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翰墨飘香:一本书读懂中国书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正成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翰墨
  • 艺术
  • 文化
  • 历史
  • 字体
  • 技法
  • 鉴赏
  • 书法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5959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2710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一本书读懂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57
字数:2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书法史是一条壮美的大河,在每一阶段都有无限美景,涵泳于其中,怎不使人乐而忘返?今天我们说回归传统、继承传统,书法就是传统文化之精华。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有衣食之忧时,用艺术来陶冶性情,滋养心灵,不正是人生的需要吗?愿您通过此书的指引,走进书法艺术的大观园。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历程,细说中国书法的风格演变,赏析历代书法大师的杰作,讲解书法知识和练习途径,是一部简明实用的书法读本。

作者简介

姜正成,江苏人,1957年5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有过非凡的人生经历,长期从事科技、公安及文化事业工作。曾成功策划出版了“青春有约”系列、 “青少年读史尝鲜”系列,著有长篇侦破小说:《红颜》《红眉》《红乳》。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爱心企业家俱乐部副会长、北京526图书联盟副会长,北京图强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


目录

第一章 古朴神秘的先秦书法

殷商甲骨文

金文之美

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

第二章 文字一统的秦代书法

天下一统的文字——小篆

遒劲雄秀的秦刻石

简帛文与秦隶

第三章 雄浑博大的汉代书法

隶书的繁荣

汉隶名碑举要

“草圣”张芝

第四章 飘逸潇洒的魏晋南北朝书法

光芒璀璨的时代

钟繇:楷书鼻祖

皇象《 急就章 》

陆机《 平复帖 》

“书圣”王羲之

王羲之用笔之法

王献之的妍美书风

羲、献的书学地位

王珣《 伯远帖 》

东晋南北朝碑刻

第五章 书学鼎盛:隋唐五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

《 龙藏寺碑 》与《 董美人墓志 》

智永《 真草千字文 》

虞世南与《 孔子庙堂碑 》

欧阳询与《 九成宫醴泉铭 》

褚遂良与《 雁塔圣教序 》

颜真卿:变古开今

《 多宝塔碑 》

《 颜勤礼碑 》

《 祭侄文稿 》

《 争座位帖 》

《 刘中使帖 》

柳公权:清劲之美

孙过庭《 书谱 》

张旭与《 古诗四帖 》

怀素《 自叙帖 》《 苦笋帖 》

杨凝式《 韭花帖 》

第六章 尚意重趣的宋代书法

帖学大盛的时代

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

黄庭坚:长枪大戟

米芾:八面出锋

蔡襄:端劲高古

赵佶与“瘦金书”

第七章 回归晋唐的元代书法

远接晋唐,崇尚古风

赵孟頫:风神俊雅

鲜于枢:豪侠气概

康里巎巎:秀逸奔放

第八章 复古尚势的明代书法

明代书法概述

宋克:草书大家

沈度与台阁体

沈周:字学黄庭坚

祝允明:奔放不羁

文徵明:书画双绝

董其昌:清远散淡

唐寅:江南第一才子

徐渭:笔墨恣肆

张瑞图:方峻刻峭

黄道周:奇崛茂密

第九章 碑帖并峙的清代、近代书法

清代书法概述

王铎:笔力雄健

傅山:奇姿百出

清初的篆隶书法

缺乏创新的清中期书法

碑学盛行的清中后期书法

承古开新的近代书法

第十章 书法临习技法

永字八法

执笔

中锋运笔

侧锋运笔

藏锋与露锋

平移与提按

转笔与折笔

换锋

墨法

结字法

学习书法的步骤

临帖

必须学习经典法书

从一本字帖入手

有了基础再涵泳百家

第十一章 文房四宝的选择

毛笔的起源

毛笔的品种

宣笔与湖笔

毛笔的使用

墨的源流

墨的种类

选墨和用墨

纸的源流

纸的品种

关于砚台

第十二章 历代名家论书法

王羲之《 笔势论 》全译

历代名家书论集萃

参考文献

后 记


精彩书摘

■《 祭侄文稿 》




《 祭侄文稿 》是颜真卿的行书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文是为祭奠他的侄子颜季明而写的。

乾元元年(758年),颜真卿出任蒲州刺史。秋日里的一天,散失多年的侄子颜泉明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向他诉说了一家人的悲惨遭遇:

