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大国医: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裴学义,裴胜 著
图书标签:
  • 健康
  • 医学
  • 用药
  • 家庭健康
  • 养生
  • 中医
  • 国医
  • 处方
  • 药物
  • 疾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7802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178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国医》系列图书由多位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历时三年撰写而成,他们各怀绝技,并从几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适合国人体质的养生之道。本系列图书将分别从“食养、体养、药养、心养”等多个方面,向大家阐述国医大师们眼中的养生之道,旨在用直白的言语,为全民普及中医保健知识。
  国务院原副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张镜源作序推荐

内容简介

  名老中医裴学义师承辛凉派,时下人们多湿热体质,而辛凉派遣方开药善治湿热,尤其以剂量小、疗效快而出名。在《大国医——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中,裴老独具匠心,以自己70余年用药经验为基础,从国人体质出发,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保健秘方、验方,并用亲身经历的故事来阐明疗效。裴老善治小儿病,因此在用药上多用甜味药,常有“良药不苦口”一说,因此书中的药方多口味甘甜,并且滋补功效显著。

作者简介

  裴学义,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之关门弟子,名老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北京市东城区联合诊所所长,曾任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
  裴胜,京城四大名医孔伯华再传弟子,其父为著名儿科专家裴学义,叔父为著名内科专家裴学安,先后在北京中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学习七年。在北京中医医院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三十余年。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神医不神秘——学会这些你也能未卜先知
预言病情,让患者“报病像报喜”
咳嗽与发热,先后顺序预知病情轻重
先天注定的体质,决定你生什么病
以后天养先天,把“跑偏”的体质调回来
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大药
第二章你的身体有话说
老中医都懂得“以貌取人”
脸上也有“三围”
脸上有光不只是“面子工程”
舌头上的健康密码
“皮毛”问题无小事
看指纹知病情深浅
控制不住的情绪也是病
嗅出疾病的味道
第三章名老中医的珍藏小秘方
用药如用兵,在精不在多
别人的良药,可能是你的毒药
一苦一甜祛心火
调气养肝,越喝越香的五花汤
一块土坷垃治好了拉稀
第四章给大人的苦口良药,给孩子的良药不苦口
开药最不苦的老中医
百合病用百合来解
甘甜生麦芽的一物三用


