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旅行食记

蔡澜旅行食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澜 著
图书标签:
  • 旅行
  • 美食
  • 蔡澜
  • 香港
  • 文化
  • 随笔
  • 散文
  • 饮食
  • 怀旧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ISBN:9787555232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2157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5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蔡澜的文字炉火纯情,又趣味横生、妙语连连,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蔡澜的文字!本书为蔡澜先生近两年的新文章,涵盖以寻味为目的的旅行游记和杂感随笔。

内容简介

  本书将收录蔡澜先生近两年的新文章,涵盖以寻味为目的的旅行游记和杂感随笔。看世界,从莫斯科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阅尽欧美风情风物;游中国,从辽宁大连到香港上环,品味不同民俗美馔;聊饮食,从杯面、酱料到鱼卵、咖喱,指点美食,激扬文字。随书附有蔡先生专用插画师苏美璐女士的插画50余幅,相得益彰,风格别具。

作者简介

  蔡澜,著名美食家、旅行家、收藏家、电影人、作家,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被誉为“香港玩家”,自称“我的正业是玩”。
  蔡澜人在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地区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他主持的《蔡澜叹世界》《蔡澜叹名菜》等多档电视节目,集美女、美食、娱乐、旅游于一体,大受观众欢迎。蔡澜在内地也极富影响力,是视美食点评专家,《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总顾问。其新浪博客点击率达4000万,微博粉丝超600万。
  蔡澜著述颇丰,其文深得明清小品之真传,诙谐幽默,雅俗共赏。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蔡澜是一个真正潇洒的人。率真潇洒而能以轻松活泼的心态对待人生,尤其是对人生中的失落或不愉快遭遇处之泰然,若无其事,不但外表如此,而且是真正的不萦于怀,一笑置之。“置之”不太容易,要加上“一笑”,那就更不容易了。
  ――金庸

  他以“真”为生命真谛,行文如此,做人如此。所以他看世人,不论青眼白眼,都出自真,都不计较利害得失,只求心中喜欢。
  世人看他,不论青眼白眼,他也浑不计较,只是我行我素:“岂能尽如他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样的做人态度,这样的人,赢得了社会上各色人等对他的尊重敬佩,是必然的结果。
  ――倪匡

目录

第一章 在路上
想 吃 008
湖南湖北之旅 012
十号胡同 022
杭州之旅 026
大连之旅 030
汪姐的狂欢宴 034
情忆草原的羊宴 038
爆肚冯金生 046
赣州之旅 050
厦门之旅 054
我的上环散步 062
重访澳洲( 上) 066
重访澳洲( 下) 070
三个福岛 074
不丹之旅 078
曼谷 R&R; 084
台北四十八小时 088
九州岛之旅 092
龟之井别庄 096
迪拜之旅 100
希腊之旅 104
土耳其之旅 112
华沙之旅 116
四季和安缦 120
芽庄安缦 124
重访北海道 128
莫斯科掠影 132
普希金咖啡室 136
北极光! 140
柏林之旅 144
韩 江 148
部队火锅 152
秘鲁之旅 156
阿根廷之旅 168
第二章 饮食话题
关于健康 182
饮食闲聊 186
饮食节目问答 190
浅 尝 194
我的吃牛经验 198
油炸的爱与憎 202
杯面颂 206
冷食颂 210
闲谈酱料 214
我喜欢的酱菜 218
水 222
鱼卵与鱼精 226
咸酸甜 230
谈粽子 234
谈荔枝 238
鳗与鳝 242
鱼中贵族 246
点菜术 250
香云纱与伦教糕 254
御田(Oden) 258
阿红靓米 262
印度没有咖喱 266
可否食素? 270
第三章 电影与女人
论李安 276
认 真 280
意 见 284
七老八老 288
台湾女人 292
受伤的女人 296
十二岁半的女人 300