当年,颜杲卿在常山郡抵抗,杀了井陉关的叛军将领李钦凑,为官军收复河北打开了通道。颜杲卿派儿子颜泉明带着叛将的人头,去朝廷报捷。当时,有一个叫张通幽的县官哭着找到颜杲卿,称其哥哥在叛贼安禄山手下当宰相,恐怕全家族要受牵连,要求和颜泉明一起去都城长安表明忠心,心地善良的颜杲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出人意料的是,一行人到达太原时,张通幽竟然勾结太原尹王承业扣留了捷报,并伪造战报,将功劳归于自己,被欺骗的唐玄宗封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后来当颜杲卿遭困向王承业求援时,他竟然按兵不动,坐看常山郡失守,颜氏一家三十余人遇难。颜杲卿为国捐躯,张通幽又在杨国忠面前百般诋毁,颜杲卿不仅未得到褒扬,反而蒙受了不白之冤,连尸骨都下落不明。颜泉明也被叛军捉住,恰巧安禄山被杀,才获释放。后来他辗转数百里,好不容易在蒲州找到了亲人。

颜真卿听罢,怒火中烧,发誓要为壮烈牺牲的堂兄申冤雪恨。后来终于真相大白,颜杲卿被追赠为太子太保。颜真卿派颜泉明到河北寻找杲卿一家的流落人员,结果同时找回了颜杲卿、颜季明、外甥卢逖等人的遗骸。其中颜季明的遗骸只剩下一颗头颅,身躯已经找不到了。

颜季明是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常山起义时仅十几岁,他常常冒着生命危险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这个颜真卿十分疼爱的侄子,却不幸惨死在叛军的刀下。

当侄子的头颅运到蒲州时,颜真卿悲痛欲绝,难平的激愤和着胸中的血泪,像滔滔的黄河水从笔底一泻千里,他顾不上笔墨枯干,一气呵成了《 祭侄文稿 》。

当时的颜真卿深受打击,对叛军的刻骨仇恨和对亲人的思念,一发而难收。这篇草稿真是字字如血、行行是泪啊!作为稿本,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但正因为如此,所以字字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变幻莫测,一泻千里,虽不经意却有自然生动之妙,取得了十分高超的艺术效果。颜真卿在他的笔下倾注了强烈的感情,这种感情又借助深厚的书法功力而流露到纸面上,从而产生了可遇不可求、不可能再次重现的艺术精品,也成为书法史上少有的感情佳作。

《 祭侄文稿 》横75.5厘米,纵28.2厘米,共23行,计234字(另有涂抹字30多个)。十分难得的是,这篇祭文墨迹被人保存下来,至今一千二百多年仍然完好,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祭文如下: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阅读这篇祭文的时候,通篇的波澜起伏让我们仿佛看到颜真卿时而沉郁痛楚,时而低回压抑,声泪俱下,痛彻心肝。《 祭侄文稿 》墨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的巧妙之处。

从结体看,《 祭侄文稿 》字字疏朗开宽,字中留白较多,显得气势雄奇,神采飞动。如第四行的“刺”字、第五行的“酌”字,第七行的“惟”字等,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体势上,大部分字左冲右突,一会儿正一会儿斜,变幻莫测,但点画集结的地方不拥挤,开阔疏朗的地方又不空乏。如第十六行的“倾”字,右侧的“页”部作右倾之势,整个字一下子显得动感十足。该行的“天不悔祸”四字,“天”字呈右上势,“不”字紧随其势,之下的“悔”字上开下合,险绝至极,“祸”字右侧部件势耸,与上字紧密相连,几个字穿插呼应,欹侧相生,气势流动。

此稿用的是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也就是以中锋、圆笔为主,入笔收笔都用藏锋。在转折之处,看不到一般的提、按,而是直接的压、转,或者化繁为简,或者直接杀笔,戛然而止,如“祸”“祭”等字。尤其是祭文最后连绵的地方最为痛快淋漓。正因为如此,才使这件作品显得非常自然,没有丝毫的雕琢之感。颜真卿书写此稿时所使用的是短而秃的硬毫或兼毫毛笔、浓墨和麻纸,行笔之中大量使用了枯笔,产生了大量的飞白,表现出浓重而枯涩的墨色,十分生动。这一效果与颜真卿当时的悲痛情感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整篇文稿在章法布局上开张自然,融合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行气随着感情而起伏不断调整,笔下也完全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是圈点涂改,有时几行粘连在一起,有时因为行文的原因而戛然而止,可以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我们看到祭文的前半部分字迹较小,行款也相对整齐,表明开始时颜真卿的心情还算平静。从第八行开始,字迹变得粗壮起来,字行也开始倾斜了,并且有了大面积的涂改,书家的愤怒之情开始涌动。写到第二十行“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时,前后左右多次改写,书家仿佛已经冲进了情感的漩涡之中。至倒数第三行的“震悼心颜”已经达到了情感的高峰,字体已经由行书变为草书,迅疾奔放,气势恢宏。尤其是祭文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痛之情已经达到了极点,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他的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了。在这个过程当中,颜真卿的行笔忽慢忽快,时疾时徐,自然不拘。字与字之间有非常娴熟的连带,也有直截了当似断还连的断笔;有时似细筋盘曲而行,有时又铺毫直下,绮丽多姿,妙趣横生。