精彩书摘

  “裴大夫,我们家孩子有痰了!”一位母亲在复诊时,满脸高兴地告诉我。
  看到孩子生病,这位母亲为什么会满脸高兴呢?因为在疾病的发展走向中,某些症状的出现的确是“喜事”一桩。
  五天之前,这位母亲曾经带着孩子过来治咳嗽。孩子主要症状就是干咳,光咳嗽没有痰,整个人也有些昏昏沉沉的。
  临床上,咳嗽常见干咳、痰湿咳两种。干咳,通常没有痰或痰量非常少,这多是由于急慢性咽喉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胸膜炎、症状较轻的肺结核等疾病引起的,中医认为干咳属于“肺燥阴虚、清肃失司”,也就是说肺内比较燥热。痰湿咳的病人痰就比较多了,通常是由于外界环境中寒、暑、湿、燥、火等外感病邪,或者情绪、过度劳累、饮食不当等内伤因素,影响了肺脏的功能引发的,多见于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
  一般来说,出现干咳,用一些养阴清肺的止咳药就可以了,可疾病往往并不单纯,有些咳嗽表面看是干咳,实际上却是因为痰液太黏稠,孩子咳不出来;有些时候,干咳、痰湿咳嗽还可以相互转化。
  这时候就必须区分清楚,否则乱用止咳药反而是帮倒忙,因为掩盖了咳痰的症状,痰液停留在体内,没办法咳出,呼吸道疾病就会越来越严重,耽误了治疗时机。
  一番望诊、脉诊之后,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咳嗽是痰热引起的,也就是说有炎症。可到底是哪里有炎症呢?是咽喉炎、支气管炎,还是肺炎?于是,我让孩子当着我的面咳嗽了一声。
  很多时候我都有这种体会,小孩或大人因为咳嗽来看病,到底是不是咽喉炎、支气管炎、肺炎?这时候我就会让病人咳嗽一声听听,一听就能知道是哪里有了炎症,根本不用照胸片,也免受一次放射线的危害。但没经验的大夫,就必须去照胸片了,照过胸片后才知道到底哪里有炎症。
  之所以能准确辨证,主要就是看咳嗽的时候有没有啰音,这都是天天给病人看病才能总结出来的。
  结果一听咳嗽的声音,发现孩子已经快是支气管炎了。在支气管炎早期,孩子的痰量不多,但痰液不容易咳出来,这才表现出干咳的症状,可是持续两三天后痰液会由黏液性转为黏液脓性,这时情况就严重了。所以,现在关键是帮孩子化痰,先把痰咳出来,在此基础上吃药消除炎症,支气管炎才能好。
  随后我提笔开出了一剂化痰的方子,并嘱咐孩子的母亲:“孩子吃了这几服药可能会开始咳痰,不要担心,让痰咳出来就好了。如果发现孩子咳不出痰,可以拍拍他的背,让痰跑到喉咙里,然后尽量咳出来。”“裴大夫,为什么会咳痰呢?孩子现在只是咳嗽啊?”这位母亲听完我的治疗方法满脸疑惑。
  看来孩子的母亲还不了解咳痰的重要性,于是我跟她解释:“孩子现在表面看是干咳,但支气管已经表现出炎症了,实际上是有痰咳不出。
  用了化痰药后,把痰咳出来病情就好转了。所以,有痰是好事情,痰咳出来,病毒细菌也就咳出来了,而且吐出两口痰,就能少吃一天药。不要担心,继续吃药就行。”
  这位妈妈听后如释重负。复诊时,她满脸高兴地告诉我孩子的痰咳出来了,还咳了不少。我又看了看孩子的情况,病情已经好了很多。
  其实,这就是中医一直在强调的“未病先防”。不生病时,通过一定的养生方法,让身体保持健康的状态;有些疾病虽然还未发生,却露出了一些苗头,这时就要有病早治;有些疾病已经有非常明显的不适症状,这时就要治未病,防止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
  神医扁鹊在谈到自己的医术时有一段这样的感慨,说自己远比不上两个哥哥医术高超:“我的大哥医术最好,他在病人的病情还未发作、甚至病人还没有察觉到症状之前,就给病人除去了病根;我的二哥医术次之,他在病人发病初期、症状刚刚显现的时候,就能药到病除,不留后患;而我的医术远比不上我的哥哥们,我治的那些病,通常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病人备受病痛折磨,我这时要下大力才能把病治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未病先防”的可贵之处。
  在儿科工作几十年下来,我尤其能体会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小儿疾病发病有多快?在大夫这里看病时还是咳嗽,回到家就可能发热了。有的大夫不注意未病先防,忽视了发热的征兆,只是治疗咳嗽,回到家,孩子的转变不受控制,就直接发热了。
