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300幅职业格斗家实拍彩色动作步骤照片★图解251种落地、移动、踢蹬、击打等站立式格斗技术和地面技术★巴西摔跤德国个人冠军赛亚军得主写作★自由搏击欧洲规则制定机构FFA总教练推荐★适用于MMA 综合格斗·无限制自由格斗·UFC **格斗冠军赛·荣耀FC★融合拳击·柔道·空手道·巴西柔术·摔跤·泰拳·踢拳等各项格斗技术
通过阅读本书,你将获得以下专业知识:特殊体操:职业格斗常用热身及伸展动作。落地技术:大部分格斗终要在地面上结束,多学几种落地技术有备无患。腿部/步法/移动练习:迅速离开不利位置,进入有利位置。敏感身体部位:打击效果较大的区域。训练技巧、格斗提示、放松方法、拳手类型和格斗距离:职业拳手的经验总结,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提升格斗素质。对练、踢蹬、击打、扭抱、擒拿及地面技术:综合各派武术之长,根据实际场景图解综合格斗技术。
【关注“动动吧”公众号(fun-sports),可在线试读和下载,体验逼真的3D阅读效果!】
内容简介
自由搏击也称综合格斗(无限制格斗),在武术界中正变得越来越流行。击打、拳击、踢蹬、摔掷、杠杆和地面技术来自各种不同武术类型的多种技术在自由搏击中都是允许使用的,只有少数例外。对于希望在搏击中获得成功的任何人来说,会有必要深入理解站立式格斗技术(例如,泰拳和散打)与地面格斗技术(例如,巴西柔术或巴西式摔角)。
克里斯蒂安·布劳恩(Christian Braun)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武术专家,他会在《自由搏击**指南(全彩图解版)》中介绍在自由搏击中稳固并逐步提升自己的现实途径。除了说明在各种距离范围内的格斗技术,他还在《自由搏击**指南(全彩图解版)》一书中介绍了从站立到地面的过渡,以及各种地面技术,并揭示了如何摆脱各种控制姿势的方法。《自由搏击**指南(全彩图解版)》通过1300余幅照片全面介绍了所有技术,每个技术动作都有步骤图解及详细说明,适合所有流派及各种水平的拳手。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安·布劳恩,美国特种部队海狮突击队培训导师。柔术五段,柔道七段。师从杰夫·埃斯皮努和约翰·斯库尔贝格,获得菲律宾武术国际联合会(IKAEF)的六级和Madunong Guro称号。师从保罗·凡耐克学习渐进式格斗系统(截拳道)并担任教练。师从安德列亚斯·施密特学习巴西柔术并成为一级教练。师从拉尔夫·贝克曼学习振藩国术并获得二级水平。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11
致谢 14
安德烈亚斯·斯多克芒关于克里斯蒂安·布劳恩、本书和体育自由搏击的序言 15
第1章 什么是自由搏击 17
第2章 特殊体操 23
2.1 站立姿势 23
2.1.1 热身 23
2.1.1.1 跳绳 23
2.1.1.2 屈膝踢 23
2.1.2 伸展 23
2.1.2.1 头部 23
2.1.2.2 肩部 24
2.1.2.3 手臂 24
2.1.2.4 臀部 24
2.1.2.5 髋部 24
2.2 在地上 25
2.2.1 具体的热身运动 25
2.2.1.1 蜘蛛 25
2.2.1.2 螃蟹/毛虫 26
2.2.1.3 桥 27
2.2.1.4 从桥切换到蜘蛛 28
2.2.1.5 防守姿势的预备练习 28
2.2.1.6 蜡烛 29
2.2.1.7 俯卧撑 29
2.2.1.8 仰卧起坐 30
2.2.1.9 与伙伴一起练习 31
第3章 落地技术 33
3.1 前滚翻 34
3.2 后滚翻 35
3.3 侧身落地 36
3.4 向前落地 37
3.5 向后落地 37
第4章 腿部练习/步法/移动练习 39
4.1 格斗站姿 39
4.2 滑步移动 40
4.3 交叉步 41
4.4 变换站姿 44
4.5 穿梭移动 45
4.6 闪避 45
4.7 摇闪 46
4.8 扭身躲避 47
第5章 敏感的身体部位 49
5.1 对以下身体部位的击打和踢蹬技术 49
5.1.1 头部 49
5.1.2 上半身/躯干 50
5.1.3 大腿 50
5.1.4 小腿 50
5.1.5 脚 50
5.2 对以下身体部位的杠杆技术和绞技 51
5.2.1 头部 51
5.2.2 肩 52
5.2.3 臂 52
