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马志英
分析食品安全隐患
在外就餐,在家做饭,如何做到安全又放心
+25个家庭厨房小实验
+36条老马食品安全攻略
+21条健康小贴士
★ 教授级专家全方位阐释食品安全问题。
★ 从家庭厨房到外出就餐,从鱼肉蛋奶蔬果,到饮料、茶、酒。
★ 教你防范商业陷阱,避免饮食误区,正确选购食材,拥有健康生活。
跟着老马识“毒”,吃得安全放心!
你知道吗?
牛奶的许多营养成分都在脂肪里,喝全脂牛奶更健康。
黏稠的老酸奶里可能更多的是增稠剂。
燕窝其实没有丰富的胶原蛋白。
白醋可以鉴别黑米、黑芝麻的好坏。
“打针西瓜”纯属谣言。
滚水里一涮就精肥分家的羊肉卷多半是复合肉……
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老马”全方位阐释食品安全问题
从家庭厨房到外出就餐,从鱼肉蛋奶蔬果,到饮料、茶、酒
教你防范商业陷阱,避免饮食误区,正确选购食材,拥有健康生活
马志英,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上海市食品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食品学会食品安全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
《名医话养生》是沪上知名健康节目《名医大会诊》的姊妹篇,是上海广播电视台精心打造的品牌栏目。“名医”系列节目自1998年开播至今,一直秉承关注大众健康,倡导优质生活的原则。专业的名医,实用的知识,使“名医”系列成为老百姓身边没有距离的“保健医生”。
序一 了解食品安全,才能吃出健康
序二 我们为什么请老马来识“毒”
上篇 细评家里三顿饭
第1章 选好早晨的一杯奶
第2章 挑选酸奶的误区
第3章 蜂蜜燕窝——美丽的选择
第4章 谨防“水祸”
第5章 心有“鱼忌”
第6章 食肉者“避”
第7章 “危鸡”解密
第8章 蔬菜农药残留——自测与自防
第9章 黑色食品与白色食品——黑白分明
第10章 问题水果揭秘——前因后果
第11章 “油”其关键——安全篇
第12章 “油”其关键——健康篇
第13章 “酱”就不得
下篇 严判外食六色菜
第14章 轻轻地告诉你——餐厅后的秘密
第15章 麻辣香咸——火锅的色香味
第16章 糊涂的爱——现制饮料
第17章 难以捉摸——酒的真假
第18章 真真假假——选茶有道
第1章 选好早晨的一杯奶
早起一杯奶,牛奶几乎是我们每天早餐必选的食品。有人会问:什么样的牛奶是好的?好牛奶首先应是安全的,选奶就要选安全奶。牛奶的危害主要来自于细菌、霉菌毒素、非法添加剂、药物和激素等生物或化学的危害。
因此,我们在购买牛奶或奶制品时首先要防范这些危害。
有抗奶
有抗奶中的“抗”是指各类抗生素,“有抗奶”指的是用含有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的原料奶生产出来的牛奶制品及饮用鲜奶。
奶牛易患乳腺炎,为治疗乳腺炎往往向牛乳房部位直接注射抗生素,经过抗生素治疗的奶牛,在3~7天内分泌的牛奶会残存着少量抗生素。国际通行规定有病奶牛治疗期间及最后一次用药后72小时以内的牛奶不能出售,不能作为食用奶原料进行加工生产,也不得将这种含有抗生素的牛奶混入正常的牛奶中,最好在用药96小时后制作原料奶。而有些不规范的牛奶厂商不遵守这些规定,是造成牛奶中抗生素残留的重要原因。长期喝这种有抗奶,对抗生素过敏的人就会产生过敏反应,也会使非过敏人群体内富积抗生素,对抗生素类药产生抗药性,影响健康。
【老马食品安全攻略】
鲜奶如何“保鲜”
(1) 冷藏保存的鲜牛奶在加热饮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如果与紫薯泥相混变蓝了,千万别喝;尽量在打开包装后一次喝完,即使有余留的,也必须紧闭盒盖放入冰箱储存,不要靠近裸放的鸡蛋,以免受到污染。
(2)打开包装后没喝完的余留时间较长的鲜牛奶,要尽量热透了再喝。如果放久的牛奶加热后与紫薯泥相混变得很红了,说明牛奶已经变质,不能饮用。
【家庭厨房小实验】
有抗奶遇上乳酸菌
抗生素检测是乳品企业生产发酵型酸奶时的必检项目,因为乳酸菌十分“惧怕”抗生素,如果鲜奶中有抗生素,乳酸菌就无法正常繁殖,鲜奶就无法被发酵成酸奶。抗生素的残留量一般都很微量,因此用一般化学仪器和设备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它检测出来。那么紫薯有没有神奇的本领将抗生素检测出来呢?我们可以来试试。
准备材料
电饭煲(酸奶机最好)、微波炉、酸奶菌粉(网上有售)1小包(1克)、带盖的小瓷杯或玻璃杯(150毫升左右)、待检验的鲜奶100毫升(约相当于市售小杯酸奶一杯)、食用碱粉约4克溶解在50毫升纯净水中待用、煮熟的紫薯泥小块(约50克)、水银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先将瓷杯(连同盖子)、勺子放在电饭锅中加水煮沸10分钟消毒。取出后将电饭锅断电,保留热水。
(2)往杯子倒入待检验的鲜奶100毫升(小瓷杯或玻璃杯七分满),将牛奶放入微波炉加热,控制温度到40℃。
(3)在温牛奶中加入酸奶菌粉半包(0.5克左右),用勺子搅拌均匀,盖上瓶盖。
(4)将电饭锅中保留的热水混入冷水,使水温达到40℃,将杯子放入电饭锅40℃温水中,盖好电饭锅盖,上面用干净的毛巾或其他保温物品覆盖,利用锅中余热进行发酵。
(5)两小时后,取出瓷杯,加入煮熟的紫薯泥小块搅匀,再加入几滴食用碱溶液。
原理
检验的鲜奶如无抗生素乳酸菌,发酵后会变酸,中和几滴碱溶液后酸性仍很大,会使紫薯的花青素变红,而有抗奶不会发酵呈碱性,使紫薯的花青素变蓝。
实验结果
如果待检奶为蓝紫色,说明奶里含抗生素或防腐剂;如果待检奶变红了,证明待检奶中无抗生素。
有害奶
有害奶是指那些有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会给人体带来不同程度危害的牛奶。,如含有霉菌毒素、非食用物质等的牛奶。