  家长见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质问大夫的:“我给孩子去看咳嗽,吃了你的药怎么发热了?!”家长不明白这主要是因为孩子病情发展太快,相反,他们只看到发热是吃了你的药才有的,只会认为这大夫是无能的庸医。大夫去解释,他又认为大夫在找借口推脱责任。照此发展,大夫和病人之间可能直接就反目成仇了。
  所以,在治疗咳嗽的时候,一旦发现可能会发热的征兆,我就会在开出的方子里提前防着一点。使即将开始的发热得到了遏制,自然就不发热了。我那些年轻的徒弟往往就不明白,这病人并没有发热的症状,怎么还加了一两味退烧的药呢?其实,这就是我在儿科领域里一直强调的“未病先防”的思想,以此来应对小儿疾病的快速变化。因为小儿脏腑娇弱,未病先防便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成人未病先防同样不容忽视,不可厚此薄彼。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中医大夫都得操着一份心,这也是中医的一大优势,总是走在疾病的前面。
  不过,大夫“未病先防”可不光体现在辨证、用药上,否则,既有报病像报喜的病人家属,也有上门找你“打架”的。
  四五十年前,我正在出门诊,一对父母抱着一个10个月左右大的小女孩,满脸严肃地冲进了我的诊室。孩子的爸爸一脸怒气,见到我就说:“大夫,这是什么情况啊,我们孩子吃了您的药是不是过敏了,出了一身疹子,您得给我们解释一下啊?”“我先看看孩子。”在跟这对父母解释之前,我更关心的是孩子的情况,而且出疹子是不是过敏反应还得看过之后再判定。
  我走到这对父母面前,看到孩子裸露的脸上、胳膊上、身上出现了一些玫瑰色的丘疹,又摸了摸孩子的额头,之前的高烧已经退了,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这才放了心。于是告诉这对父母:“放心,孩子得的是婴幼儿急疹,不是过敏。现在孩子已经不发热,等明天疹子退了就好了。所以,这出疹子是好事。”
  自然界中有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可以致病的邪气,春秋两季风邪正旺盛,外界的气温也偏高,这时风热之邪往往会联合起来侵袭人体,也是婴幼儿急疹的高发期。风热之邪首先侵犯的是人的体表肌肤,气血在肌肤上运行不通畅,血热郁结在皮肤上就会出急疹。在出疹子之前的三四天,小婴儿常常会突然间发高烧,但等退热后出一身疹子,让疹子在一两天内发齐,病就痊愈了。一般情况下,疾病总会有轻重缓急之分,但婴幼儿急疹却很特殊,无一例外都会表现出这样的病程,而且也不会有任何并发症。于是,我给孩子开出了一道以清热疏风解毒为主的方子,帮助孩子把风热邪毒疏散出去。
  这对父母原本气势汹汹地要来兴师问罪,却被告知出疹子反而是好事,一脸惊讶的表情,我又赶紧补充说:“婴幼儿急疹有一个特点,孩子的烧退后全身都会起玫瑰色的丘疹。所以,吃药后孩子会出些玫瑰色的疹子。不过,出疹子后孩子就不会再发热,也就意味着病好了。”孩子的父母还是很难理解,爸爸又看了看孩子满身的疹子,不无担忧地问道:“可是您看孩子身上出了这么多疹子,难道疹子就不管了?这真的正常吗?”
  “一般情况下,病情较轻时,疹子在一天时间内就会退,严重的话也会在三天之内消失。孩子现在情况不错,明天基本就能退疹子,所以不必太过担心。”我继续跟他们解释,也尽量让他们放下心来。
  这对父母见我这么说,突然间也没话可说了,但我能看出两个人明显还有些半信半疑。可他们也不能留在这里等着孩子的疹子退去,于是就抱着孩子回家了。结果,第二天下午孩子的疹子就退了,爸爸过来道谢,说了一堆表示歉意的话。至此,这段波折也算是满意收场了。
  事实上,我早就知道孩子会出疹子。中医认为“疹出热退”,意思是疹子出了,病人身体里的毒才有出路,毒排出去了,热才能退。不过,可能当时给这个小女孩看病的时候有些忙,竟然就忘记嘱咐一句,说:“吃完药后可能会出疹子,不要害怕,疹子一两天内就能退,这时病才算好。”
  没想到,疹子一出孩子的父母竟然找上门来。好在这对家长还明事理,我解释后就理解了。如果遇到一些犯浑的,始终不肯理解大夫,治好病不但没得到感谢,反倒成了“罪人”,就真的是比窦娥还冤了。从此之后,我才重视起来:未病先防不止在辨证、用药上,嘴上还要说出来。
  所谓用嘴说出来是指,我总是这样告诉病人:您吃完我的药有可能拉稀,不要怕,这是正常的。拉稀怎么处理?我告诉你。又或者您吃完我的药,有可能要吐,吐是正常的,怎么处理。又或者有可能身上出疹子,出疹子怎么处理,我也告诉你。
  高明的大夫会在“未病先防”上下足功夫,病人也要有这样的观念转变才行,不要生了大病才知道求助医生,既让身体受苦,也忙坏了大夫。
  从这一点来说,我们或许都要开始“小题大做”了。而我也更希望看到病人来时都是小病,不仅治疗起来省事得多,更重要的是,病人也能因此免受疾痛之苦。
  ……