5.2.4 髋 53
5.2.5 膝 53
5.2.6 脚 53
第6章 训练技巧 55
第7章 格斗提示 59
第8章 与格斗运动有关的放松方法 63
第9章 拳手的类型 69
9.1 使用长距离的拳手 70
9.1.1 优势 70
9.1.2 劣势 70
9.1.3 主动型或被动型拳手 70
9.1.4 典型的成功长距离型拳手 70
9.2 近距离接触型拳手 71
9.2.1 优势 71
9.2.2 劣势 71
9.2.3 主动和被动型拳手 71
9.2.4 典型的成功近距离接触型拳手 71
9.3 与不同类型的拳手进行格斗的动作模式 72
9.3.1 被动型长距离拳手对主动型长距离拳手 72
9.3.2 被动型长距离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72
9.3.3 被动型长距离拳手对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72
9.3.4 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长距离拳手 73
9.3.5 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73
9.3.6 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被动型长距离拳手 73
9.3.7 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长距离拳手 73
9.3.8 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74
9.3.9 主动型长距离拳手对被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74
9.3.10 主动型长距离拳手对主动型近距离接触拳手 74
9.3.11 主动型长距离拳手对被动型长距离拳手 74
第10章 格斗距离/范围 77
10.1 踢蹬距离 77
10.2 拳击距离/范围 77
10.3 包围/扭抱/摔掷和地面距离 77
第11章 对练——如何正确地开始对练 79
第12章 踢蹬距离的技术 85
12.1 用脚向前踢 85
12.1.1 使用前脚 85
12.1.2 使用后脚 86
12.1.3 针对前脚踢的反制技术 87
12.2 向后踢 88
12.2.1 直接踢 88
12.2.2 跨步转身踢 89
12.2.3 针对向后踢的反制技术 90
12.3 侧踢 92
12.3.1 不使用交叉步的侧踢 92
12.3.2 使用交叉步的侧踢 93
12.3.3 针对侧踢的反制技术 94
12.4 向下踢/蹬踏 96
12.4.1 针对向下踢的反制技术 96
12.5 挡踢 98
12.5.1 使用前腿的挡踢 98
12.5.2 使用后腿的挡踢 99
12.5.3 针对挡踢的反制技术 100
12.6 半圆形踢/回旋踢 103
12.6.1 半圆形踢/向前回旋踢 104
12.6.1.1 使用前腿 104
12.6.1.2 使用后腿 105
12.6.1.3 针对向前半圆形踢的反制技术 106
12.6.1.4 腿被抓住的后续动作 109
12.6.2 半圆形踢/向后回旋踢 112
12.6.2.1 使用前腿 112
12.6.2.2 使用后腿 112
12.6.2.3 针对向后半圆形踢/回旋踢的反制技术 113
12.7 斧踢 114
12.7.1 使用后腿 114
12.7.2 针对斧踢的反制技术 115
12.8 用胫骨踢(低踢) 117
12.8.1 使用前脚 117
12.8.2 使用后脚 118
12.8.3 变换站姿后使用后脚 118
12.8.4 针对胫踢(低踢)的反制技术 119
12.9 膝击 120
12.9.1 使用前脚 120
12.9.2 使用后脚 120
12.9.3 变换站姿后使用前脚 121
12.9.4 针对膝击的反制技术 122
12.10 膝撞 124
12.10.1 使用前脚 124
12.10.2 使用后脚 129
12.10.3 变换站姿后使用前脚 130
12.10.4 针对膝撞的反制技术 131
第13章 拳击距离技术 135
13.1 如何正确握拳 135
13.2 拳头的哪个部分传输最大能量 136
13.3 如何选择使用拳头、张开的手还是前臂进行击打 137