精彩书摘

  三个福岛
  命好,注定有好东西吃。
  年轻时本来没条件的,托邵逸夫先生的洪福,尝到的都是顶尖食物。当年半工读,为邵氏机构买日本片来港放映。一般的片商都要回佣,只有我不懂这些,得到的尊敬,对方以宴客酬报。日本公司的应酬费是可以扣税的,吃来吃去,也只是吃政府,就不客气了。
  请客本来是外国部长的工作,但是在大公司一当上老板就没什么事,无聊起来常找我吃饭,同时又可以显示一下他们的破英语,饭局来个不停。“东映”公司办公室,就在“次郎”寿司的旁边,数十年前已是常客了。“松竹”的在京都关系很强,老远地被请去“吉兆”吃。“东宝”的老板是喜欢吃东西的人。“日活”公司的多来自大阪,关东人又以好吃著名。“大映”的老板永田雅一风流,几乎每晚要去银座的酒吧。
  应酬最多的是福岛先生,他是“东洋现像所”的老总,每个星期一定请我一次。我反正要去“东洋现像所”检查拷贝和看中文字幕是否出错,等五点半收工,就和福岛一齐吃饭去。
  “现像所”开在五反田,当年也是高级消费区。那里开了一间无店名的“料亭”,也就是设有艺伎的餐厅,顾客多为政要或黑帮首脑,而主理这家料亭的“女大将”(OKAMISAN),就是福岛的情人。
  最高级的食物当然应有尽有。怀石料理的礼仪,也是在那个时代学到的。更难得的是,“女大将”甚有品位,分析各类陶器,并把名窑作品一一展示,教导我如何欣赏。可惜当年更有兴趣的,是她身旁那些年轻艺伎。虽说她们卖艺不卖身,但到底有思春期,放假的日子还是要找我们吃饭的。
  “开那么多公账,会计部不会来查?”我问福岛。
  他笑着回答:“邵氏公司每年在我们这里冲印的彩色电影是四十部呀。每一片加上几十个拷贝,数目是非常可观的。而且,这一切,还没有加上你们买的日本片的冲印呢。我虽然是老总,但要向各大股东交代,不请你吃饭,他们还以为我偷懒。”
  就那么吃呀吃,以半工读到全职任邵氏的驻日经理,东京,一住就八年。
  日本四季分明,很多节日也跟足中国,如清明、中秋等,只是门口的摆饰和送礼方式不同而已。这些,都可以从那些高级料亭看得到,学习得到。到了过年,玄关处得放一大盆松树,日人称之为“角松”。又供上白色的纸花,中国人看到,就叫大吉利是,尤其是广东人,更认为不吉利。
  后来,更多香港片来拍外景。我从剧务做起,到副导演、制作、监制。有些电影需拍厂景,就到京都去。当年“松竹”和“东映”在京都都有很大的摄影棚,我们时常租用,又得与厂长们应酬。片子一拍就是几个月,对大阪、京都这一带日本人叫为“关西”的饮食文化,又有更深的认识。
  不了解的反而是冲绳,除了当年的艺伎之中有些是那地方来的。记得其中一个喝醉了酒昏昏大睡,半夜惊醒,打起冲绳派的功夫来,有点像少林寺的。
  至今也没去过冲绳。我组织的旅行团团友多喜乘坐商务舱,而飞冲绳的只有经济客舱。讲到冲绳的饮食,又想起另一位福岛。他年轻时来香港经商,喜欢上了,就不回去,但对冲绳旅游的推广,非常落力,也推荐别人到香港开的冲绳料理吃饭。
  冲绳人吃的中国菜比日本更接近,像那道苦瓜炒鸡蛋,基本上和我们各地的一模一样。只是冲绳的苦瓜个头小,皮上的疙瘩很细,但味道苦上加苦,吃起来会上瘾的。当今,已把冲绳苦瓜的种子拿到大陆,种出来的没那么苦了。他们也像中国人,喜欢吃猪多过吃牛,猪肉的做法特多,红烧肉最普遍,也最像样。
  这些都要靠福岛的推广。他还教会我吃他们的腐乳,腌制得不会太咸,所以不能久藏。口感则比我们一般的细腻润滑,有点像以前“镛记”老板吃的董事长腐乳。他老人家过世后,我就只吃冲绳岛的。
  冲绳又出一种细如丝的海草,叫MOZUKU,汉字“水云”。甘老板的大儿子甘健成曾经为它推广,但到底不适合中国人口味而失败了。
  咸鱼也和我们的一样。当香港野生咸鱼也快绝迹时,我们可以重新考虑从冲绳进口腐乳和咸鱼。他们还生产一种鱼露,点起来也比潮州、泰国、越南的放心。
  福岛本人操纯正的粤语,亦爱中国文化。早些年收购了不少中国的古玩字画,当今叫他拿出来卖又不肯。太太又过世了,孤身一人,只爱一只小狗,每天陪着它散散步。
  第三个福岛,FUKUSHIMA,也是大家知道,海啸时出了事故的福岛,当地垃圾没有清理,发电厂附近也还是废墟一片。近来还有好心人,把被人抛弃的猫狗拍摄下来当纪录片放映。许多家庭还没被安置,小孩上学也是问题。虽说日本并非一个贫富悬殊的国家,但是看到福岛的惨状,还是很可怜的。
  两年过了,今天是地震纪念日,想起这三个福岛。
  ……