前言/序言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我行医70余年,虽阅历病疾无数,也不敢称医道至精,今被邀之出版所学,本不欲多做言语,奈何当今之人,嗜食酒肉,大多体内湿热过重,而我辈乃中医辛凉一派,针对当下人们所患病症开方遣药,建树颇多,另有患者闲暇时咨询过我诸多养生保健疑问,故不再保留,将多见用药之经验、临证之所见所想集结成书,望众位读有所悟,学有所成。
  中药文化,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底蕴深厚。然而对于中药,多数人是既爱又恨,爱它的疗效和不伤身,恨它的味道苦涩,难以下咽。然而良药并非苦药,由于我在临床中治疗小儿疾病居多,小儿服用中药尤为困难,经过不断的尝试,我积累了不少甜味药使用经验。
  小儿脏腑娇嫩,甜味药药性平和,使用起来疗效不减,脾胃不伤。当今人们,饮食无度,大多体内积生湿热,在外症状多变,在内侵袭五脏,日积月累,多呈外强中干之势,所以在开方配药时,即使是成年人也需要顾护五脏,我一直提倡的“少用苦寒,多用甘寒”就是这个道理,配伍准确的甜味药方在提升服药口感的同时,也能起到安抚脏腑的功效。在本书中,我会将多年来的甜味药验方,甚至于我辈不传的秘方一一列举出来,这些方子所需药材都可以在药店买到,使用方法多以冲泡为主,省去了煎药的烦琐。
  在做客《养生堂》节目期间,我也发现了现代人们对于地道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的渴求。面对这种情况,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医人应该做点什么。在这里感谢出版社的编辑朋们,为了出版这本书,他们对辛凉派做足了功课,并且希望我能将辛凉派特别适合现代人体质养生这一方面讲透说透,不仅是用药方面,还要介绍更多可靠、实用的方法。我今年90岁了,行医70余年,经验方法肯定不少,但是如何通俗地表达,让诸位一看明了是个难题。这时几位编辑朋友建议我畅所欲言,用我的过往、我的治病经历,带出有用的中医知识。
  翻开厚重的医案,用了一上午的时间,跟几位编辑分享了我的过往。恩师的教诲、第一次独自出诊时的忐忑、跟其他同仁建立首家中医专科病房时的喜悦……我们逐条筛选,最后定下了诸位书中所看到的故事和案例。我已经很老了,尽管编辑们建议我将能加的故事都加上,但我不想诸位听一个老人过于回忆过去,我想把真正有用的、有效的东西留在书中。书中收录的故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提到的方法也都可行。由于中医诊病过于复杂,除了用药经验外,我还会在书中分享一些简单的自我体检法,帮助各位读懂身体信号,定位健康隐患。我虽已年老,但头发依然乌黑,很多朋友都喜欢咨询我长寿秘诀,切记万事不必强求,顺其自然,心气顺了,自然颐养天年。我在书中也附上了我个人使用了几十年的养生诀窍,望诸位学之有效。
  这本书,是一个行医70余年的老中医的经验之谈,也是一个90岁老人给诸位的健康祝福。希望诸位能将书中的方法学以致用,为自己、为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



