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

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于雅婷,孙平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面诊
  • 中医手诊
  • 面诊技巧
  • 手诊技巧
  • 中医养生
  • 健康咨询
  • 经络腧穴
  • 传统医学
  • 诊断学
  • 医学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4363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39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含章·超图解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72
字数:2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将详尽的图示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阅读时,读者可以更直观地参照图示来对照自身面部、手部的变化特征,诊断自身病痛,有效去除病灶,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一本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读物,通俗的语言与易学好懂的例证,适合各年龄段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希望本书可以成为您和家人以及朋友健康路上的好伙伴,衷心地祝愿您一生健康、平安!

内容简介

  《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首先介绍了相关的面诊、手诊基础知识,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为初学者打开了大门。然后,详细讲解了多种常见疾病的面诊、手诊方法,让读者可以学到简便实用的诊病技巧。同时,还详细讲解了常见疾病的手疗法和穴位疗法。另外,针对每种疾病的治疗,还特别配备了养生保健的药膳方剂。这些都是本书的亮点,即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均内容丰富且方法多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诊治方法。

作者简介

  

于雅婷,

主任医师、高级药膳食疗师。2008 年、2012 年国家举重队奥运会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成员,领导创新的现代化中医食疗技术获“2008~2009 年*投资价值健康管理新技术”“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领先品牌”,荣获“科苑人物”“2008~2009 年中华健康管理杰出人物”“亚健康事业开拓者”“十一五中国健康管理特别贡献人物”“中华百业功勋人物”“中国创新人物”等称号。


  孙平,

  长春市宽城区中医院副主任医师,一直从事病房及中医皮肤科的一线临床工作。师从吉林省名中医杨云平及我国著名皮肤科专家张民夫教授。诊治患者无数,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多次被评为区级和市级的先进工作者,在国家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

内页插图

目录

阅读导航/8

面部脏腑分属/10

手掌脏腑对应图/15

十四条常见掌线示意图/16

手部反射区/17

第一章

认识面诊与手诊

什么是面诊/20

面诊的理论依据/22

头面部的脏腑反射区/24

掌握面诊的要点/40

什么是手诊/42

手诊的理论依据/44

认识手疗/50

手疗的基本操作方法/52

第二章

面部诊病方法

面色异常与疾病判断/56

眼部异常与疾病判断/64

耳部、鼻部异常与疾病判断/72

口腔异常与疾病判断/76

舌部异常与疾病判断/88

第三章

观手诊病的方法

观手外形诊病/104

观五指诊病/108

观指甲诊病/112

14条主要掌纹线的病理变化/116

8种常见病理纹的对应病症/144

第四章

常见疾病诊疗法

流行性感冒/162

慢性支气管炎/164

肺炎/166

肺结核/168

慢性胃炎/170

胃下垂/172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174

肠炎/176

便秘/178

神经衰弱/180

脑动脉硬化/182

高血压/184

低血压/186

冠心病/188

贫血/190

癫痫/192

糖尿病/194

甲亢/196

尿路感染/198

胆囊炎、胆囊结石/200

痔疮/202

腰痛/204

颈椎病/206

湿疹/208

荨麻疹/210

痤疮/212

神经性皮炎/214

麦粒肿/216

斑秃/218

过敏性鼻炎/220

鼻出血/222

扁桃体炎/224

咽炎/226

耳鸣/228

白内障/230

牙痛/232

尿路结石/234

前列腺炎/236

阳痿/238

遗精/240

早泄/242

月经不调/244

痛经/246

闭经/248

子宫脱垂/250

子宫肌瘤/252

卵巢囊肿/254

乳腺增生/256

不孕症/258

百日咳/260

小儿遗尿/262

眩晕/264

头痛/266

失眠/268

肥胖症/270


精彩书摘

  什么是面诊

  中医面诊是我国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积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中医利用人的面部呈现出的各种特征来确定这个人是否患病以及患病的轻重,因此有“察言观色”的说法。那么,什么是面诊呢?