前言/序言

  想吃
  在国内众多杂志中,《三联生活周刊》是一本可读性颇高的读物,每周有二十至三十万的发行量。这个数目在内地来说,算是很高的了。
  杂志的资料收集相当齐全,尤其是他们的特辑。像第七二一期的“寻寻觅觅的家宴味道——最想念的年货”,更是精彩。以春卷开启正月的初一,初二对应年糕,初三桂花小圆子,初四枣泥糕,初五八宝饭,初六火腿粽子,初七双浇面,初八豌豆黄,初九素馅饺子,初十腊味萝卜糕,十一干菜包,十二菜肉馄饨,十三芸豆卷,十四包子,而十五则以汤圆来结束。这些食物满足了东南西北的读者,尤其是背井离乡的,一定会有一种慰藉你味觉上的乡愁。
  接下来,杂志详细地报道了香港的腊味、增城的年糕、顺德的鲮鱼、湖北莲藕与洪山菜薹、秃黄油、盐水鸭、天目笋干、灯影牛肉、汕尾蚝、白肉血肠、湖南腊肉、宁波鱼鮝、苏北醉蟹、叙府糟蛋、霉干菜、锡盟羊肉、香港海味、大白猪头、酱板鸭、金华火腿、天府花生、浙江泥螺、广西粽子、四川香肠、大连海参、西藏松茸、漾濞核桃、福州鱼丸、石屏豆腐、东北榛蘑、藏香猪、红龟粿、清远鸡、宣威火腿、闽南血蚶、油鸡枞、米花糖等等。
  从中,一定可以找到一些你从小吃的。即便你是中国人,也会有很多你听都没听过的。让人感到中国之大,自己的渺小;做三世人,也未必一一尝遍,况且还有更多的做法。列举的这些,只是原食材而已。
  杂志有个特约撰稿人叫殳俏,她老远地从北京来到香港深入采访,更去了潮汕和很多其他地方,数据是从她多年来为这本杂志写专题的过程中选出来的。
  《生活周刊》的记者更遍布中国各地,由他们写自己最熟悉的食材,而不去介绍什么名餐厅、大食肆,是很聪明的做法。因为不是大家都去过,也不是众人吃得起的,而食材的介绍和推荐,就没话可说了。
  不能说没有《舌尖上的中国》的影响,文字的记载跟纪录片的影像不同,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思想空间。有时,是比真正吃到的更美味。
  最有趣的是读到《秃黄油》这一篇。从名字说起,这道菜来自苏州,而苏州有些菜,极其雅致,名字却古怪。其实“秃”字就是苏州话的“忒”,“特别纯粹”的意思。纯粹以蟹膏和蟹黄,用纯粹的猪网油来炮制。蟹膏要黏,也要腻,其他菜都怕这两样东西,但“秃黄油”非又油又腻又黏不可,用来送饭,天下美味,亏得中国人才想得出来。
  油腻吃过,来点蔬菜。我这一生,最爱吃的是豆芽和菜心,而梗是紫红颜色的菜心最甜了。菜心内地人又叫菜薹,杂志中介绍了洪山菜薹,令人向往。
  菜薹是湖北人的骄傲,同纬度产地之中,也唯有湖北洪山的最清甜可口,很早就被当成贡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中,有三国时期孙权的母亲病中思念洪山菜薹,孙权命人种植洪山菜薹为母解馋,故亦叫“孝子菜”。苏东坡三次来武昌,也是为了找菜薹。我这次刚好要去武汉做推销新书的活动,已托友人找好洪山菜薹。可惜对方说已有点过时节,那边土话叫“下桥”,但答应我找找有没有“漏网之菜”。
  很多读者都知道我是一个“羊痴”。看杂志中的介绍,什么地方的最美味?单单是羊汤一例,就有苏州藏书羊、山东单县羊、四川简阳羊和内蒙古海拉尔羊的“四大羊汤”,究竟哪里的羊肉敢称“天下独绝”?
  在内蒙,有一个叫“锡林郭勒盟”的地方,简称为“锡盟”。住在当地多年的记者王珑锟给我推荐了多种吃法,从烤全羊开始介绍,最后反而没有提到羊汤。但不要紧,最吸引我的,是他说的奶茶和羊把肉。
  锡盟人的早茶可以从八点喝到十点,除了奶茶和羊把肉之外,还有炸果子、肉包子、酸奶饼,再加上佐吃蒜蓉辣酱的血肠、油肠和羊肚。
  手把肉的做法是:白水大锅,旺火热沸,不加调料,原汁原味。煮好的手把肉乳白泛黄,骨骼挺立,鲜嫩肉条在利刃下撕扯而出,吃时尽显男儿豪迈。
  奶茶则与香港人印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是牧民把煮熟的手把肉存放起来,等到再吃,把羊肉削为薄片,浸泡在滚烫的奶茶之中。奶茶是用牛奶和砖茶,就是我们喝惯的普洱,混合熬成,既可解渴,又能充饥,还帮助消化呢。
  看了这篇文章之后,说什么,也要找个机会跑到锡盟去一趟了。
  近年来爱上核桃,当成零食,没有什么比核桃更好的了。于是,开始收藏核桃夹子,每到一地必跑到餐具专卖店,询问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核桃夹子,加上网友送的,至少已近百把了。而核桃是哪里的最好吃呢?欧洲各国都有,但水平不稳定。去了澳洲,在墨尔本的维多利亚市场找到一种,也很满意。
  中国的,我一向吃开邯郸的核桃,可惜运到了香港,其中掺杂了不少仁已枯竭的,剥时一发现,即不快。中国核桃,还有什么地方出产的比邯郸更好?在《三联生活杂志》中一找,看到了有“漾濞核桃”这种东西,如果没有他们介绍,可真的不知道,连名字也读不出来。
  那里的核桃像七成熟的白煮蛋那么细滑,果仁皮还稚嫩得像半透明的糯米糍。读文章,才知道漾濞还有一种专吃嫩核桃的猪,这可比吃果实的西班牙黑毛猪高级得多。看样子,当核桃成熟的九月,又得向云南的漾濞跑了。