这件忘情而又传情的艺术杰作,被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尊为“天下第二行书”,后来得到历代书家的公认。


前言/序言

中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既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最能体现中国人审美情趣,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特质的,就是中国书法了。

自汉字产生,书法即进入混沌启蒙时期,先秦时期书体甲骨文、金文,迭经西周战国的大篆,直至秦代小篆,产生了最早的汉字规范化书法艺术。后来汉字又由草篆演变为隶体,开创了今体书的新纪元。

两汉时期形成书法诸体并存且互为影响的复杂格局,而隶书是该时期通行书体,以大量的简牍和刻石为主要存在方式,并且产生了高度艺术化和风格化的东汉碑刻八分书,此外,两汉盛行草书,章草、今草都已存在,行、楷两体也在隶、草两体的交互作用下孕育而出。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佛教东渐,道学兴旺,追求清丽、流逸的气韵席卷书法领域,最典型的代表是“二王”书法。人们都说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如果少了羲、献的书法,那就会大打折扣。

南北朝书法虽然同宗汉魏,但在发展方向及艺术特征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南朝书风承袭“二王”,主要表现在楷书、行书和草书上,行书更为精熟,也更趋妍美多姿,运笔流畅,姿态华美。北朝书法之盛首推北魏,风格大多取法汉碑,书体也由隶书之汉魏余波而变为楷书,因此,楷书乃北朝书法的代表,书风充满强悍勇武之气,圆笔则遒浑厚重,方笔则峻利挺健,结体森严茂密、雄浑宏大。碑学与帖学由此分野。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国富民强,唐人是自信和开放的,表现在书法上,则有法度严谨、大度雍容的唐楷;张旭、怀素的草书、李阳冰的玉篆,也皆有规范可依。晋人尚韵,唐人尚法,诚不虚也。

经过五代的长时间分裂和战乱之后,北宋开国,经济蓬勃发展,各民族文化不断融合,书法艺术继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之后,再次呈现出繁荣之势,形成了中国书法史上又一个艺术高峰。唐人重法,宋人尚意。宋代书法成就最高的当推行书,这与行书善于抒发性灵、挥洒个性、表达书家意趣有关。其次是草书,再次是楷书。篆隶作品则极少。

元代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避开了宋代书法的流弊,远接晋唐,崇尚古风,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比如章草,自从魏晋以后就很少有人写了,而元代却出了一大批章草高手。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元人开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综合艺术风貌之先河。

明代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发展,文人书画大盛。艺术偏尚取法古人,博采众长,以畅神适意、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书风重新在文人书法中兴盛起来。综观明代书法,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晚明这一批书家的出现,极大地冲击了自元以来圆润熟媚、流畅甜美的书风,开启了以奇逸狂狷、激越劲健为美的新风尚并一直影响到清初书坛。

清朝中后期,伴随乾嘉学派的考据之风,书法也转向碑学,涌现了张裕钊、赵之谦、伊秉绶等名家。

总之,书法史是一条壮美的大河,在每一阶段都有无限美景,涵泳于其中,怎不使人乐而忘返?今天我们说回归传统、继承传统,书法就是传统文化之精华。当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再有衣食之忧时,用艺术来陶冶性情,滋养心灵,不正是人生的需要吗?愿您通过此书的指引,走进书法艺术的大观园。




