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戏曲艺术散论丛编(套装上下册)/近代散佚戏曲文献集成·理论研究编17-18》是一部关于戏曲艺术的论文汇编,共收录关于戏曲艺术的研究论文近20篇,其作者都是近代著名的戏曲研究专家和文学史专家。书中所收的文章,涵盖面比较广泛,涉及古代和近代戏曲,有专题考据,也有理论探索,还有文献叙录等等。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内页插图
目录
上:
傀儡戏小史李家瑞
角抵百戏考陈子展
“词林摘艳”襄的剧本及散曲作家考郑振铎
宋金元戏剧搬演考钱南扬
宋元南戏考钱南扬
宋元之南戏宗志黄
下:
古剧四考冯沅君
金院本与南宋杂剧的比较陈竺同
评图书集成“词曲部”郑振铎
“盛世新声”与“词林摘艳”郑振铎
邹式金杂剧新编跋郑振铎
郑振铎先生卢前
小青考证补录(上篇)潘光旦
小青考证补录(下篇)潘光旦
书“冯小青全集”后(上)潘光旦
书“冯小青全集”后(下)潘光旦
论作曲俞平伯
读道藏中之自然集卢前
明曲大家杨夫人别传卢前
西厢记着作人氏考汇魏复乾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贾天慈
对于贾先生意见的商讨魏复乾
梅县的傀儡戏华木
目莲焕明
我乡的目莲戏朱今
桃花扇与木皮子鼓词梁乐三
最正当的娱乐——曲王玉章
尤西堂的戏曲顾敦鍒
曹氏藏钞本戏曲叙录卢前
前言/序言
戏曲,是我国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从金元时期戏曲趋于成熟的阶段算起,历经明清两代,到晚清民国时期,它已经走过了近七百年的道路,发挥过重大的社会影响。
戏曲,包括杂剧、传奇乃至花部小戏等体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容、形式,不断地变化融合,也经历过好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进入晚清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历史和社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戏曲进入了非常独特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文化和研究中国戏曲史而言,这是具有特别意义并且非常值得注意的历史时期。
我国戏曲,元代以杂剧为主流,明清两代,剧坛以传奇为主,也兼演杂剧。但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朝廷经常在为皇帝、皇太后祝寿的全国性节日,引进各种地方戏班,进入北京会演。以此为契机,徽班以其精彩的表演和它易于为群众接受的特质,在京城落地生根,影响日益扩大。它融合了其他唱腔,形成了后来被称为“京剧”的新剧种。这时候,各处的地方戏,风起云涌。至于曾在舞台上流行的杂剧、传奇,即使在某些方面结合时代的潮流,有所革新,但终究敌不过以徽班为代表的清新、活跃、更接地气的地方戏。愈到后来,属于“雅部”的杂剧、传奇,渐渐无人问津,走向衰落。从此,“花部”终于战胜了“雅部”,中国的剧坛,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化。
从晚清到民国,随着政治经济的变革,西方各种思潮包括文艺思潮,也陆续涌入古老的天朝。我国戏曲领域,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相联系,与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相适应,也出现了深刻的改良活动。以京剧为例,剧坛上呈现出与元明清三代不同的面貌和特点。
从金元以至明清,我国戏曲经过长期的创造、沉淀,在剧本创作上,特别在唱、做、念、打等表演技巧方面,都在不断地完善。乾嘉以来,商业兴旺,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一带,市场繁荣,观众日多,审美要求也日益提高。加以宫廷的大力提倡,各个地方戏种有了交流借鉴、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机会。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特别在表演艺术方面,日臻成熟,达到了中国戏曲史上的高峰。那时候,戏班众多,名角迭出。咸丰、道光年间,京师出现以演老生见长的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这三杰,被称为“三鼎甲”。后来又出现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三位杰出的老生演员,被称为“后三鼎甲”。他们的做派唱工,或如黄钟大吕,慷慨沉雄;或如雁啸长空,悲凉苍劲。他们风格各异,而其共同之点:品行端正,敬业不懈,严肃地对待艺术创造。因此,他们被艺术界公认为偶像,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尊敬。
到民国初年,观众喜爱老生的热忱,逐渐转换为对旦角的追捧。当时京剧涌现出四大男旦。梅兰芳以俊美的容姿,唱、做、念、打已达炉火纯青的表演技艺,让观众如痴如醉。程砚秋擅演悲剧,以青衣应工,幽韵哀情,如泣如诉,唱到剧中的凄楚之处,让观者感同身受。荀慧生则表情多变,做派风流活泼,有第一花旦的美誉。尚小云嗓音圆亮高朗,在串演女性角色中透露着英勃之气,他尤擅演JJ马旦,在旦角中自成一派。那时候,“梅、程、荀、尚”,红透了中国剧坛。