《寻味人间:舌尖上的环球漫游》 作者: 闻风而动的美食家 出版社: 寰宇文化 装帧: 精装 页数: 480页 定价: 128.00元 --- 书籍简介: 《寻味人间:舌尖上的环球漫游》并非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也不是一本拘泥于传统菜谱的烹饪手册。它是一部由一位热爱生活、执着于探索食物本源的旅行者,用文字和感官记录下的,跨越五大洲、三十余个国家的美食史诗。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超越那些耳熟能详的米其林星级餐厅,深入到那些隐藏在市井巷陌、山野村落中的“原味”之地,去探寻食物背后的人文故事、历史变迁与地域风情。 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将旅行中的味觉体验,转化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全书内容围绕“本真”与“传承”两大核心展开,拒绝过度包装,力求还原食物最朴素、最动人的本质。 第一部分:亚洲的烟火与禅意 亚洲部分,我们首先潜入日本的深处。这不是东京繁华的寿司店,而是北海道渔民清晨捕捞后,在简陋木屋中即时处理的生鱼片,那种带着海风咸湿和冰凉触感的极致新鲜。作者详尽描述了如何从北海道函馆的清晨市场,到京都古寺旁那碗看似简单却耗费数日熬制的昆布高汤,体会日本饮食中对“时令”和“留白”的极致推崇。特别收录了作者在奈良深山中,跟随一位隐居的制茶匠人学习古法碾茶的过程,感受抹茶从茶叶到饮品的哲学升华。 随后笔锋转向印度南部。我们暂时告别北印度的浓郁咖喱,深入喀拉拉邦,探索椰林树影下的香料种植园。本书细致描绘了当地居民如何利用新鲜采摘的姜黄、肉豆蔻和黑胡椒,制作出层次复杂却又清爽不腻的马萨拉。其中一章专门探讨了喀拉拉邦的“萨迪亚”(Sadya)宴会,如何用芭蕉叶盛放的数十种小菜,体现出印度教文化中对平衡与和谐的追求。 在东南亚,本书聚焦于越南中部的顺化。顺化曾是阮朝的古都,其宫廷菜肴的精细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作者记录了学习制作“目鱼丸子”的艰辛过程,每一个丸子都需要经过上千次的捶打,才能达到那种入口即化的弹性。同时,也记录了在湄公河畔,当地人用最简单的鱼露和香茅,烹制出令人难忘的街头河粉,那种烟火气和鲜活的生命力,是任何高档餐厅都无法复制的。 第二部分:欧洲的匠心与风土 穿越到欧洲,本书并未停留在巴黎的左岸咖啡馆,而是深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的田园深处。作者花了数月时间,跟随一位世代务农的家族,体验了从播种到收割的完整橄榄油制作周期。详细解析了特级初榨橄榄油是如何通过冷压榨,保留住那股独有的青草香和微辛的尾韵。书中的插图详尽展示了如何辨识真正的“托斯卡纳之金”。 在西班牙,我们没有关注那些光鲜亮丽的Tapas吧,而是前往巴斯克地区的圣塞巴斯蒂安郊外,拜访了一位坚持用古法制作火腿的工匠。书中记录了火腿风干过程的每一个细微变化,以及如何根据天气的湿度和风向来调整窖藏的细节。作者深入探讨了伊比利亚黑猪的饲养环境,如何影响到最终风干的脂肪风味,这是一种对时间、耐心和土地的深刻致敬。 希腊的部分,焦点放在了爱琴海上的克里特岛。这里的饮食哲学是地中海健康生活的基石。作者着重描写了当地如何利用羊乳酪(Graviera)和野生香草,制作出风味独特的羊肉炖菜。更引人入胜的是对“克里特岛式长寿秘诀”的探访,食物被视为一种疗愈,而非单纯的营养摄入。 