《笔墨之间:中国书法的千年流变与审美意蕴》 一部深入剖析中国书法艺术精髓、追溯其历史脉络与时代精神的权威著作。 --- 导言:超越文字的艺术——对中国书法本质的再认识 中国书法,绝非仅仅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它是一种独立且成熟的造型艺术,是东方哲学、人文精神与审美理想的高度凝练。本书旨在引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从宏观的历史坐标和微观的笔法结构入手,系统地解读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演变轨迹及其承载的文化重量。我们不探讨具体的入门技巧或某一本书法的解读,而是聚焦于书法艺术本体的生成、发展与哲学基础。 第一章:书法的起源与形态奠基——从实用到审美的蜕变 本章追溯汉字的诞生及其早期形态的演变,考察书法艺术如何从刻画符号逐步脱离纯粹的实用性,走向自觉的审美追求。 1.1 远古的印记:陶文、甲骨文与金文的形体初探 重点分析甲骨文的契刻之美与金文(钟鼎文)的浑厚庄严。探讨商周时期,文字的形态如何与礼制、权力紧密结合,并初步展现出“体势”的意识。分析青铜器铭文的铸刻工艺对后世“骨法用笔”的间接影响。 1.2 大一统的规范:秦篆的“书同文”与审美基调 详述秦始皇推行小篆的历史意义,不仅是政治统一的需要,更是汉字形体规范化的关键一步。分析李斯等人对篆书结构和笔画的提炼,确立了线条的匀称与结构的规整,奠定了后世“法度”的基础。 1.3 隶变:书体的结构性革命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上最关键的转折点——“隶变”。本节详细剖析隶变对篆书圆转笔法的颠覆,横、波、挑等笔画的产生,以及方折、扁平化结构的确立。讨论隶书如何将书写的速度与书写的美感纳入考量,并简要提及汉代隶书的“蚕头燕尾”所蕴含的动态张力。 第二章:从“实用”到“尚态”——楷、行、草的生成与风格分野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是中国书法艺术爆发式发展的黄金时代。本章重点解析成熟的五体(篆、隶、楷、行、草)如何定型,以及不同书体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怀。 2.1 楷书的定型与“法度”的建立 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书写效率与审美规范的完美结合。本章探讨汉末张芝、钟繇(楷书之祖)如何将隶书的波磔简化,确立点画的明确性。随后深入分析“楷书四大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各自在“险劲”、“温润”、“丰腴”、“瘦硬”等风格上的差异,及其对后世士人书风的影响。 2.2 行书的诞生:写经与文人风尚 行书,作为介于楷书的规整与草书的便捷之间的书体,如何成为文人阶层最常使用的表达方式。分析王羲之在行书领域(如《兰亭集序》所代表的)如何做到“尽善尽美”,其笔法的连带与顾盼之间所体现的生命律动。 2.3 草书的演进:从章草到今草的“飞扬之势” 本节梳理了草书由隶演变为章草(保留隶意)到今草(连带、简化、抽象化)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张芝的“章草之圣”到怀素、张旭“颠张醉素”的狂放,探讨草书如何超越具象,进入纯粹的线条、节奏与气势的表达领域。 第三章:书法的时代精神与哲学底蕴 中国书法之所以被提升到哲学高度,在于其媒介载体——汉字结构,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度契合。 3.1 阴阳、虚实与中和之美 探讨书法中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的辩证关系。分析“中锋”与“侧锋”的转换如何体现阴阳的对立统一;“墨分五色”如何展现虚实相生的空间哲学;以及如何通过结构上的“欹侧”与整体上的“平衡”,达到儒家所推崇的“中和”境界。 3.2 晋人风度与唐人法度:士人精神的投射 对比晋代书法(如王献之、卫夫人)强调的自然天真、率性而为的“魏晋风度”,与唐代书法(如颜真卿、柳公权)对法度、气象和标准的极致追求。分析书风的更迭如何映照出魏晋的玄学思潮与唐代的盛世气象。 3.3 宋代“意趣”的回归与文人书法的勃兴 探讨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对唐代“法度森严”的反思,转向对个人“意趣”和“性情”的强调。分析宋四家如何通过笔法的个人化处理,将书法从宫廷或科举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表达个体生命体验的载体。 第四章:明清书法的多元探索与流派纷呈 明清时期,书法艺术进入了对前代风格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阶段,出现了明显的复古与创新并存的局面。 4.1 明代书法的“复古”与“尚态” 明代初期承袭台阁体(偏向柔美、规范),但中后期,以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如何对晋唐风骨进行重新诠释。重点分析晚明董其昌提出的“江南书派”理念,强调“平淡天真”和对笔墨韵味的追求。 4.2 清代的“碑学”兴起与金石气息的回归 清代中后期,随着乾嘉学派对金石文献的考据深入,“碑学”开始挑战长期占据主流的“帖学”。本章详细分析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如何从汉碑、魏碑中汲取方笔、雄强之气,以扭转帖学中“柔弱化”的倾向,从而为近现代书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结语:当代视野下的书法传承与创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当代。在信息爆炸、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法面临着如何继承其千年法度、同时又不被历史束缚的挑战。探讨当代艺术家如何在新媒介和全球化语境下,激活传统书法的时代价值,使其继续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符号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 --- 本书特色: 宏观视角: 不拘泥于具体字帖的临摹指导,而是着重于书体风格的时代背景与哲学内涵的关联。 结构清晰: 按照历史脉络和书体演变逻辑进行分层解析,逻辑严密。 内涵深刻: 深入挖掘书画同源的文化逻辑,探讨线条、结构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如道家、儒家)的互动关系。 适合读者: 对中国艺术史、美学思想有浓厚兴趣的文化爱好者、历史研究者,以及希望从更高维度理解书法艺术的专业学习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其超越了纯粹的艺术鉴赏层面,深入到了书法与中国人日常生活、乃至民族精神的关联性探讨。