  本节名词

  1脏象学说

  又被称为“藏象学说”“脏腑学说”。脏象是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脏象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辨证论治

  辨证一般是指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病症的性质。论治,又被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面诊流程

  面诊流程图

  面诊是中医诊断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观察人的面部形态、颜色、神态等的变化,来搜集所需要的诊断信息。

  面部八卦与五脏反射区的分布

  古人将人的面部与乾、坤、坎、离、兑五卦对应,又与人体脏腑对应,作为望诊的依据。中医学认为五官端正、轮廓分明、光泽有神是健康的标志。

  面诊的理论依据

  《黄帝内经》是面诊理论形成的代表作。早在两千多年前,《黄帝内经》中《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就指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说明人体内脏功能和气血状况在面部都有相应表现,人们可以通过对面部各种状况的观察,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情变化。

  本节名词

  1心主血脉

  指心气推动和调节血脉循行于脉中,周流于全身的作用。

  2手足三阳经

  手三阳经是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的总称,分布在手臂的外侧,属表,由手走头,所以叫手三阳经。

  足三阳经指十二经脉中的三条经脉,即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分布在腿的外侧和后侧,属表。其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

  面部为诸多经脉的汇聚之所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手足三阳经2皆上行于头面,面部的血脉丰盛,为脏腑气血之所荣。

  中医学通过长期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以五脏为中心,经络为通道,气血为媒介,内联脏腑,外络肌肤,感观四肢百骸。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体内脏器的变化,会在身体外部表现出来;身体外部的变化,也可以影响到内部组织器官的变化。局部的病变,可影响到全身;反之,全身病变也可在局部,如头发、面部、目、鼻、唇、耳等部位反映出来。因而望诊人体各部位的形态、气色变化等,可以判断出内在各脏腑的功能状态。这就是面诊的基本理论依据,其相对较完善的理论系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形成。

  面部变化较其他部位更容易把握

  面部皮肤薄嫩,处于人体的最高处,色泽变化易于外露,所以在望诊中也最容易把握。

  观察人外部的异常,可以探知人体内部的变化,进而判断人体内部脏器可能发生的病变。即《黄帝内经》所言“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如元代医学家朱震亨所说:“沃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身体的变化过程虽然多循序渐进且缓慢不易察觉,但是都有蛛丝马迹可循。我们平时要留心观察五官,以发现其细微的变化,进而探知变化发生的原因,从而避免疾病的恶化。

  面部与人体的对应

  人的头面是许多经脉的汇聚之地

  人体许多经脉都上行至头面部,人体经脉运行自如是脏腑精气充足的表现。所以,观察人的面部可以作为诊断脏腑病变的一种手段。

  面部与人体的对应

  人体面部与全身都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对应关系来判断身体各部位的变化。下图所示为面部侧面与人体的对应关系,另一面与此面对称。

  ……

前言/序言

  望面观手,把握健康很容易

  中医面诊和手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医家几千年来诊断疾病的宝贵经验的积累。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就认为,人体的局部和整体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即身体每一个局部都与全身的脏腑、经络等密切相关。因此在诊病时,通过观察五官、手掌等就可以了解人的健康状况。面部络脉丰富,为脏腑气血之外荣,经脉之所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孔)窍。”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在面部都有一定的反射区,而脸面就是脏腑的外衣。面诊就是通过观察这些部位神、色、形态等的变化,进而判断五脏六腑各个部位的健康状况。通过面部的望诊,不仅能诊察出面部本身的病变,而且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及邪气的深浅,推测病情的进退顺逆。因此,面诊在诊断学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诊察面部,可以探知相关脏腑的疾病,并采取恰当的诊疗措施,及时进行诊疗、医治,祛病强身,从而获得健康美好的生活。手是人体全身脏腑器官的完整缩影,人体组织器官的病变均可在手的某些部位上得以体现。《灵枢》中有诊鱼际纹路之法及爪甲诊病法;唐代王超《水镜图诀》中介绍过小儿指纹诊病法。此外,手部还有大片的病理反射区,是神经的聚集点。一只手正反面有70多个病理反射区和治疗穴位,临床实践证明,对这些穴区进行刺激可调治近百种疾病。

  近年来,面诊与手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在经济发达的欧美国家还出现了众多面诊、手诊医学专家。面诊、手诊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是因为这种方法诊断准确率高,能及时发现病情,而且不论肤色人种,一律通用,既无须任何仪器,又无创伤、无毒副作用,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诊察。随着手诊法一同兴起的手疗法,是一种无创伤、无副作用,随时可以进行的治疗方法。其操作简便、易学易懂、疗效显著、经济安全的特点,符合老百姓对治疗方法“简、便、廉、验”的要求,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广为流传。经络穴位治疗也是中医学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之一,根据刺激手段的不同,可分为按摩、针灸、拔罐、艾灸等,其中最简单、最常用的要数按摩疗法。按摩疗法入门简单,不需要理解艰的知识,也不需要使用专业的医疗器械,而且对鼻炎、头痛、腹痛等一些常见病有较好的辅助效果,对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很好的调理保健功能。