2011年底国内一家著名的乳品公司生产的牛奶中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不符合标准。黄曲霉毒素M1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牛奶中有这种毒素呢?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在闷热潮湿的季节和环境里,食品很容易发霉长霉菌,其中有一种叫做黄曲霉的霉菌,它产生的毒素就被称为黄曲霉毒素,可导致人畜中毒。
根据现代科学发现,黄曲霉毒素B1毒性及致癌性最强。M1则是黄曲霉毒素B1的代谢物。黄曲霉毒素多存在于粮食及其制品、坚果类食品中,如发霉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杏仁、榛子、无花果等。在牛奶中发现有黄曲霉毒素M1,很可能是因为奶牛吃了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饲料,在体内黄曲霉毒素B1转化成黄曲霉毒素M1,进而污染产出的牛奶。国家标准规定牛乳及其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不得超过0.5微克/千克。那次发现的问题产品检测出黄曲霉毒素M1实测值为1.2微克/千克,超标1.4倍。
黄曲霉毒素到底会给人体带来哪些危害呢?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剧毒物质,毒性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当人体大量摄入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严重者出现水肿昏迷,以致抽搐而死;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最可怕的危害是它具有强烈的致癌性,主要会诱发肝癌,被称为肝癌的祸首,也能诱发胃、肾、直肠、乳腺、卵巢等部位的癌症。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将其划定为I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的结构相当稳定,裂解温度高达280℃,因此在成品奶加工中,无论是巴氏消毒法还是超高温灭菌都无法将其去除,受其污染的牛奶,只有销毁这一途径。
……
拿到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标题所吸引。“老马识‘毒’”这个说法,带着一种老练和经验的意味,仿佛是历经沧桑的智者在传授生活秘诀。我常常觉得,很多养生道理听起来都很简单,但真正做到却不容易,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那个核心的“窍门”。这本书的“毒”字,让我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不经意间就会伤害我们身体的东西,可能是某种食物,某种习惯,甚至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的认知偏差。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从哪个角度来切入这个“毒”字?是关于食物的相克相宜,还是关于环境的污染,亦或是关于心理的负面情绪?我想,真正的“名医”一定能够洞察这些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辨识出生活中那些难以察觉的“毒”,并且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规避它们。比如,我们在追求健康饮食的时候,是否也需要警惕那些“健康”食品中隐藏的添加剂?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又该如何防范信息爆炸带来的精神“毒害”?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能够点醒我们,让我们从“毒”中解脱出来的指路明灯,它将教会我们如何拥抱更健康、更纯粹的生活。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名医话养生:老马识“毒”》这本书名时,脑海中就涌现出无数的猜想。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欣赏那些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这本书的“老马识‘毒’”这个说法,让我觉得非常有画面感,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面对复杂的世界时,能够洞察其间隐藏的危险。“毒”这个字,在我看来,不仅仅是指身体上的病理变化,更包含了环境中、生活中、甚至心理上的种种不良影响。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极其生活化、且充满智慧的方式,来解读“毒”的来源与危害。比如,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营销手段,我们看到的“健康食品”,是否真的健康?我们追求的“效率”,是否也带来了“毒”?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自知的“毒”,并为我们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解毒”方案。