可以说,清末民初,是中国戏曲发展的高潮时期,尤其是在表演技巧方面,更是发展到艺术的顶峰。这一点,和戏曲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审美观念出现变化,演员们在剧本内容和演技方面,为适应社会的需要,积极地酝酿有所变化、有所革新有关。当旧的政治体制被推翻,崇尚个性的潮流涌入剧坛,“四大名旦”们,也就不断刷新剧目,即使演出传统旧剧,也注意作适当的改造,注意程式的创新,甚至懂得追求人物形象的个性化。于是,整个清末和民国的剧坛,出现了让人耳目一新的局面。
汉唐宋元明清传奇杂剧理论研究汇编 内容概述 本书系一套汇集了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各个重要阶段——自汉魏六朝的萌芽,经唐代燕乐、宋代诸宫调、金元杂剧的兴盛,直至明清传奇的成熟与变异——的经典理论文献与重要研究综述。全书共分为上下两册,旨在为戏曲史学、文学研究、艺术史及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论视角,以考察戏曲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形态下的理论建构与审美取向。 上册:先秦至元代戏曲理论精选与流变 上册聚焦于戏曲艺术的源头探索及其在金元时期的理论高峰。开篇追溯了中国古代乐舞、说唱艺术与戏剧雏形的关系,梳理了自《周礼》《礼记》中关于雅乐的记载,直至汉代百戏的形成,探讨早期“假借”“模仿”观念如何孕育了后世的舞台叙事。 第一部分:萌芽与早期思辨(汉魏六朝至唐代) 本部分收录了对早期乐舞理论的解读,如对《乐记》中“和”“中”观念的阐释,以及对汉代相和歌、盘鼓等表演形式的文献考辨。重点梳理了唐代“参军戏”的特点,以及士人阶层对“歌舞大曲”的批评与肯定。其中包含了对白居易、温庭筠等诗人论及乐府、歌辞的片段进行戏曲理论视角的重构。 第二部分:宋代说唱艺术的理论化(宋代诸宫调与南戏滥觞) 宋代是戏曲理论体系初步建立的关键时期。本部分集中展示了对宋代说唱艺术,特别是“诸宫调”的理论形态分析。内容涵盖了对宋人记录的“讲唱人”技艺的描述,以及对南戏成熟过程中所展现的“宾白”“唱词”结构的早期理论探讨。研究了宋人对“科扮”与“场”的初步划分,并收录了对《东京梦华录》《梦粱录》等记载中隐藏的表演规范的挖掘。 第三部分:元杂剧的理论高峰与体系确立 元代是戏曲理论的集大成期。本册的重中之重是详尽收录和解读了以《录鬼簿》、《琵琶记·词曲解》(及相关早期文本)为代表的元曲理论家和戏班人士的论述。 关目结构与科范: 详细分析了“正末”“正旦”等脚色在舞台上的职能界定,以及“上、中、下三段”的结构规律在元曲创作中的指导意义。 唱做念唱的辩证关系: 重点探讨了元人如何看待“唱”与“白”的主导地位,以及对“科”(表演动作)的程式化要求。 “曲律”的初步规范: 整理了关于元曲声腔格律的早期论说,涉及对“正宫”“双调”等曲牌的音乐性要求,以及对“叶韵”的讲求。 下册:明清传奇的审美演进与理论争鸣 下册紧随元代理论的脉络,重点剖析了明清时期随着传奇体(昆山腔、弋阳腔等)的兴盛,戏曲理论如何从北方话本的通俗叙事转向南方文人体系的精致化、程式化探索。 第一部分:明代传奇的理论奠基 明代前期,戏曲理论开始从创作实践中提炼出更系统化的规则。本部分收录了徐渭、谢肇淛等人在其著作中对戏曲的批评性论述,特别是对“文”与“戏”之间平衡的探讨。 “词采”与“敷衍”: 探讨明代文人如何强调剧本的文学性,批评元杂剧的“粗俗”,从而确立了传奇以“词藻华美”为尚的审美倾向。 昆山腔的兴起与理论化: 详细梳理了魏良辅等人对昆山腔“唱法”的改良,以及伴随而生的对“以声为本”的理论建构。这部分包含对早期声腔理论的文献重现与现代阐释。 第二部分:清代“戏学”的专业化与流派纷争 清代是戏曲理论成熟且流派纷争最激烈的时期。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的梳理,特别是针对“花部”与“雅部”的理论冲突。 李玉和、洪昇等人的创作理念: 考察了清初剧作家如何试图超越既有的格律束缚,探索更广阔的题材和更复杂的结构。 “词曲之辨”的深化: 集中展示了清代中后期,随着“花部”声腔(如徽班进京)的崛起,关于“词的优劣”与“腔的法度”之间的论战。收录了如《梨园旧闻》《燕京岁时记》中关于戏班组织和表演规范的理论性描述。 表演理论的细化: 重点探讨了清代对“做功”“手眼身法步”的初步理论化尝试,以及对角色行当划分的精细化,尽管这些理论在当时多以口传和班门秘诀的形式存在,但本书通过后世整理的文本予以重构。 第三部分:近代戏曲理论的转型与反思 本部分涵盖了晚清民初,面对西方戏剧冲击和戏曲自身衰落的背景下,知识分子对传统戏曲进行的深刻反思和理论重建工作。 “戏曲改良”思潮: 收集了汪谼、欧阳予倩等人在提倡“新剧”的同时,对传统戏曲弊端进行的批判性理论分析,如对“唱功大于做功”的批评。 戏曲史学体系的初步构建: 整理了早期戏曲史料的整理工作,以及对传统戏曲“美学价值”的重新定义,为现代戏曲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 本汇编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戏曲形态下产生的经典理论文本的梳理与研究,展现了中国戏曲艺术从早期经验积累到成熟体系建立,再到近代转型的完整理论谱系。它不仅是研究戏曲文本的基石,更是理解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变迁的重要窗口。全书以严谨的文献考据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为读者搭建了一个清晰、系统的戏曲理论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