完好地保存着本地食物和酒类的特色。如源自那不勒斯的比萨已经成为意大利甚至全世界最受人喜爱的食物。每个意大利小镇都有一个制作冰淇淋与果冻的店。每个广场都有一两间酒吧,在这可喝到即时冲制的浓咖啡,用很小的杯子装着,又浓又香。
意大利人都嗜好咖啡。一般在家中冲泡的咖啡,是利用意大利发明的摩卡壶冲泡成的,这种咖啡壶也是利用蒸气压力的原理来萃取咖啡,用它冲泡出来的咖啡具有浓郁的香味及强烈的苦味,咖啡的表面浮现一层薄薄的咖啡油,这层油正是意大利咖啡诱人香味的来源。
冰激凌是意大利人的发明,并在16世纪由西西里岛的一位教士改良,完善了它的制作技术。意大利艺术冰激凌的制作传统也一代一代地传下来。直到今天,西西里岛的冰激凌仍被认为是意大利最好的冰激凌。到过意大利的人们,品尝到意大利冰激凌文化,无不为其可口的味道以及精致的外形所惊叹。
3.英国
当代英国烹饪集全球各种烹饪风味与传统之大成,可提供多种令人垂涎的佳肴。英国悠久的好客传统不仅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也引进了他们的传统烹饪方式、食品、调料和食谱。人们对食品及烹饪的兴趣越来越大,众多不同文化和不同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也促进了诸如加勒比、西非等不同烹饪风格的流行。
在英国,一般富裕人家往往每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点和晚餐。早餐时间多为7-9时。主要食品是麦片粥、火腿蛋以及涂奶油或橘子酱的面包。午餐约为13时,通常是冷肉和凉菜(用土豆、黄瓜、西红柿、胡萝卜、莴笋、甜菜头等制作)。午餐时要喝茶,一般不饮酒。茶点约为17时左右,以喝茶为主,同时辅以糕点。晚餐多在19时30分左右,为一天的正餐,往往饮酒。在英格兰,人们多吃生菜。在英国北方,晚餐仅是茶点,只有第四餐的油炸鱼加土豆片才称“晚餐”。一般人家都比较注重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和午茶。晚餐只准备一点点冷菜。英国普通民众的饮食习惯式样也比较简单,注重营养。早餐通常是麦片粥冲牛奶或一杯果汁,涂上黄油的烤面包片,熏咸肉或煎香肠、鸡蛋。中午,孩子们在学校吃午餐,大人的午餐就在工作地点附近买上一份三明治,就一杯咖啡,打发了事。只有到周末,英国人的饭桌上才会丰盛一番。通常主菜是肉类,如烤鸡肉、烤牛肉、烤鱼等。蔬菜品种繁多,像卷心菜、新鲜豌豆、土豆、胡萝卜等。蔬菜一般都不再加工,装在盘里,浇上从超市买回的现成调料便食用。主菜之后总有一道易消化的甜食,如烧煮水果、果料布丁、奶酪、冰激凌等。
英国苏格兰生产的威士忌,曾与法国的干邑白兰地、中国的茅台酒并列为世界三大名酒。英国人除了以威士忌佐餐外,还喜欢净饮。英国人饮酒,很少自斟自酌。他们的习惯是,饮酒最好去酒吧。因此,英国的酒吧到处都是,并且成为英国人社交的主要场所之一。
……
前言/序言
好的,下面是为您构思的图书简介,该书名为《中外饮食文化(修订版)》,但请注意,以下内容是完全虚构的,旨在模拟一本与您提到的书名相似的图书的“不包含”其内容的简介。我们将侧重于介绍其他文化、历史或学术主题,确保不涉及“中外饮食文化”的具体内容。 --- 《文明的交汇与变迁:古代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与思想流动(修订版)》 作者: 梁文清 / 艾伦·P·史密斯 出版社: 宏文历史研究社 页数: 780页(含彩色图版与索引) 定价: 168.00 元 内容简介 本书系历史学领域内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文明的交汇与变迁:古代欧亚大陆的贸易网络与思想流动》的全新修订版。本次修订历经五年时间,不仅对原有框架进行了严谨的学术重审,更吸纳了近十年来考古学和文本学领域内的最新发现,特别是对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4世纪间,横跨地中海、中亚腹地直至东亚边缘的复杂互动体系,进行了深度和广度上的拓展。 本书并非一部简单的贸易路线编年史,而是试图以“网络分析”的视角,解构古代世界中物质交换、技术传播与文化认同重塑的内在逻辑。