  本书首先介绍了相关的面诊、手诊基础知识,内容详尽且通俗易懂,为初学者打开了大门。然后,详细讲解了多种常见疾病的面诊、手诊方法,让读者可以学到简便实用的诊病技巧。同时,还详细讲解了常见疾病的手疗法和穴位疗法。另外,针对每种疾病的治疗,还特别配备了养生保健的药膳方剂。这些都是本书的亮点,即不管是诊断,还是治疗,均内容丰富且方法多样,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诊治方法。

  本书将详尽的图示与文字有机地结合,在阅读时,读者可以更直观地参照图示来对照自身面部、手部的变化特征,诊断自身病痛,有效去除病灶,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一本一专多能的综合性读物,通俗的语言与易学好懂的例证,适合各年龄段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使用。希望本书可以成为您和家人以及朋友健康路上的好伙伴,衷心地祝愿您一生健康、平安!


《藏象探微:身体的语言与健康的密码》 内容梗概 《藏象探微:身体的语言与健康的密码》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医学“藏象学”精髓的著作。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图谱,而是旨在揭示人体内在运行规律与外在表现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以严谨的态度,结合深厚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带领读者穿越浩瀚的医学经典,走进一个既古老又充满智慧的世界。本书的核心在于解读身体发出的种种信号,这些信号,正如古人所言,是“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直观体现。我们看到的肤色变化、舌苔的厚薄,触摸到的脉搏的快慢,甚至我们身体的某些特定部位的细微不适,都可能是身体在向我们诉说着它的健康状况。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脏腑的气化与精微之象 这部分将从根本上阐述脏腑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地位。中国传统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气的运行、血的濡养、津液的输布以及精的储藏和代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一脏(心、肝、脾、肺、肾)和每一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健康状态下的“气化”过程是如何体现的。例如,心脏的气化,不仅体现在推动血液循环,还影响着人的精神情志;肝脏的气化,关乎疏泄调畅,影响着情绪和消化。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精微之象”。这些精微之象,是指人体内部脏腑功能状态在体表的各种细微征象。它们是脏腑功能的“投影”,是疾病早期可能出现的征兆。例如,皮肤的色泽、光泽、弹性,毛发的生长情况,指甲的形态,甚至鼻翼的红润与否,都可能反映着相应脏腑的健康状况。我们将详细解析不同脏腑的气化异常如何转化为具体的体表征象,例如,肝气郁结可能导致面色晦暗,脾气虚弱可能引起面色萎黄,肾精不足可能表现为头发早白或脱落。这一部分的目标是让读者理解,身体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是脏腑健康状况的“晴雨表”。 第二部分:体表的语言——面部的精微解读 面部,被誉为“一身之冠”,是脏腑气血津液上荣于外的集中体现。这一部分将重点聚焦于面部的精微解读,深入剖析面部各个区域与相应脏腑的对应关系。本书将提供一套细致的分析框架,帮助读者识别面部特征所传递的信息。 我们会从面部的整体色泽入手,分析面部不同区域的颜色变化,如面色晦暗、面色苍白、面色红赤、面色黄疸等,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例如,鼻头区域的色泽变化,可能直接关联着脾胃的功能;眼圈的颜色深浅,则可能指向肾脏的盛衰。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面部出现的特定斑点、斑块、皱纹、痤疮、红血丝等征象。这些征象并非随机出现,而是反映着身体内部的能量流动是否顺畅,以及是否存在某些病理因素。本书将详细阐述,例如,额头上的痤疮可能与肝脏的疏泄功能有关,两颊的红血丝可能提示着肺部或脾胃的虚火。作者将结合古籍中的记载与现代的医学理解,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读方法,让读者能够“望气色”,洞察身体的内在变化。 第三部分:肌肤的低语——皮肤与毛发的证候分析 皮肤和毛发是人体抵御外界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也是脏腑功能状态最直观的“外衣”。这一部分将聚焦于皮肤和毛发所呈现的各种证候,并深入分析其背后所代表的脏腑功能异常。 我们将详细解读皮肤的各种变化,包括但不限于: 色泽变化: 如皮肤晦暗、萎黄、苍白、红肿、青紫等,分别对应着哪些脏腑的虚实寒热。例如,脾虚湿困可能导致皮肤萎黄,气血瘀滞可能造成皮肤青紫。 质地变化: 如皮肤干燥、粗糙、松弛、水肿、溃疡等,如何反映身体津液的亏损、气血的不足或湿邪的停滞。 皮损形态: 如瘙痒、丘疹、水泡、脱屑、苔藓样变等,分析其发生与哪些脏腑的失调密切相关。 毛发作为“血之余”,其盛衰荣枯更是直接反映了肾气、血气以及肝脏的健康状况。本书将分析: 毛发的生长与脱落: 分析发质的粗细、光泽,以及头发普遍脱落、斑秃等现象与肾精亏虚、血虚、热邪扰发等的关系。 