《大国医: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 引言: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健康和用药的知识五花八门,真假难辨。我们渴望拥有健康的身体,更渴望掌握正确的用药方法,避免不必要的风险。本书,以“大国医”的视角,聚焦中国人特有的体质、生活习惯以及对疾病的认知,深入浅出地探讨“如何用药”这一关乎民生的重要课题。它不是罗列药品说明书,也不是堆砌艰深晦涩的医学理论,而是希望通过一套系统、实用、接地气的用药智慧,赋能每一位读者,成为自己和家人健康的守护者。 第一章:健康之基——认识我们自己 在谈论用药之前,我们必须回归健康本身。中国人,承载着数千年中医药文化的熏陶,也面临着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挑战。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读者构建对自身健康的基本认知: 体质的传承与变迁: 探讨中医体质学说,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并分析现代生活方式(如饮食结构、作息规律、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体质。了解自己的体质,是精准用药的第一步。我们将举例说明不同体质的人在面对相似病症时,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用药时需要注意的方向。 饮食与健康的关系: 饮食是中国人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将分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蕴含的健康智慧,如“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平衡原则,以及不同食物的性味归经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也将审视现代饮食中过度加工、高油高盐等问题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并提出如何在日常饮食中做出更健康的选择,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降低不必要的药物依赖。 生活方式的科学与误区: 睡眠、运动、情绪、劳逸结合……这些看似日常的点滴,却是影响健康的宏观因素。本章将辨析一些流传甚广的养生误区,提倡科学、适度的生活方式。例如,关于“久坐伤身”、“早睡早起”、“情绪对脏腑的影响”等,都将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和传统养生理念进行解读,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性,从源头上减少对药物的需求。 常见健康问题的早期识别: 许多疾病在早期阶段并非症状明显,容易被忽视。本章将教会读者如何通过观察身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如面色、舌苔、排泄物、睡眠状况等,来初步判断身体可能存在的亚健康状态或潜在问题。了解这些,能够帮助我们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避免病情延误。 第二章:用药之惑——拨开迷雾,明辨是非 在健康出现状况需要干预时,用药便成为一个绕不开的环节。然而,药物并非万能,也并非没有风险。本章将带领读者走出用药的迷思,建立科学、理性的用药观念。 中西医结合的智慧: 现代医疗体系中,中西医并存。本章将探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与局限,以及如何在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下,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我们将分析在某些具体病症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案例,强调其协同增效的潜力,以及在用药时如何避免相互干扰。 药物的选择与误区: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药品,从处方药到非处方药,从传统中药到现代西药,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药物?本章将深入剖析常见的用药误区,例如: “感冒就输液”的真相: 探讨病毒性感冒与细菌性感冒的区别,以及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保健品当药品”的误区: 区分保健品与药品的根本区别,强调保健品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老药更安全”的认知: 解释新药研发的意义,以及某些老药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耐药性问题。 “广告宣传疗效”的警惕: 揭示一些虚假广告的套路,引导读者理性看待药品宣传。 “对症下药”的根本: 强调准确诊断的重要性。在用药之前,必须明确诊断,才能选择真正有效的药物。我们将简要介绍常见疾病的诊断流程,以及如何与医生有效沟通,获取准确的诊断信息。 关注“良药苦口”背后的道理: 探讨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许多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为了达到治疗目的,我们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本章将引导读者理解,即使是口感不佳的药物,也可能蕴含着救治生命的良方。 第三章:安全用药——细节决定成败 正确的药物选择只是第一步,安全、有效地使用药物,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疗效,并规避风险。本章将聚焦于用药过程中的关键细节,为读者提供一份详实的用药指南。 “遵医嘱”的科学性: 详细解读“遵医嘱”的内涵,包括: 剂量: 为什么医生会给出具体的剂量?剂量过大或过小的风险。 疗程: 为什么强调完成整个疗程?擅自停药的后果。 用法: 口服、注射、外用……不同的用法对应不同的吸收和效果。 时间: 餐前、餐后、睡前……不同时间服药的影响。 药品禁忌与相互作用: 药物并非孤立存在,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化学反应”。本章将详细列举并解释: 常见的食物禁忌: 如服用某些抗生素期间不宜食用乳制品、辛辣食物等。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可能导致的疗效降低、副作用增加甚至中毒。 药物与特殊人群的禁忌: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老年人、肝肾功能不全者等,用药时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储存与保质: 药品的储存条件直接影响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本章将指导读者如何正确储存各类药品,识别过期药品,避免因储存不当而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有害物质。 特殊剂型与给药途径: 探讨不同剂型(如片剂、胶囊、颗粒剂、注射剂、外用药膏等)的特点,以及不同给药途径(如口服、注射、吸入、外用、栓剂等)的优势和适用范围。 关注“不良反应”: 强调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属性的一部分,而非“假药”。本章将引导读者如何识别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以及在出现不良反应时,应如何处理,何时需要立即就医。 第四章:辨识真伪——守护健康不被欺骗 在药品市场日益复杂的今天,辨识假冒伪劣药品,守护自身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械字号”、“蓝帽子”、“国药准字”的区别: 厘清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与药品的本质区别,避免被概念混淆。 药品包装的“秘密”: 如何通过药品包装上的信息,如批准文号、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防伪标识等,来初步判断药品的真伪。 警惕“神药”与“特效药”的宣传: 揭露那些夸大疗效、包治百病的虚假宣传,引导读者理性看待疾病治疗。 正规渠道购药的重要性: 强调在药监部门批准的正规药店、医院购买药品,从源头上降低买到假药的风险。 如何举报与维权: 在发现疑似假冒伪劣药品时,应如何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章:用药智慧——中医的东方视角 中国拥有数千年的中医药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用药智慧,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学习。 “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浅显易懂地解释中药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原理,理解为何不同的药物组合能产生特定的疗效。 “辨证施治”与“因人而异”: 强调中医的个体化治疗理念,同一病症,不同证型,用药不同。 中药的性味归经与炮制: 简要介绍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以及归经的概念,理解它们如何影响药物的药效。同时,也将提及一些常见的炮制方法对药物功效的影响。 食疗与药膳的养生之道: 介绍一些简单易学的食疗方和药膳,强调“药食同源”的理念,通过日常饮食来辅助治疗和预防疾病。 天然药物的现代应用: 探讨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进展,以及部分中药成分如何被提取和应用于现代药物的开发。 结语: 用药,是现代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环节。然而,正确的用药,并非仅仅是将药物送入口中那么简单。它需要我们拥有辨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更需要我们拥有一颗对自身健康负责的心。《大国医: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正是希望成为您健康路上的一盏明灯,助您拨开迷雾,用智慧和科学,守护好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记住,每一次用药,都是一次与健康的对话,请认真对待,理性选择,安全使用,让健康之花,在正确的呵护下,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用药”这件事,从一个纯粹的医疗行为,延展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以及情感寄托的方方面面。我读到许多关于药材的传说故事,它们往往承载着人们对健康的祈盼,对生命的敬畏,甚至是对祖辈恩情的追忆。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家庭世代传承的秘方,背后都有着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让冰冷的药材瞬间有了温度,也让我们看到了“用药”背后的人情味。此外,作者还对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材,进行了深入的药理分析,原来我们餐桌上的许多食物,本身就具有非凡的药用价值。这让我明白了,所谓的“医食同源”并非空谈,而是一种早已融入中国人血液的生活智慧。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古老而又实用的知识,巧妙地传递给我们。