我们拒绝将欧亚大陆视为孤立的“中心”与“边缘”的集合体,而是着重探讨那些由丝绸、香料、金属矿物乃至信仰体系所构筑的,具有韧性与适应性的跨区域互动模式。 第一部分:地理基石与早期连接 开篇部分,作者群首先梳理了古代地理环境对早期人类活动区域划分的影响。重点分析了伊朗高原、中亚草原带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连接器”或“屏障”的角色。我们将首次引入关于“高海拔贸易通道”的讨论,挑战传统上对低地交通网络的过度关注,揭示了帕米尔高原与喜马拉雅山脉周边商路的战略意义。此部分详细考察了青铜时代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与印度河流域文明间通过波斯湾的有限接触,并辅以最新的碳十四测年数据,重新界定了文化扩散的速率与方向。 第二部分:帝国的兴衰与物质流动的重塑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亚历山大大帝东征之后,直至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权力结构变动如何影响了长距离贸易。我们细致剖析了罗马帝国对东方奢侈品(如玉石、丝绸)的无止境需求,以及这种需求如何刺激了萨珊波斯和贵霜帝国间的经济中介作用。修订版中,对拜占庭帝国与唐朝直接接触的文献证据进行了更审慎的考量,特别是关于“拂菻国”在历史记载中的模糊性与多重指代问题。此外,我们引入了对“信誉资本”概念的探讨,即在缺乏统一法律框架的远距离贸易中,商人群体如何通过宗教和宗族纽带建立信任机制,从而维系复杂供应链的稳定。 第三部分:思想与信仰的跨界传播 物质的流动往往是思想传播的先导。本章深度关注了非物质元素的迁移,特别是佛教、摩尼教和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路径与在地化过程。本书着重比较了不同信仰体系在面对异质文化时所采取的适应策略。例如,佛教在进入中国后与本土儒家思想的结构性冲突与融合,以及摩尼教在突厥汗国中扮演的独特政治角色。修订版新增了一章,专门探讨了“技术知识包”的转移,包括造纸术、冶金技术(特别是钢的提炼工艺)以及先进的水利工程技术,如何随着人口迁徙和战争俘虏的流动而实现关键性的技术飞跃。 第四部分:草原的动力学与游牧帝国的贡献 不同于传统史学将游牧民族视为“侵略者”或“文化破坏者”的刻板印象,本书强调了中亚草原群体在欧亚大陆整合中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我们深入分析了匈奴、突厥、蒙古帝国等如何建立起不同于定居农业帝国的,以信息传递和军事动员为核心的治理模式。特别是对蒙古帝国时期“驿站体系”(Yam)的研究,不再仅仅关注其军事效率,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前所未有的,跨越地理障碍的信息与政治交流骨干网络。 修订亮点: 1. 考古新证的整合: 纳入了近十年中亚干旱地区出土的纺织品、钱币和人骨的DNA分析结果,为人员流动提供了更精确的生物学佐证。 2. 术语的精确化: 对“丝绸之路”这一过于笼统的术语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倾向于使用“多路径网络”来描述贸易的复杂性。 3. 多语种文献的交叉验证: 首次将部分波斯语、梵文及古突厥语文献的最新译本,与汉文史料进行直接比对,澄清了许多长期存在的历史误解。 本书以其宏大的叙事框架、扎实的文献基础和前沿的跨学科研究方法,是全球史、古代史、考古学及文化人类学领域研究者、教师和对世界互动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的必备参考书。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古代世界如何通过物质与精神的紧密联结,逐步形成一个“早期全球化”图景的深刻视角。 --- (注: 本简介完全基于一个与“饮食文化”无关的主题——古代欧亚贸易网络与思想流动——进行详细的、学术化的虚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