白发的形成: 探讨少白头、过早白发等现象与肝肾不足、思虑过度等情绪因素的关联。 通过对这些皮肤和毛发征象的细致分析,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皮肤和毛发与脏腑之间功能联系的认知,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 第四部分:形体与姿态的深层意涵 身体的姿态、体型以及某些局部的形态变化,同样蕴含着丰富的健康信息。这一部分将探讨身体的宏观特征与脏腑功能的关联。 我们将分析不同体型(如肥胖、瘦弱、浮肿等)可能反映的代谢异常和脏腑功能状态。例如,脾虚湿盛可能导致肥胖,气血不足则易显瘦弱。 同时,本书还将深入分析身体某些特定部位的形态变化,例如: 颈部与肩部的僵硬或不适: 可能与肝气郁结、颈椎病变等有关,并进一步分析其对全身气机的影响。 腰腹部的隆起或凹陷: 如何反映脾肾功能、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痰湿内阻的情况。 四肢的肿胀或乏力: 分析其与脾虚、水湿停滞、寒邪侵袭等脏腑功能失调的关系。 特定关节的变形或疼痛: 如何与风湿痹证、肝肾亏虚等联系起来。 此外,我们将探讨身体的姿态,如含胸驼背、耸肩、头部前倾等,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姿态,有时也可能是身体内在失衡的反映,甚至长期会反过来影响脏腑的气血运行。本书将引导读者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身体,理解形体变化背后的健康密码。 第五部分:内外互证与健康维护的智慧 在前面四部分建立了对身体各方面信号解读的基础后,本书的第五部分将进入“内外互证”的更高层次。我们将强调,单一的征象往往不足以做出准确判断,而需要将面部、皮肤、毛发、形体等多个层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相互印证,才能更准确地把握身体的真实状况。 这一部分将重点讲解如何将这些“身体的语言”与个人的生活习惯、情绪状态、饮食起居等因素相结合,进行更全面的健康评估。例如,一个面色晦暗、皮肤干燥、常常感到疲劳的人,需要综合分析其是否有熬夜、饮食不规律、情绪不畅等不良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如何加剧了其肝肾亏虚或气血不足的状况。 更重要的是,本书将不仅仅停留在“解读”层面,还将提供一套基于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维护智慧。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管理等,主动地去改善身体发出的不适信号,从而达到防病、治未病的目的。本书将提供一些简便易行的日常保健方法,帮助读者将所学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守护者”。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并重: 深度挖掘藏象学理论,并将其与实际观察紧密结合,提供可操作的分析方法。 系统性与全面性: 覆盖面部、皮肤、毛发、形体等多个方面,构建一个多维度、立体化的身体信号解读体系。 语言通俗易懂: 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医学术语,力求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 强调“治未病”: 不仅传授解读身体信号的方法,更注重指导读者如何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来维护健康。 引人入胜的探索之旅: 引导读者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本需要用心去读懂的“生命之书”,开启一段自我探索与健康升华的旅程。 《藏象探微:身体的语言与健康的密码》是一部献给所有渴望了解自身健康、追求和谐生活者的指南。它将帮助您重新认识身体,学会倾听身体的每一个细微声音,从而更好地管理和提升自己的健康水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是个不太注重养生的人,觉得身体好就万事大吉,直到最近身体出现了一些小毛病,才开始认真思考健康问题。偶然间看到了这本书,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了几页,结果一发不可收拾。作者的讲解方式真的太棒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一点也不枯燥。面诊部分,它不仅仅是告诉你额头代表心肺,而是会详细解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在这个区域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具体可能反映了什么问题。比如,我以前总以为眉毛之间长痘痘只是清洁不到位,现在才明白,这里对应着心脏,可能是心脏压力过大的信号。手诊部分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总觉得掌纹是算命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更多地反映了身体的内在信息。作者会教你怎么去观察掌纹的深浅、走向,以及手掌的温度、湿度,这些都与身体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每天早上起来,我都会习惯性地照照镜子,看看脸上的变化,再看看自己的手掌,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个有趣且有意义的习惯。