评分

这次偶然翻阅的这本书,着实让我惊艳于中国人“用药”这件事背后蕴含的哲学与智慧。它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治病救人”层面,而是将“用药”升华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书中描绘的不仅仅是药材的功效,更是中国人如何根据季节变化、地域差异,乃至个人体质,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食疗”或“药用”。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对药材的运用,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于不同体质人群用药的细致分析,以及针对不同病症,如何辨证施治,做到“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种精细化的考量,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用药并非盲目,而是需要一份耐心、一份细致,以及一份对身体最深切的理解。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过往的一些用药习惯,开始更加注重内调养生,而不是仅仅依赖外力。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只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的重新思考。它让我明白,中国人对“用药”的理解,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疾病治疗,而是上升到了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感恩,以及对和谐境界的追求。书中对那些珍稀药材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它们的神奇功效,更揭示了它们背后所代表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这让我意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身的健康。同时,书中也提到了许多关于“养生”的理念,它教导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调整饮食、作息、情志等,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这种主动的、积极的健康管理方式,比被动地等待疾病发生后再去治疗,要来得更加智慧和长远。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养生智慧。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人对于“用药”的态度,是如此的审慎和尊重。它不是一次简单的购买行为,而是一场与自然、与身体的深度对话。书中对每一种药材的来历、生长环境、炮制方法,以及其在不同病症中的应用,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药农在山林中辛勤采摘药材的身影,也想象到药师在案前一丝不苟地研磨、炮制药材的场景。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中国人对药材药效的严谨态度。书中还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即要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切忌“一概而论”。这种因人而异的理念,贯穿了整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用药之道”,在于理解和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它鼓励我们去了解自己的身体,去倾听身体的声音,而不是仅仅依赖外部的药物来解决问题。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医学盛宴,让我得以窥见中华五千年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药物名称或治疗方法,而是深入挖掘了中国人与药物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籍中那些充满智慧的药方,到民间代代相传的养生经验,再到现代医学的科学探索,作者以一种诗意的笔触,将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编织成一张宏大的网。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古代医者悬壶济世的仁心,也能体会到普通百姓对健康朴素的追求。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祖先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如何从天地万物中汲取治愈的力量。书中那些关于药性、药理的阐述,虽然也涉及一些专业知识,但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让即便是医学门外汉的我,也能津津有味地阅读下去,并从中获得启发。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医药”这三个字的真正含义,以及它在中国人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评分

不错的养生书!

评分

有两本书很不错,但是中间有一本书并非一个系列的,因此我京东换货换了三次,问题还是一样的,依然还是少上百页。。实在不想再麻烦快递小哥也不想麻烦自己了,就这样吧

评分

还不错啦 内容丰富 印刷质量还可以

评分

没想到京东第三方的服务也这么好

评分

有优惠买的,快递速度,第二天就到了,书质量很好……

评分

健康是第一位重要的事情,多了解方能多掌握

评分

真品

评分

快递速度快!包装完好!购物感受不错!

评分

爸爸很喜欢 书不错 喜欢!值得一读!纸质也不错!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