13.4 收回击打臂的动作 139
13.5 刺冲拳 140
13.5.1 刺拳和冲拳(刺拳和直拳) 140
13.5.2 针对刺拳和冲拳的反制技术 144
13.6 冲拳 150
13.6.1 勾拳 150
13.6.2 曲臂直击 154
13.6.3 上锁臂冲拳 154
13.6.4 后手冲拳 155
13.6.5 针对冲拳的反制技术 156
13.7 用前臂击打 160
13.8 肘击 161
13.8.1 向前 161
13.8.2 向下 162
13.8.3 向后和向侧面 166
13.8.4 针对肘击的反制技术 167
13.9 肘部重击 168
13.9.1 向上 168
13.9.2 向前 168
13.9.3 向后 169
13.9.4 针对肘部重击的反制技术 170
13.10 用大拇指侧掌缘击打 173
13.10.1 针对用大拇指侧掌缘击打的反制技术 174
13.11 用大拇指侧掌缘重击 176
13.11.1 针对用大拇指侧掌缘重击的反制技术 177
第14章 在踢蹬和拳击距离内对吊袋使用击打和踢蹬技术 179
14.1 击打技术 179
第15章 在踢蹬和拳击距离内对拳套使用击打和踢蹬技术 201
第16章 从踢蹬距离缩短到擒拿距离,并从站立过渡到地面(抱摔) 245
16.1 起始姿势:A和D站立时以不同的脚在前面 246
16.2 起始姿势:A和D站立时以相同的脚在前面 265
第17章 防止从踢蹬距离转换到擒拿距离的反制技术 291
第18章 扭抱 303
第19章 地面技术 313
19.1 使用开放式防护姿势缩短站立位置的距离 314
19.2 在防护姿势中阻止击打技术 325
19.3 从防护姿势进入结束技术 327
19.4 站起来并从防护姿势中解放出来 333
19.5 从侧骑乘式结束格斗 340
第20章 影子拳击 343
附录 345
文献 345
链接 346
图片致谢 346
关于作者 347
创作团队 349
关于安德烈亚斯·斯多克芒 350
前言/序言
《格斗艺术家:从零开始的实战技术宝典》 (第一卷:基础动作与身体控制) 序言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掌握一门能够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的技能,不仅是对个人安全的有力保障,更是对生命自主掌控的体现。然而,面对市面上繁多且良莠不齐的格斗类书籍,许多初学者往往无从下手,或是被繁复的理论和不切实际的演示所迷惑。 本书《格斗艺术家:从零开始的实战技术宝典》旨在为所有渴望学习格斗艺术的爱好者们提供一条清晰、系统且极其务实的学习路径。我们深知,任何高深的技巧都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之上。因此,本书将以最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最根本的身体控制和基础动作讲起,逐步引导读者建立起坚实的格斗根基。我们将抛弃那些华而不实的招式,专注于那些在实战中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技术。 本书并非要培养出擂台上的世界冠军,而是希望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帮助你: 提升身体素质: 增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和协调性,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掌握核心动作: 学习正确的站姿、步伐、出拳、踢腿、闪避等基本功,理解动作原理,避免受伤。 培养格斗意识: 建立对距离、时机、角度的感知,学会观察对手,预判其动作。 建立自信心: 通过持续的练习和进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心理素质。 我们相信,格斗艺术并非少数人的专利,任何人只要肯投入时间和精力,都能从中获益。本书将是你踏入格斗殿堂最忠实、最专业的向导。请准备好,与我们一同开启这场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格斗之旅。 第一章:格斗的基石——身体的觉醒与控制 在开始学习任何攻击或防御动作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并控制我们自己的身体。