评分

这本《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真是让我大开眼界,原本以为只是泛泛而谈的一些养生常识,没想到它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人体健康的奥秘。书中的面诊部分,详细讲解了脸上不同区域与身体脏腑的对应关系,比如额头代表心肺,鼻翼代表脾胃,下巴代表肾脏等等。我以前总以为脸上长痘、肤色暗沉只是因为熬夜或者化妆品问题,现在才明白,这背后可能隐藏着身体内部的警示信号。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配上清晰的图解,让我这个医学小白也能轻松理解。尤其是关于眼周细纹和黑眼圈的分析,不再只是简单的“缺觉”论,而是联系到了肝肾的健康状况,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习惯。手诊部分同样精彩,掌纹不再是神秘的算命符,而是身体状态的晴雨表。作者讲解了生命线、智慧线、感情线等主要纹路可能反映的健康问题,比如生命线断裂可能与体力下降有关,智慧线过长可能暗示思虑过多。书里还提到了一些特殊的掌纹,例如出现星纹、岛纹等,并解释了它们可能代表的亚健康状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掌握了一把解锁身体秘密的钥匙,每天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手掌,都能更及时地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这比单纯依赖药物或者仪器诊断,来得更加主动和贴近生活。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有用了!我一直对身体的奥秘充满好奇,也尝试过不少健康书籍,但很多都停留在理论层面,读完后感觉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本《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则完全不同,它就像一位耐心的老师,一步一步地引导我认识自己的身体。书中关于面诊的部分,让我对“气色”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具体到脸上哪个部位的颜色变化代表什么问题,比如眼袋浮肿可能与肾虚有关,口唇发白可能说明血虚。作者还特别强调了“动态观察”,也就是说,不能只看一次,而是要结合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来判断。这让我明白了,很多健康问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身体在变化过程中会发出各种信号。手诊部分同样如此,它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观察指甲的形状、颜色,甚至是指甲上的月牙数量来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我以前从来没有注意过指甲上的这些细节,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它们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信息。这本书让我感觉,了解自己的身体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是变成了一种有趣且有意义的探索。

评分

一直对中医的面诊和手诊理论很感兴趣,市面上相关的书籍很多,但大多过于晦涩难懂,或者流于表面。直到我翻开这本《每天学点面诊手诊秘诀》,才真正觉得遇到了知音。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细腻,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操作。书中有很多“小技巧”,比如如何通过观察鼻尖的颜色判断脾胃功能,如何通过按压手腕的某个穴位来感受身体的反应。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鼻翼潮红”的讲解,它不仅仅指代鼻头变红,而是深入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胃火旺盛,也可能是感冒初期的表现,甚至还与过敏有关。这让我意识到,面诊的判断需要综合考虑,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个特征。手诊部分同样细致,作者会指导读者如何观察掌纹的深浅、走向,以及手指的粗细、颜色。我曾经因为手掌偶尔出现麻木感而感到担忧,读了这本书后,我学会了通过观察拇指根部掌纹的变化来初步判断是否与颈椎或手腕的压力有关,这让我安心了不少。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实用、易学的健康观察框架,让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用一种更积极、主动的方式关注自己的身体。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太接地气了,读起来一点负担都没有,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闲聊,一点点地传授他的看家本领。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授人以渔”的教学方式,不是直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而是让你通过观察面部和手掌的细微变化,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身体在传递什么信息。书中关于“望气色”的章节,让我对“面色红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形容词,而是联系到了血气是否充盈,有没有淤滞。它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脸色发黄,有些人脸色发青,甚至有些人脸色发黑,并一一对应到脾胃虚弱、肝气郁结、肾精不足等具体情况。还有手诊部分,它并没有陷入玄学的误区,而是强调了手掌的温度、湿度、颜色以及指甲的变化,这些都是可以客观观察到的体征。比如,我发现我的指甲边缘有些发紫,书里就提到这可能与血液循环不畅有关,这立刻提醒我需要注意保暖和适度运动。整本书读下来,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健康建议的病人,而是一个积极的健康管理者,能够通过简单的观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评分

这书真不错,方便^_^

评分

挺好的,这次赶上618的活动更便宜。

评分

好评 因为最近身体不舒服 特别想学中医

评分

是比较常用的部分穴位,要配合专用大图才能找准对于非专业的我来说

评分

刚收到还没有看,看起来挺不错的,又打了特价,希望里面的内容有好的效果!

评分

仿佛呜呜呜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适合收藏起来慢慢阅读,OK

评分

收到了,赞

评分

包装完好无破损,服务到位,质量不错,京东自营值得信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