它不仅仅告诉你“怎么看”书法,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珍视这份独特的艺术形式。作者巧妙地将书法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哲学内核进行了联系,使得书法不再是孤立的技能,而是中华文化精神气质的一种外化表现。这种宏大叙事下,读者会更深切地体会到,那些墨痕之中蕴含的是我们民族血液里流淌的对秩序、和谐与生命力的追求。这种从“术”到“道”的升华,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格局与价值,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书,更像是一扇通往理解中国文化深层逻辑的窗口,让人读完后,对自己的文化身份产生一种更为坚实和自豪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韵味的纸张触感,配合着精致的排版,让人在捧读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文搭配上的用心,那些精选的碑帖拓片,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侧重点分明,即便是对书法研究不深的门外汉,也能从中窥见不同书体演变的神韵与脉络。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书法家的生平时,并没有陷入枯燥的生平罗列,而是巧妙地将他们的性格、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他们的艺术风格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每一次的欣赏都仿佛是一次与古人精神的对话。比如在谈到某位大家如何从模仿到最终形成自己独特面貌时,那种抽丝剥茧的分析,着实让人拍案叫绝,它不是单纯的教科书式灌输,更像是一位资深行家在你耳边娓娓道来的私房心得。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书法艺术的门槛,让原本显得高深莫测的“笔墨之道”,变得亲切而富有生命力,让人忍不住想要拿起笔亲自尝试一番,去触摸那份穿越时空的墨香。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一种罕见的雅致与现代感的完美平衡。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用词考究,但绝不堆砌辞藻,其表达方式既有传统文人的韵味,又完全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很多复杂的概念,在作者的笔下被简化成了几句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描述,使得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专业知识变得平易近人。例如,在探讨用笔的“中锋”与“侧锋”时,作者没有冗长地解释力道变化,而是用“如同钢针穿透纸面”与“如同饱蘸浓墨的刷子扫过”这样的生动对比,瞬间将技巧的差异烙印在读者的脑海中。这种化繁为简,寓深奥于日常的表达能力,是许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它让读者在享受知识灌输的同时,也领略到了一种高品质的文字审美享受,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愉悦的精神休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其到位,读起来完全没有那种传统学术著作的沉闷感,反倒有着一种引人入胜的叙事流畅性。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采取了一种非常巧妙的“点带面”的策略。它不会试图面面俱到地涵盖所有历史名家,而是选取了那些在书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个体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这些“关键人物”的深度剖析,自然而然地带动了对整个历史发展脉络的理解。这种聚焦的叙事手法,使得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异常清晰,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勾勒出中国书法从萌芽到繁盛的清晰路径。我特别喜欢其中对“地域风格”差异的探讨,那些关于不同地域书家在审美倾向上的细微差别,被描述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隔着书页感受到南派的含蓄内敛与北派的雄强奔放。这种精心设计的章节过渡和主题衔接,让阅读体验如同欣赏一出精心编排的历史大戏,层层递进,扣人心弦。

评分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对于“意境”二字的深刻把握与精准传达。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技法层面的晦涩术语,而是聚焦于书法背后的哲学意趣和文化内涵。每一章的展开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文化漫游,从篆书的古朴浑厚,到隶书的蚕头燕尾,再到行书的流畅飞扬,作者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将抽象的线条转化为具象的情感表达。例如,描述楷书的结构美时,作者引用了建筑学的理念,将横平竖直的笔画比作支撑起整个精神大厦的梁柱,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理解维度。书中对“气韵生动”的阐释更是独到,它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形容词,而是被拆解成呼吸、节奏、提按的微妙变化,让人豁然开朗。这种由表及里的深入挖掘,让读者明白书法绝非简单的“写字”,而是一种将生命律动凝固在纸张上的行为艺术,读起来酣畅淋漓,引人深思,让人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OK

评分

这书全书没插图,全是文字,一头雾水。不推荐。

评分

不错哦…………………………………………

评分

这书全书没插图,全是文字,一头雾水。不推荐。

评分

OK

评分

OK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