第三部分:美洲大陆的原始呼唤 横跨大西洋,本书带我们领略墨西哥瓦哈卡州(Oaxaca)的“黑金”——莫尔(Mole)酱。莫尔酱的复杂性令人咋舌,从数十种干辣椒的烘烤、研磨,到巧克力的微妙加入,这不仅仅是烹饪,更是一种仪式。作者记录了当地女性社群如何世代相传这些配方,每一种配方都蕴含着家族的历史和秘密。 在美国,我们避开了快餐文化,深入到路易斯安那州沼泽地带的克里奥尔(Creole)和卡津(Cajun)美食的起源地。书中对“秋葵汤”(Gumbo)的分解极为详尽,从如何熬制“鲁”(Roux,面糊基底)才能达到完美的焦糖色和坚果香,到香肠、海鲜和蔬菜的黄金比例,展现了法国、西班牙、非洲等多元文化在贫瘠土地上碰撞出的美味火花。 第四部分:非洲的泥土与火焰 非洲部分是本书中最具野性和探索精神的一章。作者跋涉到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脉,体验了柏柏尔人传统的“塔吉锅”(Tagine)烹饪。这里的塔吉锅不是在餐馆里看到的精致摆盘,而是直接在炭火上,用泥土烧制而成的容器,慢炖出的羊肉或鸡肉,带着泥土的芬芳和香料的粗犷。作者记录了当地人如何利用日晒和腌制技术,来保存食物应对沙漠环境的挑战。 结语:味道的地图与记忆 全书的最后,作者回归到“食物与记忆”的主题。他总结道,真正的美食体验,不在于食材的昂贵或厨师的名气,而在于食物承载的温度、故事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每一个食谱的背后,都是一段被时间温柔对待的历史。 《寻味人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吃的美食游记,它更是一份邀请函,邀请每一位读者放下手中的工具,用最纯净的味蕾去重新认识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去感受那些由泥土、火焰和汗水共同孕育出的,最真实的“人间烟火”。全书配有大量未经修饰的现场摄影,以及作者亲手绘制的当地地图和香料图谱。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接触蔡澜先生的书,之前只是在电视上偶尔瞥见他,留下了“食神”、“美食家”的深刻印象。拿到这本《蔡澜旅行食记》时,我其实带着一种“看看他到底有多厉害”的好奇心。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文字朴实而又充满画面感,仿佛能闻到食物的香气,听到旅行途中的热闹喧嚣。我特别喜欢他描写那些市井小吃的部分,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点评,而是带着一种孩童般的好奇和赞叹,细致入微地描绘食材的质感、烹饪的火候、以及食物在口中炸裂的瞬间。读他的文字,我总能联想到那些藏在巷陌深处、不起眼的小店,它们或许没有华丽的装潢,没有米其林的光环,但却承载着最真实的味道和最动人的故事。我仿佛也跟着他的脚步,漫步在陌生的街头,用味蕾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旅行的意义远不止于看风景,更在于品尝,在于感受,在于与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最直接的对话。每一个地方,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味道,而蔡澜先生,就是那个最懂得倾听和品尝的人。