格斗不是蛮力,而是力量、速度、平衡和意识的完美结合。本章将引导你如何“唤醒”你的身体,让它成为你最得力的武器。 1.1 身体的姿态:站姿的秘密 正确的站姿是所有格斗动作的出发点,它决定了你的平衡、力量输出和移动效率。 基本格斗站姿: 双脚分开: 大约与肩同宽,或者略宽一些,以便更好地保持平衡。 重心下移: 膝盖微屈,感受身体的重心在双脚之间,略向前倾,但不能过于前倾或后仰。 一脚在前: 通常是你的优势腿(习惯用右手的人,左脚在前;习惯用左手的人,右脚在前)。前脚脚尖微微指向前方,后脚脚尖则向外旋转约45度,脚跟着地,提供稳定支撑。 身体微微侧转: 身体以腰部为轴,相对于你的对手微微侧转,这样可以减小目标面积,同时便于发力。 手臂保护: 双臂自然弯曲,肘部靠近身体,前手(靠近对手的那只手)微抬,护住面部或下颌,后手则微收,随时准备出击。 头部微收: 脖颈挺直,头部略微内收,保护颈部,同时保持视线清晰。 为什么这是最重要的? 平衡: 良好的站姿能让你在受到冲击时不易失去平衡,也能在你移动时保持稳定。 发力: 身体的侧转和重心的运用,能够让你更有效地将腿部、腰部的力量传递到拳头或脚上。 防御: 侧身的姿态可以减小正面受击面积,而前手的保护是第一道防线。 移动: 站姿的调整直接影响你迈步、后撤、侧移的速度和灵活性。 练习方法: 镜前练习: 每天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站姿,观察自己的动作是否标准,感受身体的重心变化。 持重练习: 可以在手中轻轻握住哑铃或水瓶,保持站姿,让身体感受微小的重心变化。 模拟对抗: 想象前方有对手,根据你的站姿调整身体的朝向和手臂的保护。 1.2 移动的艺术:步伐的要领 格斗不是站桩,灵活的移动是生存和进攻的关键。步伐是连接你与对手距离的桥梁,也是你规避伤害的手段。 基础步伐类型: 前进(Forward Step): 方法: 先迈出前脚,然后跟上后脚,保持站姿的基本比例。身体重心随之向前移动,但保持稳定。 要点: 避免身体过度前倾,保持后脚的支撑。 后退(Backward Step): 方法: 先迈出后脚,然后跟上前脚,同样保持站姿比例。重心向后转移,但仍要保持警惕。 要点: 确保后退时不会绊倒自己,始终保持防御姿态。 左移(Sidestep Left): 方法: 先迈出左脚(如果右脚在前),然后跟上右脚。重心向左侧转移。 要点: 身体保持与地面垂直,不要下蹲或过度侧倾。 右移(Sidestep Right): 方法: 先迈出右脚(如果右脚在前),然后跟上左脚。重心向右侧转移。 要点: 同左移,注意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姿态。 交叉步(Cross Step): 方法: 一脚(例如后脚)跨过另一只脚(例如前脚)的侧后方,然后另一只脚(前脚)再移动到新的位置。 要点: 这种步法适用于快速改变位置或进行规避,但需要更高的协调性。在初学阶段,应先熟练掌握直线和侧移。 步伐与站姿的结合: 每一次移动都应以正确的站姿为基础,并且在移动后迅速恢复到最佳的格斗站姿。 步幅的大小要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既要能快速到位,又要能保持平衡。 避免“滑步”,即双脚同时滑行,这样容易失去重心。格斗中的移动应该是“迈步——跟步”的节奏。 练习方法: 划线练习: 在地面上划出直线和十字线,练习沿着线条前进、后退、左移、右移。 障碍物练习: 在房间里设置一些简单的障碍物(如椅子、瓶子),练习绕过或跨越这些障碍物,同时保持格斗姿态。 节奏训练: 尝试以不同的速度进行步伐练习,模拟实战中快速移动和突然停止的需求。 “假动作”练习: 在步伐练习中加入一些身体的晃动或头部的小幅度转动,培养格斗的欺骗性。 1.3 核心力量:身体的发动机 腰腹部是连接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关键枢纽,也是力量传递的中心。强大的核心力量能让你出拳更有力,踢腿更稳健,还能在承受攻击时更好地保护内脏。 核心肌群的重要性: 力量传递: 腿部和腰部的力量通过核心肌群传递到拳头、肘部、膝盖和脚上。 稳定性: 强壮的核心能稳定躯干,防止在发力或受击时身体过度扭曲或晃动。 平衡: 核心肌群的协同工作是维持身体平衡的关键。 伤害预防: 强大的腹肌和背肌能更好地支撑脊柱,减少腰部受伤的风险。 