这本书,在我看来,不应只是一本养生指南,更应该是一次关于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一次对自身健康主动的觉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水墨晕染的古朴感,加上“名医话养生”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传统养生文化的兴趣。我一直觉得,咱们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那些养生之道,虽然没有现代科学那样严谨的论证,但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生活智慧,是经过时间沉淀下来的宝贵经验。这本书的副标题“老马识‘毒’”,更是让我好奇,它究竟会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解读“毒”?是物理层面的毒物,还是生活中不易察觉的“毒素”?比如,我们常说的“病从口入”,这个“口”是不是就藏着不少“毒”?再比如,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这种精神层面的“毒”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这本书的作者“名医”的身份,让我对内容的专业性和可信度有了很高的期待。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娓娓道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生动的案例,为我们揭示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毒”,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应对之法。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被现代人忽略的养生细节,比如作息规律、饮食禁忌、情绪管理等方面,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无毒一身轻”。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不仅仅是一本养生科普读物,更像是一次与传统养生智慧的对话,一次对自身生活习惯的深刻反思。
评分《名医话养生:老马识“毒”》这个书名,乍听之下,以为会深入探讨一些关于中药毒性或者某些食物的禁忌,但仔细品味,却又觉得它有着更深远的寓意。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被外来的病痛所击倒,而是被自身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所“毒害”。我一直坚信,真正的养生,并非一味地追求名贵补品,而是在于日复一日的细微之处。这本书的“老马识‘毒’”这个概念,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饱经风霜,对生活有着深刻体悟的长者。他们往往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知道什么该避,什么该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和蔼的长辈,用过来人的经验,为我们一一剖析那些隐藏在日常饮食、起居、乃至思维模式中的“毒”。是过度的劳累?是快餐文化的盛行?还是信息碎片化带来的焦虑?我想,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认清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悄悄侵蚀健康的“毒”,并教会我们如何“识”之,如何“避”之,最终实现身心的真正健康。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老马识‘毒’”这几个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总觉得,真正的养生之道,往往隐藏在那些朴素而深刻的经验之中,就像经验丰富的老马,能够一眼辨识出路上的危险。我们现在的生活,可以说是物质极大丰富,但精神上的“毒”却越来越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我们所说的“毒”,究竟是指哪些方面?是那些隐藏在食物中的亚硝酸盐?还是环境的污染?抑或是我们内心深处的贪嗔痴慢疑?我更倾向于相信,它会从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的“名医”身份,让我对内容的可信度充满信心,我希望它能用专业而不失温情的语言,为我们揭示那些不易察觉的“毒”,并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规避和应对之法。它不应该仅仅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更应该引导我们“应该怎么做”,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身心的清净与健康。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关于如何与“毒”共存又超越“毒”的智慧启迪。
评分还可以吧 就是有点方法感觉不好操作
评分★ 教授级专家全方位阐释食品安全问题。
评分——《圣路易斯邮报》
评分《名医大会诊:详解威胁中国人健康的十大疾病》
评分好,非常好,满意,非常满意
评分“名医大会诊”系列推荐:
评分不错,正是我需要的书籍。
评分极具价值的新作。胡赛尼作为故事讲述者的那种超凡能力使其勾勒出神话寓言般的普世意义。在发掘人类经验的真谛时,胡赛尼深入开拓,奉献出闪耀的钻石!
评分“打针西瓜”纯属谣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