评分

我本身对旅行没有什么特别大的热情,总是觉得旅行太折腾,还不如在家安安静静地看书。直到我读了《蔡澜旅行食记》,才开始重新认识“旅行”这件事。这本书,让我觉得旅行的意义,不仅仅是到达某个目的地,更是过程中的体验,是那些不经意的发现,是味蕾上的惊喜。蔡澜先生的笔触,非常接地气,他描写的食物,很多都是普通人也能接触到的,比如街边的面馆,或是当地的小集市。他不会故作高深,也不会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的方式,讲述食物的故事。我常常在读到他描写的某一道菜时,会不自觉地流口水,并且开始想象那种味道,那种口感。他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味,往往藏匿在那些最平凡的地方,等待着有心人去发掘。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神上的旅行,它带我走出了自己的舒适区,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

评分

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对“旅行食记”这个概念的好奇。我平常很少看这类书籍,总觉得内容会比较零散,不成体系。然而,《蔡澜旅行食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蔡澜先生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能将一段旅行的见闻,巧妙地融入到对食物的描述之中,让文字既有故事性,又充满画面感。我特别欣赏他对待美食的态度,那种不拘泥于形式,不追求名气,只看重食物本身味道的纯粹。他会很详细地描写自己品尝某道菜的感受,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仿佛也身临其境。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用他的方式,教你如何去感受生活,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豁达和幽默,也让我觉得非常舒服。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有趣的长辈在聊天,听他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而这些感悟,往往都与他对美食的理解和体验紧密相连。

评分

我通常不会主动去购买旅行类的书籍,总觉得亲身经历才是最真实的。但这次,我被《蔡澜旅行食记》的书名所吸引,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入手,结果却给了我莫大的惊喜。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唤醒你内心深处的旅行冲动和对美食的渴望。蔡澜先生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他能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食物,写得活色生香,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他对食材的描写,那种对食材本身的尊重和热爱,贯穿了整本书。他会详细介绍某种食材的产地、特性,以及如何处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美味。这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一种对食物文化的深入了解。读他的书,你会觉得,吃,不仅仅是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艺术,一种享受,一种与自然和生命的连接。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知的好奇,感染着我,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

评分

作为一名对各地美食充满向往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渴望能有这样一本指南,能够带领我在文字的世界里,先一步领略那些未曾抵达的地域的风味。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不像一般的旅游攻略那样,仅仅罗列景点和餐厅,而是更像一位老朋友,带着你娓娓道来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他对食物的描写,不仅仅是口感的描述,更融入了他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对人情世故的体悟。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描述某道菜时,提到背后那个默默付出的厨师,以及这道菜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这让食物瞬间变得有温度,有故事。读这本书,你会发现,美食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地方的历史。他不会吝啬他的赞美,但他的赞美总是那么真诚,那么发自内心,让你不由自主地相信,他所描述的,一定就是人间至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热爱生活,如何用一颗敏感而又热忱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

评分

蔡先生的博客集合,收藏先

评分

活动购买,对于京东自营的货品快递要给你了,现在购买物品都选择京东

评分

京东买书,方便、快捷、便宜、正版!

评分

蔡爷的文章,大家都了解,好评

评分

不错的选择不错的选择

评分

装裱比较精致,内容有些阳春白雪。书皮选材考究,每天读一点,不失有趣。

评分

速度快,就是运费贵

评分

做为香港文化娱乐高速发展时期的四大才子,现在还在人们的生活中留下他自己的痕迹

评分

心心念念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