基础核心训练动作: 平板支撑(Plank): 动作: 俯卧,用前臂和脚尖支撑身体,使身体从头到脚保持一条直线。收紧腹部和臀部。 要点: 避免塌腰或臀部过高。保持呼吸平稳。 进阶: 增加支撑时间,尝试侧平板支撑。 卷腹(Crunches): 动作: 仰卧,屈膝,双脚平放在地面。双手可以放在耳侧或胸前。利用腹肌的力量将上半身卷起,直到肩胛骨离开地面。 要点: 动作要慢而有控制,感受腹肌的收缩,避免颈部用力。 进阶: 增加次数,尝试不同变式(如自行车式卷腹)。 俄罗斯转体(Russian Twists): 动作: 坐姿,屈膝,双脚可以离地或轻触地面。身体向后倾斜,使上半身与地面呈45度角。双手合十或握住重物(如水瓶)。转动腰腹部,使双手交替触碰身体两侧的地面。 要点: 核心肌群发力,而非手臂摆动。保持脊柱的稳定,主要依靠腰部转动。 进阶: 增加难度(如双脚离地),增加重物。 俯卧挺身(Superman): 动作: 俯卧,四肢伸展。同时抬起手臂和双腿,感受背部和臀部的收缩。 要点: 动作要平缓,不要过度用力导致腰部不适。 进阶: 增加抬起的高度,或保持几秒钟。 如何将核心力量融入格斗? 发力时: 在出拳或踢腿时,想象你的力量是从地面通过腿部、腰部,再爆发到你的拳头或脚上。腰腹部的旋转和收缩是关键。 受击时: 在感觉要被击中时,快速收紧腹部,腰部微微前倾或保持挺直,以减缓冲击力。 移动时: 核心的稳定性让你在快速变向时不会失去平衡。 1.4 身体的柔韧性与协调性:流畅的动作之源 僵硬的身体不仅容易受伤,还会限制你的动作幅度,降低你的反应速度。柔韧性和协调性是让你的格斗动作看起来流畅、有效率的关键。 柔韧性的重要性: 增加动作幅度: 更大的腿部、髋部和肩部活动范围,让你能踢出更高的腿,做出更舒展的拳法。 预防受伤: 弹性的肌肉和韧带更能承受拉伸和冲击,不易拉伤。 提高发力效率: 良好的柔韧性意味着肌肉收缩和放松更顺畅,力量传递更有效。 基础柔韧性练习: 静态拉伸(Static Stretching): 方法: 在身体微热后(运动前热身或运动后),将肌肉拉伸到感觉到轻微的张力,并保持20-30秒。 主要拉伸部位: 腿部(大腿前侧、后侧、内侧,小腿),臀部,肩部,胸部,背部。 例如: 弓步压腿、坐姿体前屈、肩部环绕、猫牛式伸展。 动态拉伸(Dynamic Stretching): 方法: 通过有控制的、重复性的动作来活动关节和肌肉,为即将到来的运动做好准备。 例如: 腿部摆动(前后、侧向)、手臂环绕、躯干扭转、高抬腿、弓步前伸。 注意: 动态拉伸更适合作为运动前的热身。 协调性的培养: 协调性是指身体不同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是身体各部分能否有效率地协调运作。 单腿站立: 尝试单腿站立,保持平衡,可以闭眼增加难度。 身体的“八段锦”: 尝试将手臂、腿部、腰部进行不同的组合运动,例如:单腿站立,同时做手臂的环绕;原地转体,同时做腿部的摆动。 镜像练习: 找一个伙伴,一人做动作,另一人模仿,这能帮助你理解动作的立体感和时机。 重复性练习: 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后,反复练习,直到你的身体能够“记住”动作的顺序和发力方式,达到“条件反射”的程度。 柔韧性与协调性在格斗中的应用: 踢击: 高踢腿、低扫腿都需要良好的髋部和腿部柔韧性。 闪避: 身体的侧闪、下潜需要腰腹和腿部的良好协调性。 连击: 连续的出拳、踢腿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才能流畅有力。 受击调整: 在受到轻微击打后,能迅速调整重心和身体姿态,保持平衡。 本章小结 本章是《格斗艺术家:从零开始的实战技术宝典》的起点,我们专注于最根本的身体控制。通过对站姿、步伐、核心力量、柔韧性和协调性的练习,你将为接下来的格斗技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记住,格斗的艺术并非一日之功,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对身体的深入了解,是你成为一名出色格斗艺术家的必经之路。在下一卷中,我们将正式进入格斗技术的核心,学习那些真正能够在实战中应用的攻防技巧。请继续保持这份热情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